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桂林的渴望其實由來已久,記憶中最早的印像來自小學課本中的那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章:漓江的清、漓江的綠,漓江的靜......,似乎自此之後桂林便如同一個美妙的仙境般深深地扎根在記憶之中。還記得年少時在好朋友家發現滿滿當當的有關桂林的照片和紀念品,那時的自己是多麼的羨慕和妒忌啊,去桂林看看瞧瞧幾乎都成為了一種信念。或許是因為想去桂林的念頭過於強烈和隆重,長大後的自己似乎一次也未為這個願望准備些什麼,也或許這麼一種想法已經不僅僅只是一次旅行,更多的是自己幼時心中的一個美好夢想。
想到這麼的一趟旅行終究還是成行了,而且來得如此的倉促,突如其來的旅程讓我有些發傻:怎麼就這麼去了,我還沒好好籌劃好好准備,只是時間已經不再容許我再想些什麼了,即便心中還是有那麼一些的遺憾和不滿。旅行便在這樣的心境下開始了。
這趟旅行本來的目的地是南寧,去桂林只是計劃之外的變動,因而允許我在桂林停留的時間不過一天,在一天之中要好好的游玩桂林已經不大可能,因此我也只能選擇一些市區的景點看看玩玩。翻了翻有關桂林的資料之後,便決定了第二天的行程,很簡單,只是幾個有名的公園而已:七星公園、盧笛岩、疊彩山、伏波山、像鼻山。
第二天的天氣出奇的炎熱,也難怪,那時已是七月中旬,這對於處在南方的桂林來說恐怕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了。和朋友早早地出發,第一站是七星公園。七星公園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其得名的“北鬥七星”七星岩和惟妙惟肖的駱駝峰,此外還有龍隱洞、月牙岩、花橋、月牙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種種景點。只是除了早已知道的駱駝峰之外,其他也只是走馬觀花似的匆匆走過。據說七星公園的月牙樓裡可以吃到有名的尼姑素面,可是我們兩個傻蛋只是到公園的小店裡吃了吃桂林的米粉。
出了七星公園,兩個路盲正當為交通發愁時,卻驚喜地發現原來今天的幾處目的地都有專車可坐,只需購買下一處景區的門票即可,這對炎炎烈日下的我們不能不算個驚喜。盧笛岩是個開發不久的景點,洞內有大量奇麗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等景致,還存有唐宋以來的壁書105幅。剛進洞,一股涼颼颼的風便吹來,這是與外面完全不同的清涼世界。洞內燈光五彩繽紛,也照得得各處色彩斑斕,確實很美,讓人有種非現實的錯覺。
對於伏波山和疊彩山,其實印像真的不深,大概是因為它們並無特殊之處吧。伏波山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漢代時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曾經過此地,因而取名伏波山。而疊彩山是因為山石層層橫斷,像彩綢錦緞相疊,因而得名疊彩山。
匆匆走過這兩處,最後一站是像鼻山,作為桂林山水像征的像鼻山估計大家早已熟悉,整座山遠遠望去就像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水的巨像。在像鼻山的像鼻與像腿之間,是一個東西向的穿洞,沿石級登山,山腰有個20多米長的穿洞是像眼岩,可惜的是筋疲力盡的我們再也不願往上走了。在紀念當年克林頓訪華演講的地方,人出奇的多,我居然也傻傻地等了許久只是為了拍張照片,看來終究還是脫不了俗套。
桂林其實是個不大的城市,還記得剛下火車是對觸眼望到的桂林非常的失望,似乎怎麼也找不到美麗的旅游城市所該有的感覺,好在夜幕下的桂林城給了我許些安慰。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整座桂林城給人夢幻般的感覺,彌補了白天的陳舊。桂林是我第一次看到音樂噴泉的地方,當噴泉隨著音樂的節奏忽而高忽而低、忽而強勁忽而輕柔、忽而響忽而輕的時候,再次深深感受到音樂原來是如此的美妙。桂林步行街的繁華也讓我有些意外,種種時尚的娛樂、休閑在這裡皆可覓到蹤跡,就是在這裡我第一次看到了譚木匠那個形像的LOGO。原來,白天和夜晚的桂林是如此的不同。
對於桂林美食的印像,似乎都集中在桂林米粉上。這倒不是桂林缺乏美食,只是因為自己在這裡太倉促太短暫的緣故。對於桂林米粉倒也不覺的它如何的美味,讓我印像深刻是許多的米粉店裡,都是用搪瓷碗來盛放米粉的,這倒不能不算是道風景。
其實,這趟的桂林行有太多的遺憾和不滿足,最可惜的是我都無法去陽朔看看真正的漓江,陽朔那才是如仙境般的地方啊。市區這一段的漓江似乎都沒有描述中漓江的感覺,水少而且沒有清澈的樣子,估計許多的游人也會如我一般並不認為這就是漓江。好在自己並不認為這便是來桂林的最後一次,心底的那個聲音好像在宣誓一般:我還會來的。相信桂林終究還是會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