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人愛喝茶。
廈門人的恬靜性格從濃濃淡淡的茶香裡蘊出。
從車上走下來,穿街過巷,廈門給人的第一直面印像便是滿街在家門口泡茶的人。
在全廈門最繁華的中山路,短短一條街便彙聚了十多家茶葉店。拐個彎到鎮海路,沿著走到大生裡,分明也是一條商業街,不如中山路熱鬧,但個體老板們都不著急招攬生意,反而一路可見小老板們在店門口擺個小茶桌,三三兩兩地在泡茶聊家常,有客人來才起身招呼,遇上熱情的主人,還會拉客人喝兩杯再走。
中山路、鎮海路、大生裡是廈門的老城區,最能體現廈門風情。從這幾條路隨便拐進去小巷裡頭,幾乎每拐一個彎都能碰到有人在擺茶席。他們不緊不慢地搖著蒲扇,說著軟軟閩南語,用小巧精致的茶壺倒茶進杯口比一元硬幣略大、同樣精致小巧的茶杯,慢慢喝盡,又開始不緊不慢地聊家常。閩南茶道所用的茶具都很講究,且基本只愛烏龍茶;茶葉店裡雖然也擺著許多紅茶、綠茶、花茶,但購買者多是外地游客,廈門本土人對烏龍茶情有獨鐘,泉州安溪產的尤佳。
許多老人們手裡長年把玩著一個用慣的茶壺,始終不加更換,一捧就是數十年,名曰“養”壺,也就是讓茶葉的精華隨著時間沉澱在茶壺壁上,使泡出的茶汁悠遠清香。
廈門人真正喝茶的時間不多,多的是泡茶和聊天的時間。把開水倒進已經漲滿了泡開的茶葉的茶壺,用壺蓋把滿壺茶葉壓幾壓,再蓋上,稍待片刻,才把茶倒進成茶杯。因為壺中上部的茶濃度會比下部的低,因此倒茶也有講究,茶杯要先排成圈,一手提起茶壺一手壓著壺蓋,迅速繞圈按序把茶倒進茶杯,控制在兩三圈內倒滿每個杯子,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人杯中的茶不會太濃也不會太淡。
拿起茶杯,不緊不慢地呷一口,再慢慢地把整小杯茶倒進口裡,然後再慢悠悠地聊家常。廈門人喝茶的速度慢,聊天的速度也慢;軟軟閩南語,聽不懂講的是什麼,只看到他們神色悠悠,不時聽到他們開懷大笑,悠閑自在。在廈門人家泡了幾回茶,淡淡的茶香留在心底至今。
有趣的是,在廈門,醫院病房為了讓病人盡快康復,機關事業單位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出於無奈貼出了“禁止泡茶”的告示,這在全國恐怕是僅有的。廈門人愛泡茶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在廈門生活了一段時間,離開後再回憶,這個美麗的海灣城市在腦海裡留下的景像是這樣一幅:夏天,炎炎太陽;一棵古榕下,三五中老年人圍在一起泡茶,不遠處的海洋傳來隱隱的波濤聲,涼風徐徐……
在廈門的夏天,最好的享受不是躲在空調房間裡,而是在海邊的樹陰底下泡茶聊天。因此,在萬石植物園、鴻山公園等許多旅游景點都有提供室外泡茶,多在樹陰底下,10塊錢便能泡一壺(加水不限);在沒有樹的海邊,商家們也插上大大的太陽傘來制造陰涼的泡茶環境。
廈門沿海的環島路所經處是全廈門島僅剩的未開發帶,一些商人在路邊築起樓層,在樓上提供泡茶服務,讓客人一邊賞海景,一邊享受泡茶樂趣;雖然不在繁華地帶,但遠途而來的客人還是不少,外地游客更視其為“極品享受”;而在廈門西邊的小島——鼓浪嶼上,半數的擺攤和店面用以招攬客人的也都是茶具和茶葉,四面沿海自然就擺滿了露天“小茶館”。
古人有言,“玩物喪志”;今有廈門作家拍案而起:廈門人,“泡茶喪志”!
廈門是中國最早開埠的港口之一,今為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又有正對台灣島的地理優勢,但發展遠遠比不上廣州、深圳;近年來廈門雖暗自加快了步伐,但在五個經濟特區當中仍然是最慢的,這與廈門人泡茶養出的恬然性格不無關系。
中國的茶文化是藝術,也是哲學、倫理;功夫茶帶給人們美味和美境,是物質享受也是精神享受;功夫茶可以使人與人之間更和諧、更親密,茶可以幫助人們修身養性,令人熱愛寧靜,不好爭鬥。在這樣的茶環境下成長,廈門人多數性情恬然優雅,與世無爭;大海也把廈門人養得處變不驚、心胸寬廣。對廈門人來說,似乎沒有什麼能比泡茶更重要的了,談政治、論經濟太費時間,還不如在古榕下擺一張小方桌和家人、左鄰右舍一起泡茶來得更愜意。
雖然也有人為此嘆息甚至痛心疾首,但更多的廈門人還是更滿足於城市的現狀。城市太大了不方便,太繁華了生活就要緊張,像廈門這樣不大不小不緊不慢的,生活可以過得很舒適;廈門的環境也保護得好,空氣質量在同類城市中是最高的,這些是花錢也難買的享受。
廈門人的“泡茶生活”在其他很多城市都無法想像,這跟城市的環境和節奏的都有密切關系。拿上海為例,上海的空氣質量是不允許你在街邊泡茶的,而且在緊張的工作和交通後,“喝”茶的人不少,但大概沒有誰會還有閑情逸致去慢慢地泡功夫茶。
倘若廈門也像上海深圳一樣擠滿了車,廈門也被籠罩在灰塵和油煙中,生活節奏也加快了,廈門人再也不能像現在這樣坐在街邊泡茶,也再沒有時間去泡茶聊天,大概留給人們更多的還是悔恨。
縱觀全國,經濟發展得比廈門好的城市不少,但精神文明建設能有幾個城市比廈門好?廈門是真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城市,茶香裡養出來的廈門人文明有禮:公車上乘客讓座的熱情全國少有;廈門人也很注重維護城市形像,決少人隨地扔吐,遇到問訊的人,也會耐心回答,給人賓至如歸的感覺。
外一篇:走廈門
廈門是是東南沿海的一個小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因而得美麗別稱——“鷺島”。
因為“三面大陸環抱、一汛碧波蕩漾”,易中天教授這樣形容廈門:她很像我們祖國母親的一個美麗而嬌嗲的小女兒,一面偎依在媽媽的懷抱裡,一面伸出兩只小腳丫去戲水。
廈門面對金門,瀕臨台灣海峽,解放至今,在似有似無的煙硝味中,廈門悄悄地長成了一位美麗卻不張揚的姑娘。
走廈門之一——
余傑:鼓浪嶼,中國最美麗的地方
余傑此言,除了因為鼓浪嶼的美麗和風情外,還跟另一個同樣美麗的名字有關:舒婷。
鼓浪嶼位於廈門市西的小島,全島面積1.84平方公裡。島西南海岸一石有洞;浪撲岩洞,聲如擂鼓,故名。
小小一個鼓浪嶼,今日人口不足兩萬,卻和許多名人連在一起:當代朦朧詩女詩人舒婷和詩論家陳仲義夫婦與我國著名女指揮家鄭小瑛,著名現代文學家林語堂,現代體育教育家、清華大學教授馬約翰,近現代中國著名的愛國華僑、工商巨子黃弈,婦產科大夫林巧稚,近代中國最早的合唱指揮家周深安……
事實上,整個廈門可謂是“臥龍藏虎”,說不定你眼前這扇鐵門後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很多藝術家在退休後都選擇了廈門作為養老之地,但因不喜被打擾而未見媒體曝光,因而可能連左鄰右舍都不知道他們在藝術界的名氣;筆者就有幸認識了幾位退休藝術家,他們都樂於交友,但極力反對任何媒體報道。
鼓浪嶼的美麗,首先在於她的建築。
今天的鼓浪嶼共有三一堂、福音堂等5座教堂和英國、美國、法國、西班牙、日本、荷蘭領事館的遺址(另曾有德國等7國領事館,但現已不存),這些建築把閩南地方匠人的手法和本國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別具一格。
鼓浪嶼上絕大多數的建築是別墅、公館、民居,多為清代遺物,與閩南民居風格大體一致,新建築融合了西洋和東南亞風格,多為兩三層小獨立式小樓。
鼓浪嶼地勢高低起伏,房屋精致小巧、拾級而建,錯落於濃郁綠萌間,為鼓浪嶼予人初印像;隨旅游團來的游人,對鼓浪嶼的印像也是如此。
但鼓浪嶼最美麗的,卻是在游人散盡後的安靜。
鼓浪嶼上沒有車,除了電動旅游觀光車外,連自行車都沒有;到了晚上,鼓浪嶼就完全安靜下來了,走在小巷中,只聽得哪裡人家隱隱傳來的電視聲響,還有稀稀拉拉幾個人的腳步聲和談笑聲;家養貓在這個時候就喜歡出來了,總是在你不防備的時候竄出來嚇你一跳,然後停在你眼前,“喵喵”地叫。
如果你真的想見到真正鼓浪嶼,幾乎每個熟悉鼓浪嶼的人都會建議你:在鼓浪嶼住上幾個晚上。
在三一堂旁有一家私人旅館,20元即可過一晚,簡陋但干淨。當時選擇住在這家旅館,固然也是因為當日作為學生的拮據,但這家旅館是典型的鼓浪嶼舊民居,對我的誘惑很大。
從三一堂旁一條別具韻味的回廊走進一家院子,看到已有多年歷史的青石板,看到不知生長了多少年的古榕和數不盡的花草。房子沒有進行過大翻修,仍是古老的木板地和木板樓梯,坐在走廊上,濃濃的古老氣息把你牢牢地包圍著;這是花錢都難買到的享受,才令我多次“夜訪”鼓浪嶼後仍從廈門島的住處專門跑到這家旅館來小住了幾天。
鼓浪嶼給人一種很奇妙的“回家”感。第一次到鼓浪嶼,傍晚時分,和幾個朋友在一石凳上休息,看著不遠處人家窗戶透出來的燈光和廚房傳出來的炒菜聲,恍恍惚惚的,居然產生了好久不曾有過的在家的感覺;跟朋友說了,居然幾個人都有同樣的感受;後來再看別人描寫鼓浪嶼的文章,很多也寫到了類似的感覺。
我這個沒有方向感的人,在鼓浪嶼上更沒了東南西北;我也不怕,反正轉一圈總能到碼頭的;這裡的小巷逶迤曲折,拐個彎見到了新建的歐式建築,拐個彎是陳舊斑駁的民居小院的牆壁;拐個彎卻見波濤洶湧的海岸了。
鼓浪嶼是“鋼琴之島”。有朋友來鼓浪嶼前不知從哪裡聽來的消息,說鼓浪嶼到了某個時候,滿島都是鋼琴聲。我們啞然失笑,但這誇張的說法從某個角度也能說明鼓浪嶼上彈鋼琴的人很多。鼓浪嶼是全國人均鋼琴擁有量最高的地方,在島上隨便轉轉,總不時能聽到哪扇木窗後傳來悠揚的鋼琴聲,隨地在最近一棵榕樹下坐下傾聽,慵懶之意便生。
鼓浪嶼還有一個國內外著名的“愛樂樂團”,執棒者是我國建國後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鄭小瑛1998年開始執棒愛樂,不遺余力地為營造廈門“藝術之城”貢獻,多次為廈門學子和市民免費演出。這樣高尚的情懷,使得鄭小瑛成為了鼓浪嶼的形像使者。
走廈門之二——
廈門大學、環島路、海、台灣
說到廈門,廈門大學是逃不掉的話題;說到廈大,陳嘉庚就是必提人物。
廈大和集美大學、集美中學等多間中小學,和廈大一樣為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創辦。
廈大和武大(武漢大學)並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廈大建築多為“嘉庚風格”,即立面是南洋味,屋頂卻是典型的閩南味;校內的樹木本來都是上了年紀的“老樹”,1999年令廈門人心有余悸的“9914”號台風後,廈大損失了80%的樹木和數棵古老的榕樹,於是重新鋪草皮、植新樹;今天的廈大比起從前少了一點古老的氣息,卻顯得更精致可人了。
“愛在廈大”。廈大景色優美,背靠萬石植物園,出門便是海,加上廈門整體溫馨雅致的氣息,多少浪漫故事在這裡悄悄地上演!校園內許多景點,也硬生生地被套上“情人”的名號,“芙蓉湖”變成“情人湖”,“勤業水庫”變成“情人水庫”,就連廈大和背靠的五老峰之間的一個無名谷,也被稱作“情人谷”。
但廈大最引人注目的並不是那成雙成對的戀人,而是到處可見的和尚!
廈大邊上有一南普陀,內有佛學院;廈大裡見到的和尚不但多,還很時尚;一開始我們見到和尚逛書店還大驚小怪,後來慢慢的,見到了戴墨鏡、用手機、上網的“時尚”和尚,再也不覺得有什麼驚訝的了,經常還能見到一堆和尚騎著高級山地車進來,腳上都是名牌籃球鞋,帶著墨鏡,到籃球場打籃球;許多游客初次來到廈大,看到有和尚在學校裡走動,都覺得很新鮮,忍不住用相機拍下來,當作廈大一景。
廈大後門出去是環島路、白城海灘和海,傍晚時分常有紅紅的火燒雲;天氣好的時候,能看到對面的小金門上的標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三”和“一”字隱約可辨;天氣暖和的時候,海灘上總是很多人,但就算是冬天,也總能見到早上來游泳的人;本土廈門人多數熟悉水性,站在白城海灘上總會豪情萬丈地說:只要政策允許,退潮的時候,我就能游到台灣(小金門諸島)去!
我們在開玩笑的時候也愛說,今晚等你睡著了,就把你扔到海裡,明天我們打電話給台灣,讓他們送你回來。
金門與廈門之近,可見一斑。
廈大畢業的余光中去年重游廈門,他那首《鄉愁》再次深深地勾起了兩岸人的愁緒:“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環島路是最美麗的一條路。從2003年開始,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天都會在環島路舉行國際馬拉松比賽;環島路寬敞平整,沿海包圍了半個廈門島,沿途是青山碧海,在這裡舉行的馬拉松比賽,可能是全世界最浪漫的馬拉松。
環島路黃厝段,豎了“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牌子,是游客來廈門的必選景點,對面便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環島路所經地,也是整個廈門島僅剩的未大力開發的地帶,青山碧海,煞是迷人。倘若晚上租個雙人協力車到環島路去騎車又能見到另一翻景像,在桔黃燈光和徐徐涼風中騎車到海灘上聽海,詩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