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東岸走向西之第四章來自半坡古文明的信息

作者: 落霞與孤鶩齊飛

導讀第四章來自半坡古文明的信息半坡原來只是西安市郊的一個地名,1953年在這裡進行一項工程時,發現了埋藏在地底下的這片文物區,經過專家的認定,是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被定名為半坡遺址,1958年在這裡修建了半坡遺址博物館。這一遺址的發現把中國人的歷史向前推移了一千年,打破了龍的傳人常說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框架。由於這時期的文化遺址最早1921� ...

第四章來自半坡古文明的信息半坡原來只是西安市郊的一個地名,1953年在這裡進行一項工程時,發現了埋藏在地底下的這片文物區,經過專家的認定,是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被定名為半坡遺址,1958年在這裡修建了半坡遺址博物館。這一遺址的發現把中國人的歷史向前推移了一千年,打破了龍的傳人常說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框架。由於這時期的文化遺址最早1921年首先在河南的仰韶村被發現,所以也稱為“仰韶文化”。它其中的一個特點是遺址中常有彩陶的發現,因此也稱為“彩陶文化”。

在半坡遺址的挖掘中,半坡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45座房屋遺址、2座家畜圈、6座燒陶窯遺址、200多個儲藏糧食和雜物窯穴,此外還有成年人墓葬和小孩甕棺,和10000余件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用具。半坡遺址的發現,為我們揭開了史前人類的活動之謎,隨著1953年這些文物的出土,讓我們看到了半坡時代的村落布局,也知道當時的人們不但懂得飼養家畜,而且還懂得使用陶窯來燒制陶器。

人們都生活在村落的中心,周圍有深約三、四米,寬二、三米的壕溝,雖然沒有修築城牆,但顯然就是用作抵擋外敵和野獸的防御工程。在壕溝的包圍下,仰韶時代的半坡人住進了用泥土造成的土房裡,這種外形像蒙古包的土房雖沒有閩西地區的土樓般穩固,但是對於當時的科技而言,已經算是先進的了,這樣的土房,有點像非洲大陸中部土人的房子。在半坡,能夠建土房居住,足見在六千年以前,這一地區是干旱少雨的,否則當雨天來臨時,土房變成了泥房,屋外下雨,屋內也開始下雨了!

小孩甕棺就放置在這些土房的門前,在醫學不發達的新石器時代,兒童夭折是比較普遍的事情,也許是出於母愛,當時的人們認為夭折的孩子總會有復活的一天,所以把孩子的屍體放在陶甕裡,擱置土房的外邊。也許是母系社會的關系,母親的愛心總是濃於一切,設想總是充滿關懷,希望孩子在復活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母愛的照料。

當年半坡人的社會,是由女性為領導的母系社會結構。在半坡時代,女性也擔任著重要社會角色,她們主要負責采集野果、掏鳥蛋、制陶器、紡織等工作,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的女性肯定有著較結實的體態,雖然可能沒有現代健美女郎般的身材,但至少她們的肌肉是結實的。半坡時代的男性則負責外出狩獵、打漁的工作。而社會的權利到底是何時從女性手中轉換到男性手中的?這是很值得考究的,而這項工作應該留給社會歷史學家來研究了。

進入半坡遺址博物館不遠,就可在廣場的中心,可以見到一位半坡姑娘用尖底的魚紋陶器在汲水的雕像,此雕像體態秀美,如古典美人般,不像半坡時代的勞動女性,如果不是那只魚紋尖底瓶,怎麼看都像是“西施浣紗”。魚,是半坡人所崇拜的圖騰,所以她們的器皿多數都繪有魚紋的圖像。原來,最早的中國人是把魚當作圖騰來崇拜的,從魚圖騰轉變成龍圖騰,應該是黃帝時期的事情了吧!

到半坡遺址博物館,沒有前往參觀陶窯遺址,就不算見過半坡遺址。半坡遺址的陶窯是半坡人的驕傲,她們的制陶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已達到了先進的水平,就連後來的商朝,也還只是露天燒陶而已。這樣的一個斷代,一直等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又再度出現。半坡遺址的陶窯有橫穴窯和豎穴窯之分,當時綜其結構可分為火口、火膛、窯算、 火道和窯室五個部分。橫穴窯的窯室在火膛之側,火膛呈橫長的圓筒狀,窯壁周圍有幾十個火孔,火由火孔中向窯內灌進窯內,以增加窯內的溫度。豎穴窯的窯室在火膛之上,窯室底部為窯算,上有十幾個火孔,就像我們的火爐裡中間隔離木炭和炭灰之間隔離層,起著承放陶胚之用。由火口、火膛進來的火焰經火道、算孔進入窯室。

然而,半破遺址給我最深刻的體會卻是,它間接地為我揭開了中國人“母親文化”之謎,中國人把黃河稱為母親河、把自己民族的語言稱為母語、母親節過得比父親節要紅火、代表母親的花是康乃馨,可是代表父親的花是什麼?為什麼不把母親河喚著父親河?為什麼不把母語喚著父語?究其根,這些表現是不是表現一種人性的回歸?如果我們的社會結構一直維系半坡時代般的母系社會,戰爭會不會少一些?

半坡文明的廢置,至今還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如果有一天您來到這裡,或許您還會發現半坡文明遺留下來的其他線索。

筆於:西安老孫家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