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就是周六,我們打算早起以便在游客大批湧進來之前游玩—不過也忒早了點:4點鐘天剛亮就有2個女孩子起床了。我是一夜沒有睡好,所謂的繡花大床,睡兩個人就太窄了,而且掛上了蚊帳,氣悶得很。 迷迷糊糊挨到5點,我和另外一個女孩子也起床了。
還在梳洗中,同伴們發出短信:“已到達永寧橋頭的餛飩鋪 ”。於是我們趕緊下樓出發 --餛飩鋪上只有兩撥吃客,有一撥就是我們的人。看見那個挑子上的小抽屜,我一陣激動,得到老板允許後便打開參觀: 滿心希望能看見排的整整齊齊的小餛飩,但是只看見了一塊紗布下的幾個。 有點失望,也許都煮進鍋裡了吧。說實話,餛飩一般,太鮮了,而且那個餡少的啊…… 我不大喜歡。 但是水豆腐很不錯,好吃-而且白味的比放了佐料的好吃。
接下來我們開始到處走走—實在是太早了,所有的參觀點都沒有開門,我一心想去的黃酒博物館也沒有看成。鎮上居民家陸續開門了,可以看見炊煙從青瓦屋頂間升騰起來,從門內邁出來的老太太或是在河邊涮馬桶, 或是洗拖布,也有人在石砌的洗衣台上搓衣物- 是我們小時候很熟悉的生活場景。
天不作美,竟下起雨來。站在廊橋下避雨,看河中升騰起來的水霧,岸邊的柳樹枝條柔軟清新……
雨小了一些, 不知不覺已經走到了昨天進來的巷口,看見路邊岔路口上掛一個大招牌 :“管老太臭豆腐”, 再往裡看, 裡面還有一塊同樣的招牌。 同伴中有對這個東西著迷的,於是便尋了進去:巷子很深, 右手邊有一個小門,一個老阿婆在燒火。 我們的上海同事便去問路,原來她就是管老太! 聽說我們要吃臭豆腐,老阿婆把我們讓到左手邊的一個大廚房中。 她說的話連我們的上海同事也不能完全聽懂,所以後來還鬧了一個笑話:在同事的幫助下,我們和老阿婆談了起來。她問我們要買多少臭豆腐, 三塊夠不夠? 我們說一共有4個人,三塊當然不夠—不過我對於臭豆腐的認識停留在雲南/貴州等地的大長塊臭豆腐,而且對這玩意兒不甚感冒,心想三塊也好,我可以只要半塊。但是我們同去的另一個成都女孩說她要吃兩塊的,所以,與老阿婆達成一致:五塊!
我們在管家阿婆的廚房中各自找地兒坐下了,老阿婆燒好油鍋出去,少傾,她端著一盤白嫩的小豆腐塊兒進來了,我心想原來這邊的臭豆腐不大,而且看上去和新鮮的普通豆腐一樣。我們聊著天,她在炸豆腐,油鍋中躥起的青煙一直冒到天花板,那兒已經被熏得一片黑了…… 沒多久,臭豆腐炸好了,變成金黃色,她用一只小食品袋裝了,往木桌上一扔,我們便圍了過去:顧不得燙手,每人用牙簽穿了一個,埋頭開吃。 數數怎麼還有多,給了六塊?一時間議論紛紛,我說是不是買五送一啊,促銷吧。老阿婆又扔了一袋上來, 有人小聲說真會做生意,不過我們還可以繼續吃的,待會兒一起算吧。 但是老阿婆還在炸,那盤子裡都去了一半了。有人覺得不對了,說那是不是都給我們炸的啊。我說不會吧,她反正今天也要拿出去賣,反正油鍋也燒熱了,大概是這會兒要一起炸好吧。上海來的同伴終於忍不住了,出言相問,真相終於大白:那些果真是給我們炸的—原來老阿婆說的一塊,是指一塊錢一袋,一袋裡面有6小塊豆腐。所以她看我們4個人吃三塊錢的夠了。偏偏我們不知死活的要吃“5塊”,我們指的是5塊豆腐,在她那兒的理解是5塊錢的, 就是5袋啰 –大概她以為遇到了一群吃貨……
誤會澄清,趕緊請她不必炸了,炸過的我們全買下來。 老阿婆很好的說,因為之前沒有聽懂,所以她少收我們一塊錢。吃不完我們可以拿去賣,因為她每天下午兩點在巷子口開賣,人家都是排著隊買……很有意思的阿婆! 不過她的臭豆腐很好吃, 外面金黃酥脆,裡面還是嫩嫩的,吃的時候已經不覺得臭反而很香, 當然回口的時候臭得也很有水平。
從豆腐老太那裡出來,走回了永寧橋。我很想再去鑽鑽昨天走錯路時的那些小弄堂, 可是隨著日頭升高,漸漸的人聲鼎沸起來,我們也都困了,於是,回去再睡了一個回籠覺。
12點,退房出來,吃午飯,還是在“響堂”—這次要的菜偏素一點,只有一個香辣龍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像:早前看著菜單上有這道菜,沒什麼興趣—這是從成都流傳出來的,我早已吃過n回。而且,這麼熱的天,大中午的吃這個,太燥了。但是同伴中非成都籍的人躍躍欲試, 便點了一盤。這裡做的香辣龍蝦,用的蝦還是和成都一樣,是土龍蝦,就是學名叫做“喇咕”的。不同的是成都多用蝦尾,這裡用的整只蝦,想來是這邊的蝦個頭更大的緣故。用料就大不相同了,這裡基本上使用新鮮的辣椒,和甜面醬加油炒出來的 – 於是原本濃墨重彩的成都炒龍蝦,就這樣派生出一個“江南版”,甜香中帶點辣味,卻也符合江南水鄉這樣甜膩的風格。我覺著很香,所以也挺喜歡。
不知不覺又回味了一遍在西塘吃過的各種美食。其實我們在那裡也進行了游船活動—不過, 買票的地方一定要我們買了聯票才可以去坐游船,一怒之下,我們選擇了自己劃的那種—剛好四個人一條船,於是我們頂著近午日頭,大呼小叫地重溫了一回小時候春游的劃船游戲:不夠浪漫,不夠淑女,但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