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的生命有幾何--雲崗石窟

作者: summerinbowl

導讀車離恆山一路經過應縣,說是要看全部為木結構的高塔,無數次在圖片中目睹它的雄姿,而當近在咫尺的時候卻遲疑著不想出36塊的門票。因為修葺太新,大紅的油漆晃得我眼暈,不想進去了,不想在裡面受到打擊。對司機說趕緊吧,去雲崗石窟。司機選擇了一條捷徑,一路煤塵飛揚,我把頭縮到圍巾裡,企圖擺脫它無孔不入的侵犯。爬了一段斜坡,轉一個向就到了雲崗山。雲 ...

車離恆山一路經過應縣,說是要看全部為木結構的高塔,無數次在圖片中目睹它的雄姿,而當近在咫尺的時候卻遲疑著不想出36塊的門票。因為修葺太新,大紅的油漆晃得我眼暈,不想進去了,不想在裡面受到打擊。對司機說趕緊吧,去雲崗石窟。司機選擇了一條捷徑,一路煤塵飛揚,我把頭縮到圍巾裡,企圖擺脫它無孔不入的侵犯。爬了一段斜坡,轉一個向就到了雲崗山。雲崗石窟就依山而建,東西綿延有數裡。據說原先附近有許多煤廠,為了保護古跡都先後搬離,石窟前修起一條平坦的磚路自西向東由導游講解而行。我不以為導游可以體會到我的目光所及,我總是跟隨其後,任她的聲音在我的周圍飄忽,我獨自陶醉在這真容巨壯的石窟中。記不清從第幾窟開始,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窟口以雙柱裝飾。窟中並不干燥,沙彌頸上部分已經風蝕,導游顯然沒有背熟這窟的內容匆匆帶我們離開。

根據史料記載,雲崗石窟建於北魏。先前太武帝喜愛佛教,與沙門討論佛法,可是仍然崇尚老莊。後來被進讒言,沙彌慘遭殺害,佛像經書盡被焚毀。直到文成帝即位以後才詔復佛教,所謂壓抑越深反抗越大,雲崗石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情況下修建。而此時中國與印度交流日漸繁忙,工匠並沒有多大的藝術浸潤開始鑿山建窟,其中的利弊顯而易見。石窟中以雕刻風格不同分為南北兩派,南派在藝術方面造詣不精,不及北派的神行具備。可惜作為雲崗石窟的標志性的第二十窟大佛就是南派作品。身體比例失調,鼻子寬厚,雙唇飽滿,可是笑得十分牽強。導游笑說當時開山建窟世紀是先搭建一個高台,然後從裡面掏出沙石。雲崗山沙土疏松,較之恆山更為易鑿,工匠們估計一下所要雕刻佛像的高度,自上而下雕琢。而第二十窟的大佛明顯是估計不足,急剎車的作品,雙臂過長,難怪有些自嘲的尷尬在裡面。

北派作品喜得中國文化的滲透,造型和細節方面都有獨特的創新,第六窟所雕刻作品令人嘆為觀止。窟內近似方形,中間有一方形石柱,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窟內四壁皆雕刻佛像及法物裝飾,其中采用了希腊莨苕葉的造型,而佛像的衣襟皺褶非常流暢,宛如風拂水波一般。窟門口現已有木門窗棱保護,因為石窟面對河流,日曬風蝕對石窟內雕塑破壞極大。哪怕就在同一個石窟內,北部塑像被山水和風雪侵蝕的面目猙獰,殘缺不全。

過了二十窟導游結束了她的陪同,日頭漸西,我繼續探詢被人舍棄的石窟。那些石窟淺顯而狹小,有些僅在山壁上鑿開一層沙土。佛像相對而立,因為淺顯,只見一個人形,辨別不出相貌。百年日月更替,他們的頭顱已經飛散得不知去向。留下空洞的眼眶,他們注視著什麼?如果沙石有生命,他們要慨嘆世間所有的繁華與他們無緣嗎? 會不會要求自己被雕琢在背風干燥的石窟裡,等的萬年之後被世人觀賞後的瞻仰,還是寧可在山脈以西,得一塊逍遙樂土,哪怕身首無存,自由一顆仁厚之心慈悲人間。

沙石的生命不過是被賦予的,我們的何嘗不是,顏面無存也罷,巍然聳立也罷,看到的不過是他人的景像,又何必計較心中的平和!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