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覲石人山大佛

作者: 天地經統

導讀29 朝覲石人山大佛年初五,清晨,天還是黑呼呼的。我們已經醒來。決定向最後一個目標前進。 從地圖上看,有一條省道,經汝州,可以直達魯山縣。於是摸黑朝魯山開去。出了登封市區不久,車子開進了山區,一路下坡,好像都是土路,又寬又平整,像是正在修路的路基。所以,心裡就大意起來,將車速放到60碼。由於我的車燈只有60W,不亮,遠處看不清楚。因為車速太快 ...

29 朝覲石人山大佛年初五,清晨,天還是黑呼呼的。我們已經醒來。決定向最後一個目標前進。

從地圖上看,有一條省道,經汝州,可以直達魯山縣。於是摸黑朝魯山開去。出了登封市區不久,車子開進了山區,一路下坡,好像都是土路,又寬又平整,像是正在修路的路基。所以,心裡就大意起來,將車速放到60碼。由於我的車燈只有60W,不亮,遠處看不清楚。因為車速太快,誰知路中間挖了一條深溝橫在了公路上,只見我的車子蹦的一下,跳了起來,飛過了橫溝,落到了對面,像青蛙一樣,蹦了幾下,把我嚇出了一跳,還好,車子繼續向前飛馳。我趕緊降低速度,不敢再開快了。實際上,車子已經有了毛病,等到了汝州加油站停車加油時才發現,車子啟動不了了。要二人幫助推,才能啟動。後來到修理廠,才知道,啟動馬達齒輪碎了。當時並不知道,反正汽車發動了,就往前開,盡量不息火。

一路向前,到魯山時,從城外繞行,拐向311國道時,一塊繞行的告示牌樹在公路中間,由於是一個上坡,從告示牌的邊上衝出一輛桑塔納,我一個急停,壞事!汽車息火。沒辦法,我妻子下車去推,推不動。我下去推,也推不動。因為在上坡,倒著推,推動了,一直把車推到平地,再向前推,還是推不動。旁邊有二個青壯年,請他們幫忙推一下,他們不肯。無法,等有20多分鐘,又來了一輛桑塔納,給攔了下來,說明原因,車上下來二個人,二話沒說,幫助推了一把,車子發動了。前後不到一分鐘。剛道聲謝謝,他們的車就已經開走了。這就是人的素質的差異。

我們在國外,大家體念最深的就是這一點。發達國家的人們,往往很有禮藐,並且樂於助人。這同一個人接受的教育程度和社會文化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我第一次是在1991年去日本,當時我就感到,日本人既虛偽又殘忍。但是人們相互之間都彬彬有禮。當時我就認為,光從GDP總量上講,我國有20年(當時)差不多能超過小日本(現在看來,我預計的非常准確),但是我國人的素質50年也趕不上人家。唉!經濟是基礎麼。只有等我國經濟搞上去了,社會、教育才能跟著上。現在就要靠年輕人努力了。

車子一路向石人山開去。轉過幾個山包,遠遠就可以看到一尊金色的巨佛聳立在山崖之巔。又轉了幾個彎,車子一直開到石人山佛靈寺停車場。

這是一座新近建成的寺廟,占地宏大,氣勢磅礡。第一座大殿正中有一塊大匾,上書“佛靈寺”三個大字。這座大殿也成了山門。一改白馬寺和少林寺的傳統模式。

進得大殿,四大天王神態威武,面目猙獰,讓人不寒而栗。穿過大殿,重一百零八噸的大銅鐘——“吉祥鐘”落成。

只見釋迦牟尼的偉岸身軀站立在前方。面目慈祥,洞察著人世間的滄桑變遷、因果報應、六界輪回。敢問佛祖,為何普天之下,受氣受累受窮的大多是一些善良的人們,難道善惡也是輪回的嗎?也就是說,在歷朝歷代,貪官污吏、逢迎拍馬、狡奸歹毒之徒,都是前世修來的嗎?信女信男修身養性,是為了來世當官做老爺?好騎壓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今生當好人,來生當惡人?如果這些官老爺不是好人前世修來的,那麼是壞人前世修來的?壞人世世修佛,可以世世當官?好人世世修佛,世世受人欺負?如果是壞人不修佛,來世可以當官,那麼大家還要修佛向善為何?又請問惡人從何而來?為何惡人本世大多有權有勢,享盡人間富貴。佛祖,您看到了嗎?普天之下,人世間不平啊!

””

在佛祖身後,在遠遠的山上,還有一尊更為巨大的佛祖的像。我們沿著台階逐步向上,繞到了寺後,只見一尊完全一模一樣的釋迦牟尼像站立在前面的山巔之上,身軀更為高大。型制與無錫靈山祥符寺一樣。靈山供奉的也是釋迦牟尼,世人都叫靈山大佛。

從佛靈寺出來,向石人山攀登。

石人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魯山縣西部,地處伏牛山東段,總面積達268平方公裡,主峰玉皇頂(蛤蟆石)海拔2153.1米,主要景觀240多處,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60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其因山峰奇特,瀑布眾多,森林 茂密,溫泉水質優良,人文景觀輝煌而得名。

石人山古稱堯山,因堯孫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得名,至此劉姓起源。戰國時, "偉大思想家會活動家墨降於堯山腳下現有墨子故裡遺址。漢代開國三傑蕭何、韓信、張良曾在石人山屯兵,至今附近還有以3人命名的村落及三傑屯兵遺址。此外,在石人山麓還有漢代冶鐵遺址、唐代詩人元鎮墓、宋代名將牛皋故裡等諸多文化古跡,而70年代林彪地下指揮所更使石人山增添了些許神秘色彩。

石人山有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的眾多山峰;有萬頃波濤、恍若仙境的雲海;有造型奇特、似字如畫的千年古松;有超凡脫俗、不拘一格的瀑布;有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四季風光。石人山的奇峰怪石、山花、紅葉、飛瀑、溫泉、 湖面、雲海、原始森林、珍禽異獸及人文景觀構成了完整的風景體系,現已命名的景觀有240多處;60-200米高的瀑布17處, 高的石柱40多處,石人將軍峰、千丈岩、和合峰、白牛城口、王母轎、通天河、九曲瀑布、鬼門關、南天門、 報曉峰、猴子拜觀音等景點遍布景區。宋代詩人梅堯臣曾游石人山寫下>
稱贊這裡的美好景色::“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寂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鳴”。

整個石人山,幾乎全部被綠林濃蔭所覆蓋。春風盪漾,團團簇簇的杜鵑花點綴於綠葉林莽之中,把山色粧扮得更加俏麗。夏日炎炎,時而碧天晴空,瞬間雲遮霧障,忽而蕩入雲海,忽而托入藍天。秋高氣爽,楓葉滿山遍野,核桃、彌猴桃、柿子、山梨、山葡萄等山果,串串累累,信手可取。冬雪降臨,石人山銀裝素裹,48尊將軍石,身披皚皚徵袍。

石人山地處亞熱帶於暖溫帶分界線上,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初步調查僅種子植物就有1211種,其中國家級保護的有13種,省級保護的有19種.有陸棲脊椎動物125種以上.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17種,省級保護的14種.石人山有大片原始森林,千年古木在15萬株以上.布滿青苔的水杉林是冰川遺物,生物學家稱之為活化石,被周恩來總理定為國寶,滿山的各色杜鵑,是石人山又一珍寶.

石人山四季風光別致,春天鳥魚花香,綠映溪吟,秋日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林海雪原.初夏時節使認領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清新景像.盛夏,當平原大地上"赤日炎炎似火燒",氣溫達35-38c,這裡只有23-26c.涼爽宜人。

已建有旅游觀光索道.號稱天下第一滑的2000米長的花崗岩滑道及中國景區第一路的八公裡長的花崗岩公路。

昭平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魯山縣城西10公裡處面積40余平方公裡,它橫斷沙河,形成了高峽平湖,面積約38平方公裡的湖面一望無際,水面浩瀚,容量達6.5億立方米。水庫內有金山島、姑嫂石及夏代劉累邑、魯陽古洽所邱公城遺址。

附近的風穴寺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C108)。風穴寺於北魏。寺內現存六大珍品:唐代七祖塔、宋代大鐵鐘、金代中佛殿、明代毗盧殿和雕工細膩、栩栩如生的漢白玉佛。

千年古剎風穴寺位於旁邊的汝州市境內的中岳嵩山南麓。它東倚龍山,西偎黃鹿山,北靠玉皇山,南望汝水;松柏疊翠,清溪奔流;寶塔高聳,殿閣巍峨,自然風光與典雅梵宮交相輝映,千年碑碣為僧俗世人訴說滄桑。

傳說唐初鼎建寺院,院址選在龍山陽側。佛嫌院址不佳,夜間驟起神風,將木石磚瓦掃地而起,送到今寺院上空風停料落。磚木石料井然有序地擺放於今寺址。因以風點穴,名之為“風穴寺”。而據《風穴志略》載:龍山陽側有大小二風穴。大穴內分重關,可達鈞、密二地(今禹州市、新密市),每當天變,穴內發出吼聲,所成氣流猛不可擋。小風穴形似瓦甕,口小肚大,穴中常發出霧氣。穴口容一人可下,然雖有石梯,因生青苔,溜滑難行,往下不見其底,側耳聽之喔喔有聲。穴口石坪,瑩潔如案,中間微凹,略似墨池,可容水半升,旁刻“古硯”二字。因寺東之山有此大小風穴,故名風穴山。唐初,鄉人為鎮壓風穴,於該山西北修建佛堂,名曰“風穴寺”,又改風穴山為龍山。

龍山西腳下豎有一碑,上書“古香積寺”,為隋代香積寺址。由此往東,翠柏夾道,溪水叮咚,蜿蜒三裡許方見風穴寺山門。可謂曲徑通幽處,深山藏古寺。

風穴寺地理位置奇特,營建布局別致,倚山就勢,高低錯落,完全打破了北方寺院以中軸線對稱分布的建築傳統,融南北寺廟建築風格為一體。其前院為山門和明代建築天王殿。中院前為金代建築中佛殿。後為毗盧殿,兩側三官殿、韋馱殿、六祖殿、禪堂對稱分布。中院之西有唐代建築“七祖塔”、宋代建築“懸鐘閣”。中院拾階北上,依次錯落著明清建築方丈殿、羅漢殿、望州亭。望州亭為風穴寺制高點,臨亭俯瞰,全寺亭台樓榭、殿堂樓閣盡收眼底。遠望南方汝水如帶,東西二山似兩頭雄獅對峙左右,北靠玉皇山諸峰猶如九龍盤臥;近覽四周層巒環拱,狀若蓮台;故有“九龍朝風穴,蓮台建古剎”之說。東之龍山,山坳連綿,亭台櫛次,“桂香庵”、“奎光塔”、“玩月台”、“長命庵”、“自在庵”等建築與西山之“上塔林”、“下塔林”遙相呼應,默默地述說著風穴寺的千年情結。

由望州亭沿蛇階向東北而下,“白雲深處”四個大字映入眼簾。懸崖上一股碧流傾瀉而下。明人張維新有詩雲:“絕壁懸崖掛碧流,明珠錯落幾千秋;卻疑玉女虛無裡,日日垂簾不上鉤。”經白雲灣跨小溪,登石階東南而行,則另是一處洞天。飛瀑、“龍泉”流經明清建築漣漪亭、觀音閣,與“大慈泉”水並入“接聖橋”下,順流而去,至山門東側聚而成湖。游人蕩舟其中,湖光山色,互成情趣,其樂無窮。

名勝多書丹,碑刻流墨香。寺內碑碣林立,或銘記古今興衰之事,或感詠江河不廢之情。楷、草、隸、篆,筆格遒勁各異。唐代的尼陀羅咒,宋代的經幢,元代的塔銘,清代石刻八景詩等,都剛勁有力,瀟灑脫俗;金代的泥塑二弟子像,明代的銅佛、漢白玉佛,地藏殿明代盤龍浮雕等等,都神形兼備,堪稱精品。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所建的“七祖塔”,為九層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高24.17米,外廓略呈拋物線形,每層四角各懸鈴鐸,古樸秀麗,鈴聲悅耳。該塔是國內目前現存唐塔中的佼佼者。懸鐘閣所掛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鐵鑄大鐘一口,傳說重999斤,是河南省現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鐵鐘。上下塔林,現有和尚墓塔70余座,居河南塔林第二。

離開石人山,朝魯山縣城開去。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