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行之一動感之夜期盼已久的30日終於來臨了。到了下午,心早已飄向了遠方的西安。5月1日凌晨1點半,登上了L56次列車,開始了有生以來最為漫長的一次火車旅行。(1日凌晨至次日凌晨4點45分)
這輛列車由於是臨時列車的緣故,時間較原先准備預定的車次整整慢了10個小時,這也是我第一次坐硬臥車。進入車廂的第一感覺就是:哎,真破的車啊!可能這車也是春節期間的民工專列吧。整列車共有10余個車廂。事先還幻想著同車廂的人都是面善人和之類呢,可一見到卻發現都是外地的青年人,第一感覺頗有面目猙獰之感。也許是疑人偷斧之故吧,呵呵。後來接觸,那些人還算不錯。
1點45分,發車了。我就要離開上海整整6天了,看著窗外為黑夜所籠罩的景物緩緩離我而去,心中頗有感慨,真想和自己的知己一起走上這北去的征途。
2點半左右,列車員換完車牌,就熄燈上床了。我在上鋪,也就僅夠一人仰臥,當時真沒想到這一夜竟會如此波瀾起伏。
呼嚕聲先由對面那位朋友處傳來,接著好像是星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獨唱成了重唱,不出一會兒整個車廂宛如大合唱般熱鬧。好在我適應能力強,迷迷糊糊地處於半夢半醒之間。真沒想到自己本命年的生日竟是由這人工大合唱陪伴著渡過,也算是旅途趣聞吧。半夜裡寫下這首打油詩
遠近高低不相重,此起彼伏無雷同。
北去路上臥難寢,只因合唱震耳聾。
一夜無語,6點剛過就醒了,洗漱完畢,拿著本上星期在南京路等人時買的“中國哲學簡史”看了起來,看看書再看看窗外景物打發時光。這時才發覺,這破車什麼站都停,而且一停就是半個小時以上,開了整整一夜,早上才剛到鎮江,我還安慰自己,車錢才180,便宜貨,將就點,呵呵。
一路上經過南京、鄭州這些重鎮,也有虞縣、碭山這些名地,亦有李莊、王莊之類的小鄉村。
陝西行之二西安初印像
火車終於在2日凌晨按時抵達了西安火車站。西安也像全國很多城市一樣下著連綿的春雨。凌晨雨中的西安火車站廣場還是顯得那樣的忙忙碌碌,叫上一輛出租車,直奔住處——西北大學招待所。那位出租車司機也就成為了我第一個直面接觸的西安人。
40多歲的他,臉色帶著西北人獨有的黝黑色,人很健談。聽說是上海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外地人碰到上海人經常說的那句:上海是個好地方,如何繁華之類的。還冷不丁來一句:阿拉上海人。聽他說前天西安有沙塵暴,北方沙漠吹來的大風席卷著髒亂西安市內的垃圾漫天飄舞。很可惜沒有親眼見到北方大名鼎鼎的沙塵暴。以後碰到的西安人都會說自己生活的這個西北最大城市的市容如何髒亂。但也許是下雨的緣故,感覺中西安還是比較整潔的,馬路很寬,人行道亦是我所見過的很多城市中最寬的,足可以並排跑三輛車。西安基本沒有看到人行天橋,只有那和人行道一樣寬的明亮的地下通道。
西北大學招待所真可以稱得上名副其實的招待所。服務員帶著內陸城市特有的懶散。搭個行軍床睡在前台裡面,入住的時候也是惜字如金,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此時才感覺到西安人可並不都像出租車司機那麼熱情。
在房間休息了一會兒,就出去吃來西安的第一頓早飯。也許西安的生活節奏慢的緣故,很多飲食店都是很晚開門,早上6、7點的西安並不像上海那樣一切顯得忙碌。來到位於書院街附近的一家台灣豆漿店。說實話,那餛飩餡確實鹹點,台灣口味可不是這樣。當時自己餓得風卷殘雲般倒進了肚子。真沒想到西安的第一頓飯竟然吃的不是特色小吃,而是這變味的台灣豆漿店。
吃完飯就直奔火車站,在擺脫眾多黃牛糾纏後,坐上了旅游專線車,去了牽掛已久的千古名剎——法門寺。一路上陰雨綿綿,邊上坐著一個寶雞法門鎮的小伙子和我講西安的治安如何之糟糕,回民一條街簡直是晚上必不能去的地方,我聽過也一笑置之。車行約2個半小時,來到了目的地。
法門寺的大名如雷貫耳,不過寺外的環境確實不敢恭維,道路上散落著星羅密布的水坑,周圍的小店和建築也讓我想起了去九寨溝路上那些破舊房屋。
寺院占地面積很大,大約是江南寺院的2—3倍,因為有舍利子的緣故,成為了香火旺盛的名寺,卻也像江南寺廟那樣帶著商業氣。聞名海外的地宮舍利發掘處,放著個復制品接待著絡繹不絕前來參觀的游客。門口的和尚顯得悠閑自在,看著香客們不停地買香燒香微笑著。
出寺吃了點飯後,在大街上叫了輛黑車前往乾陵。司機是當地法門鎮的農民,旅游旺季就開著他那輛0.8升的福萊爾專門接送游客賺點外快。當地農民的收入也因為這些旅游景點變得多了起來。
站在乾陵門口,讓我想起了第一次去南京中山陵的情景。高高漫長的台階直鋪山頂。無字碑位於半山腰,很多游客圍著不停地攝影留念,不過拍出的多是假期獨有的集體照,每張照片裡多夾雜著其他並排拍照的游人。仔細看著無字碑,那高大的碑身上字卻也不少,多是後人來此留下的瞻仰痕跡。由於年代久遠,石碑風化的緣故,只能看到明代以後官員或當地名人游覽後刻上的評語或游記。半山腰繼續往上爬能上到山頂,可以一覽山下全景。有一段路頗為艱辛,甚為陡峭。山頂望下去,一片無際的平原,對於我這個南方人來講也算是一美景吧。
晚上回到了西安。到了西安當然要去回民街。回民街位於鼓樓旁,道路兩旁飯店鱗次櫛比,甚是熱鬧。北方的飯菜口味較重,雖然一再申明不要放辣,但還是偏辣偏鹹。每盤菜的量也很足,三、四個南方人要兩個菜也就差不多了。羊肉泡饃還是吃不慣,倒是5角錢一串的牛百葉頗合胃口。
陝西行之三艱苦登華山
3日一早,按照預定計劃前去華山。在去火車站坐旅游線的路上,出租車司機還說一聽我的口音就知道是北方人,他的評價使我對自己很帶北京味兒的普通話愈發有了信心。
華山的游客真可以用人潮洶湧來形容了。因為時間的緣故,就坐索道上下,爭取爬上一個山峰。買完了索道票,就開始了今天第一次的漫長排隊。
排隊的情景頗似第一個黃金周去南京中山陵,等候進入售票處排隊,買完票在進口排隊,排了一輪又一輪,終於在下午2點左右上了索道。排隊時寫下了這首打油詩自我嘲諷了一下:
人頭攢動取華山,假日排隊多艱難。
只為登頂一覽處,不上索道誓不還。
索道直上北峰,為我節省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接著就可以體驗這以險聞名的西岳華山了。
華山的上山台階不同於其他我去過的山。每一級台階非常窄,只夠五分之一個腳踩踏,再加上台階路角度都呈60度向上延伸,自己頗為小心。好在路旁都有鐵索,用手抓住鎖鏈也頗感別有一番情趣。
蒼龍嶺一段很是險要,山路彎彎路途陡峭,背著旅行包更覺吃力,雙腿猶如灌鉛一般,只會機械般往前邁步。此處為著名的韓愈投書處。傳說韓愈到此,驚恐萬分,寫下求救書信扔下山崖。而今自己不但安然至此,還要繼續向前攀登東峰,望著山下峭壁,遠處八百裡秦川大地,不由寫下這首詞。
浪淘沙登華山蒼龍嶺
通天登長路,攜手互助,寒風不禁回頭顧,歷來誓者如斯夫,譬如朝露。
往事千年度,昌黎投書,聖賢至此亦膽怵,凜凜陰風今又是,勇攀險處。
蒼龍嶺至中峰一段稍平坦,一路無話。中峰過後游人已經是十去八、九了,由此地始,山路上的積雪更使得登山路愈發驚險。至一地,曰天梯,一段長度約為15-20米的呈90度階梯,兩端有鎖鏈供人攀爬。因山上積雪融化,台階上水流潺潺,攀爬上去頗有危險。在我前面有兩個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剛上了幾個台階就因困難而下來了,還讓我別逞能,老老實實爬邊上的鐵梯。當時,好勝心起,心想這段路也不算很長,加上年少時受過專業訓練,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些自信,不管三七二十一,雙手緊扣鐵索爬了上去。頭上雪水融化滴滴答答地流下,腳下因台階濕滑,加之面積又窄,基本吃不上力,就靠著手臂力量抓了上去。等爬到頂部,回頭一看,筆直的台階伸往山腰,峭壁上還有很多冰凌,自己的衣服也被淌下的雪水濕透了。山頂上獨有的寒風吹過,帶來了些許涼意。轉過頭,前方通往的東峰的道路已經被積雪覆蓋,兩旁蒼松翠柏披著白色的棉襖在風中招手,呼喚著我這異鄉人繼續前行。
前行的道路何等艱難。迎著寒風,拉著鐵索,踩著積雪,人夾在峭壁山崖和蒼茫山坡之中緩步前進。東峰就在眼前,但步履艱難,足足走了半個小時才至山頂。
東峰頂上,視野開闊,扶著峭壁上的鎖鏈,確有古人“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憑凝愁。”之意境。群山映入眼簾,撫摸著山峰中舞動飛揚的清風,寫下了這首七絕。
上華山東峰
漫漫長路步履艱,西岳歸來不懼險。
長安恰逢花爛漫,論劍華山登頂先。
想著今天登華山的游客很多,要早點坐索道下山,不敢多留戀山間美景,早早地走上下山之路。果然不出所料,索道處已經排起了長隊。排隊時聽著各地游客帶著各自方言的對話,也頗有意思。也正好看到了山中的景色:天空中同時有著夕陽西下和月亮初升的美景。寫下了這首七絕。
下華山
群峰依依應力拔,玉盤直上東山崖。
寒風不憐歸心切,回眸已是夕陽斜。
到山下已經是9點多了,坐上一輛回西安的中巴,回到西安已是深夜11點多了。來到一處大排擋街,挑了一家還算干淨的小吃店,要了一碗拉面2個肉包子也胡亂地吃了個飽。旁邊坐著兩位當地年輕女子,看著她們叫了10個包子,幾個菜,才真正感受到了黃土地的豪邁。
陝西行之四穿越在陝北群山中
因為延安離西安往返有1000余公裡的路程,所以就參加了當地的一家旅行社,踏上了陝北二日游的旅途。
一早出發,中午就到了位於橋山鎮的黃帝陵。前山的軒轅殿建成於92年,大殿後許多建築仍在建設中。本想在華夏祖先安息之地賦詩紀念,怎奈聞著新鮮水泥味的我實在是沒有激情抒懷。
下午趕赴革命聖地----延安。
斯諾先生的“西行漫記”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書。今天我也走上了當年他的北去之路。不過他當時坐的可是兩天的東北軍大卡車,而今天的我坐上了沃爾沃,車程也就半天,沿途還不算荒涼。
車過洛川縣,就愈發感覺到了黃土高坡中穿行的艱難。客車行使在盤山黃土路上,很是顛簸。全車的人剛開始還興致勃勃地贊嘆窗外的景色,不過一會兒就橫七豎八地躺下了。沿途塵土飛揚,真是一片黃土之色。巨大的沃爾沃大客車行駛在狹窄的盤山路上,也猶如黃色海洋中一帆孤舟,時沉時浮,就像這被歷史的滾滾長河衝刷得滿面滄桑的黃土地,在時代的年輪中掙扎著回憶往昔的輝煌,無奈前方的彷徨。
晚上7點多到達了目的地----延安。沒有小紅軍戰士的迎接,只有那依稀相熟的霓虹燈光迎接著遠方客人的到來。
延安的寶塔是革命的像征,曾幾何時,它吸引著無數有志青年踏上這神秘的貧瘠之地。為中國的命運貢獻著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晚上登上寶塔山,遠眺延安的燈火就在山下閃耀,延河水緩緩前行,確也是一派江南美景。
第二天一早6點就開始了新的游程。棗園、楊家嶺等中央領導同志曾經生活工作過的窯洞已經成為了著名的旅游景點,在當年艱苦環境下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人確實值得尊敬。但物是人非,猶記黃炎培先生那句千古不變之規律。
接著就趕往此次陝北行的最後一站----壺口瀑布。高峽中陡然鑽出的黃河激流而下,奔騰翻轉,確實不負龍魂之評價。在此,寫下了這二首七絕以記當時壯景。
壺口瀑布有感
大河南去接天邊,黃沙蔽日漫其間。
悠悠中華多壯景,不及龍魂心志堅。
觀壺口瀑布
玉帶東去奔龍庭,不縛蒼龍誓不停。
雖戀群山懷抱日,卻是此生壯麗行。
還未來得及慷慨激昂,又踏上了南歸的漫漫行程。此路程應是當年紅軍東征及抗日東進之路。
蝶戀花陝北歸途
黃雲漫天塵土揚,九曲小徑牽絆黃土梁。先人行路何凄涼,猶記紅軍行路忙。
抗日東進申主張,萬眾歸心創出新太行,閑庭信步憶蒼茫,歸心似箭過子長。
陝西行之五歸途
6日下午3點回上海的航班。這次陝西行的旅程只剩下了寶貴的半天時間。撇下了兵馬俑,早早地趕往了位於西安南郊的歷史博物館。博物館毗鄰長安大學,內部陳列以西安歷史為劃分,共三個展館。裡面的文物確實值得一觀。原本計劃在此逗留1個小時,再去大雁塔,誰知流連忘返,不知不覺中度過了一個上午。
終於坐上了南歸的航班,俯視著窗外那阡陌縱橫陪伴我度過了5天美好時光的黃土地,心情卻格外平靜。馬上又要回到那鋼筋水泥森林似的故鄉,也許那才是我真正眷顧的地方,那裡有我的親人和朋友。再見了,陝西,再見了,西安。
在飛機上寫下了此首四言長詩。
憶長安
長安古都,屹立千載,
華夏搖籃,大河氣概。
書生意氣,指點江山,
仗劍執筆,聊以抒懷。
阡陌交橫,輔以渭水,
黃土漫漫,雄雞之尾。
豪傑輩出,帝胄眷顧,
開創九州,五千經緯。
巨龍復興,寰宇之首,
吾雖不才,願為奔走。
皇天後土,以此明志,
再造中華,甘為俯首。
續
寫於2004年8月2日晚
西安歸來已經不知不覺3個月了,當初在那黃土高原上的豪邁氣概也應著故鄉的靡靡風氣而隨風淡化了。也許自己只能感悟而無法做到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夜深之時,卻會每每百無聊賴地悲天憫人起來了,有心變日,無力回天的迂腐想法亦是像這夏日裡的草地,割去了又很快地竄了上來。上周日晚上,一個人慢慢散步在小區中,低頭輕吟出下面這首詞,也算是對這三個月來的心緒做一暫時的了斷吧。
憶秦娥夏夜
暮色重,心潮翻湧風雷動。風雷動,萬事歸空,舊歡如夢。
斜陽西去月朦朧,漫漫長路應無痛。應無痛,破曉浮出,晨霧漸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