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3日游(二)——影視城,西夏王陵

作者: 往往

導讀寧夏3日游(二)—— 影視城,西夏王陵我向來不喜歡人工搭建、修造的景觀,可影視城卻使我感到意外。我們從沙湖出來,就來到了賀蘭山下的神秘古堡——鎮北堡影視城。這裡原是明清兩代的軍事要塞,是在平沙茫茫的荒漠上崛起的黃土壘築的城堡。用來抵御外敵的古堡的廢墟卻被影壇怪傑張藝謀看中了,在這裡搭建了許多拍攝用的景點。這裡是電影紅高粱的外景地,紅高 ...

寧夏3日游(二)—— 影視城,西夏王陵我向來不喜歡人工搭建、修造的景觀,可影視城卻使我感到意外。我們從沙湖出來,就來到了賀蘭山下的神秘古堡——鎮北堡影視城。這裡原是明清兩代的軍事要塞,是在平沙茫茫的荒漠上崛起的黃土壘築的城堡。用來抵御外敵的古堡的廢墟卻被影壇怪傑張藝謀看中了,在這裡搭建了許多拍攝用的景點。這裡是電影紅高粱的外景地,紅高粱一炮打響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了38屆彩色故事片“金熊獎”,真應該感謝這片黃土地。你只要看過紅高粱,就能在這裡找到許多熟悉的場景,那酒旗搖曳的十八裡坡,那酒香撲鼻的釀酒作坊,那黃土坡上的土壘的月亮門,九兒被花轎顛的七死八活後被抬進的麻風病人居住的院落,甚至當時拍攝用的鋪蓋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沒有到過西北農村的人,可能無論如何不能想像那是人住的房間,矮小的黃土壘起的小屋,黑的、朽的木頭窗框上糊著發黃的窗紙,這還是個較富裕的人家,窮人的房子更是低矮黑暗的無法下腳了。有人說,這是出賣“荒涼”,可這確曾是中國人,至少是一部分人的生活。富裕了的人是不怕展示他們的貧窮的過去的。也許還有不少人現在還過著這樣的生活,不該讓我們去作一番改變嗎。聽導游說,有人問張藝謀為什麼選中了這塊地方,張藝謀說“這裡有高高的天,大大的地,這裡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能表現大西北的粗獷、豪爽、高大、健美。”在這裡拍片“能表現出那種人的灑脫和自由,強烈的生命意識,能把祖上的男男女女的生生死死都狂放出的一股熱氣和活力,那股子自在和歡樂,無拘無束的表露出來。”紅高粱三分之二的鏡頭都是在這裡拍攝的,張藝謀絕對是個天才,拍攝時,他整天光著膀子,扛著幾十斤重的攝影機滿場跑,大汗淋漓也不休息,在這片黃土地上拼命干,正是對藝術的追求和鍥而不舍的執著,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這個獎絕不是出賣荒涼就能得到的。每個成功的背後都有許多辛苦的付出。除了紅高粱,“牧馬人”也是在這裡拍攝的,以後“黃河謠”“戰爭與愛”“紅河谷”“飛天”“大話西游”“新龍門客棧”“黃河絕戀”“大漠豪情”等七十多部影片都到這裡來拍攝過。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西部古鎮,有茶館、店鋪和飯館;有殷實人家的宅地;有酒館和釀酒作坊;有富家小姐選婿時拋繡球的繡樓;有馬房和羊圈;還有神話中蜘蛛精和盤絲洞……。看了這些用塑料泡沫、紙以及其他材料做成的各種食品、布景,你會有一種被愚弄的感覺,但也不得不佩服電影人的高超技藝。正像著名作家張賢亮所說:“如果沒有智慧和藝術,鎮北堡就一錢不值。我出賣的並非真正的荒涼,而是經過文化藝術裝潢過的荒涼。”於是這裡成了寧夏的一個旅游點,給寧夏造福不淺。帶來的經濟效益和連帶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從影視城出來,我們就到了西夏王陵。看完了影視城人工搭建的景觀,這次看到的西夏王陵是地道的歷史遺跡。首先我們來到西夏博物館,聽講解員講述一個古絲綢之路上消失的王朝的興衰及滅亡。其實你一到寧夏就能看到許多用西夏命名的街道、公園、酒店甚至土特產。西夏貢酒是很有名氣的酒呢。公元1038~1227年,我國西北有一個與宋、遼(金)鼎立的少數民族王國——大夏。銀川市,當時叫興慶府,就是它的建都地。它是以古代羌族的一支——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共傳了十個皇帝,歷時189年。黨項族許多部落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唐太宗在位的時候,拓跋部落以唐交戰失敗以後,不得以歸降,唐賜皇姓李,所以西夏國的皇帝才有了漢族的姓氏。後來拓跋族不斷發展,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並攻占了靈州(寧夏靈武縣西南),殺死了靈州知州裴濟,建都於此稱西平。從李繼遷到他的兒子李德明,再到他的孫子李元昊,這個部落發展的很快,由於不斷接受了漢族封建政治、文化的影響,已使這個這個部落酋長要建立自己的國家了。1032年李元昊即位以後立刻去掉了唐姓李,開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號。終於在1038年,建立了西夏國。此時的都城就是現在的銀川,當時的懷遠鎮。西夏從開國以後,不斷學習唐、宋的典章、制度,但在形式上卻要自成體系,比如李元昊的第一道法令就是禿發令,推行黨項發式,頭中間部分的頭發都推光,只有頭頂兩側各留一束頭發,很是特別。三天內不剃者就要殺頭。西夏建立以後,發展很快,它東到陝甘、西至玉門關,北達戈壁,南及積石山,疆域如此之大,成為北宋的主要外患。當時它的織造業非常發達,“馬可·波羅行記”中稱贊這些駝毛織品為世界最佳美,遠銷契丹(中國北部)和世界各地。西夏的冶金技術也很高,西夏刀劍在內地也極富盛名。宋朝軍隊不斷出兵伐西夏,戰戰、和和,一百多年就這樣過去了。西夏也像其他的封建王朝一樣。除了和外敵打仗以外,其內部的爭權和皇位的爭奪也是相當激烈的,演繹了許多父子相殘、後妃爭寵的歷史故事。西夏國多年一直不能完全歸順宋和以後的金,不斷的戰爭大大削弱了西夏的國力。就在西夏和中原的戰戰和和中,蒙古部落開始日益發展強盛了起來,成吉思漢先與西夏議和,進攻了金以後,回手就攻打西夏,這時西夏已是內憂外患,蒙古人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西夏人少有幸免。1227年,蒙古兵圍攻了興慶府(現在的銀川)大半年之久,在糧盡援絕,走投無路的時候,又趕上地震瘟疫,西夏再也無力抵抗,要求寬限一個月,獻城投降,在此時成吉思汗病死,臨死時立下遺囑,暫不發喪,夏主獻城投降時將興慶府的兵民全數殺掉,西夏最終滅在蒙古人手中。

在展覽室及許多地方都能看到西夏的文字,遠看它和漢字相像,近看卻都不認識。這些字都是用漢字的偏旁部首作成一些基本元素,再用這些元素按照一定規律組合成西夏文字的。可惜的是蒙古人征服西夏以後,肆意燒掠,在生靈塗炭的同時,西夏的典籍也被焚燒劫掠,大量文物被毀,使西夏成了“謎一樣的王國”。西夏的文物有許多被沙皇俄國掠走,英國人到中國探險的時候也劫走了大批文物,所以才形成西夏的研究在外國遠比在國內盛行的怪現像。

在博物館中,你可以看到一些從陵墓中出土的文物。最珍貴的是在101號陪葬墓中出土的一個鎏金銅牛,重達188公斤,長1.2米,這只跪臥的銅牛,瞪眼昂首,栩栩如生,是古代锍金技術的典範。還有一個佛教的神鳥——妙音鳥,據說它有美妙的歌喉,還能呼風喚雨,它在佛教中被稱為伽林頻伽(不知道是哪幾個字)。這種鳥很像面容和善的觀世音,頭戴冠帽,雙手合十,但它有美麗的尾巴和翅膀,是在其他佛教出土文物中沒有見過的。它是01~02年才出土的文物,03年才開始展出的。石馬和一個文臣的石雕頭像都是國家一級文物,由於西夏陵墓多次被盜,殉葬物品大都不存在,所以出土的一些飾品和瓷器的殘片都具有極珍貴的價值了。在參觀的過程中,你會時時的為這樣一個曾經輝煌過,但又被如此滅絕了的民族感嘆,他們原來的文字、服飾、發式甚至歷史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如果不是極力的發掘和挽救,真的就沒有任何蹤跡了。沒有人認識西夏文字(現在有專門的人在研究,而且大都借助外國人掠走的中國資料),也沒有人說西夏語,連這個民族也被同化了。

在博物館的後面,有一個蠟像館,介紹了西夏國的興衰史,像講故事一樣向你講述了這個存在了190年的國家,那個曾經與宋朝和以後的金鼎立過的西夏國的歷史。在來寧夏以前,我幾乎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個民族和國家,因為歷史書上對它的介紹太少了,這次可是大有收獲。也許有的人不喜歡看這些歷史的遺跡,可如果你仔細聽,仔細看,永遠都有你學不完的知識。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能靜下心來,陶冶自己一下也是不錯的。

當我們從博物館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夕陽西下的時刻了,遠遠的向西夏陵——號稱東方的金字塔走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座座黃土壘成的陵台,高大的像小山丘,在賀蘭山下散落開來,蔓延在40多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夕陽的余輝留在陵墓上,給人以無限遐想。(見上圖)

這裡一共有九個帝陵,和200多座陪葬墓,隨著崗丘壟阜的起落布列開來,遠遠看去很是壯觀。每個陵墓究竟屬於那個皇帝,至今沒有確定答案,西夏滅亡以後,陵園全部被毀,地面建築、石碑、磚雕都成了一堆廢墟。比圓明園還要凄慘。但是外形雖毀,構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布局,殘留的陵丘,仍顯示了西夏王朝特有的風貌。每個陵墓的規模都和北京明“十三陵”相當。四座角樓建在陵園四角,門闕在陵園前方,左右對稱,代表森嚴的宮門,門闕北邊左右兩側是頌揚帝王功德的碑和碑亭,碑文是用西夏文和漢字兩種文字篆刻的,碑亭以北為月城,城廓中間有御道,左右原來有文臣武士和各種神獸的石像生群,現在已經全部被毀。內城有高大門樓,城內還存有獻殿遺址,是用來祭奠的地方。內城以神牆環繞,成為一個四面看門的庭院,高大的7層塔式靈台就矗立在裡邊。可惜這個布局你只能在博物館中看到模型了,因為在陵園中你所看到的只是那一個一個的黃土堆,向你訴說著一個民族和一個帝國的興衰和滅亡,而且是如此徹底的消亡。據介紹這個陵墓有許多特別的地方,首先它是實心的黃土壘成,但幾百年過去了,外邊7層木制的塔不見了(只有模型),可黃土的內心卻完好無損,聽導游說,這是因為特別的壘土方法所至,首先黃土要全部加熱炒熟,據說是為了怕動植物繁殖破壞結構,在壘土的過程還要不斷澆注米湯一類的膠合物,使其實在無縫隙,才使它經受住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留給我們許多無法破解的謎。

西夏王陵值不值得看,全在個人,引用一位網友的話,“有些風景在路上,有些風景在心中。”這真是再精辟不過了,一切在自己的感受,再美好的東西如果你視而不見,也不過是浪費時間。我越來越體會到,其實對周圍景觀的感受是和人的心態有關的,如果你有向上的生活態度,會感到周圍有很多美好。否則,一切都會像你看到的西夏王陵一樣,不過是幾個黃土堆。


精選遊記: 銀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