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雲南(5)-明永篇

作者: herbertw

導讀再到雲南(5)- 明永篇文/圖 Herbert Wang 電郵 interpreterhouse@hotmail.com 4月26日 遠眺卡瓦格博 0840出發-1100奔子欄午餐,過東竹林寺-1500抵德欽-1600發車去明永-1645見到卡瓦格博-1900抵明永村 車從德欽開出,就在群山中盤旋,一側是高山,另一側是深谷。時間似乎已經停止,山河也已停止。 在藏區行駛的班車,一路都會播放藏族的歌曲。歌聲嘹亮,就像這裡的天份外地高, ...

再到雲南(5)- 明永篇文/圖 Herbert Wang

電郵 interpreterhouse@hotmail.com

4月26日 遠眺卡瓦格博

0840出發-1100奔子欄午餐,過東竹林寺-1500抵德欽-1600發車去明永-1645見到卡瓦格博-1900抵明永村

車從德欽開出,就在群山中盤旋,一側是高山,另一側是深谷。時間似乎已經停止,山河也已停止。

在藏區行駛的班車,一路都會播放藏族的歌曲。歌聲嘹亮,就像這裡的天份外地高,用《老殘游記》中描寫的王小玉先生歌聲的話來說,“如同鋼絲拋向高空”。在上海聽來是如此刺耳,而在這裡卻非常應景。

從德欽到明永的途中,剛過飛來寺,卡瓦格博就在天際露出了他的雄姿。濃密的雲毯中,露出了尖尖的主峰。滿車的藏民都發出了歡呼。

朝聖梅裡的人都是衝他而來的,在藏區的九大神山中,他是唯一的雄性神山。今年,羊年是他的本命年,所以今年來轉山一次相當於平常轉山十二次。為此,四月二十八日還將在飛來寺舉行盛大的活動,有活佛前來。

4月27日 明永冰川,朝聖梅裡,飛來寺的下午

0740出發上山-1030太子廟-1100蓮花寺-1200開始下山-1335到景區大門-1500離開明永村-1600到飛來寺

明永冰川是海拔最低的溫帶大陸冰川,下距瀾滄江江面僅800米。但第一眼看到冰川時,卻大出我的意料。

上山後行走了一個多小時就到達一座小橋,跨溪而過。在它上流約30米處,有水從灰色的塊狀蓋下流出,這就是冰川的舌尖。往上,是一片灰色的蓋狀物,混然如巨石,似毫沒有白麗的光彩。

在太了廟後,我們順時針轉了一周;在蓮花寺也是如此。與當藏民每年一次朝聖的唯一區別就是沒有進香叩頭。我不信佛,心意已到,也就罷了。太子廟處有第二觀景台,為鋼架木棧道,沿著冰川的右側,一直往上搭,連到第一觀景台。此時,可以看到巨大的冰縫,以及縫中的瑩瑩綠色。

冰川的上段粗看像建築工地上的石灰,呈塊狀,堆在山坡上。中午的烈日下,冰塊溶化,發出吱吱咯咯的巨響。如此的其貌不揚是我的第一印像,我也無法理解在近30度的氣溫下它為什麼還沒有完全溶化。

下午乘三點返德欽的班車,到飛來寺下,等待明天活佛主持的朝山禮儀;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想看日出金頂的壯麗景色。

住下後,時間尚早,便坐在“梅裡客棧”(MEILI JUNCTION)的門口曬太陽,看雪山,聊天。整個下午的時光就在這一片靜靜中流去。這是旅途中最輕松的時刻。

梅裡客棧就像一個大本營,來自四方的游客都在這裡會集。有四個來自廣東的青年已在此停留了四天,每天早晨都會在五點多起床,靜靜地看星星、月光,和天亮前天空多變的色彩。他們此行的目的在於出一本書,介紹當地的景色。因此他們的裝備也令我羨慕:PAJARO越越車,APPLE手提,全套的數碼相機。這使我開始認真地考慮數字設備。相機加手提,重量與我的設備相當,但單位照片的成本要低得多,這也使海量的攝影法成為可能,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

晚上應四人小組的邀請和他們共進晚餐。說是晚餐,實際上非常簡單:雪蓮燉雞湯、沙白菜、韭菜。十個人吃得非常開心,飯後繼續聊天直到深夜。

4月28日 黎明前懸在空中的皎潔的卡瓦格博

0500起床,看卡瓦格博-0600卡瓦格博顯現-0650日出,日照金山-1000離開飛寺-1400出發去茨中-1830抵茨中-1910到“紅酒客棧”

起床時,空中有不少的烏雲,只有幾粒寒星在閃爍。心想今天是看不到日照金山了。靜坐在客棧的走廊裡,守望著天空,看他從鉛灰漫漫變成深藍。

六點的樣子,天空開始亮起來。架好了相機,等待著日出的到來。忽然,小顧喊,“看那裡!”順著她的手指,卡瓦格博在深藍的背景中顯露出他皎潔的身影。山體被烏雲所掩,只有山峰

懸在半空,高高的、清麗的樣子。剛放下三腳架,就在他的一角卷起了一團白雲,十多秒的時間就蓋住。這一霎間,他的潔白、純淨,留給不的不只是驚異。

日出時,雲終於又退去。尖尖的卡瓦格博是初升的太陽的照耀下,一片金黃;他的妻子,神女峰在一側靜靜相伴。

拍完照片便無大事。吃了早飯,等待活佛的到來。藏民在路邊的小桌上出售藏香、柏枝和經幡,香爐中升起的濃煙遮住了天空。活佛並沒有在事先說的時間出現,倒是公安的車子開來寺前清場。十點多了還沒有動靜,便搭車回德欽。

去茨中的班車在到下午兩點才開車。於是我們去吃了午飯,購物。我選了兩把藏刀作為紀念,還買了一頂藏式尼帽,咖啡色,很酷的樣子。照例打包寄回上海。

從德欽到茨中,公路沿著瀾滄江而建,一路上要翻過雲嶺。看著瀾滄江從一條十多米寬的小河變成幾十米寬的大江。山體從土黃色變為紅色,長滿了綠色植物。江水始終沒有如他的名字好看,一路都是黃色,激流直下。途中,看到了兩個馬蹄形的拐彎,伸入江中的山坡是一片綠色,簡單是世外挑園的田園風光;第一次看到了溜索,每處有兩根,而且有五色的經幡指引。

有名的茨中大橋只是一座中等大小的混凝土懸索橋,過了橋便是茨中村。村建在山坡上,從橋邊到村中心的教堂足足走了三十分鐘。一路上,當地放學後在路邊復習功課的小學生把我們帶到了村中唯一的客棧“紅酒客棧”。這是一個挺怪的名字。

推開門,在狹長的夾道裡有一頭驢子橫著身子擋住了去路。小心地繞過它,進到一個院子。一名老者正在做木工活,像一只小孩睡覺的床。他停下手中的工作,把我們引進屋內,說到,“兔子多了,我在做個新的兔籠,把它們分一分。一會兒就好了,你們先休息一下。”於是,我們一邊自己休息,一邊看他鋸木頭,釘釘子,同時參觀了他家的“動物園”,一共有三頭豬、兩只大一點的雞、兩只小雞、三只雞仔、一大窩加一個箱子的兔子、一只貓,還有進門時看到的一頭驢。約半個小時之後終於完工。

晚餐是很好吃又非常簡單的當地食品。主食是蠶豆飯,菜有炒韭菜根,涼拌山豆腐,雞蛋。炒韭菜根非常值得一提,據說是把當地的闊葉韭菜根挖出來洗淨、蒸熟後曬干。吃之前用香油炒一下,放點鹽。吃起來又脆又香。

等我們吃完後,主人才與她的妻子一起吃晚飯。喝自家做的白酒。

餐間,主人告訴我們他姓劉,是納西族人,今年六十五歲。早年在昆明讀的小學和初中。然後又讀了兩年的師專,畢業後在德欽二中教書。沒過幾年,他就回了茨中。這房子,以及隔壁他的妹妹的房子都是他自己蓋的。

小小的茨中有一百來戶,主要是藏族,納西族和漢族。現在由於年輕人處出打工,各族通婚,所以又有了傈僳族,彝族,白族等。村民80%信基督教,其余信佛教。村中的教堂建於1875年,由兩名法國傳教士修建,就在他家隔壁。

晚飯後,在他的屋子裡聊天,他請我們喝他自己的紅葡萄酒。口感非常清醇。他告訴我們,除了紅葡萄酒以外,他還釀白葡萄酒、青稞酒、米酒。所以他的客棧起名為“紅酒客棧”。茨中所處的地理位置很好,臨坡面水,氣候溫濕,多產水果:家家種葡萄;此外還有山梨、蘋果、枇杷、桔子、香蕉等十幾種。

又聽他用馬皮馬尾做的琴拉了兩段歡快藏族曲子。聽他講他的弟弟在讀完師專後,在職讀完了大學,選上了迪慶州的人大代表;現已退休,但還是雲南省委的委員。

我們決定明天翻碧羅雪山。她的妻子就去幫我們找了兩個向導,都是劉先生的學生。個子高的叫阿賽,漢語說得好一些,信基督教;另一個叫雙權,信佛教。談妥了酬勞他們就回家准備去了。

夜,靜靜的。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