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江西

作者: herbertw

導讀十月江西出差乘坐飛機的時間成了我的自由時間。我可以在4個小時的往返飛行中,想想過去幾天,乃至幾個月中發生的事情,也可以為我下一次的旅行做個計劃。 上周在西安的往返途中寫了在桂林的游歷。這一次該寫寫去年10月的江西之行了。 我也很難把我的生活進行劃分,有時以換工作為界,因為從此開始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交往不同的人群;但多的是以結婚為界。十月 ...

十月江西出差乘坐飛機的時間成了我的自由時間。我可以在4個小時的往返飛行中,想想過去幾天,乃至幾個月中發生的事情,也可以為我下一次的旅行做個計劃。

上周在西安的往返途中寫了在桂林的游歷。這一次該寫寫去年10月的江西之行了。

我也很難把我的生活進行劃分,有時以換工作為界,因為從此開始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交往不同的人群;但多的是以結婚為界。十月的江西之行是我和妻的第一次出游。

一 秀麗三清山,沒落道家

三清山是秀麗的。南清園集中了所有最好的景點。莽蛇出山、老道打坐,無一不在霧中飄眇。杜鵑坡的漫山杜鵑,巍為壯觀。

三清宮是破敗的。不論其占地面積之大小、道士人數之多少,作為道家名勝,三清福地,其規模和影響太微不足道了。

為什麼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卻是完全不同的結果呢?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所修宗旨不同。道家自修,清心寡欲,但酒肉皆可,求長生不老。這是有限的修行。佛家則修來世,多益善――虛幻而又無限,故可以做得很大。

其二,土生土長的宗教,只在於自己的存在和維續。外來教義的本身,就是要擴大影響。宗教行為本身的不同目的,也就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二 比較婺源

婺源地處皖浙贛的交界處,地理和人文上是皖南的自然延續,總體上與西遞、宏村可以歸為一類。為了避免枯燥的重復,旅途中有心與以往的游歷感覺做了一些比較。

1 車

此行可以說是坐的車型最多的一次旅行。久違了的火車;出租車是一汽捷達;中巴;摩托車(兩輪的和三輪的),這是上海不敢嘗試的交通工具,但在這裡卻離不開它;還有長途大客車。

另一次有趣的旅行是在三峽,乘坐了很多類型的船,從二、三十座的小汽艇,長江客輪,渡口的舢舨,到在三峽地區作為穿梭巴士的水翼船,柴油機動力,俄國造。

2 食

婺源地區的菜,當然也離不開江西的辣,但還是有兩種烹飪方式非常有特色。

一種是和菜,就是把原料切碎了以後放油炒。從豆腐到肉都可以各,不過以蔬菜為多,很適合老年人吃。

另一種稱之為粉蒸,以粉蒸大排為代表。多用以加工肉類。字面上就說明了很清楚:肉外面裹上粉,上籠蒸。但在婺源,魚也可以這樣做。

3 屋

到婺源,當然主要的看點就是屋,明清時期的老屋是它的驕傲,也是他的賣點。

婺源的老屋,從年代分主要有明代和清代。兩者在結構布局上比較接近:大門、天井、廂房。按規模大小一般有兩進,也有三進的。多為兩層樓,白牆黑瓦。但在細節上,也存在較大的區別。明代建築構件較為簡明,一如著名的明代家具,沒有過多的精雕細刻。但清代建築構件上細工,則令人嘆為觀止。從大門上的磚雕到地漏上的石雕,到木質構件上的木雕,真可謂雕梁畫棟。而且每處雕刻均出有典故,故事性極強。

按建築的主人分,又可以分為官、商、儒三類。做了大官的人在故居建屋,大門高有台階三級以顯其地位。進門有照壁可避偽。商家多由木材、茶葉發家,門前的台階只一級,取意一步登天。雕刻內容多為壽、福以及從事的行業(八仙),壽、福、財是他們的主題。讀書出身的人自稱書香門弟,屋內的雕刻多取琴棋書畫這四藝以及四季花草以顯其清雅。

在各著名的村子也由此兩大元素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思源因拍攝了《聊齋》而出名,以雕花木欄的精細為特色,是一個清代村落。延村的特點在於年代,是一個明代建築群。許多屋宇因年久失修(後人並無如此財力,同時當地政府出於保護目的也不允許屋主隨意整修),多已腐朽,二樓多已不住人,白蟻甚至蛀塌部分院落。李坑是標准型的小橋流水的皖南建築群。江灣,也僅把江澤民的故居略加整修而已。

我比較推崇的兩處村落是沱川理坑和上下曉起。沱川理坑深處大山,交通不便,得搭乘農用車在崎曲的山路上巔波二個小時才到最北的深山中。在四周的山中有一片谷地,有一條小河在中間渡過。田野的稻已經成熟,在一片金黃中的灰白建築群就是理坑。進村時,正值日落時分,暖色的陽光映在年久的磚牆上,河邊有人在洗滌。當暮色伴著霧氣籠罩在村中時,我們穿過迷宮般的“新屋”,住進了余詒鵬的家。我不喜歡這家人,但據說沿著村邊山坡上的官道(鋪著青石),就可以到安徽,以前上京去的人就是走的這條路。

上下曉起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農村”。誇大了點,但也是這個意思。有兩個村,相距二裡,沿溪而建。據說這是江澤民的真正老家。有個江氏宗祠,也就如此。村前有棵被神化了的600年老樟樹,但我還是喜歡陽光中的小溪、綠蔭、稻田、水塘和家家戶戶冒出來的炊煙。

4 人

婺源在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程門立雪的典故出於此;理學宗師朱熹也是其一;歷代官至二品以上的有522人;近代有鐵路專家詹天佑;更有現代革命家江上青。

解放後,截止2000年卻只有大中專學生483人(國家干部編制,也算是官,只是經別不高),只占其33萬人口的萬分之十四點一。1980年的人均收入才197元(中國傳統的可比性標准大米當時0.15元一斤,約合1313.3斤),2000年也只有2183元(1元一斤,約合2183斤)。

歷史的反差已足見幾斑,唯一讓我心慰的是書香遺風尚未完全泯滅,小孩還知道些家史,也明白自己屋中的雕刻講的是什麼故事。比起歙縣汪家大院的子孫們好多了。

5 財

從人均197元到2183元,從數字上看還是有了10倍以上的增加。這都得益於旅游業的發展。但還是有幾點可以進一步探討:

5.1 婺源旅游業的定位:針對國內還是針對國外;圍繞什麼主題;

5.2 總體規劃:全縣為基礎還是各村各自為政;

5.3 服務標准的規範:導游、餐飲、交通等;

5.4 發展經濟的激勵方案:各村開放老屋與不開放老屋之間的利潤分配;村與縣之間的分配;農家旅店的管理與稅收;

5.5 整體形像設計,整體管理方案;

5.6 投入產出分析;

5.7 分階段的實施方案;

這已是我第二次到江西。拖了這麼久才整理好當初的筆記。我還做了一本婺源民居的相冊。算是這次出游的記錄吧。

完稿於廣州花園飯店

2003.02.18

2002.10.19 上海(列)

2002.10.20 玉山(車)三清山[南清園](宿)

2002.10.21 [玉京峰、三清宮](宿)

2002.10.22 (車)玉山(車)婺源(紫陽鎮)(宿)

2002.10.23 [思源、延村、清華彩虹橋、理坑](宿理坑)

2002.10.24 [曉起、李坑](宿紫陽)

2002.10.25 [思源](列)上海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