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三題之東臨碣石

作者: lao_cai

導讀日照三題之東臨碣石◇老財 沿204國道往返於青島和日照之間,位於膠南市張家樓鎮附近的那塊“琅琊台”的旅游廣告牌總是讓我怦然心動。每次路過這裡,我的目光都會順著廣告牌指引的那條鄉間公路向海天際涯間張望,雖然我看不到什麼,但是消失在天際的鄉間公路的盡頭仿佛有一股魔力在吸引著我。 琅琊,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名字。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開國公姜尚立八 ...

日照三題之東臨碣石◇老財

沿204國道往返於青島和日照之間,位於膠南市張家樓鎮附近的那塊“琅琊台”的旅游廣告牌總是讓我怦然心動。每次路過這裡,我的目光都會順著廣告牌指引的那條鄉間公路向海天際涯間張望,雖然我看不到什麼,但是消失在天際的鄉間公路的盡頭仿佛有一股魔力在吸引著我。

琅琊,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名字。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開國公姜尚立八神,就四時主祠神立在琅琊山。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後,遷都琅琊,在琅琊山立觀台,與齊、楚、秦、晉四國君主會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10年間5次巡游天下,其中三次登琅琊,刻立了著名的琅琊刻石。徐福上書為秦始皇入海求長生不老之藥,從琅琊台啟航出海,屢阻於風浪,後殺鮫滅浪而行終至瀛洲……終於,我被魔力征服了。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乘坐的車子駛離了204國道,順著鄉村公路駛向了大海。一望無際的大海環擁著一座從陸地上突出的小山峰,這就是琅琊山。山雖不高,但是在沿海淺灘之間赫然突兀,卻也如鶴立雞群,難怪古人在此立神、建台、刻碣。如今的琅琊山,已開辟出登山的石階,山頂有一處軍事雷達站。2200多年前越王的觀台還依稀可辨,秦始皇的刻石早已奉為國寶珍藏於北京,這裡只把始皇帝和秦二世的刻石重新刻了,立在山頂。山頂朝向大海的方向,有一組群雕,表現的是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求長生不老之藥的場面,南向的山腰處有徐福紀念館,講述著徐福上書秦始皇、請求赴海上仙山求長生不老藥以及歷經風浪、戰勝巨鮫最終率領三千童男童女到達瀛洲的故事。

游人寥寥,我獨自坐在今人重刻的始皇帝的碑碣之前,遙想當年的故事。

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頌揚他“橫掃六合,威震四海“的豐功偉績,五次出巡天下,七處刻石立碣。或許他對琅琊情有獨鐘,前後三次登臨琅琊台。或許上天真的感受到了他的心意,他留下的七處刻石只是《琅琊刻石》得以留存,其余六處早已蹤跡皆無。因此這《琅琊刻石》顯得尤其珍貴,現保存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秦二世皇帝做得不怎麼樣,巡游之風卻頗似乃父。二世對琅琊也是別有眷顧,拜謁琅琊的時候,在始皇留下的碑碣之上補記,對其父進一步歌功頌德。

傳說《琅琊刻石》是由丞相李斯書寫,書體用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後的標准書體——小篆。因此,秦始皇的刻石就成了研究戰國和秦代的社會、文字的重要史料。眼前這重刻的琅琊刻石就是根據保存在國家博物館裡拓片摹刻而成。據說刻石的造型是根據古籍資料介紹的樣子鑿刻的,古人管它叫做“碣”。雖然如今大多數情況下“碑”“碣”不分,但是古來多有好事者,把它們分別對待,稱“圓者為碣、方者為碑”,可這琅琊刻石不圓不方,還是稱作刻石為秒吧。

秦始皇的刻石雖然絕大部分早已經灰飛煙滅,但是後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找出一些與那些可是有關的一些蛛絲馬跡,予以附會演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留下的7塊碑碣分別是《嶧山》、《泰山》、《之罘》、《琅琊》、《東觀》、《碣石》、《會稽》。然而,那年在威海成山頭曾經見過一通復制石碑曰“天盡頭秦東門”,號稱是秦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所撰,還有個關於秦代刻石的小型展覽,以說明這個石碑與秦刻石的千絲萬縷的聯系。看來,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不僅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轉化為物質上的。

秦始皇是一代梟雄,有氣吞山河的氣魄,有獨霸天下的膽識,更有一統海內的雄才偉略,也許他有資格當仁不讓地在四海之內留下他獨有的印記,他留下的碑碣已經成為了後人抒發雄心壯志的引子。

在秦始皇留下那些碑碣的四百多年之後,中華大地又出了一位梟雄,那就是人稱奸雄的曹操。當曹操擊敗袁紹、征討烏桓之後,豪氣衝天、不可一世,他自然想到了秦始皇,想到了秦皇留下的那些碑碣。於是他在征討烏桓一戰得勝的歸途中,繞道碣石,留下了抒懷名篇——《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滄海桑田,當時光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偉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澤東領導他的隊伍剛剛推翻了舊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紅色政權,又把美帝國主義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自然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於是始皇帝石碣畔的北戴河之濱響起了壯懷激烈的吟誦: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無論是曹操的《觀滄海》,還是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都是學生時代就曾經熟讀的詩篇,記得當時曾試圖理解詩人是如何從景物描寫抒發豪情壯志的,但始終不得要領。今天當我站在始皇帝的另一塊碑碣旁邊,俯瞰著浩瀚的黃海,懵懵懂懂地覺得,與其說是壯觀的景致,不如說是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載的滔天氣概激發了詩人內心裡澎湃著的壯志激情。

相關資訊:

1.《史記》記載,秦始皇一統六合之後,於公元前219年至210年之間五次東巡,共留下7塊碑碣,分別是《嶧山》、《泰山》、《之罘》、《琅琊》、《東觀》、《碣石》、《會稽》。傳《嶧山刻石》、《泰山封禪刻石》和《琅琊刻石》均為李斯所書。除了《琅琊刻石》之外,均已無存。

曹操的《觀滄海》作於公元207年。是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歸途,路過碣石(今河北樂亭一帶),以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為題做組詩,《觀滄海》為其中第二首。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是作者1954年在北戴河休養時寫下的。

2.琅琊台位於山東省膠南市張家鎮王村,距青島市120多公裡,膠南市20多公裡,膠南汽車站有旅游專線車通往景區。 從青島出發的話,可縣城坐長途車到膠南,在前往景區,據說從青島海還有通往琅琊台的旅游客輪。琅琊台主要景點有:龍灣海水浴場、徐福商業一條街、御路、望越樓、琅琊刻石、群雕像、雲梯、徐福殿、琅琊台保護亭、鯨館、琅琊文化陳列館、觀龍閣等。景區電話:0532—4119665、4119659。

游覽琅琊台,還可以到附近海上的齋堂島和靈山島游覽。如果春天來,可以順路去附近的大珠山看看杜鵑花,如果秋天來,當地生產的無公害大蘋果定能讓你垂涎三尺。如果是夏天,龍灣海灘美麗潔淨讓人流量往返。

老財


精選遊記: 日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