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的山都是平地拔起,緩坡郁郁蔥蔥,陡坡岩石嶙峋,灰和綠之間,白色的煙霧不知從何而生,繞著樹木盤旋而上,朵朵白霧就像白雲,一團團,一片片,停在半山腰。在這兒我才理解“繚繞”這個形容詞的貼切。
在德夯住在苗寨裡,由於剛到了一個大旅行團,寨裡都住滿了,我們只好打地鋪,不過7元一人,真的很省錢耶。我們住的房子在半山腰。
在朦朧中,覺得寨子裡勤快的公雞5點多就開始打鳴了。6點鬧鐘一響,我們掙扎著爬起來,推門一望,只見天青如洗,山色似黛,綠樹蔥蘢,令人恍如身在畫幅之中,眼前這一片深沉的苗寨,就像是畫中一筆濃墨重彩的配襯。奔到天台,住上看,山色清幽,懸崖如削,霧氣繚繞;住下看,苗寨吊腳樓依山而建,雞犬相聞,炊煙飄飄;遠處九龍溪穿寨而過,一派田園詩情。
盡管天公不作美,小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我們還是出發了。山區地少,大部分是依山的梯田。農歷四月,還是春天,田裡注滿了水,嫩綠的秧苗真的有生機勃勃的感覺。田間一條小路蜿蜒而過,偶爾村民趕著牛兒經過,三三兩兩的行人打著傘兒路過,倒影從春苗滑過,住在這兒真的會與世無爭吧?
這兒的苗族同胞日常相互交流均用苗語,女子喜戴銀飾,穿無領繡花衣(我雖然很喜歡,不過考慮到買回來也不能穿,只好忍痛割愛),男子愛扎綁腿,穿對襟衣,吹木葉(有很多山下特意豎木牌,禁止人摘樹葉來吹,很有環保意識咧)。這兒全部基本靠天吃飯,種桑養蠶,紡紗織布,榨油、造紙、織布、碾米,一律自給自足,不能自己生產的用品就在趕集時就從集上進行必要的商品交換。我真羨慕這種生活,我常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應該是比較理想的生活了,在這兒的生活就是如此。只是不說別的,單讓我日出而作,恐怕就比較困難,而且盡管真正的快樂大部分是不需要花錢的,可花錢的活動也有大部分還是讓我快樂的:像買買書、逛逛街、看看電影、聽聽音樂。這兒的物質生活實在是太貧乏了,住上三個月,估計我就會懷念起城裡燈紅酒綠的日子了。
溯溪而上,兩旁是滿目的青山綠樹,腳邊就是青蔥的田野,路上偶見小橋,遠望可見山間的木屋,風光旖旎,感覺自己走進了自然的圖畫,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峰林重疊,溪河交錯,每轉一道彎都有不同的風光,讓人目不暇給,4公裡的路程我們足足用了近2個半小時。不知什麼時候雨漸漸停了,密林如洗,翠色欲滴,忽然一條銀練凌空飛來,原來已經到了流紗瀑布。親眼看到瀑布,才明白它為什麼叫流紗。那真是一匹仙女織的輕紗。輕靈飄逸,潔白無暇。也許是下過雨,水量比較大,瀑布據說有200多米高,輕紗從高崖上傾瀉而下,直奔其下那一汪碧綠的潭水。瀑布在岩石和水潭中激起無數的水點,飄飄灑灑地隨風飛揚,牽動著人們的心。你可以想像那是揚花入懷,也可以認為那是柳絮撲面。而且最妙的是四周無人,我們可從不同角度和距離欣賞它,而且還願意欣賞多久就多久。
大約一小時後,陸陸續續只見旅行團的同志開進了村子,我們急忙離開了瀑布。
過了石拱橋可登盤古峰,有400多米高。只是絕對是訓練爬山用的,因為上面什麼風景也沒有。只有在最後登頂時,每個人走到那七層樓高的天梯前,都忍不住“嘩”地一聲。我想如果當初這也有土匪,不知剿匪大軍是如何開上去的。反正我光是爬都覺得自己有隨時摔下去的可能。
吃過午飯,我們就離開了德夯苗寨,直奔下個目的地:矮寨盤山公路。
出山的路也是美景紛呈。山是同樣的奇秀,我們順著碧綠清澈的峒河走。峒河曲折蜿蜒,每一個拐彎處都給人驚喜。一會是古老的水碾房,一會是生動的水車,一會是樸素的苗寨,寨子下還有一道不經意的小石橋。直讓我們恨不得就此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