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三日游(三)——賀蘭山和岩畫

作者: 往往

導讀寧夏三日游(三)——賀蘭山和岩畫一般銀川一日游是不安排賀蘭山岩畫的,大概大家都覺得這裡可看可不看,所以來的人也少。可我覺得這個地方很值得看,單是賀蘭山就十分壯觀,岩畫更是珍貴非常。 其實你站在銀川西邊的平川,一眼就能看到巍峨的賀蘭山,驅車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賀蘭山腳下。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到小滾鐘口風景區,聽導游說,那裡早在西夏時期就是帝 ...

寧夏三日游(三)——賀蘭山和岩畫一般銀川一日游是不安排賀蘭山岩畫的,大概大家都覺得這裡可看可不看,所以來的人也少。可我覺得這個地方很值得看,單是賀蘭山就十分壯觀,岩畫更是珍貴非常。

其實你站在銀川西邊的平川,一眼就能看到巍峨的賀蘭山,驅車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賀蘭山腳下。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到小滾鐘口風景區,聽導游說,那裡早在西夏時期就是帝王的避暑勝地,口內三面環山,面東開口,中間有個叫鐘鈴鋒的小山峰,猶如大鐘中間的鈴錘,滾鐘口就由此得名。山中有賀蘭廟,筆架峰等,景色十分宜人。這裡也是賀蘭石的產地。可惜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體力,只好等以後有時間再說了。我們的目的是看岩畫,所以直奔賀蘭口,岩畫比較集中的地方。

汽車開到賀蘭口的時候,你首先看到的是賀蘭山腳下的大片平川,但這裡你看不到莊稼也幾乎看不到樹木,到處是大大小小的石塊,大的有幾噸,甚至幾百噸(我估計的),小的也有幾公斤,它們都是被山洪從賀蘭山上衝擊到平原上的,放眼望去,延伸到幾公裡處,都是大石頭,那情景真是很少見,你不得不相信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巨大,竟然把如此巨大的石頭搬出幾公裡。這裡很荒涼,一場雨,地上的草立刻復蘇,看著還有綠色,可綠色中布滿了白花花的石頭。只要不下雨,就根本沒有綠色了。進入賀蘭山口,你可以近距離的看到賀蘭山了。它和我所見的其他山都不一樣,好像剛剛用刀砍過的一樣,每個山峰都是棱角鋒芒,尖利無比,幾億年的風蝕雨浸竟然沒有使它變得圓滑、平緩,只見怪石嶙峋,高矮起伏,直插入雲。據說這裡是十幾億年前就開始活動的斷裂帶,仿佛大地傷口的縫合線。我國1/6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裡。所以賀蘭山上建立了一個著名的地震台,時刻監測著大地的動向。賀蘭山經過了多次地殼變遷,從海洋到陸地,又從陸地沉入海底,它活動頻繁,時沉時浮,時升時降,直到距今1億年左右,賀蘭山突然崛起,像一匹高大雄壯的駿馬,橫空出世,伏臥在寧夏平原和內蒙古草原之間。它南北走向,把我國大部分地區分成有明顯差異的東西兩部分。它的岩石有紅色、褐色、灰色、黃色多種顏色,有許多地方都像刀劈的一樣平滑,如果仔細看,還能夠找到古生物的遺跡。奇峰異石比比皆是,有的像駱駝、有的像老鷹,有的像鯨魚……,抬眼望去,任你的想像馳騁。這裡的山峰幾乎都是岩石組成,很少看到土壤,所以植物也很稀少,但你常常會在岩石的縫隙中看到野生的花草和樹木,你會對這些植物頑強的生命力贊嘆不已,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能適應環境的人,有頑強生命力的人,才能在逆境中掙出自己的一份天地。兩山中間,是一個不小的山谷,泉水潺潺,從溝口上游流下,據導游說這裡的泉水水質很好,是可以飲用的礦泉水,反正上游也看不見人,不會把水弄髒,我大著膽子品嘗了一下,還真清涼甘甜,只是游人多了,還能否清潔就不敢保證了。

隨著導游的指引,我們開始看到了著名的岩畫。我們國家的岩畫年代久遠,是古代先民在岩石上繪制或鑿刻下的珍貴圖畫。南方的岩畫多是用顏料(動物血加氧化鐵的粉末)畫到石頭上的,可北方的岩畫多是用石頭、動物骨頭或金屬在石頭上磨、刻、鑿成的。可惜的是,多年來,沒有人重視文物的保護,當歐洲大肆展出他們的岩畫的時候,我們卻把如此眾多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岩畫丟棄在大山中,任當地農民把它們當作壘牆、砌炕的石料搬回家中,直到1987年,政府才開始對賀蘭山的岩畫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登記,在冊登記達2000多幅,個體圖案達到2萬多。我們在岩口看到的有許多就是從農民家中收回來的有珍貴岩畫的大石頭。我們參觀的賀蘭口岩畫約有300多幅,分布在不到1公裡的山谷中,相當集中。賀蘭山岩畫絕不是一個時期、一個民族的作品,前後延續達2000年之久。最早的可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晚的則在西夏、元、明朝代。最遠的離現在3000多年了。這也可以從鑿刻的工具看出,有的用石器鑿刻,年代就比較久遠,有的用金屬鑿刻,年代就比較近些。自古以來,賀蘭山一帶有許多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突厥、黨項、吐蕃、蒙古等在此游牧、狩獵,這些岩畫都是他們用來表達他們的情感、願望,記錄他們生活和審美觀的圖畫。

我們邊走邊看邊聽講解,這裡有多種動物的岩畫,一只虎雖然不全了,但它刻得卻是很清晰,背部的斑紋都是看得很清楚的,這裡有鹿,有雙羊出圈,有牛,猴子,有的鹿媽媽還帶著他們的小兒子,形像逼真,刻畫的十分生動,充分體現了游牧民族對動物的熟悉和偏愛。這裡的岩畫中有很多人面畫,這些人中,有的頭上有個很長的像天線一樣的東西,據說是巫師的形像,當時人們認為巫師是通天的,是可以和神靈溝通的。還有一個人物,它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化身圖騰的巫覡(男巫,讀席)形像,這種獨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他岩畫中少有的,而且這個形像和仰韶文化中出土的陶器上的人物形像很相似,對岩畫年代的研究有很大幫助。在岩畫的人面像中,有些人物的頭上插著羽毛,有的畫有犄角,很像印第安人的形像,據說是和史前人類的大遷徙有關。許多表現女性的畫也很有趣,有的留有頭飾,有的梳著發髻,風姿秀逸,楚楚動人。最著名的一幅要數太陽神了,它在高高的岩壁上,非常清晰,它不但有大大的眼睛,還有一雙手臂,四周發射著光芒,很像我們神話中的太陽,是史前人類和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陽形像,把它人性化的刻成這樣來膜拜的。這裡還可以看到人們聚會、跳舞的畫面。從這些岩畫中我們幾乎可以了解古代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手印也是這裡岩畫的一個特征,用手印代表擁有,在許多牛羊旁邊刻上自己的手印,表示這些牛羊已經屬於自己了。多麼質樸的表達方式。在岩石上還刻有許多女神的頭像,其中一幅中的女神睜一眼,閉一只眼,表情獨特,這是當時的先民用來祭祀神靈用的。這裡有薩蠻的頭像,它是古代帶有面具的巫師形像。有一幅表示狩獵的圖畫,居然用了遠小近大的透視原理。還有一組表示兩個部落的戰爭,一邊勝利了,所以一邊的羊被另一邊所占有,是一種契約式的圖畫。

導游帶你看得最後一片岩畫,是西夏時期的岩畫,這裡有西夏人特殊的發式,和西夏文字,雖然年代久遠,將近1000年了,可仍然很清晰。岩畫如此聚集的賀蘭山成為了古代游牧民族絢麗多彩的藝術畫廊,這些畫盡管是古樸的,稚拙的,像兒童筆下的形像,但它卻是粗獷、奔放,畫其所見,抒其所想,真可謂鬼斧神工、氣勢宏偉、蔚為壯觀。難怪許多外國人一鑽進山口就能一天不出來。

我們因為沒有跟大團,所以比較自由,就沒有跟這裡的導游出去,(一般導游帶著在裡邊只轉一個不大的圈子,把主要岩畫看到就完了。)沿著山谷往裡走,還有許多岩畫,其中有小孩拉手跳舞的,有馬、鹿、弓箭等,形像逼真,栩栩如生。前面還有一個“水關”,正因為有水,才有人類居住,這裡現在已經挖了一個渠,把水引出來。越往裡走,風景也越美,兩側奇山中是碧藍的天空,如果有時間,我還想繼續走下去,一直走到水的源頭。

從岩口出來不遠就可以看到拜寺口雙塔,這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這對姐妹塔地處賀蘭山東麓三面環山的幽谷中。遠看兩塔幾乎沒有區別,其實東塔有13層,每層塔檐下都有浮雕獸頭。西塔比東塔略豐滿,14層,第二層以上都有壁龕,龕內雕佛像一尊,兩邊還有含念珠的磚雕獸頭,塔檐的轉角處還雕有蓮瓣,這些磚雕都是十分珍貴的。

我是很喜歡玩的,多年來,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但由於工作忙,從來沒有動筆寫過,現在回想起來,有很多東西都已經淡忘了。所以才下決心,記錄自己游覽的心得和各處風光,盡管我不是學文的,也不會寫作,但我想真實的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感也就夠了。之所以放在網上,也是希望把我的感受告訴大家,也許會對今後去這些地方的人提供點信息,這也就是我的目的所在了。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