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記五:水上的日子——茵萊湖

作者: Kemila

導讀在茵萊湖居住,作息時間自然本地化起來,早上6點隨日出而起,晚上10點已靜止得如同午夜,沒有電視,沒有集鎮,沒有咖啡館,沒有任何需要熬夜的理由,便是自然就寢。住在南部的湖中央,進出城鎮全靠窄身長艇花兩個小時的時間,所以入住了湖上的Golden Island Cottage之後,也就沒打算日日出去了。茵萊湖上的小艇如同茵萊湖一樣,窄,而且長。這樣的艇在湖上行走便輕飄 ...

在茵萊湖居住,作息時間自然本地化起來,早上6點隨日出而起,晚上10點已靜止得如同午夜,沒有電視,沒有集鎮,沒有咖啡館,沒有任何需要熬夜的理由,便是自然就寢。住在南部的湖中央,進出城鎮全靠窄身長艇花兩個小時的時間,所以入住了湖上的Golden Island Cottage之後,也就沒打算日日出去了。茵萊湖上的小艇如同茵萊湖一樣,窄,而且長。這樣的艇在湖上行走便輕飄而靈巧,一葉扁舟,便是指它們了。漁船常常一人劃,坐在船尾時,那船尾部分便就貼近了水面;而通常,漁民們是站在船尾用一只腳來操縱船漿,這便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茵達民族的單腿劃舟。

湖水是清澈柔緩的好水,水深2-3米,陽光直射湖底,坐在竹木湖舍的露台上喝茶,露台正對著茫茫水域的北方,左右兩岸是蒼翠山巒,扁舟無聲地輕輕駛進視線,舟上幾乎一半的位置放著一個圓錐形的摟空竹籠,漁民似乎換了慢動作在船上捕魚,他們穿著羅衣長裙,站在船尾,右足操漿,雙手騰出來放魚線拉魚網。我拿著照相機拍他們,他們發現後,停止了手中的干活,只忘著我,直到我不好意思地對他們揚手微笑,他們便也揚手微笑了。

湖上小住的日子,洗盡了連日來在緬甸各處奔波的風塵,燥熱,疲累,喧囂,這個海拔970多米的高山湖泊,光影變換也不戲劇化,容貌也沒有美若天仙,只是湖居的幾日,已然住了好多年,相互看著親切了,夜裡傳來輕輕的弄水聲,一定是我勤勞的鄰居又在夜晚出來捕魚了。

湖邊散居著180多個村落,一萬多戶居民,房屋是用四根高腳木樁建在淺水中,遠遠望碧水之上村落點點,別是美妙圖景。居民除了捕魚,也在浮島菜園種植,養蠶,紡織,打鐵,造紙和制作金銀首飾。每周分五個村落輪流集市,非常大型,商品五花八門,人很多,可人們像是染了安寧濕潤地帶的氣息,集市毫不喧鬧,人們船來船去,也沒有汽笛和塵埃。我買了兩捆緬甸手工作坊產雪茄,折合人民幣5毛錢一捆,淡而甜,帶回了廣州和朋友同享,大家都珍惜著抽。

還買得一張明信片,我想要蓋上一個最近這湖的郵戳,就被告知這湖上就有一個郵局。回程時讓船夫帶我去。船到一個普通的木樓前停下。靠近後,抱著小孩的郵局局長親自出來為我們的船拴纜。屋內跟任何普通人家的家居陳設沒有二樣,女主人還在房間邊上的廚房生火忙碌,在靠門處有一張不小的書桌,那裡大概就是郵局工作台了。我走屋子,坐在地板上逗小女孩玩。郵局局長端來茶。我說我要寄明信片到中國,他說30K(不到人民幣3毛錢),我說好,我買一張。他看著我寫好的明信片,堆出滿臉歉意地說不行啊,這個沒辦法寄,我這裡只有2K面額的郵票,你得要15張呢,他拿出一大版木雕畫面的郵票比劃著,你看,加起來比你的明信片還要大。

我們都笑了。那,我問他,你有沒有章呢?你這郵票不值錢還這麼大,我這裡只夠貼一張,不如我只買一張郵票,你幫我蓋個戳,我自己帶回中國好了。

後來我買了五張郵票,實在是因為10K以下的面額,就算找零給我,我也沒有機會使用。

不趕集的日子,便是坐在湖舍房間的露台上讀書,看扁舟自湖上輕輕緩緩地駛來,或者從我身邊輕輕緩緩地駛去。入夜後的茵萊湖,更是平靜得迷人,偶爾有小舟經過,船上人細細的談話聲,在船飄去了很遠後還飄回來……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