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已久的康定終於在無意間來了。到的第二天正好是農歷10月25日,是藏傳佛教安覺寺的元根會。吃過晚飯迫不及待地來到寺廟,只見成隊的藏民,不分男女老少,個個身著艷麗的服裝、眼含虔誠緩緩地挪向廟內,我也隨著人流不自覺地也自感眼中射出了虔誠的光芒。那一盞盞的元根燈鋪放在院壩、排列在經堂,熠熠生輝,照亮了多少靈魂,照耀著多少希望。安覺寺坐落於康定城內將軍橋西側,是一座著名的黃教寺廟,建於十八世紀末期清乾隆年間,距今約有180多年歷史。
安覺寺本名安雀寺,是藏文的音譯,安意為“王”,雀意為“供奉”,意思是五僧供奉的寺廟。相傳是後藏著名呷欽容真(經師)益西降澤的弟子羅桑格勒等五位師兄修建的,故名。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國民政府考試院戴傳賢為正殿鎏金屋頂上裝置的豎碑上書“安覺寺”三個大字,字的筆法凝重,蒼勁有力,用佛金貼成,在陽光下格外耀眼,引人注目,故安雀寺就更名為安覺寺了。
寺廟是由四周石牆圍成的藏式木質結構建築,樓閣殿宇,莊嚴雄偉、金碧輝煌,特別是它的廟頂是用鎏金裝飾,所以炫熠發亮,寶光四射,有人稱之為金瓦殿,寺內設有宗喀巴正殿,彌勒、護法兩偏殿,以及僧侶禪房20多間。合成四合大院一座。雖然寺廟位於成內,但因牆垣高聳,囂聲不聞。正殿規模較大,珠光寶氣,更是金碧輝煌,泥塑宗喀巴講經坐像神態自若、栩栩如生。偏殿中的佛像也是神態各異,工藝十分精湛。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廟宇遭受火災,除彌勒佛殿和部分僧房外,大部份被燒毀,次年降巴格西集資重建。其佛像由甘孜巧匠琪米重塑,莊重大方,神態安詳。而後有人將一部珍貴的理塘版大藏經捐獻於寺。殿前還有兩對石獅子,其中一對是清同治甲戌十年鐫成,是培修公主橋的石匠刻成送給清真寺,又轉送給安覺寺的,使寺廟外觀更加莊嚴。當時西康省主席劉文輝還在寺內設立“西康省佛教整理委員會”,並准備建“西康省五明學院”研究佛經。
由於寺廟地處康定縣城,香火歷來很盛。特別是農歷10月25日,為紀念宗喀巴大師圓寂的燃燈節那天最為壯觀。據傳寺廟“開光”典禮的宗教儀式也定在這天,當時燈盞不夠,就用元根挖空代替,整個寺廟內外、屋外牆角皆掛滿元根燈,城內居民也手提元根燈來參加佛事活動,因而全城沸騰熱鬧非凡。從此年年如此,燃燈會也被元根會代替,成為安覺寺每年必辦的大型佛事活動。寺內也出過不少高僧,如去西藏深造經典的喇嘛中,曾取得格西學銜的就有10多人。內地也有很多名僧先後到寺朝拜,西加佛典講授,還留下許多著作,為後人譯印傳世。
寺廟在十年動亂中曾被破壞,現經州人民政府批准開放,進行維修。大殿已裝飾一新,是甘孜州、康定縣佛教協會會址,是州宗教界人士研究佛學和進行佛事活動的場所。
在廟內接受了經開過光的佛食,出來後慢慢品嘗,感覺吞下的是點點祝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