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島啤酒博物館出來,我們前往久負盛名的嶗山。嶗山,古人贊之為“海上名山第一”,《齊記》有詩雲:“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也是中國的道教文化名山,據說當年蒲公齡就是在隱居嶗山時,看到一個小道士擔水的輕盈步伐,而產生了靈感,寫下了著名的《嶗山道士》。不過我個人更喜歡另一座道教名山—青城山,“青城天下幽”的感覺是很值得回味的。
嶗山東南兩面臨大海,海光山色(不是湖光山色了,呵呵)相映,頗為壯觀。嶗山的海邊有很多巨石,據說嶗山產一種很珍貴的玉石,叫嶗山綠石。當年海邊遍地都是,只是當地人不識貨,都用它來蓋房子了。前幾年有人發現它的價值,於是嶗山綠石也就難尋了。不知道住在玉屋中是何種感覺,但假如不知其珍貴,也只能像楚王一樣將寶玉視為石頭一塊而已。
首先參拜的太清宮。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始建於漢代。裡面有很多古樹,漢柏、唐榆、宋銀杏,依然郁郁蔥蔥。更有青島著名的耐冬,導游說耐冬花開紅艷如火,異常美麗。只可惜我們來的時候不是開花的季節,不能欣賞它的美麗了。據說這耐冬花也為蒲公齡帶來另一個靈感:《聊齋志異·香玉》篇的紅衣女子絳雪,就是耐冬的化身。
從太清宮出來,我們乘坐纜車上山。本來我們幾人想徒步上山,但導游以時間不夠為由拒絕了(這就是隨團的缺點)。下了纜車,我們繼續沿山路前行。大約十幾分鐘後到了下個景點:明霞洞。因為是我們自己買票,所以注意到,賣票、檢票的都是道士。進去以後見到了一個山洞,出來問了導游才知道那就是明霞洞,乃是當年明代道人孫紫陽靜修之地。山洞挺大,我們向裡面走時,發現一束亮光,順著亮光,長到一處小洞口。我們從小洞中爬了出去,見到了一條小山路。沿山路走了一段時間,因為快到集合時間了,只好原路返回。導游得知我們從山洞中爬了出去,頗為驚訝,她第一次知道洞是可以出去的。從洞口的平台可以看到大海,十分壯觀,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嶗山勝景“明霞散綺”。回到纜車站再向下一段路,有一塊巨石,可以俯看大海,是取景的好地方。
離開嶗山,途中經過一個景區,石老人景區。它是由一塊巨古頗似一位望海的老人而得名的。那裡的沙子很細,赤腳走在上面很舒服。
從石老人回來,我們這一天的行程就結束了。晚上和休息過了的其他同事們會合,吃了一頓熱鬧的晚餐。
飯後,我們在青島城內散步,一直走到了白天去過的棧橋。夜晚的棧橋比白天還要美麗,橋上有很多小販,賣一些很漂亮的貝殼。
從棧橋回來,我們的小分隊成員,由於玩了一天,都去休息了,而另一批人則又開始了撲克大戰。可想而知,第二天又是我們小分隊的人出游了。
我們住的酒店裡,有一個老人每天在那擺攤賣珍珠,價格很公道。早上起來,在老人那裡做了幾串項鏈和手鏈。早晨的空氣很清新,花園裡早早就有人在鍛煉身體了。
早餐後,我們前住八大關景區。八大關原本是昔日的八條路,這裡聚集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腊、西班牙、瑞士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建築風格迥異。我們沿途看到很多建築都被改為民居或辦公用房,有些已經破損了,實在可惜。八大關的海景很美,導游說這裡是青島新人們拍外景的場所。
離開八大關,我們的青島之旅就結束了。中午,所有人會合後前住威海和蓬萊。但感覺一般,尤其是蓬萊,和想像中相去甚遠。
威海的劉公島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痛,令人不堪回首的甲午海戰。我的同事Linda說,丁汝昌不該自殺以殉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話雖如此,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也許是他唯一的選擇。
呵呵,結尾有些傷感了。總之,青島是個美麗的城市,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去,但決不會像這樣跟團了。它的美,要用心慢慢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