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對於資源貧乏的日本,是造物主的恩賜;或者說,是相對於火山地震頻繁傷害的一種補償。在日本的日子,雖然去過活火山,目睹爆發卻是無緣;盡管地震在新聞中常見,也從未親身體驗。幸而曾在溫泉眾多的九州住過一陣,卻總算有些發言權。一. 流淌進管道的溫泉
最初居住的地方叫鹿兒島,在九州最南端,縱使天上飛雪,也不覺寒冷刺骨。去的時候正值冬天,從機場去公寓的途中,一路上看見許多溫泉的招牌,仿佛熱氣騰騰的廣告,讓人感覺溫暖起來。
住的地方算是商務公寓,有著與周圍環境相符的樸實居家形像。門前櫃台上,盛開著叫不出名字的艷麗花朵, 即便在冬季還是釋放出亞熱帶的感覺。聽管理員說,這裡的住戶,大多是來度假的人們,暫時拋開忙碌的生活,盡情體驗舒適的溫泉。這裡是日本有名的溫泉療養地,附近到處是大大小小的溫泉。而當地居民更有令我意外而妒嫉的待遇:溫泉和自來水一樣,流淌在專門的管道,擰開籠頭就能隨時享受。
在上海,看到某處井眼都能興奮半天,要見識溫泉,恐怕得要飛機火車得周折。來這裡雖然並非度假,不過決心好好利用機會,將各種溫泉泡個遍。在這個溫泉如自來水般普遍的地方,享受生活就包括享受溫泉。
雖說公寓底樓也有個小小的溫泉浴室,不過既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溫泉自然也是外面浴室的療效更高。喜歡騎車去附近溜達,原來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步行範圍內的溫泉浴室就不少。
在路邊豎起醒目的廣告牌的,是大型的溫泉處。整潔的外觀,明亮的燈光,想來裡面有多種溫泉浴,可以讓人消磨一整天。更有甚者,還見過家溫泉病院,一定是家大病不治小病不愈的療養院。
家庭經營的溫泉浴室,錯落地點綴在民居中,不經意間經過,卻常常有意外的發現。有的是院落內一排獨立衝淋房,有的則是有布簾含蓄遮掩著的民房,要入內去才得以一窺究竟。
收費都不算昂貴,泡溫泉是游客來此的目的,也是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一直都將溫泉視為奢侈的享受,在這裡卻成了垂手可及。可惜對於身邊垂手可及之物,通常都不夠珍惜,雖然心中惦念著要去泡溫泉,這附近大大小小的溫泉浴場,卻一次都沒去過。
說來好笑,第一次泡溫泉居然是在游泳池裡。
游泳也是一項普及的運動,收費亦極其低廉,想來相對泡在溫泉裡一動不動,不如去溫水泳池中運動。在冬日,即使是室內的溫水泳池,還是有些冷的,尤其是上岸那刻,身體暴露在空氣中時。泳池邊還有個的小池,熱氣騰騰的,居然是溫泉。先淋幾勺水衝洗,踏上台階跨入水池,將身體浸沒在溫泉裡。炙熱的水讓皮膚都顫栗起來,熱度滲進身體裡,從蒸騰的水霧中看出去,泳池都是朦朧的。從池水中站起來,已覺得渾身充滿熱力,對於寒冷的空氣,早已不在意。
二. 沙蒸溫泉(沙蒸し溫泉)
某天同事說要帶我去日本惟一的砂蒸溫泉,自己都不曾去過,一臉興奮向往的樣子。
指宿,在已屬南方的鹿兒島的南面,即便在冬日也像初春的光景。帶著春日出游的心情,兩個多小時的車程,轉瞬即逝。停車看號稱日本第一的大鰻魚,買出名好吃的山芋味冰激凌,山櫻花抵不住溫暖濕潤的氣候,已開出了粉紅嬌艷的花。穿過山麓,經過海邊,沿途風光無限。
路越來越窄,終於拐進通向海邊的小道。盡處是一間小小的建築,頗有些一夫當關的味道。繳了錢,領得浴衣毛巾一套。沐浴後換上浴袍,走出後門,別有洞天。
已是一片金色沙灘,沙灘上搭有兩排涼棚。一排涼棚下,正引入溫泉水預熱,浸泡在水中的沙,熱氣騰騰的樣子。另一排下面,隆起不少沙丘,原來早已有人躺在裡面。
選好位置,躺下去,毛巾墊在頭發下面,兩個統一著裝的女性工作人員麻利地鏟起沙子,飛快地把我埋了起來。身上的負荷越來越重,除了頭臉,已全在沙子下面。想起以往在沙灘嬉戲時,也玩過大埋活人的游戲,然而此時沙堆得嚴嚴實實,毫無半點掙扎余地,畢竟是專業級的水平。
聽說這樣的溫泉療法,對於關節炎等病症極有功效。滾燙的沙,將身體每個部位都溫存妥貼到了。熱度,從四周襲來,融彙進身體裡,又化做汗水散開。
被緊緊禁錮的身體無法活動,閉上眼,體會此刻處身的自然。微風拂過,是惟一能感受到的清涼。海濤輕柔地拍打著沙灘,一下兩下,讓浪濤聲指引,做飄流的夢想。
二十分鐘,是通常的極限。漸漸抵受不住的熱度,化為破繭而出的力量。掙扎著從沙中脫身,立刻有工作人員來幫助清理。
身上殘留熱量揮散不去,即便只著單薄的浴袍也不懼冬日的海風。走到海邊,用腳指捕捉浪花,直到白色冰冷的泡沫讓身體清醒,冬天依舊留在身邊。
三. 溫泉旅社
國家地理雜志評選過一生中要去的五十個地方,對於日本,提到的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富士山,或者其他著名景觀,而只是籠統地點明:傳統日式旅館。國家地理的評選,大約是西方人眼中的國際標准,未必能領會東方文化的精髓。看遍了五星級、超五星級賓館極盡奢華的裝飾,傳統的日式旅社裡,榻榻米木推門,簡單精致的陳設,溫和親切的服務,是一碟清淡可口的小菜,對於吃慣了大魚大肉的腸胃,別有一番貼心滋味。
為了滑雪,坐了四個多小時的車去大分縣。滑了大半天的雪,雖然還保持著初學者的高度亢奮,身體卻因為熱量的過度消耗,疲憊起來。
天色漸暗,風雪越來越大,在山路上行駛,皚皚白雪中留下醒目的車輪痕跡。這樣的天氣,不裝防滑鏈,車根本無法遠行,幸好早就預定了不遠處半山中的旅社。兩層的家庭旅社,不算大,門前卻早已停著不少車。
相比鹿兒島,大分的溫泉更加出名。大多以地獄為名,想來溫泉的蒸汽如何能與煉獄相比,這樣的名字,別致得恐怖。
從前看的電視雜志,介紹過許多雅致的溫泉旅社,從建築到景致,都別具匠心,美麗得令人崇拜。心裡愛極了雪中的露天風呂,浸沒在溫泉中,仍憑紛飛的白雪融化在身上,天地間,什麼都不需理會,一定是種超脫的享受。
這所旅社當然不似那樣講究,可是麻雀雖小,到也五髒俱全,溫泉也分好幾種。當然不想和別人一起擠在大池子裡,此刻天時地利,還不抓緊機會享受難得的露天溫泉。
只要浸在溫泉裡,再冷的天氣也無需畏懼。然而之前或之後該怎樣,從來不曾想像。
這裡的露天溫泉獨立於旅社之外,只有簡易的木棚用來換衣。木屐踏破冰雪,發生清脆的聲音;呼吸一口清冷的空氣,涼得徹骨,頃刻失去所有勇氣。跟我眾多浪漫的念頭一樣,在現實面前,來得容易散得也快。
然而畢竟還是心有不甘,幾步之外的又有一處小木屋,門口掛著木牌,上書:家族湯。湯通常指浴室,顧名思義就是一家人可以共同沐浴的地方。眼見剛巧有人出來,趕緊進去,頗有些慶幸自己的好運氣。
名副其實的木屋,終日籠罩在溫潤的蒸汽下,到處都是濕濕的。對於我來說,這裡的更衣間和浴室都出乎意料的大,那個裝滿溫泉的碩大木桶,簡直像個微型泳池。
屋外是靜謐的雪夜,屋內只聽見汨汨的流水聲。一個人的時候思緒容易安靜,突然想起明天正是除夕,新年的瑞雪已是久違。再多的熱度也驅趕不走冷清,浸沒在池水中抱緊自己的身體,這個專為家人而建的浴所,對我而言,實在太大了。
四. 露天溫泉
在一個地方住得久了,難免沾染上當地人的通病,總覺得出遠門才叫觀光旅行,家門口的風景,反正百年如一日,哪天去都不晚。直到快要離開了,才發現鹿兒島有名的溫泉,並沒去過幾處。
天氣漸漸暖和起來的時候,去了一次櫻島。那座島嶼其實是活火山,聽說爆發的時候,火山灰能吹倒很遠。常常隔著海看它,希望從終年噴著濃煙的山頂中看出些火光來。島上住著不少神經堅強的人,料定即使火山爆發,岩漿也會在半途熄滅,在靠海的地方過得怡然自得。
終於置身島上,看沉寂後的火山灰堆積出奇幻的姿態,站在某處遺跡上遙想當年的滄海桑田,如何千變萬化終究不免是過眼雲煙。
從無到有,人工的速度遠遠勝於自然。除了碼頭民居,島上還有大片的假日別墅和豪華賓館,吸引人們來享受這裡的陽光海水還有溫泉。
挑了個號稱歷史悠遠,名叫龍神的溫泉。什麼都無需准備,只要心中一個轉念。將隨身的行李鎖在大堂的木櫃裡,穿過長長的走廊,走向海的那邊。從掛著王子、公主字樣指示牌的小木屋裡沐浴更衣完畢走出來,抬眼便是一片煙波飄渺的海。
海邊懸崖上的露天溫泉,也許是經人工雕鑿後的天然。入口處裝飾了一道木牌坊,盡頭隱約有座古木掩映下的小神社。想到中國哪座神山古寺都愛將山泉叫做聖水,不知此處可是亦然。於是沿石階走下去,一步步,朝聖一般。
水慢慢深起來,輕薄如棉紙的浴袍,漸漸濡濕,變做行動時的牽絆。海風吹來,身上是濕衣傳來的寒意,腳下是溫泉源源不斷的熱力。水,最深處也只及腰腹,找地方坐下,將身體收容在水裡面。幾步之遙的懸崖下面就是無垠的海,這樣近,又那麼遠。陽光照耀下,溫柔的波光造出暖融的假像。揚起頭閉上眼,感覺微風拂面,沉浸在水中,假裝身處夏天的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