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發 - 7月15日四姑娘山,早聽說過。那還是1996年,幾個同事背著帳篷之類的便去了。自此便知!四川有個四姑娘山。號稱“中國的阿爾卑斯”!由於本人從來偏愛“腐敗游”的緣故,每每寄情山水時,總找些方便舒坦的地方。無論是三亞,周莊,西塘,杭州西湖,大連乃至北京的後海酒吧等等等等。還有對那種諸如“中國的XXXX“之類的大多不以為然,明明是自己的,卻要戴個洋帽子,估計也就是“GIODANNO“之類的“名牌”吧。
整整八年後本人這才步人後塵,對早已知道,卻不甚向往的“四姑娘山”溜達過去。一切都是被動而消極的!不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後來的喜出望外,到最後的深深震撼!
上海到成都一路不提,5折機票,心中暗自得意了不少。省一個就是掙一個。這一路的旅伴包括本人竟然是四個大小會計(還有一個前出納,剛轉了的會計)。成本的概念不強都不行。^_^
飛機順利落地,成都竟然有幾分涼爽,接機的朋友熱情有加。成都的火鍋畢竟少不了,“快樂老家”更不是蓋的。沒開始吃,火紅滾燙的鴛鴦鍋底除了熏出一嘴的口水,再加上三五十個噴嚏,氣氛頓時便多了些濃濃的“川味”。聞著便如此濃烈,吃起來飯桌上食客們各自也是奮勇爭先,主人請的滿意,客人吃的過癮。飯桌上的話題更是沒有離開四川,峨嵋,青城自不少說,連滅絕師太,余滄海,郭襄都給提了出來成了談資,還好本人的“金學”功底深厚,大學幾年上課看的那幾遍總算用上了,還都印像頗深,一時興起,便也說了起來。話題展開後,活死人墓,全真七子也給帶了出來,正說的口沫橫飛,老婆狠狠的一腳,話題便又轉回了我們熱愛而向往的四川。飯桌上對行程的大致安排也是井井有條,還了解到成都到四姑娘山腳下的日隆鎮也就不到300公裡,心裡盤算著這應該是一個輕松的行程。過去以後,才知道當時的自己有多麼的愚蠢。
2。 在路上 - 7月16日
2.1) 成都 - 臥龍
早7點,朋友的車便來了,金杯面包。朋友說,不是不給用好車,別克倒是有,但山路上還是這個好用,在後來事實也確實印證了這個說法。開車的司機,一個退役的老兵,在西藏部隊裡服役過,他在青藏線上的豐富駕駛經驗也在後來被印證。在此我們對他致敬。 昏昏欲睡中我們便出發了,成灌高速一路平坦,過了都江堰不久我們就上了盤山公路,真正的行程和考驗自此開始。進了阿壩州汶川縣地界不遠,路況便不堪起來,恍惚中隨意看著路邊的風景。車忽然越行越慢,後來便干脆停了下來。路邊小販熱情似火,熱烈推銷各種小吃飲料,一打聽才知前面塌方堵路,至少要10點以後才能通車,而此時也就是8點剛過一點。路上發動機的聲音都靜了下來,人聲卻嘈雜起來,路邊村民的熱情兜售和一聲聲的討價還價聲不時傳來。這個時候,除了耐心等待,別無他法。等!!!
閑來無事,翻起了地圖,仔細一巧,心中有點暗自吃驚,成都和日隆中間竟然橫亙著一座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山--巴朗山。准備不足的人,總是吃驚多多。看來前路真的不易。人在焦躁中,時間總是分外的慢,真的過了10點,車還是紋絲不動。越不動,越焦躁,看著前後山路上綿延幾公裡的大小車輛,大家多少都絕望起來。不知道,誰突然喊了一聲,“車動了!”前面的車竟然真的緩緩的動了起來,一車人登時興高采烈起來。隨著車輛的緩緩前行,我們看到了塌方地點,修路的工人們還在收拾工具,幾個警察也在辛苦的指揮過往的車輛。車上四會計中的一個,打開窗戶衝著一個小警察恭敬的敬了一個“冒牌軍禮”,那個警察微微點頭後,大家各自會心的微笑後,車便一路前行了。
汶川縣境內一路路況都很不好,可能是修路的緣故,車很難開的很快。就這樣走走停停,終於在一個路口看到了指向“臥龍”,“四姑娘山”的路標。無論如何,我們在向目的地靠近,這就好。拐上這條山間公路後,路況好了起來,車速也痛快多了,開車的,坐車的心情也都輕松了不少,順著這條和“巴朗河”並行的山谷,一直到臥龍的路上,路邊不時看到很多收購“圓白菜”的汽車,很多藏漢菜農在忙碌的算帳,裝車。這裡的菜應該才是無污染,純天然的綠色蔬菜吧。車上幾位會計都說,這次看到了的圓白菜比以前20年看到的總和還多。其實在這個不很寬的山谷裡,地勢稍微平坦的地方並不多,能長出這麼多東西也真不是很容易。
離臥龍越來越近,各位也越來越餓。一看表也快12點了。午飯,這頓午飯怎麼解決? 很快,我們就進了一個叫“杜鵑山莊”的路邊小店。又吃到了一頓豐盛的家常川味美食。一雞三吃:燉雞塊,炒雞雜和雞肉湯,還有農家自制的腊肉,讓諸位行者現在還回味不已。只是對20分鐘前,還在後院踱步的那只大公雞有幾分惻隱。惻隱後,幾位還是各自暗下決心,回來還得再來一頓。阿彌陀佛,看來哪只大公雞又要倒霉了。
吃飽喝足的人們很快就到了臥龍,中國乃至世界最大也是最有名的“熊貓保護和繁育基地”。兩位女會計看到熊貓後的忘我歡呼自不再少數了。本人也是真正的這麼近距離的和熊貓接觸。看著這些養尊處優的國寶們的憨態,也不由的開懷起來。如果各位有興趣還能“捐助”一百塊和熊貓更親密的接觸,只是那只大熊貓和各位基本無甚交流,各位的拳拳愛心,在國寶眼裡也遠不如那兩根胡蘿蔔有吸引力。不過各位正好可以趁著這個工夫,大行拍照之事,如能膽子大點,動作快點,真的能照出些和“國寶”們水乳交融,親密無比的照片來。
2.2) 臥龍 - 日隆(小金縣)
又開始趕路了,國寶們的音容笑貌自不能忘懷。真正的考驗開始了,車在深山的盤山公路上小心翼翼的爬行。巴朗河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不見了蹤影,在3100米短暫小憩後,知道了海拔高的力量,山下短褲,體恤在這裡竟然讓人有些瑟瑟發抖。又出發後,天色在正午時分,忽然暗了下來。不知不覺中,車開始在霧區裡穿行,隨著霧氣的加重,乘客們都安靜了下來,這時只有2-3米的能見度,窄窄的盤山路甚至不能看到公路的兩邊,而公路的兩邊就是懸崖峭壁。此時此景,空氣也凝重起來。忽然對面一輛車慢慢駛過,天!這樣的天氣,上山和下山的車輛都很危險。只是大家各自都不說罷了。退役老兵,穩穩的把握方向盤,車速在這時更慢了。心裡連喊阿彌陀佛,上帝保佑,真主安拉,不知道多少遍後,車輛慢慢的穿過巴朗山口,這裡的海拔應該在4500米。車輛開始下行後,霧氣仍不見散去。路邊的一個騎車人此時吸引了我,在如此高海拔的山上竟然有人騎車翻山?!仔細看還真是,一輛山地自行車,一件雨披,一個自行車頭盔和一個不大的旅行包。實在欽佩不已!
車輛在濃霧中繼續前進,拐過一個山坡後,忽然面前豁然起來,終於出了霧區。而此時的大雨又在給我們的旅行制造困難。坡陡彎急的山路上,雨水路滑更讓人揪心。如果在這段 路上碰到塌方。那才是叫天天不應吶!在雨區裡又行進了半個小時後,太陽出來了。又是一個拐彎後,一座巍峨的雪山出現在面前,在雲霧裡,趁著雨後的驕陽和蔚藍蔚藍的天空,我們各自都驚呼起來。“雪山!!雪山!!”車停在一個叫貓鼻梁的地方後,車停了下來。幾位魚貫而出後,對著雪山贊嘆不已。貓鼻梁立碑說明: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從未被人類征服)。拿著DC和DV的我們一通狂拍後,對四姑娘山的向往更加急切起來。
日隆鎮,坐落在四姑娘山腳下的一個小鎮,依山勢而建,可以看出來,旅游業對他的發展有多大的推動力。小鎮上酒店林立,商鋪密布。酒店各種檔次的都有,四星直至青年旅社。入住後,心情稍微平靜一番,上街游蕩起來。路邊小店一頓不是很好吃的便飯後,各自休息了。畢竟我們從成都出發,整整9個多小時的車程,已經足以讓這些“腐敗分子”們疲憊不堪了!
作者:每天睡到12點 回復日期:2004-7-23 17:02:36
7月17日 - 長坪溝
又是一個大早,又是一個睡眼惺忪的早晨。萬裡有雲!天氣不賴。長坪溝喇嘛寺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游客和馬夫。真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以看得出,這裡的馬比游客多不少。在這裡馬夫和游客被嚴格的管理著。買了馬票後,按編號找馬,沒有討價還價,更不用擔心馬夫宰客,一切可以說井井有條。這麼好的管理實在讓人意外。150塊到兩河口,地圖上看來,已經是比較深的地方了。木騾子這個地方,當時我們還覺得有點深不可測,關於木騾子,後話再說。這一行五人,各自上馬後,上路了。馬上坐定後,回頭一看,不禁互相看著笑了起來。原來有一位身材偉岸之士騎了匹身材嬌小,少顯瘦弱的似馬似驢之物。本人胯下那匹也不算高的“川馬”頓時顯得高大神武了不少。走著說笑著,大部隊慢慢的走入了綠樹茂密的山間小路中。。。。。。
開始的路尚可,還算平坦,馬匹走的不緊不慢,我們在馬上也悠哉悠哉。一轉頭便是一幅畫,一望眼就是一個風景。DC,DV齊招呼,拍的不亦樂乎。到了二道坪給馬買點蠶豆喂馬也是一個樂趣。騎馬的一個個忙著和坐騎培養感情,馬夫們慵懶的倚在路邊的樹上看著一個個衣著光鮮,少見多怪的大呼小叫。正對雪山拍的興起,一個馬夫冷冷的說,這裡的景色很一般。激動個什麼勁呀!很快就催促著上路了。
本人的馬夫是個正宗的“嘉絨藏族”小伙子,名叫扎西,18歲,高二學生,暑假出來,算是社會實踐也好,勤工儉學也罷,這個暑假2-3000的進帳是有了.想想俺18歲那會窮的鑽錄像廳都沒錢,扎西可是地道的“富翁”了,差點流出幾點老淚來,眼紅至此,再不多說。(關於嘉絨藏族的淵源,下面會有專題)
因為是雨季,這條順著山間溪流而行的小路非常泥濘。雖然當日天氣不錯,最深處的泥也足能過膝蓋。這些馬夫們在如此難行的路上如履平地一般,最重要的是人家大氣都不喘,更有甚者,還高歌一曲,隱約間聽到有布達拉和雅魯藏布江的詞句。此情此景倒也配合。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我們是斷然做不到這點的。越深入,真的景色越美,離四姑娘山也越近了。可惜本人騎術不精,在馬上不怎麼敢輕舉妄動,縱然風景千萬般的精彩,也要下馬方能拍攝。這樣一來二去的,馬夫煩,自己也不好意思下馬了。枯樹灘,紅石陣就這樣走過去了。路上偶遇一犛牛小屋,內有新鮮犛牛奶出售,下得馬來,歇息一下也是不錯,內有“康師傅”8塊一桶,一看吃的人竟然不少,看來“冤大頭”和餓了得人們真是不少。馬夫扎西小聲說,我要是餓了,5,6桶也擋不住。不過,那兩塊一小杯的犛牛奶值得品嘗一下。畢竟來一次不容易,況且價格還算公道,來一次純天然的體會也還好。屋內有好事者的不少信筆塗鴉,屋內主人倒也不很介意。抒發情懷者有之,對追求者大呼關愛者有之,留QQ號尋覓同好者有之。。。。。。看來QQ這個東西已經無處不在了。上市也就大大的應該了。
小屋外的雪山,小溪,草甸自然是吸引的諸位又是一頓猛拍。悠然中上馬去,鄙人便。。。。。。慚愧的被馬耍了一道,它輕輕的挪動了一下以後,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馬夫牽馬過來,我忽然腦海裡浮現出關羽,趙雲,秦瓊,楊家將,佘賽花,指環王裡的精靈。。。。。。反正都是騎馬帥的。俺便也來了個“旱地拔蔥”,一個起,一個落。。。。。。我就四腳朝天的掉在泥地裡了,不說掉在地上的感覺,在空中的一霎那,忽然找不到馬了,正尋思馬的方位,忽然覺得整個世界掉了個個兒,整個世界就革命性的被顛覆了。仰面看到了藍天,白雲,雪山,只是比平時顯得更加高大;和大地,綠草也親近了許多,其實感覺不是那麼差勁。再說掉在泥裡的感覺,不疼,一點也不疼,就是在各位觀眾面前有點臊的慌,尤其是竟然有好事者拿DV拍我虎落平陽,想我平日英明神武,嘴大吃四方,竟然在此時此地威風掃地.......真正是“海拔四千米,掉在泥地裡”。“馬挪動的一小步,我就可以狠狠的摔上一大跤”。起來後再次上馬便小心了許多,典型的地主老財上馬式,馬夫牽好馬,找個小山坡,借著地勢,扭腰上馬,手還要抱著馬夫的脖子,帥不帥已經顧不上了,只要別再摔了,如果再摔那就真是“衰”了。自此後,本人上馬,下馬基本參照這個姿勢了,只是有點苦了“扎西”的脖子了。
繼續前進了,路越發的難走,除了手緊緊的抓著馬鞍,韁繩,一路行來還要四顧著平日難得一見的美景,天空蔚藍,不是在城市裡能夠看到的那種藍,純淨透明,空中不多的幾朵雲彩,潔白如羽,飄浮在巍峨的雪山旁,壯麗中便添加了幾分秀美。除了馬蹄聲,鳥鳴聲,耳邊不時傳來的流水聲越發的顯得叢林的清幽。正陶醉,扎西便說:“你們運氣真是格外的好,這裡已經連續下了好幾場雨了。”馬在不時過膝的泥裡艱難行走,泥總被甩起來。一行人等的身上,鞋上,甚至臉上也難免遭殃,雖然一路腳不沾地,但鞋也很快就污穢不堪了。因為眾馬匹實在是無所顧忌的大小便,泥裡濃濃的馬糞味也就讓諸位旅人自行消受了。其實這正是旅行的一部分,我更願意視其為一種“財富”。“衛生球”型旅游還是留給腐敗分子們去吧。
說是路,其實也就是牧民和馬順著一條山間小河踩出來的一條小路,正逢雨季,泥濘不堪不說,坡上坡下,有些路段還非常陡峭,馬居然也能馱人行走自如,不過還是很讓人緊張。有些累了,兩個膝蓋,一個屁股都開始酸疼了。前後左右一起出發的大隊人馬也忽然少了。看來很多人都回頭了。畢竟三個小時過去了。前方忽然停了下來,兩河口到了。我們150塊錢馬票的終點。下了馬,就此返回實在心有不甘,但前路難行,又讓人頗多幾分猶豫。幾個馬夫倒是鼓勵大家繼續走,繼續走對他們來說可以額外的得到一筆收入。打聽完,再看看地圖,木騾子似乎已經沒有多遠了。只是山路更加崎嶇,陡峭。終於在一番簡單的討價還價後,開始向木騾子進發了。
看文章有“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實看山同樣是“山似看文不喜平”,輕易得到的風景總欠缺點什麼。就好比坐纜車的人和走路的人站在山頂上會有“同景不同心”的感受一樣。過了兩河口的山路,除了考驗我們,對馬匹也是考驗。幾匹同行的馬,有的已經開始打起了響鼻,這是馬匹疲勞的一個征兆。坐在馬上大家對木騾子的盼望更加急切起來。又是一個多小時的艱難行程,又是一個拐彎後,前面的人開始驚呼:“看呀!木騾子!看呀!雪山!”眼前的景像已經不是宣傳畫上的了,它真真切切的就在我們眼前。似乎那厚厚的冰川便觸手可及了。 陽光下,翠綠的草場,安靜吃草的犛牛,矮矮的冒著炊煙的高原小屋,緩緩流淌的高山溪流,還有那讓人魂牽夢縈的四姑娘山都離我們如此之近,讓我們看的如此真切!我們仿如真的身處世外桃源一般!扎西一聲不大的提醒,把我從美景的震撼中揪了出來。這才下了馬。眼睛還是沒有離開高高的四姑娘山,和那厚厚的千年不化的冰川。雖然我們實際上離冰川和四姑娘山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是那天透明的空氣裡,我們似乎又離得很近。在這副美景前,渾身的疲憊和酸痛瞬間便蒸發了一般。馬夫都牽著馬去休息了,我們幾人也在溪邊找了個平緩之處坐下,簡單的吃點東西。四個多小時的“馬程”,不疲憊才是吹牛。環顧木騾子,應該叫“高山草原”或者“高山草甸”,那個小屋可能是牧民放牧的棲身之所,白天順便與旅游者賣點東西。高山地區能有這樣一個平緩之處殊為不易。木騾子可以很真切的看到“四姑娘山”主峰的側面,尤其還可以看到一個相當巨大的冰川。這也是許多來四姑娘山的人,把長坪溝的木騾子稱為必到之地的原因。但是因為山路難行,很多人在枯樹灘或者兩河口就返回了。今天可能這個時候到木騾子的人頂多也就是3-50人。能看到這種景色也更覺得珍貴了。
補充了一點能量後,手裡的DC,DV又開始了工作。如此的美景面前,又是占用了不少的空間。在一望見底的溪流旁洗手,高山冰川融化的雪水在7月間依然冰涼刺骨。一回頭看到幾匹馬悠然的在溪流旁飲水吃草,一個牧民在和煦的陽光下微微的打著盹兒,又是一個天人合一的美好場面。
高原的天氣,不會總是笑臉盈人,大家正陶醉時,她就毫不客氣的翻了臉。本來緩緩飄浮的雲朵,也忽然在山間急速的運動起來,太陽閃到了雲的背後,天霎時間暗淡了起來。美麗的四姑娘山和冰川也都隱約起來。扎西牽著馬跑過來說:“快走!要變天了!”我們這才趕緊整理行囊。我們提前預備的一次性雨衣終於派上了用場。還沒有來得及穿戴好,雨便砸了下來,剛上馬,天空中掉落的雨滴中竟然夾雜著冰雹。空氣頓時緊張起來,扎西抬頭看著天,眉頭緊縮,這是我見他以來,他第一次有這樣的表情。扎西一緊張,我們的馬似乎也不安起來。但是我們在天黑前必須返回喇嘛寺,否則就很難說了。這時已經是下午兩點了。雨還在不停的下,山路更加泥濘了。本來計劃返程時停留的地點也都放棄了。一路急進時,馬蹄甩上來的泥更多了,馬上和馬下的人身上都沾了不少和有馬糞,馬尿的泥。不知誰小聲說了句:“看!我這渾身的財富!”我仔細一看,我身上的“財富”也不在少數了。
下山總是比上山更難,人如此,馬也如此,而且人和馬在四,五個小時的行進後都已經開始疲憊,人在馬上重心也要隨著山路的起伏不斷調整。過了兩河口再往前,人和馬忽然都多了起來,木騾子和兩河口返回的人聚在了一起。行進中,終於看到有人從馬上掉了下來,是一位女士,還好人除了一身泥以外,沒有受傷。馬的問題也不大,腳力不好的馬也頂不住了,需要休息和吃點東西。不由得對我的這匹也有點擔心,扎西說:“你放心我的馬,他的腳力好是有名的”。平穩了一下心情後,忽然發現雨停了。但是,路,依然難行!
又是兩個多小時,又看到了枯樹灘,枯樹灘的風景和進山時似乎有了些不同,是因為心情的變化,還是因為天氣的變化?誰又知道呢?再次下馬後,扎西抓緊時間讓馬休息,飲水,我們也在地上活動活動腰腿,這時才是真正的人困馬乏了。隨著天色漸晚,扎西又一次催促上馬。再次出發,心裡想到:畢竟快到了。枯樹灘而後二道坪,一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返回了喇嘛寺。下了馬,腰和膝蓋似乎都送給了別人,不聽使喚。一身,滿鞋和著馬糞的泥湯。這一行,收獲不扉!幾個腐敗慣了的人,居然在10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後,尚能直立行走,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了。
終於和扎西要分別了,這個小伙子一路把我照顧的都很好。我摔的那下,不能怪他。我們10個小時在馬上,他卻是在泥地裡行走。他的辛苦實在是我們倍數了。兩河口到木騾子的100塊給他後,馬票也給他,扎西需要拿馬票到管理處去結算,今天它能從管理處得到30%,也就是45塊的收入,加上我們額外的100塊,他的收入應該是145塊。以他們的辛苦,這真正是他應得的。其實和扎西在一路上有很多對話都很有意思。摘錄如下:
1. 問:你的理想是什麼?
答:去西藏,去布達拉宮。我的夢想。如果攢夠了錢,我一定回去的。
2. 問:你信教嗎?
答:當然。要不是當喇嘛不能娶老婆,我會去當喇嘛的
3。問:會藏語嗎?你的藏語和西藏的藏語相似或者一致嗎?
答:會一些。不過我們嘉絨藏族和西藏的藏語是不一樣的。但是喇嘛佛經上的是一樣的。我會學一些的
4. 問:去過平原地區的大城市嗎?喜歡那裡還是喜歡四姑娘山?
答:去過。去過成都和重慶。當然喜歡四姑娘山,大城市車太多,人太多,我不喜歡。
5. 問:你喜歡唱歌嗎?卡拉OK還是你們自己的民歌?
答:喜歡,卡拉OK很少去唱。更喜歡唱民歌
6. 問:喜歡電腦嗎?玩兒游戲嗎?你們這邊的藏族孩子有逛網吧的嗎?
答:電腦接觸的不很多。游戲不玩兒。又很多人逛網吧。日隆鎮裡就有。
7. 問: 學習如何?准備考大學嗎?你們上課的語言是什麼?
答:學習還可以。上大學對家裡負擔太重。上課用漢語。
。。。。。。。。。。。。。。。。。。。。。。。。。
和扎西就這樣分別了。也許這是最初和最後的接觸,但是扎西給我留下的印像和四姑娘山一樣深刻。
7月18日 -- 雙橋溝
一夜無話,累的夠戧的人們洗漱完畢後的睡眠自是香甜無比。今天本來的行程應該是“海子溝”,可是據說那裡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很可觀。我們這兩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了。所以大家“毅然”決定,進軍“雙橋溝”-- 四姑娘山景區的“腐敗溝”,全程通車!對我等一干“腐敗分子”來說便再合適不過了!
上了進溝的專用旅游車,相比昨天的純天然交通工具,“臀部”的感覺那叫舒坦。車況很好,一水兒的“豐田”面包。半個小時一班。等不多久,就可出發。尤其驚詫,一群日本老太太也顫顫巍巍的上了旁邊一輛旅游車。看來,雙橋溝的運動量注定不會很大了。
進溝後悠然四顧,由於有了昨日的經歷,驚艷處寥寥。無論遠處的雪山,和身邊那條注入大渡河的小河。好在車上有講解,小伙子一身藏族的民族服裝,有模有樣的。有時正是“看景不如聽景”,聽他那麼一說有些事情也能透出那麼點意思來。雙橋溝裡的景點分了好幾站,隔了幾天居然有點模糊了記憶。那就說說我有些印像的吧。
漂流
我們可能在這一天的最正確的選擇,卻也留下了相當大的遺憾。本來過了盆景灘,例行照相留影,遠眺雪山後,旅游車應該在下一景點停車,車卻忽然停了下來。車上的“盛裝講解”說:“可以漂流,如果沒有人漂流的話,10分鐘後出發。" “漂嗎?”有人問。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不漂,本人不會游泳,有點怕水。這可不是公園裡的“激流勇進”!看了看水勢,這裡倒是有幾分平緩,可漂出去誰又知道呢?這玩意我可是從來沒敢嘗試過的東西。可是,老婆在旁邊躍躍欲試的樣子,實在。。。。。。還是上吧。反正有救生衣。前面出發的幾組,我看有工作人員“帶漂”,,應該問題不大吧?!可是穿好了救生衣後,工作人員說帶漂的沒人了,只能自漂。我是倒吸了好幾大口涼氣!把所有的裝備扔在車上後,我便硬著頭皮上了橡皮艇。(因為裝備,後面的遺憾從此而來)
站在岸邊覺得水勢平緩,上了橡皮艇的感覺卻大不一樣。水忽然變的似乎很有力量。小舟東倒西歪不說,我手裡那個叫做“槳”的東西我卻不知道怎麼使喚,整個一個燒火棍。工作人員交待了兩句,把我搞得差點“三魂出竅”,“1。掉在水裡別緊張,你身上的救生衣足夠保命;2。手裡的槳,基本沒用,不要亂動,快撞到什麼的時候撐開保證自己的安全!”-(大意如此)。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問老婆買保險了沒有。還沒考慮清楚,工作人員連一二都沒說,就撒手讓我們出發了!小艇一出發就原地轉了幾圈,我就更有點慌了,想用槳去控制方向根本沒戲。正慌亂中,工作人員喊:不用槳,順著漂!放棄努力後,橡皮艇就轉著圈的“漂”了出去。小艇還是不停的以不停轉圈的方式前進,稍微平靜一點以後,覺得轉就轉吧。就這樣順著水流呼呼悠悠的的前進著,真有點信馬由韁,聽天由命的意思。水,這個東西真是很有意思,平靜起來,真是可人恬靜,終於敢放著膽子看看周圍的風景了。這裡和周莊的小橋流水,小舟逡巡於細密的河道上的感覺可是有雲泥之別。隨便的風景就是一座座海拔5,6000米的雪山,山坡上的紅杉,冷杉高大挺拔,這種景色都絕對力量十足,有一種逼人的陽剛之美。手伸到水裡,果 然是高山雪水,清澈透明不說,在7月間依然的冰冷刺骨。怡然自得間,便想拿出相機,DV來,卻忽然想起那些勞什子都在車上呢。那就真正得用心體會吧。跟老婆一路絮叨,如閑庭信步一樣的“漂流”,喜出望外!就好比我昨天從馬上摔下,每次的過分放松,就是一次深刻教訓。水流在一個接近拐彎的地方,忽然急切起來,小艇在水流中轉了一個圈後,也似脫韁的馬兒對著河岸直直的衝將過去,我慌忙用槳去撐。可是巨大的衝力把我從艇首撞到了艇尾,要不是老婆眼疾手快一把抱住,估計灑家就飛了出去。小艇又是一陣的動蕩,順著水流幾個起落,便又到了一個拐彎,水更是不羈起來,這次我連槳去撐也不怎麼敢了,猶豫中,我們的小艇就對著河岸衝將過去了,撞力是自然巨大的,但是結果卻是戲劇性的。我們的小艇居然被卡在了石頭和一棵枯樹之間,努力掙扎未果後,竟然發現這片刻的停滯,別有一番滋味。旁邊的水流洶湧,抬眼的雪山肅立,這一動一靜之間,套句廣告,俺的心也飛了起來,“船卡岸邊,我心飛翔”!少顯絕望中四顧,看到後邊遠遠的有兩只小艇也飛速的漂了過來,那兩個會計居然什麼時候也漂了過來,看著有人居然在水流裡奮力劃漿,好一副擊水爭流的景像,不禁的要擊節叫好!不過說實話,那種努力,基本是無用功,除了有時讓小艇的自轉更加有力之外,似乎對艇的行進方向影響微弱。他劃的努力,我看著開心。正得意,那支也不聽使喚的小艇直楞楞的對我們衝將過來。這時兩船四會計登時都慌張起來。正無助時,有人喊了一聲,:都別亂動!聲音不大但卻有力,不容懷疑。小艇真的衝了過來,夾著風聲衝了過來,眼睛一閉,劇烈撞擊後,揚起的水花飛的老高,本人登時便滿身的高山雪水。本該滾滾流入大渡河的水,跑到我們的小艇裡不少,刺入骨髓的冰涼!先驚後喜,幾個人面對面的都笑了起來。因為這一次的碰撞,我們的小艇也松動了起來,稍加努力就掙了出來。這才看到另外一只小艇上還有一人,剛才那聲就是他喊的,真是救命一喊,因為專業,所以安全。其實這種水流根本不用有什麼慌張的。暗邊的景色實在太吸引人了,可是我們的DV,DC都留在了車上。這一段美好的感覺,只能留在腦海裡去緬懷了。
漂流的路程出人意料的長,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緊張?不過這樣也好,票錢值了。我們便說:總不會把我們漂到大渡河去吧!水流不知道什麼時候又平緩起來,遠遠的看到岸邊已經有人在等了。看來我們的高原漂流真的要結束了。快要下船時,趕緊抓緊時間拍了幾張照片,總算是彌補這次漂流的遺憾。本人的一身“水”和昨日的一身“泥”都成了這次旅行中的巨大財富。當然還有好事者加上了本人的那次瀟灑落馬。。。。。。。
雙橋溝的其他景色不能說不壯美,無論阿妣峰,日月寶鏡岩還是獵人峰都閃爍著他們獨有的迷人魅力。可是有了昨日的經歷,激動之情無論如何都少了幾分。
不過路邊的兩座碉樓倒是很吸引了我。便好奇的找“盛裝講解”詢問。這種碉樓的淵源竟然出人意料的吸引了我。更為這次行程的准備不充分遺憾不已。“講解”說:"這種碉樓如果到了甘孜州丹巴會更多,所以丹巴有“千碉之國”的美稱。小金這邊的碉樓比較零散。這些碉樓大多都是清代留下的。”關於為什麼有如此多的碉樓,講解說的不是很清楚。這便更讓我有了幾分好奇。這是我查到的一些資料如下:
1。乾隆兩次征金川,調用全國二十三省兵馬。第二次歷時5年多,用兵12.5萬余人(陣亡1.47萬人,其中官員908人),動用民夫46.2萬多名,耗銀7000余萬兩,而兩金川地不足百裡,人口不過4萬,其中藏軍僅4000余人...
2。這大金川本是天險,西濱河,東阻大山,莎羅奔居勒烏圍,令他兄子郎卡,居噶爾厓,勒烏圍、噶爾厓兩處,非常險峻,四川巡撫紀山,曾遣副將馬良柱等,率兵進,未得深入。張廣泗奏調兵三萬,分作兩路,一由川西入攻河東,一由川南入攻河西;河東又分四路,兩路攻勒烏圍,兩路攻噶爾厓,以半年為期,決意蕩平。怎奈河東戰碉林立,易守難攻。什麼叫作戰碉?土人用石築壘,高約三四丈,仿佛塔形,裡面用人守住。四面開窗,可放矢石,每奪一碉,須費若干時日,還要傷死數百人。這碉雖毀,那碉復立,攻不勝攻,轉眼間已是半年,毫無寸效。--據清史演義
3。北京香山一帶,至今仍有丹巴古碉的遺址。傳說,那是乾隆年間清軍出兵大小金川路經丹巴時,看見如此絕妙的建築和不可思議的防御性能,而畫其圖帶回北京依樣建造的。 -- 這個倒沒有注意。香山去過,碉樓在哪裡卻不知了。
清史稿裡關於乾隆征討金川也多有記錄。沒事看看也很有意思。
後記:
返回成都乃至上海的一路不想說的太多。對四姑娘山,對嘉絨藏族,對我的馬夫“扎西”的深深記憶,讓我有了如此難忘的假期。一路陶醉,震撼之後,對川西的向往卻更加的強烈了。乃至老婆在贊賞此文後,加了一句,“你這是典型的‘階段性歇斯底裡’!”。
手邊的一本“中國國家地理” - 川滇藏 - 大香格裡拉典藏版近日已經被翻閱了數次。玉龍雪山,哈巴雪山,梅裡雪山,央邁勇,仙乃日,埡拉雪山,木格措。。。。。。那一個個名字被一次次的掃描和加深了記憶。高山和山峰,對很多人來說,是需要攀登和征服的,而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只需要仰慕和哪怕一次的遠望的東西,哪怕只是在山腳下,數裡外的一眼遠眺!(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