有些事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有些事不寫出來,很快就如過眼煙雲遺忘在九霄外了;有些事記下來,是一種感悟,是生命存在著思考過的證明……國際航班
出國的時候想要搭乘的航班首選國內的航空公司啦。國內航空公司的航班一般價格比外航便宜;如果是會員還可以積分;可以享受到中文服務,特別是回國的時候可以早十個小時感受到自己已經在祖國的土地上了;最後肥水不流外人田:畢竟是自己的同胞自己國家的公司嘛……
可是我們這次也看到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機票不能在一個月之前預定。這在外航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簡直像個笑話一樣。機票按理說應當是越早定越便宜:這樣航空公司才可以更好的掌握客源安排運力等等。人家哭著喊著要訂,你卻說no,no,no,票還沒放出來……有趣不?又有幾個外出的人可以承擔臨在一個月內還搞不定機票的風險呢?
競爭競爭產生效率,但是是不是非要靠這種外力呢?我們有沒有內部的因素在裡面?國內的企業有沒有失去一些東西: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滿大街的汽車,滿大街的外國牌子的汽車……剛剛看到消息說德國大眾股票的每股收益中現在有80%是中國市場貢獻的!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字:靠!
我們中國人有沒有這麼賤?!他們的老三樣賣了十幾年還在我們這裡招搖過市的賺取著高額利潤,他們拿著落後幾年的車型還在我們這裡刷著綠漆,他們一邊哭喊著沒有銀子賺,一邊還在我們這裡加勁開著工廠……
我們的政策鼓勵了他們,鼓勵了這一小撮既得利益者,鼓勵了不思進取者,鼓勵了一些人的短視行為。其實這也是國內這些年來急功近利,拿來主義盛行的寫照。國家的現代化不能靠別人的施舍,也不是能買來的。“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我們還是需要一些精神的,正如魯迅所說:人是不能光靠吃米活著的。
丹麥的自行車道
在丹麥騎自行車的人很多。我看70%的人是健身和交通結合;30%的人是用作交通工具了。讓我驚訝的是當我從高速公路往旁邊看時我發現無論公路延伸到哪裡,旁邊總有一條一米左右寬的自行車道並行在兩旁,不見得修的多好,但是足足可以使騎車人舒服的騎行。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北京的自行車道。20年前當我十一二歲時,我從日壇沿著二環騎到地壇,確實是一種享受:二環路修得不錯,花壇街景都布置得很美,兩旁的建築也都很有特色。寬寬的自行車道在樹蔭下延展……舒服!
十年前三環路修好的時候,給騎自行車人的關照就不多了。
五年前四環路修好的時候,騎自行車在上面走就像在亡命了。
我看到的是為了緩解汽車的擁堵,不斷地壓縮自行車道的空間,不斷地有人跳出來喊:取消自行車道,改變我們這個自行車王國的面貌。其結果就是:自行車的空間不斷地被壓縮,被排擠,被邊緣化……我常常看到的景像是:在原本屬於自行車道而被辟出來供機動車行駛的車道上擠滿了機動車,一些機動車司機在不搶不擠不爭就是吃虧笨蛋的想法下強行插入原本可憐的自行車道……結果可想而知:你還是過不去,因為同道者已經先下手為強的把路口插死了。可他寧願在那裡趴著,對被擠上人行道的自行車熟視無睹,對被擠得顫顫巍巍東倒西歪的騎車人視而不見,對人們憤怒的目光坦然接受。
我們提出以人為本也有兩三年了。其實它不只是一個口號而已,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方方面面實踐它!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誰是弱勢群體,誰需要受到照顧。弱勢群體本來就沒有多少話語權,在這個強權的社會中,在這個誰擁有話語權誰就擁有強勢地位的社會中,有多少的行為是以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而實施的?
前幾天北京大概是實施了(或者將要實施?)新的交通法規。其中最重要的改變大約是照顧行人的利益多了一些吧?結果我不斷收到一些朋友轉發而來的郵件,其大意是說車是沒法在北京開了,大家都去賣車算了,還引證了一些論壇裡的討論……我不知他們轉發給我是什麼意思,想當然的認為我有車了?沒有,我過著沒車沒房的幸福生活。我到現在找不到買車的理由:為了代步?不不不,我不需要。我巴不得每天多走幾步路呢!早上上班時,我走1.5公裡去趕班車;晚上下班時,我下班車走2.5公裡回家。倒不是我故意的,實在是班車不能照顧到每一位同事,只好本著把最後一位同事以最快的時間送回家為原則了。不過這也不錯,我可以沿路看看風景,看看其他人的生活。路過學校時,從校門口看看同學們的生活,看看外面一位位的家長,看看一排排的自行車,想一想當學生和工作哪一個更好;路過工地時看看農民兄弟在辛苦的工作,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已經很幸福了;路過居民樓看到老人在曬太陽,大媽們在家長裡短的聊著,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給父母晚年足夠的照料和關心?路過集貿市場看到許許多多人都在那裡艱難謀生時,想一想自己想過一種怎樣的生活?有時還不自覺地想到未完成的工作,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很多主意和好方法都是在路上突然間冒出來的。當然更多的時候你可以什麼都不想,看看藍天,看看白雲,看看綠樹,活動一下僵硬的四肢和脖頸……唯一憋不住偷偷笑的就是當你甩開大步超過一輛輛趴在那裡的機動車的時候了,小人啊!
送孩子上下學嗎?星期六出門總能看到路邊停著一輛又一輛等著接孩子的小車,壯觀啊:等著的,左拐的,右繞的,癱瘓了一條馬路。最不濟的,還有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來接,讓白發蒼蒼的老人幫著比之高出一頭的孩兒們拿著書包。我要是家長就不會讓孩子整天上這班那班,整個一個摧殘人性;我要是家長就讓孩子自己鍛煉回家:家都不能自己回,何談將來自力自主自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以前參加個特長班,還能加加分,升學受受照顧。可現在鋼琴十級都已經不算啥了,各種特長都爛街了,物以稀為貴的時代過去了。家長們還憑借著功利的慣性,把孩子們往各種班裡送。叫我看還不如多在家裡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吶,多增進一些感情,將來孩子孝順安享晚年的幾率還大一些。
也不是說所有的班都不頂用了。好像還有兩種:一個是體育特長班,一個是奧校。不過不知道家長們是否真的想培養運動員和科學家?而且好像運動員的體格和科學家的頭腦是不能克隆的,生下來就大致如此了,後天改變難哪!
再有一個買車的原因就是面子問題了。人家都有了,是不是我也應該……這是不是也可以向別人證明我生活的幸福?我生活的有品質?話又說回來了,您生活幸福用得著向別人證明嘛?生活的品質非得是顯擺出來的?虛榮,虛榮害死人,不說也罷。
校車
早上7:40出發從阿維尼翁去參觀格爾橋。我們搭乘的是路過格爾橋的公共汽車。車在高速路上走著走著拐了一個彎在一個村莊前停下,接著上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有月票,在司機面前晃晃就過去了;一兩個買了票。車繼續前行,又回到主路上。大約20分鐘後,在一所所學校旁停下,放下一個個的學生……我想這公共交通也許也充當了他們的校車。
我們也不是第一次看見:在婺源旅行時,也曾遇到一群放學回家的孩子搭我們的長途車。但是腦海中不自覺地想起LP給我講過的《馬燕日記》:貧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錢,只好每天用腳走幾十裡的山路往返於家和學校之間了。
想想我們的很多報紙雜志電視劇整天連篇累牘的大講個人奮鬥,講自我意識;如果你一降生就決定了這許多不平等,其他的東西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不禁想到前幾年流行移民;這幾年身邊的同事朋友又開始想盡辦法把孩子生在國外了。大概是現在擁有的不想放棄,移民意味著重新開始一切;而又想讓孩子替自己實現換本護照的夢想。“當不了美國人,當美國人他媽也行啊!”這與“當不了老板,還可以當老板娘;實在不行還可以當老板他娘。”異曲同工之妙也。
讓一切想離開中國的人都離開吧。我們是很貧窮,我們是很落後,我們的環境是很不好,我們的生活是還不好。但是我們所唯一能做的就是親手努力改變她。讓走的人走,去享受作美國人、加拿大人的榮耀吧;讓去的人去,去享受作澳大利亞人、新加坡人的便利吧;讓我們留下來的人肩負著祖先給我們的榮耀,以長城長江黃河為我們的自豪,以赤縣神州的振興為己任去面對當今險惡的環境。中國有句俗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此其時也。
自由的阿姆斯特丹
在阿姆斯特丹你好像可以做任何事,當然這不包括殺人放火打家劫舍了。這裡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紅燈區,這裡吸食毒品是合法的。這裡你可以和大家一樣隨意在大小馬路中間穿行而不必顧及紅綠燈:我想這可苦了當地的司機了。他們大概要像中國的司機一樣睜大眼睛全神貫注了吧?!
這裡也有干淨的街道,規劃完美的運河城市布局,這裡也是自行車的王國,這裡還是花卉的王國。
沒到阿姆斯特丹之前,你無法想像這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到了阿姆斯特丹以後,你會驚嘆於她能包容起這麼多看似互不相容的因素而造就了這樣一座美麗的城市。
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小城尤其美麗。去大大小小的風車村看看,在4,5,6月份去郁金香花園看看:人造的景致可以這樣多彩。配合一路飄過的各種顏色的郁金香花田,足矣!那一片片的花田!
德國人的精准
德國人一向以守時守紀律保守而不苟言笑著稱於世。這次終於來到了德國,可是……
德國鐵路一向以不能准點而在去歐洲的人們中間傳頌。果不其然當我們從阿姆斯特丹坐車去曼海姆時,剛進科隆就在那裡因為換車頭耽誤了15分鐘。好啊,大家傳言不虛啊。
到了慕尼黑,剛出火車站給視覺的第一衝擊就是看到有人在橫穿大馬路!哈,還不止一個:男女老幼皆有啊。隨後在德國的幾天證實了這一點,百聞不如一見吶,有些本本上的東西也不能全信。
柏林像是一座新興的城市:城市的每個角落腳手架和吊車林立。東柏林原來的面貌正迅速被全新的建築所取代。你似乎已經看不到幾十年人為割裂的痕跡。無論在柏林還是在慕尼黑,當年被戰火夷平的土地上一座座修舊如舊的建築原樣復原,一座座現代建築拔地而起。
不像我們這裡:舊的從五十多年前開始拆,接著拆,一直拆,現在還在拆。呆板而豪華的建築在廢墟上立起。北京是一座在逐漸失血的,逐漸失去靈魂的城市……城市的管理者們已經迷失在現代化的美麗光環中了,也許這樣做可以滿足某些人的欲望?可憐一座好端端的城市就這樣葬送了。不知道別人咋樣,我是覺得這座城市越來越不可愛了,越來越難以為她驕傲了:平庸的城市建築,朝令夕改的城市規劃,糟糕的城市管理,世界聞名的交通擁堵,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城市管理者們,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各衙門老爺們……這還是我當年喜愛的北京城嗎?
噪音啊噪音
噪音啊噪音,回來以後覺得它們越來越刺耳。在歐洲二十多天的旅行中只有一次被噪音所驚擾:噪音的來源是一輛坐著四五個年輕人的敞篷汽車向正在過馬路的行人大聲地按喇叭,然後他們在路人的怒視下揚長而去。
回來後剛下飛機就感受到了差異:提取行李時,大廳裡的廣播大聲地播放著通知。其實所有的信息在電子屏幕上寫的一清二楚。
還有那吱吱亂叫的剎車聲。拜托各大汽車生產廠商能不能敬業一點啊:把汽車,尤其是公共汽車、大客車的剎車改裝的輕柔一些?!你們別的做不成,這點事兒不會也不行吧?
汽車的喇叭聲就更不用說了。我每天都會在七點鐘左右被樓下喧鬧的汽車喇叭聲叫醒,不用問又堵車了。堵車時大家都心急火燎,其實每個人都知道按喇叭也沒用。可是大家還都自覺不自覺的,有意識無意識的大按喇叭:這算是一種發泄吧,盡管前邊的司機不是聾子,周圍的居民也不是聾子。
還有就是在人行橫道上。他明明過不去,還非要占住了人行橫道不讓行人過,還不時按按喇叭提醒別人他的存在。擺足了一副:我是開車的我怕誰的嘴臉。又是一個強者邏輯的奉行者,看到這樣的,砸他車玻璃的心都有。什麼玩意兒!
人長時間處於噪音下就會精神緊張。這也可能是街頭有人打架的一個原因吧?再加上滿街的紅顏色汽車,不受刺激才怪。
就不說那超市裡的叫賣聲,拍手大喊的店員了,我們是如此需要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只是盼著什麼時候汽車喇叭成了擺設就可能說明我們進步了一點……
拉雪茲神甫公墓裡那面著名的牆
拉雪茲神甫公墓裡那面著名的牆就是巴黎公社牆了。上次來巴黎的時候沒來得及看,引為憾事。這次可要看一看在我們的史書上那面著名的牆了。早就聽說那面牆不好找,我們就趕快向一個內部工作人員模樣的人打聽。但是由於我們不知道巴黎公社在法語裡怎麼說只好比比劃劃地說要看那面著名的牆,好在工作人員很快就明白了我們的意思並指了條明路給我們,我們就沿著他指的方向出發了。
在路上LP講起了一個老笑話:有一天聯合國召集各國小朋友們開會:讓他們談談各自對世界上其它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看法。沉吟半晌沒有一個小朋友發言。問他們為什麼不說話,結果得到的答案是:非洲小朋友不知道什麼是糧食;歐洲小朋友不知道什麼是短缺;中國小朋友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看法;美國小朋友不知道什麼是其它國家。
深刻啊,深刻!一針見血!資本主義就是靠不斷地發掘人類貪婪的本性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所有統治者所推崇的宗教都是教人隱忍的,教人修來生的,教人逆來順受的……現代資本主義所要維持的也是一個這樣一個它們能夠安心分配既得利益的秩序。而現在又進入了一個帝國的時代:這就使舊有的秩序將被打破,這就使一些潛藏的矛盾將會激化,這就使我們的國家利益將會受到挑戰。什麼時候我們也能擲地有聲說我們所做的這些事都是使我們的國家利益最大化!
巴黎公社牆很好找。我們總結出來的路線就是無論進那個門往右手走就是了,見到岔路挑右手的走因為它就是圍牆的一部分。午後的陽光斜灑在金色的鍛字上,天氣非常的好。牆前邊有兩籃不知是誰剛送的鮮花,我們不知道絲帶上面法文縮寫所代表的意義。不過沒有關系了,他們並不寂寞。
巴塞羅那
剛到巴塞羅那就像回到了北京:喧鬧的候車室,把人搞暈的交通系統,人們豐富的肢體語言,屋頂在漏水的地鐵站……這一切都清楚無誤地告訴我們:我們到了歐洲的另一部分:南歐。
這是一個以高迪的建築而聞名的城市,這是歐洲的陽光之城。如果你不知道高迪是誰,查查資料再來吧。如果你有足夠的興致看看流行花園II也可以,因為你會親耳聽到台灣妹妹的國語:哇,這就是杉菜…………以前只在論壇的帖子裡看到還有些不信,可這次親耳聽到就服了:巴塞羅那,台灣妹妹們的朝聖之旅?還是尋找心中白馬王子的夢想之旅?
巴塞羅那最恢宏最著名的建築恐怕要數聖家堂(神聖家族大教堂),這是高迪傾其畢生精力希望完成的建築。現在仍舊在建設中。一車車的旅游大巴蜂擁而來:絕大多數是老人團,還有一些是世界各地的學生團。由於現在不是歐洲夏日假期(7,8月份)期間,整個旅行期間除了一兩個台灣青年人的團外沒有看到其它形式的團。
看著這些老年團,我想:再過三十年我們這代人老了以後,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旅行呢?他們的今天是不是就是我們未來的樣子?
雜感篇就此打住。思維可能有些跳躍,如果暈了的話,不用分段不用分析中心思想,鼠標關閉窗口就行了:一了百了。老夫聊發少年狂,偶爾露了一把崢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