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久有“香格裡拉”之夢, 98年XH考上大學後我也曾答應帶他去雲南游玩。99年初,老友CW來廈,交談中邀我赴滇並承諾提供專車,香格裡拉之行最終敲定。
1999 年 7月30日 廈航(15:30航班)晚點起飛,下午6點多才抵達昆明巫家壩機場。CW到機場接,晚上在“過橋園飯店”吃過橋米線(同時觀賞民族歌舞),席間商定,我們先在昆明游玩三天(31日游世博會,8月1日游石林,8月2日游滇池和西山景區),然後,CW將從開遠市調派一部三菱吉普來昆,專程送我們赴滇西北旅游。8月2日晚游畢西山後,CW的朋友Y經理宴請,席間獲知三菱吉普已到昆,飯後與吉普車司機蘇建榮見面,相約次日9點出發。
8月3日早,蘇師傅來賓館與我們共進早餐,他建議直發中甸(距昆明700公裡),但因事先已托人預定了大理的住宿,故仍決定先赴大理。我對大理慕名已久,在北京念中學時就從“旅行家”雜志中讀到過有關“蒼山、洱海、望夫雲、蝴蝶泉以及大理三塔”的故事。然而,那時因為交通不便(大西南的鐵路最遠只到成都),走進雲南的旅途,耗時、費錢、又艱辛,對一個當時的中學生而言,夢中的大理幾乎是遠在天邊,誘人神往,卻又遙不可及。上大學後看了電影“五朵金花”,對大理的鐘情又增加了對其濃郁少數民族風情的迷戀。時隔40余年,現在赴滇已非常便利,從廈門到昆明的旅程只是兩個小時的飛機,昆明到大理也已建成高速公路,我終於如願以償地踏上了夢中之旅。
先走320國道,經昆明市西山區、安寧市、祿豐縣到楚雄,然後開上楚(雄)大(理)高速公路,再經南華和祥雲縣,午後抵達大理州政府所在地“下關”,找到市第一招待所並順利住下,但100元/天的房租不打折,稍事安頓後,在招待所對面的飯館用午餐,吃大理名菜“沙鍋洱海魚” ,味道不錯,但價格亦不便宜。
飯後立即去古城,大理古城位於“下關”以北13公裡處,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面臨洱海,背靠蒼山,城內街道縱橫交錯,都是南北、東西走向,為典型的棋盤式布局。城中商業氣氛頗濃,到處是賣紀念品的店鋪,與國內其他旅游城市大同小異,給我的感覺就好像是走在鼓浪嶼的龍頭路上,也沒有見到“濃郁的民族風情”。我們在城門、城中街道和城中的大帥府等處稍許停留並攝影留念後即離去,未對古城有特殊的好感。
離開古城,赴崇聖寺觀三塔,三塔距古城1公裡,點蒼山峙其後,洱海嵌於前,三塔鼎峙,玉柱標空,為蒼洱勝景之一。三塔的主塔名千尋塔,方形、16層、密檐式,與西安大小雁塔同為唐代的建築。駐足塔下抬頭仰望,只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塔東面正中有一座石照壁,上書“永鎮山川”四個大字,書法莊重雄奇,頗有氣魄。三塔後面有一片水池,是拍攝湖光塔影的佳境,三人都在此留影。
蝴蝶泉距三塔15公裡,途經著名的白族聚集區,見到不少典型的白族庭院,但卻幾乎看不見穿民族服裝的路人。214國道在這一帶的路面較窄,車速提不上去,近黃昏時才到達蒼山雲弄峰下。蝴蝶泉的門票20元/人,但按雲南省規定,XH(學生)可買半票,而且,蝴蝶館已閉館(館內喂養眾多活蝴蝶,但天暗後蝴蝶就不飛了),因此,經交涉後售票老頭同意我們三人買兩張票。蝴蝶泉因電影“五朵金花”而聞名,這裡的泉水洶湧清澈,給XJ留下很深的印像。據說往年每到農歷四月“蝴蝶會”時,鋪天蓋地的蝴蝶樹花引來成千上萬只蝴蝶在泉邊漫天飛舞,串串蝴蝶鉤足連須,首尾相銜,從大合歡樹上垂掛至水面,五彩斑斕,蔚為奇觀。然而,近年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蝴蝶會”早已成為美好的回憶。但我們還算幸運,三人為遙觀洱海而攀登後山時,在半山小亭邊發現一只從未見過的漂亮蝴蝶,我原本可以捉住它,但出於憐惜,最終未忍下手。
離開蝴蝶泉,在附近一間 “花園飯店”吃晚飯。飯店的環境頗具韻味,餐桌擺放在庭院中,開著小白花的植物在頭頂上攀緣成天然的遮陰棚架。然而,與蝴蝶泉邊陪游客拍照的“五朵金花”不同,這裡的服務員小姐都穿著T恤衫和厚底松糕鞋,看來老板還不懂得要用民族品牌來招攬顧客,白族女孩們說,現在只有過年時才會穿民族服裝。相比之下,廈門南普陀附近賣“過橋米線”餐廳的漢族小姐卻個個都是全套的“風、花、雪、月”行頭,這想來真是有些滑稽。小店上菜頗慢,我獨自坐在當地特產的大理石圓桌旁,耐心地等著品嘗蘇師傅點的“酸辣活魚湯”以及“時令山蘑菇”等白族特色菜,兩兒把人家養的魚捉出來玩,蘇師傅則沉醉於和廚房中的白族女孩談笑,各有各的樂趣。晚飯後天已全黑,開車返回招待所,途中見三塔及大理古城均已開了景燈,在古城夜景處攝影留念。
8月4日,接受蘇的建議,暫不游麗江,先去中甸,一大早出發,在路邊攤上吃完早點(油條、豆漿)後,駕車走大(理)麗(江)高等級旅游公路,沿洱海北行。不久即進入洱源縣,找一加油站加足油繼續上路,地勢逐漸升高,駛經一個高山平壩坦克訓練場後,又進入鶴慶縣。沿途都是高山公路,風景極佳,車在雲上走,雲在山下飄,多處停車攝影,還在馬鞍山頂峰(3985米)旁駛離公路,進入一片高山松林草地觀光。在此巧遇一采花老農,他雖一身農民打扮,卻攜有一台單反海鷗相機,而且還帶著頗佳的花卉攝影作品。
中午到麗江,未進城,在城邊選一藏人開的“迪慶飯店”吃藏式犛牛火鍋,飯店的的餐桌都設在庭院中,用根雕和盆花將各桌隔開,形成別致的包間。我和蘇都覺得犛牛火鍋頗合口胃,但兩兄弟似乎並不適應藏族風味。飯後開車西行,經拉市(海)上214國道向北,過金沙江後到虎跳峽的橋頭鎮,再由此過小中甸河到金沙江西岸,下午三點左右購票進入虎跳峽景區。
從麗江出發後,大家都急切地想見到雪山,從地圖上看,虎跳峽左靠哈巴(5396米)、右鄰玉龍雪山(5596米),因此,一到峽區就迫不及待地向兩邊山頭了望。右邊的山峰在雲霧籠罩中露出一片灰白,但四人用望遠鏡看了半天也不能確定山頂的白色是雪?還是石?只得用望遠鏡頭攝影存證,待以後再定。左邊的遠峰(哈巴雪山?)與我們所在的位置相距甚遠,雖然確實像是雪山,但只能用望遠鏡觀望,不能拍照。虎跳峽位於中甸東南部,距縣城105公裡,距長江第一灣35公裡,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3段,共18處險灘。江面最窄處僅30余米,江水被玉龍、哈巴兩大雪山所挾峙,海拔高差3900多米,峽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上虎跳距橋頭鎮9公裡,是整個峽谷中最窄的一段,江心有一塊13米高的大石,被稱為虎跳石,相傳老虎曾以此石為過渡跳過金沙江。它猶如孤峰突起在江心,急流與巨石在此搏擊,引發山轟谷鳴如萬馬奔騰,氣勢非凡,撼人肺腑。然而,蘇師傅擔心車行不便,又怕天黑前到不了中甸,只帶我們游了上虎跳後即返回橋頭鎮,重上214國道,穿越哈巴山區直奔中甸。
我們迎著洶湧的河水,沿小中甸河蜿蜒北進,車上的氣壓表顯示海拔在逐漸升高,三菱車相繼駛過三級水力發電站(衝江河水電站),一路上都是青山蒼翠,碧水奔流,風景絕佳。下午6點左右進入廣闊的小中甸草原,停車觀賞,周圍出奇的寧靜,聽不到一點聲音,偶爾有車路過,遠遠地就能聽到低沉的馬達聲,然後,還要再等很久,才見有汽車一路呼嘯急馳而來。 天快黑時到大中甸,先到達“香格裡拉”機場附近,這是群山間的一塊小平原,有寬闊的馬路、漂亮的城市雕塑和一座孤零零的賓館,然而,我們四處觀望卻不知中甸縣城在何處。無奈之中突見遠處小山旁有一條繁忙的公路,於是發揮我們吉普車的越野功能,穿過一片荒原衝上這條公路、再跟著別人的汽車繞過小山後,縣城就出現在眼前了。這是一座新建的城市,頗具規模,也頗為現代化。我們將汽車寄存在縣長途汽車站的停車場,人就住進旁邊的交通旅館,標准間開價170,但被XJ砍為120/天,XH進屋後對住宿條件極為滿意,也非常佩服哥哥的砍價本領。安頓好後,在附近一臧民小卓瑪家開的飯館吃晚飯,再次品嘗各種山蘑。
8月5日,在交通飯店餐廳用早餐後,驅車赴白水台 (距縣城101公裡),先找一加油站,加足油後開出縣城,又是一路爬高,氣溫逐降,車外溫度最低時曾達7度。沿途路況不好,但景色秀麗,山高水碧,地廣人稀,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漂亮的高山草甸,到處都是淳樸的自然景觀。這裡的樹枝上都長著長長的“胡須”,蘇師傅說當地人稱它為“樹掛”,其實是一種苔蘚,可以當菜吃。 中午到達白水台,它位於中甸縣、三坎鄉、白地村,“白水台”的納西語意為“逐漸長大的花”,據說是我國第一大泉華台地。泉水從高處沿山坡漫流而下, 水中的礦物質在山坡上沉積,形成了獨特的“梯田”, 遠遠望去又像是一道凝滯的瀑布, 實在是罕見的景觀。奇怪的是,雖然到處有水,地面卻並不滑, 我們可以在看似頗險惡的山坡上隨意行走。游玩約一小時後下山,就在當地一座用木頭搭建的納西小飯館吃午飯,又吃了幾種山蘑,據說其中一種只有這個季節才能吃到。
飯後驅車赴碧塔海,白水台烈日當空,但碧塔海卻是陰雨綿綿,據說是海拔高的原故,這裡人把海拔2000多米的白水台稱為低海拔地區。碧塔海是滇西北著名的淡水湖,景區門票30元/人,購票進入、又沿新修的林中公路行駛約20分鐘後,到達一個海拔近4000米的停車場。下車後根本看不見湖,因為碧塔海隱藏在山谷密林中,而且,這裡極重環保,不准踐踏植被, 游人須沿原木鋪設的棧道下山。我們四人打三把傘(兩兄弟合一把),冒雨在原始森林中穿行,周圍都是敝日遮天的古木,樹下長滿各種鮮草和苔蘚,路人稀少,十分幽靜。下降到海拔3300米後,眼前突現一大片翠綠的草甸,草甸的盡頭就是碧塔海,“碧塔”在藏語中是“翠草成氈”的意思。這是典型的高原湖泊,中心有一小島,湖水最深處約40米,由右邊的海頭續水,從左邊的海尾出水,所以湖水常年清澈碧綠。碧塔海可去的地方不多,天又下雨,我和蘇師傅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岸邊的小木屋中躲雨觀景,兩兄弟花30元租一有頂棚的小船,冒雨在湖中繞島游玩。待兩兒棄舟登岸時,天色已晚,景點的藏族管理人員紛紛收拾物品准備下班,四周頓覺冷清,我們也不敢久留(據說湖區有狗熊活動),與眾游人結伴,沿來時的原路返回停車場。爬山時,我們都領教了高海拔的利害,大家默默地行走,不見言笑,我每爬20~30個階梯都要停下大口喘氣、休息後,才能再爬。人群很快就拉開了距離,在陰暗的原始森林中,我們前後都看不見別的人影,XJ主動留下陪我,XH卻一路不停,早我們很久到達停車場,然而,上車後我馬上恢復正常,XH卻頭昏、眼花、手腳發麻,出現了明顯的高山反應。
天黑時回到縣城,再去小卓瑪家吃飯,聽她唱歌。小卓瑪自稱16歲,但看上去似乎更小些,是德欽人,飯店的老板娘是她的“娘娘”,干活時不停地唱著漢族流行歌曲,請她為我們唱藏歌,卻有些害羞、不肯唱。但藏族女孩都是天生的歌手,趁我們不再留意時,卓瑪卻又自顧自地放開歌喉,唱出一連串我們從未聽過的藏族民歌,大家都為她鼓掌,XJ說如果只聽聲音不見人,誰也想像不出是這樣小的孩子在唱歌。飯後聽交通飯店的老板講,中甸難見終年積雪的山峰,要看雪山需去德欽,那裡有多座六千米以上的高山,終年積雪,還可爬明永冰川。於是臨時決定中止在中甸的停留,次日沿214國道繼續北上,驅車180公裡直奔德欽。
8月6日早細雨蒙蒙(交通旅館的老板講這樣的天氣很難見到雪山),早餐後出發,途中先順訪納帕海和伊拉草原(傳說中的香格理拉)。出縣城不遠就看到一片漂亮的草原,沿公路隨處可見指向不同地點的“納帕海”路標,當地藏民劃圈占地經營旅游,然而,我們卻只能看見草原,不知“海”在何處,最後只得選擇其中一個路標所指示的方向,購票(10元/人)進入一個稱為“伊拉草原風情園”的去處,主人說納帕海是季節湖,此刻沒有水,只是草原。 天陰雨濕,寒氣逼人,我們四人只有三把傘,正在為難之際,得知此處為購票者免費供傘,於是借把雨傘冒雨進入草原。廣闊天地間除我們外,只有犛牛和黃牛,雨中草原別有一番情趣,閑逛一圈並與犛牛合影後,天色有些轉晴,臨上車前在一藏族老太太的攤點停了一會,品嘗酥油茶和糌粑,問要多少錢?老太太讓我們隨便給,一元、兩元都行,我們給了五元,互道“扎西得勒”後上路。
車行約二十分鐘,在山回路轉間突現大片水面,這才是正宗的納帕海。攝影留念後繼續爬山,路況明顯變差,不但狹窄、多處破損、沿山勢彎曲而行,而且只是沙石路面,沿途也不見人跡。車在山頂繞行,下面是峽谷深淵,雖然天已放晴,但因高海拔的緣故,氣溫仍頗低,盛夏時節需穿上毛衣。又行駛約一小時後,前方出現一巨大峽谷,車沿谷壁急降千余公尺到谷底,公路沿一急流小溪在峽谷底部穿行,此刻的214國道變得十分狹窄,通過一藏族村落,道路窄到似乎都難以錯車。出峽谷後,突見有一條大河橫在眼前,查看地圖後才得知,我們又遇到了金沙江。剛才的小溪在此衝入江中,雖然小溪是清澈的溶化雪水,但金沙江卻是一江黃水。金沙江面海拔約2000米左右,在伏龍橋過江並留影時,身穿毛衣已嫌太熱。
伏龍橋是鋼筋水泥橋,但不知為何旁邊還另有一座吊橋,好奇心驅使我去看個究竟,卻見橋已被廢棄,只剩懸索,不見橋板,然而,1959年為慶祝通車而建的紅色標語牆,仍默默地聳立在橋頭的廢屋、荒草中。看著“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等等這些已久違了的文字,仿佛時間又返回到“大躍進”那“轟轟烈烈”的年代。身處荒蕪僻靜的金沙江岸,思緒卻飛向遙遠的北京,一些久遠往事開始在腦海中浮現,58年“大躍進”時我考取北京大學,“風華正茂,意氣風發” ,當時的情景好像仍能“歷歷在目”,但可嘆光陰似水, 41年已在“轉眼”間流逝,想到明年就要退休,悵然之情不免油然而生,只是看到身邊的兩兒也已成材,自己可無後顧之慮,感慨之余才稍覺寬慰。
江對面屬德欽縣,金沙江在峽谷中穿行,過江向西北行駛一段時間後,對岸已屬四川,金沙江成為雲南與四川的界河,兩岸都有公路,山高江窄令我們想起當年紅軍長征時,與川軍隔江並行相互喊話的情景。中午到奔子欄,在鎮入口處一家藏族人開的“吉詳飯店”午餐。小店好像是新落成的,牆壁刷得粉白,顧客只有我們四人,顯得很清靜。窗外陽光明媚,室內布置簡單、整潔,經長途顛簸到此後,大家都有一種似乎“到家”的感覺,無拘無束,自己打開人家的冰箱選擇肉菜叫店主去煮。餐室後面有一隔金沙江與四川相望的大陽台,風景不錯,等飯吃時無所事事,攜兩兒在陽台上攝影留念,蘇則照例進入廚房“指導”店主的兩位藏族兒媳煮菜。該店的飯菜除個別太鹹外尚可口,但價格便宜,六個菜外加冰凍的健力寶飲料,只要30元,在奔子欄這樣的深山僻野,這已算是美味佳肴了。
離開奔子欄,公路又開始爬高,到山頂再俯看奔子欄河谷,明顯可見一水平分界線,線下一片綠色,線上近乎荒漠,大家議論不知山下的綠洲是否是因有江水灌溉之故。沿山頂荒原前行不遠,轉過一座山後,眼前突然又是一片翠綠,這確實讓人大吃一驚,路邊的一塊石碑告訴我們這裡是白馬雪山(6054米)自然保護區。同樣的海拔,相距不遠處的景觀竟有如此大的差異,不知這是大自然的造化?還是人為破壞生態所致。XJ推測因為奔子欄是小盆地,周圍的高山檔住了雨雲,因此造成了局部性的干燥荒漠。保護區經常處於雲霧繚繞中,因此林草茂盛,我們見到了典型的高山植被景觀。
再向前行駛,山勢漸高,我又穿上了毛衣,約一小時後,遠方浮現了真正的雪山,這大概就是白馬雪山了。兩次停車攝影,特別是第二次,蘇師傅把車駛下一片位於路西側、面對著雪山的高山草甸,這裡自下而上地分布著不同類型的植被,山下是茂密的松林,松林上面是一種略顯紫色的矮小帶刺植物,再上一層就是我們腳下的細草。公路東側山頭的地勢更高,裸露著嚴重風化的灰白色岩石,寸草不生,估計那裡的積雪是不久前才溶化的,也許過不了多久就又會被冰雪覆蓋(蘇師傅說這條路在冬天是不能通行的)。幾只蒼鷹迎著山風在草甸上空懸飛鳴叫,兩兄弟爬上一座長滿青草的小山包仰臥觀鷹飛。
告別白馬雪山,前行不遠又遇梅裡雪山,幸運地見到卡格博峰(6740米),據說,它經常籠罩在雲霧中,只有運氣特別好的人才能有幸一睹它的雄姿,我們四人算是交上了好運。然而,因時間已過中午,山體背光,拍攝效果不甚理想。梅裡雪山是藏民心中的八大神山之首,頗具王者之尊,共有十三峰,主峰卡格博是一座金字塔形的雪山,被譽為“世界最美之山”,迄今尚無人能登頂。
從大理出發後,汽車就駛離了高速公路,常在村鎮、農田中穿行,XH一路上長了不少見識,認識了不少“新奇東西”,諸如在大田中生長的煙草、玉米、芝麻和馬鈴薯等。車快開到德欽縣城時,他突然指著窗外大喊大叫:“快看哪!快看哪!大黑鳥 !”,我看了一眼後對他說:“寶貝呀!這鳥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它也叫烏鴉!”。
傍晚到達德欽,第一件事就是給汽車加油(由中甸到德欽一路未見加油站),此時蘇才告訴我們油箱中還剩8升油(只夠跑20余公裡),路上他一直擔心到不了德欽。在加油站遇到一位郵政運輸車司機,撅起屁股忙加油時腰間皮帶中露出隨便插著的一把手槍。這一帶屬藏區,很多人都有槍,在中甸小卓瑪家吃飯時就曾見到店老板(穿便衣)掛著一支槍,他說他在檢察院工作,可以帶槍。德欽縣城坐落在一個三面環山的小河谷中,汽車沿修建於高山上的公路顛簸下降,途經多處繁忙的工地,路邊若干山溝中正在修築高高的石壩,這可能是為了防泥石流而建的工程。我在昆明曾聽一位來此考察過的人說,德欽的城市規劃極不合理,若遇泥石流,全城都會被毀。進城後,路面也是坑坑窪窪,到處都在挖溝修路,城裡的商店既小也不多,賣的大多是一些日用品和食品,這樣的市容讓我想起60~70年代的福建小縣城。德欽有幾間外表漂亮的賓館,我擔心房價太高不敢問津,後經一位出租車女司機指點,找到縣招待所住下,標間50/天,有衛生間,但無熱水供應,自來水冰冷刺骨難以洗冷水澡。這裡雖是典型的藏區,但卻很難見到穿藏袍的人,而且,與大理的白族女孩一樣,招待所的藏族小姐也說“我們只在過年時穿民族服裝”。 在縣招待所裡遇到一對北京的自助旅行者,好像是情侶,為了省錢,分別住統鋪,我沒問他們從何處來,但男女都穿著不知是哪一族的民族服裝。這對情侶中的男孩特別健談,對我們也特別友好,一再提醒我們,爬冰川需早起且需自帶午飯,因為在冰川區吃飯會被當地藏人猛宰。安頓好後出去吃晚飯,天雖還沒黑,但時間已是晚8點多,找到一家國營餐廳,人家已准備下班,勉強為我們安排了飯菜,飯後購買了面包等備次日早,午餐用。
8月7日也是晴天,我們起個大早,以面包代早餐後,由招待所的央宗卓瑪(家住明永冰川腳下)帶路驅車再上214國道,沿途到處可見塌方,據說進藏至鹽井的路已因塌方被堵。幸好,我們只需在214國道上前行29公裡,即離開了國道,急轉進入一條簡易公路,沿瀾蒼江大峽谷壁一路下坡至江邊,過橋後向右轉,直奔冰川。這條簡易公路是專為開發“明永冰川”旅游點而修建的,路況更差,到處是塌方落石,蘇師傅說這種路在下雨天是不能開車的。
冰川位於雲嶺鄉、斯農村、明永社,是個藏族村,我們在該處購旅游票(30元/人)後雇了四匹馬,騎馬上山,給我拉馬的藏胞名澤仁尼瑪,還兼做我們的響導,他非常友善,給我們很大幫助,可以說沒有他帶領我們是無法爬冰川的。在冰川入口處再次幸運地看到梅裡主峰,尼瑪也說主峰是難得一見的。進入冰川後到處都是高大的冰牆,陽光使冰不斷地溶化,處處有險情,總是可以聽到不知從何處傳來的冰雪崩塌聲。尼瑪獨自走在前面,逐段探路,找到路後(一般都是碎石堆積處)再招呼我們前行。有時需爬70度以上的冰牆,尼瑪用石頭在冰上砸出腳坑,自已先上去後再把我們逐個拉上去。向上爬時,我一直懷疑是否還能沿原路下去,但人已到此也只能“勇往直前”了,一切都拜托尼瑪,相信他既然能保我們上冰川,就一定會有辦法保我們下冰川。中午在冰川上吃了一些面包和礦泉水,下午一點半左右下山。我獨自騎馬,其他人步行,沒想到騎馬下山要比騎馬上山難得多,騎在馬上總怕會摔下去,只得下馬步行,人走人的馬走馬的。尼瑪看了很著急,一直勸我們騎馬,但XJ和XH上去試後都和我一樣寧可步行。我一再向尼瑪保證,即使不騎他的馬,但下山的租馬費我也會照付,然而,尼瑪仍覺得很不自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勸我上他的馬。最後終於經不起他的勸說又上了馬,按照尼瑪的辦法腳向前伸、人向後仰、單手拉馬鞍用半躺的方式騎在馬上,沒想到這樣的方式雖然最初覺得很危險,但騎一段時間、人放松以後又覺得非常舒適,尼瑪也高興得哼起“青藏高原”的曲調。我比步行的人提前十多分鐘到山下,孩子們下山後都很疲癆,人懶洋洋的。返程再過瀾滄江,我想好好照幾張,但XH一點興趣都沒有,XJ可能是礙於情面才勉強下了車,一付臭臉在江橋處隨便照了一張。但幸好他們對縣城附近的大峽谷還有點興趣,拍到了一張很不錯的照片。
回到德欽縣城已是下午3點多,吃午飯太晚,晚飯又太早,決定先以方便面充飢,休息一下,晚上再大吃一頓。車快到招待所時,遇到因修路挖溝而造成的堵車,XH下去買方便面,我們在車上見他頻頻地進出一個個小店,都笑他“太豬”, 方便面都買不到,但等他上車後才知道這裡的方便面多是幾個月前的,他幾經選擇終於買到較新鮮的產品。吃完方便面大睡一覺,下午起床並在公共浴室洗個熱水澡後,自我感覺好多了,晚上就在招待所餐廳用餐,為了彌補中午的“損失”,特別要求殺一只雞(但忘記事先問好價錢),飯吃得還算滿意,但價錢不菲,一只雞要80元,付款時XJ臉都黑了。
8月8日早上是陰天,山頭雲遮霧繞,蘇師傅說今天路上的時間會比較緊張,所以起得很早。在招待所餐廳吃米線當早餐後,又遇到那對北京來的情侶,男女都換上了在當地購買的藏袍(據說花了500多元),正准備出發進藏。與他們告別後,我們也開車踏上歸途,再經中甸奔麗江。返程一路陰天,雲層很低,在德欽境內根本看不到任何雪山,回想起昨日,還真是運氣好。駛經白馬雪山埡口,雲層低得幾乎是壓在頭上,這裡是沿途海拔最高處,車外溫度只有攝氏5度,父子三人下車搶拍“埡口飛雲”,共同的感覺是“凍得夠嗆”。中午開到奔子欄,仍在吉祥飯店吃午飯,飯後立即趕路。過金沙江,再翻過一座高山,我們又回到中甸草原,XJ的最大願望是拍到顯示香格裡拉風光的照片,多次停車選景,總算如願以償。
離開中甸草原後又在小中甸河邊加了一次油,海拔一路下降,途中時晴時雨,柏油路面較滑,蘇師傅開車十分小心,沿途見到兩部翻車,其中的一部小車燒得只剩一個黑乎乎的空殼,它顯然是這一兩天才出事的,因為我們來中甸途經這裡時並未見到翻車。經虎跳峽的橋頭鎮並由魯南橋再過金沙江後,我們駛離來時的原路(214國道),改走一條新修的公路沿金沙江東岸南行,下午日西斜時到達麗江縣的石鼓鎮,立即登上望江樓,觀賞“長江第一灣”,望江樓是當地政府的辦公樓,免費開放。著名的石鼓是一塊鼓形的大理石,放在衝江河邊的小亭中,相傳是褚葛孔明南征時為鎮土蕃所立。“鼓面”原本無字,明朝的納西土司為紀念在此大破土蕃軍,又在鼓面上增刻了文字。參觀過石鼓後,在一間路邊店吃晚飯,品嘗石鼓特產的(金沙)“江魚”,這是一種大頭細身的小魚,蘇說由他請客, 45元一斤他聽成每斤15元,一口氣要了兩斤,還特地點了由當地特產“樹掛”腌制而成的小菜。
飯後天已昏黑,車開大燈上路,時值當地少數民族的火把節,沿途隨處可見玩弄火把的人。到麗江時已是晚9點多,城內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到處是巨大的火堆,不相識的人們手拉手圍著火跳舞。然而,此時住處(特別是標間)非常難尋,我們開車往返奔波,一直到半夜才由XJ在位於市中心繁華地段(紅太陽廣場北側)的二星級玉泉賓館,找到兩個標准間。賓館的民族院為納西民宅別墅式院落,很有特色,但房源非常緊張,這兩個標間只能讓我們住一晚,次日已被別人預訂。入住時是晚11點,經XJ交涉,給我們打折價,每間140元/天。
8月9日早飯後辦退房,總台說中午可以空出一套有衛生間的四人間(300元/天),當即預訂了這一房間,然後,將全部行李都搬上汽車,開車去雲杉坪。途中經停“白沙”,觀納西族“明代壁畫”,壁畫展示了藏傳佛教和儒、道等各種宗教的生活故事,融漢、藏、納西文化為一體,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杉坪”位於玉龍雪山半腰,車至“玉龍”後只能停在山腳,父子三人決定上山時不乘索道,沿馬幫所走的路線徒步攀登。不料途中遇小雨,道路泥濘又沒帶傘,進退兩難,但人已至半山,只得脫下外衣頂在頭上冒雨前進。一路都是原始森林,雨大時就找顆大樹躲雨,雨小後繼續前進。在樹下躲雨時曾遇一位頗健談的寧波獨行俠,他說雲南的景觀以怒江最佳,金沙江不如瀾滄江,瀾滄江又不如怒江。
樹海茫茫,方向難辨,在一個三叉路口我們甚至分不清哪條路是上山?哪條路是下山?幾經周折一籌莫展,最後還是因為遇到一隊登山的馬幫,才能繼續前進。行至山頂,雨漸停,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了廣闊的大草坪,這就是著名的雲杉坪。草坪面對玉龍雪山,周圍環繞著高大的雲杉樹林,好似雪山腳下的一片翠綠的地毯。歷史上,這裡曾是納西族青年男女因戀愛受阻,雙雙逃亡徇情的駐足地,所以,雲杉坪又是戀人們的聖地。在天空晴朗時,雲杉坪是觀賞雪山的絕好地點,但因剛下過小雨,我們遙望玉龍只見雲霧不見雪山,頗為掃興,只得安慰自己說:“梅裡雪山都去過了,見不到玉龍並不太遺憾”。草坪邊有7~8位身著“披星戴月”服的納西女表演歌舞,聲音非常嘹亮,在空曠的大草坪上,很遠就可以聽到她們的歌聲。
游畢,又下起小雨,乘索道下山,找到汽車後已是下午兩點多鐘,直接開車進城,在一家看似頗有名氣的餐廳吃沙鍋雞,餐室只是三面有牆,頂棚用塑料花裝飾成葡萄架狀,可在室內直接觀看屋外景致。沙鍋雞味道不錯,但席間突降傾盆大雨,一面吃美味,一面觀雨景,回想被困雲杉坪半山,更是慶幸我們在當時沒有遇到這樣的大雨。
飯後回玉泉賓館洗澡,休息,晚上冒雨夜游麗江古城(正式名稱應是大研古城),給我最深的印像是到處都有流水。城中老外頗多,有些飯館中的食客竟是清一色的老外。我們也在古城的四方街找到一家小飯館用晚餐,房子為二層,全用木建,古舊殘破,上樓時感覺樓梯和地板都在顫動。我選了一張臨窗的小桌,窗外就是四方街的夜景,因次日要和蘇分手,不免有些惜別之情,晚飯邊吃邊談,吃得很晚,其間,XH還被別人請去做攝影師。
8月10日,一大早起來開車到古城,在城中(大石橋附近)一清溪木橋旁的小飯店吃早餐,邊品嘗納西族食品,邊領略“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飯後,四人“組團”游覽,兩個孩子顯得有些無精打采,為了活躍氣氛,我自告奮勇扮演導游,根據旅游手冊上的內容,編造了生動的導游詞,激勵“跟團的三位團員”打起精神,沿古代馬幫行走的石板路尋覓探訪。大研古城海拔2416米。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城內街道密如蛛網,以四方街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玉泉河水分三岔入城,在城內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入牆過屋,形成“家家臨溪,戶戶垂柳”的高原水鄉風貌,被譽為“高原姑蘇”,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古城中至今仍居住著4千多戶納西人家,彌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很多路人(特別是中年以上的婦女)都穿著傳統的納西服裝。城中居民酷愛養花,溪旁、門前、院內、甚至是牆頭上,到處都擺放著各色盆花。沿街商店雖多,但多數店鋪既出售旅游紀念品,也出售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並非像大理那樣只為游客而設。“四方街”廣場是古城的中心,條條石板路自城中不同方向聚彙到此,據說,從遙遠的年代一直到民國時期,這裡都是滇藏茶馬古道上各路馬幫聚首交易的場所。時至今日,四方街也還是古城中最吸引游客的“商業中心”,廣場上的游人“比肩繼踵而在”,擁擠的攤位上排滿各種土特產和手工藝品,穿著民族服裝的小販們大聲吆喝著招攬“遠方的客人”,繁華景像可謂“不似當年,勝似當年”。廣場附近有小溪流過,溪中之水清澈見底,兩岸都是間間的小店,店門前遍植鮮花、翠柳,座座木橋橫跨清溪方便游人來往,琳琅滿目的商店與小橋流水非常協調地融合在一起,品味明顯優於大理古城。
9點左右返回賓館,退掉住房,整理行裝,出發回昆明,出城前又在玉泉公園稍停,拍完了手中所有的膠卷。玉泉公園位於麗江城北像山腳下,俗稱黑龍潭,潭水源自玉龍,清澈見底,天晴時可見玉龍雪峰倒影潭中,景色十分迷人,但我們達到時正下著小雨,“玉龍” 被雲霧遮掩,未能見到雪山倒影。黑龍潭周圍翠柳垂簾、古木蔥郁、樓閣亭台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園內還薈萃了古代納西族的建築群,有眾多省級重點保護的明、清建築。
出城後,再走大(理)麗(江)高等級旅游公路返大理。途經鶴慶,淅淅瀝瀝的小雨依舊下個不停,汽車橫穿“草海”,湖面上荷花盛開,細雨如煙朦朦朧朧,紅花朵朵點綴著接天碧葉,真是“風景這邊獨好”。再次駛上鶴慶境內的高山後,雨漸停,山下的雲景比來時更好看,很多人都停車拍照,蘇師傅建議我們也下去拍,我聽了一聲不啃,昕宏替我回答說:“他沒膠卷了!”。這段山路修得很好,景觀頗似掛歷上的美國公路,然而,就在這樣的路上卻頻頻發生車禍,我們先是見到一輛白色桑塔納掉在路邊溝中,隨後又在坦克訓練場的路邊見到十多部警車,其中兩部前後撞在一齊。我們不解為何在路況極差的德欽沿途未見車禍,到高等級公路卻禍不單行?蘇師傅說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路況差時司機一般都會小心駕駛,路況好時反而會放松警惕。
經洱源返大理,中午到蝴蝶泉,又在上次去過的白族花園飯店用餐,因時間緊迫,餐後立即趕路。在下關上高速公路,開行不久後又見到一部中巴衝出路面翻倒在公路邊的水田中,來往交通為此暫時封閉,父子三人乘機下車活動了一下腿腳。傍晚在安寧與昆明西山區交界處的一個加油站加油並用晚餐,這裡並排有好幾間餐館,競爭激烈,因而服務態度極佳,我們受到VIP式的接待,車剛減速馬上就有人衝過來接車、指引停車位置,然後又有人免費為我們洗車。因馬上要與蘇分手,晚餐較豐盛,還是請蘇點菜,又吃了一只宜良烤鴨。也許是吃得太高興的原故,XH離座時竟忘記把掛在椅背上的外衣帶走,幸好收拾餐桌的服務小姐及時發現,拿著衣服大喊大叫地追出來(當時車已起動)。
晚十點左右開到昆明體育館,在附近的輕工廳招待所安排了住處,十分難舍地與蘇師傅告別,難忘的父子三人雲南行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