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巴斯,是來英國前就決定的。智者樂水,看到圖片中年代久遠的溫泉,至今還是碧綠可喜的樣子,不由對這小鎮生出十二分的好感。以倫敦為中心,短短一日就能往返於周邊許多小鎮,便捷的交通加上豐富的旅游資源,真是相得益彰。坐上早晨第一班車,三小時左右就到了巴斯。來到巴斯,最著名的羅馬浴場(Roman Bath Museum)當然不能錯過,我想許多人和我一樣,被導游手冊的圖片中,溫泉浴場的柔媚和雄渾吸引,才萌發了相同的向往。
售票大廳,都是本地人引以為豪的,宣稱那是世界上最美的票房。那根本就是以音樂廳的規格設計的,從建築到內飾,不曾有半點馬虎。然而在地基下發現掩埋已久的浴場,修復保護之余,將未完工的音樂廳大材小用,派了以上用場。
8.5鎊的門票,忠實體現出英國消費一貫的貴,然而導游書印刷精美有如雜志,簡介譯成各國語言供挑選,十分貼心。還能領取一個錄音導游裝置,對於館內各處,不分巨細都作詳細介紹。有了它,連相互的交談都省略了,只見每人都做側耳聆聽狀。門票貴是貴了些,看在服務優良的份上,也就讓人心平氣和了。
溫泉水碧綠可喜,一如從前讓我一見傾心的照片;而鏡頭不曾捕捉到的,是歷經千年仍兀自沸騰的景像,串串的氣泡從水底冒上來,散發出蒸騰的水氣。這樣美的溫泉,難怪征戰至此的羅馬人會收斂起暴戾之氣,樂不思蜀地長在泡溫泉。
其實眼前這些維多利亞式的建築和羅馬戰士的雕塑,都是後人的附會之作,在歲月衝刷中泛出微舊的黃色,到也磨礪出屬於自己的一份歷史,與綠色池水相襯和諧。而從前的從前,只剩下為數不多的遺跡,所幸保存完好,依稀能遙見鼎盛時期,萬人入浴的場景。
現在想來,那真是個可愛的年代。侵掠與被侵掠的人們和平相處,沒有工業,也能繁榮,小鎮上雲集了各地為洗浴而來的人。而溫泉被崇拜它的人們,建造了神殿供奉著,泉水是否真能醫治百病,不得而知,然而的確保佑著這片土地,常享和平安樂。
出口處有個水泵房,也許是這鎮上最華麗的餐廳。那裡有個小小的噴泉,供應小杯的溫泉水,每杯50便士。想來這一點點泉水,便是有奇效也要大打折扣了。一笑而過。
把小鎮逛了個大概,仍舊回到羅馬浴場門口,等著參加當地每日組織的徒步旅行團。看過最期待的溫泉,只剩下尋常城鎮風貌,想來沒多少新鮮。只是一向把LP奉作聖經,既然讀到好評,姑且一試。
不知是事先並無太多期望才格外驚喜,還是巴斯得確像杯清淡的香茗,細細品來才發現值得回味;經過這短短幾小時的探尋,居然仍覺得意尤未盡。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了解並喜愛上巴斯,除了它本身的內涵底蘊,熱情的導游也功不可莫。
這個中年女子,穿著平底鞋,每天兩次帶領著各方來客穿梭於這座城市,微白的發,在風中零亂飛舞。步行已十分辛苦,再加上滔滔不絕風趣幽默的講解,可算是我見過最敬業稱制的導游。令其他從業人員望塵莫及的是她純屬志願服務,職業性的宣傳和對於家鄉發自心底的熱愛,無需比較,立分高下。正是有了她的指引,我們看到的巴斯,才完整生動起來。
一座完全由18世紀建築構成的小鎮,未曾受工業進步侵害,是摩登世界中的一個異數。躋身世界文化遺產之列,是理所當然,不只是我,誰都會希望它永遠維持自然。同樣的季節中,這裡的風,仍要比其他地方溫暖,也許是因為那流淌了百年的溫泉。這裡的建築,是一對父子花費畢生精力,在英格蘭營造出的意大利夢幻。被改建三次的巴斯大教堂,外牆的雕塑中,有兩排順著梯子攀爬的天使,活潑的造型,難道要告訴我們,沉淪和聖潔即是人生兩端。遠處山間還有另一座巍峨的教堂,美麗完整的,從來都只有正面。原來那位建築師,不滿有批評說巴斯特有的淡黃石料,如奶酪般松軟,偏用它造出教堂的形狀當做宣傳,用事實反駁給世人看。
這個今天看來溫柔沉靜的地方,曾是史上著名的銷金庫,自從女皇定期來此SPA,無數豪客爭相效仿,蜂擁而來。那時形容有錢人不能稱富豪(RICH),而要說風尚(FASION),由此可知只有富豪才能引領風尚,要加入時尚必須狠狠燒錢,如今看到,這樣的說法,到不受歷史局限。當時喝茶養狗蓋屋開窗都要征稅,窮人想必日子難熬,時尚人士卻無需顧及生計,只管揮霍,花重金養成貴族風範。雖說一度成為聚賭之地,總算誰都不願暴露本來面貌,即便做作,也要裝優雅來掩飾粗鄙,這一段歷史並未對巴斯的今日,留下多少痕跡。
在倫敦一座豪宅的價錢,在這裡也許只能買間陋室,住過太多有錢人,這裡的地價貴得讓人難以置信。不過富豪中也多精英,這一路過來,已經過了許多名人故居。諸多名人中最著名的一位,當屬簡奧斯汀(Jane Austen)。小說中的許多場景,源自生活中的巴斯,那條通往女作家故居的林蔭道,變成了書中男主角的求婚地。可惜看書從來一目十行漫不經心,如果將現實和故事重疊在一起,想必別有一番浪漫感觸。
Avon河邊的花園,盛開的花朵是巴斯一抹最絢爛的色彩。此外無非是建築淡黃的石材本色,和點綴其中樹木的青蔥,平淡卻決不平凡。這座城市的性格,從名稱上就可見一斑,巴斯(Bath),即是浴場,Avon,意味河流;多少年來,這些質樸的名字和面貌,不曾改觀。難怪當地人,要如此驕傲得向訪客展示故鄉,誰不希望,在紛亂塵世間保留真性情,以我本色應對萬變。
結束一天的旅程,已是星月當空。走出維多利亞車站,乘上回家的巴士,滿身疲倦。
面對面坐著的英國老頭,突然搭訕,問我們是不是也從巴斯回來。原來是這樣巧,早晚都坐了同一班車,開口交談之前,不知已經過多少次擦肩。
也許是獨自旅行,無人傾訴心中感受,我們雖是疲倦勉強應答,他卻是話意不減,甚至錯過下站。他抱怨博物館收費昂貴不合情理,卻又取出更為昂貴的畫冊讓我們欣賞,說是片刻的參觀毫無意義,不如讓它長駐紙上,留待日後回味。
是不是年齡的差異才會造成價值觀的不同,總覺得親歷的見聞,勝卻畫冊無數。鏡頭捕捉不的瞬間完美卻刻意,我們要的是親身感受的真實,哪怕有遺憾,哪怕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