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樓感懷:花落春仍在

作者: ldbsgzf

導讀俞樓感懷:花落春仍在過哲峰 西子湖畔,孤山南麓,蓊薈的大樹掩映著一幢清雅的小樓。小樓 青磚牆面,青瓦褐柱,飛檐翹角,這就是素有“西湖第一樓”美譽的 俞樓———一代國學大師俞曲園的故居,近年經重建,成為俞曲園紀 念館。 俞曲園,名俞樾,字蔭甫。清同治、光緒年間,他受聘出任杭州 孤山詁經精舍學教,歷時三十余載。光緒四年(1878),眾弟子集資 ...

俞樓感懷:花落春仍在過哲峰

西子湖畔,孤山南麓,蓊薈的大樹掩映著一幢清雅的小樓。小樓

青磚牆面,青瓦褐柱,飛檐翹角,這就是素有“西湖第一樓”美譽的

俞樓———一代國學大師俞曲園的故居,近年經重建,成為俞曲園紀

念館。

俞曲園,名俞樾,字蔭甫。清同治、光緒年間,他受聘出任杭州

孤山詁經精舍學教,歷時三十余載。光緒四年(1878),眾弟子集資

為恩師建造居舍,命名為俞樓。當年,樓前有小院,院內疊石成峰,

花木扶疏。上世紀二十年代,他的曾孫、著名紅學家俞平伯曾攜眷在

俞樓小住。

去年深秋,偕妻兒親友游西湖,訪俞樓。那天,秋陽正艷,寬大

的懸鈴木葉在和煦的微風中搖曳出一片燦爛。游人不多,小樓依然清

幽,仿佛濾去了塵世的喧囂和浮躁。底層,陳列著著述、圖片、資料,

包括手稿、墨寶。斯人已逝,風物依舊,雖已經過歲月的洗蝕,但我

仍深深地感受到百余年前樓主的流風遺韻。

道光三十年(1850),俞樾30歲,進京殿試,曾國藩主考復試,

題“淡煙疏雨落花天”。俞樾依題做詩,首句蹊徑獨辟,為“花落春

仍在”。曾國藩眼睛一亮,認為詠落花無傷感衰敗之氣,用意積極可

貴,遂擢俞樾第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一旦受挫失意,或頹

廢,或潦倒;而俞樾,“花落春仍在”,達觀脫俗的心境始終伴隨著

他。

鹹豐五年(1861),時任河南學政的俞樾,因被誣出試題割裂經

文,受到“永不敘用”的嚴厲處分。丟官後,他沒有因此沉淪,而是

潛心講學,身兼蘇州紫陽、杭州詁經兩大書院的學長,號稱“門秀三

千”,其中不乏成就卓著者,如章太炎、吳昌碩、吳大徵等。講學之

余,他不趨時務,專力經籍,著《春在堂全集》煌煌數百卷。

可別以為俞樾是“兩腳書櫥”。你看,一部鮮為人知的《七俠五

義》,經他改編成通俗可讀的《三俠五義》,在世間廣為流傳;蘇州

的碧螺春茶,不時被他帶到杭州,用西湖水衝泡……日子過得滋潤得

很哪!60歲時,曲園老人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歷程,沒有絲毫的衰颯:

“生無補乎時,死無關乎數,辛辛苦苦,二百五十余卷,流播四方,

是亦足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浩蕩蕩,數半生三十多年事,

放懷一笑,吾其歸歟。”他活了86歲,誰能說他的後半生不是“花落

春仍在”詩意的踐履?

俞樾墓,位於杭州三台山的右台山麓,那次沒來得及瞻謁,甚憾。

蘇州,偏靜小巷深處的曲園,園名與人名合一,別具匠心。當年,俞

曲園也是按他“花落春仍在”的詩意營造的,想來一定是常年春意盎

然。蘇州與上海毗鄰,我常去,可惜從未曾造訪。也許,在名園薈萃

的蘇州,曲園太不起眼了……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