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發展旅游的“雙韌劍”——舊城創新與新城開發田紅星
近年,中國一些大城市都進行了如火如荼的舊城改造運動和新開發區建設, 一批批老城區的舊房子先後被拆掉,一座座高樓大廈又拔地而起,一個個新社區又浮出水面,經營城市的模式似乎就是舊城改造加新開發區建設。那麼在中小城市,在工業化城市,其經營城市也是這種模式嗎?近日,我在黃石市的多次觀摩中,破譯了工業化中等城市一種新的經營城市之道。
舊城改造——環境創新加物業管理
黃石市位於長江中游南岸,湖北省東南部,1950年8月建市,是湖北省當時僅有的兩個地級市之一,總面積4630平方公裡,總人口250多萬,以工業城市著稱,改革開放後曾在中國制造業誕生了著名的“美爾雅西服、康賽T恤衫、華新水泥、東貝制冷、勁牌酒業”等“五朵金花”。與中國其它城市老城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相比,我發現,走在黃石市中心的老街上,看到的是一條條整潔的馬路和一片片煥然一新老社區,而新建的高樓大廈卻鳳毛麟角。
對於這一現像,是因為:黃石是一個老工業城市,以前一些大工礦企業在老城區中建小區較多,現在房子外表看雖然老化了、房型也落後了,但許多房子的質量還較好,許多人非常留戀老城區,如果一味地拆掉就很可惜。黃石房地產開發有其特殊性,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舊城改造不等於拆遷。
黃石的大型老企業較多,如大冶鐵礦、武鋼礦建、華新水泥、發電廠等等,在改革開放初期特別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為滿足居民住房的需要,這些大型的企業在老城區都興建了許多住宅小區。進入新世紀,這些老社區的綠化環境,房型、外立面、衛生、運動休閑場所、物業管理等已遠遠滿足不了市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爭對這一情況,黃石市采取了“環境創新”和“物業管理”這“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
現在老城區在改造前,一些老區基礎設施不配套且公共設施陳舊老化,同一片區,既是生活區,也是生產區、工作區、商業區;也可能是多家不相隸屬的單位,且各單位的經濟體制,經濟基礎、地域利益、人事制度、福利制度等各異。爭對此現狀,黃石就有計劃地依托社會,以環境創新的方式“重構”小區;或依托政府“劃片”逐個改造;或依托各單位“割塊”整治來為舊城改造創造條件。這樣,一場從治理違章建築、泥巴路、綠化美化入手的創建優秀住宅小區活動就開始了,按照“點面結合,整合成片,連片建設,統一推進”的方針,經過幾年艱苦創建,取得了明顯成效,創建國家級優秀小區2個,省級8個,市級23個,居民對環境衛生的滿意率達到了90%;通過大力實施“潔綠亮美”工程,整治社區環境,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城市綠化覆蓋率由過去的8%提高到21%。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老城區的環境創建也許一年半載可以完成,但要保持一個社區一年365天的整潔美觀卻不容易,這也正是許多中小城市的“痼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黃石市的說法是,給老城區增加一支“送保鮮劑的隊伍”——物業管理公司。
剛開始在老城區建物業管理公司的時候,一些老居民大多數住的是公房,以前屋面漏水、下水道堵塞、提水工具損壞等等,居民只需一個電話或一個口信,馬上就會有人登門免費維護,而現在則要自家出錢辦事,思想上一時轉不過彎,我們就加大了三個力度,一是宣傳力度:住宅房屋社會化、商品化後,物業管理已成為一種有償服務的市場行為,提高廣大居民對“自家房屋自家修”的認識,非常有必要;二是健全征收物管經費制度,確保物業管理的正常運作;三是迅速落實物管單位,使所有住宅有人修、有人管。如此一來,道理不言而喻,再加上“物管”超所值,也就自然地接受了。現在黃石住宅小區物業管理費標准按建築面積計算,一般在每平方米月收1角5至2角5之間。按照這個標准,盡管比周邊城市稍低些,但這與黃石目前的人均收入狀況及消費水平是相適合的。黃石物業管理公司目前登記注冊的共有75家,物業管理從業人員2000多人,受托管理房屋建築面積達592萬平方米,占住宅總面積的50%以上。環境創新使市民居住得更舒心,物業管理使居民住得更放心。
黃石市通過舊城創新和物業管理,再加上深化城鎮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促進了人們住房消費觀念的轉變,房產交易十分火爆。到去年底,98%以上的居民擁有了屬於自己產權的住宅,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43.7萬平方米,增長37.7%,銷售額達到4.12億元,增長33%,全市累計共出售公有住房9萬多套,600多萬平方米,已售公房占整個存量公房的90%,高於全省80%的水平;辦理各類交易手續9590起,占年計劃的159%,創歷史最高水平,交易面積216.30萬平方米,交易額19.5億元,房屋契稅超過千萬元,有效地推動了黃石市住宅的建設步伐。據悉,200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33億元,比上年增長30.6%,施工面積達到115.40萬平方米,增長29.5%,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於舊城創新的。經過治理改造後的老城區,徹底改變了原來髒、亂、差的現像,小區面貌煥然一新,給人一種舒適、優美、文明、安全的全新感覺,真正成為了市民溫馨家園。
新城開發——力創“國家級小區”
改革開放後,一些中小城市急劇向郊區發展,一些城市也先後建了開發區,進入新世紀,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房地產開發也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在其開發過程中,房屋同質化相當嚴重,不管是多層,還是小高層,也不管是商品房還是經濟適用房,千篇一律模仿大城市開發大面積“火柴盒”,“百花齊放”搞歐陸風情不倫不類,建築風格千篇一律,既沒有品質也沒有品位,市場定位意識無從談起,更談不上打造城市特色,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搞得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以前,黃石的房地產開發也曾經歷了這樣的“陣痛”,為吸取教訓,黃石在新開發區的建設中迅速調整了策略,注重規模規劃的合理,注重居住品質的提高,注重增加開發區的功能。
目前,黃石的新區開發主要集中在黃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坐落在風光秀麗的省級風景名勝區--磁湖風景區內,是黃石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和正在建設的山水園林式新市區,也是黃石市乃至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並將用五到十年時間建設"黃石.中國卡都",區位優勢明顯,自然環境優美,建高品質的社區有先天的條件。
適應開發區高起點、高科技、高標准發展的需要,房地產開發也不能落後,黃石也准備在開發區建國家級生態示範小區和康居小區項目,這既是滿足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也是一體化經營城市的需要。
黃石作為沿江一類開放口岸,沒有中、高檔住宅樓是不協調的,全國45家康居小區中湖北除武漢以外,沒有一家康居小區是不可思議的,黃石將用信譽、實力打造湖北省地市州中的第一個康居小區——團城山2號小區,真正在黃石建成一個智能化、環保型、充滿人文關懷的新型小區。開發區另一個准備參加國家級生態示範小區評優的項目——磁湖北岸示範小區A區位於磁湖路中段,占地面積約500畝,規劃建築面積約40多萬平方米,該小區將以生態住宅和可持續發展住宅為主題,以科技為先導,以適合生態環保住宅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新設備的開發與推廣應用為依托,提高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小區建設還將申報全國優秀物業管理小區。
開發區高標准高水平力爭建成國家級生態康居小區,一方面是與開發區相匹配,另一方面,對開發區招商引資大有益處,人才來了住得更舒心,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才有吸引力,才有利於開發區的發展,黃石經營城市既要高效率地創業,也要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家園。
“建山水園林城”——不再是口號
黃石襟江懷湖,半城山色半城湖,依山傍水,建設山水園林城有得天獨厚的條件。2 002年黃石又榮獲省級園林城市稱號,黃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1998年的4.41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10.06平方米,2003年黃石市完成生產總值(GDP)274億元,比上年增長10.5 %,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946元,比上年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03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7%,經濟增長、人均收入提高和住房改善對創建山水園林城有了更高的期盼。盡管近年黃石新建了人民廣場、迎賓廣場等十多個城市綠化廣場,改造了十多條城市道路綠化帶,形成了以磁湖、青山湖環湖綠化為中心,以道路綠化為紐帶,公園、風景區綠化與居住區、單位庭綠化快速發展的城市園林綠化格局,初步展現了“青山掩映綠水,綠水倒映青山”的山水園林城市風貌,一批福建、海南、江蘇和鐵道部的“外商”也被吸引加入到黃石房地產開發的熱潮中,但黃石是一個老工業城市,工礦企業較多,環境污染仍較嚴重,一些自然山水也急待治理。特別是在黃石融入“武漢大都市圈”、加入“長江經濟帶”實施一體化經營城市的過程中怎樣突出自己的特色?建山水園林城就不再是口號,不再是拓寬馬路建綠化廣場,而是實實在在的自創的“大動作”。
黃石最大的城中湖——磁湖比杭州西湖大幾倍,自然人文資源也很豐富,但一直以來就是“藏在身邊人未治”。2004年,計劃投資過10億元打造“靚麗磁湖”的藍圖已經出爐,它將與黃荊山新區開發、舊城改造環境創新構成黃石市未來5年城市建設的三大板塊。據了解,作為“靚麗磁湖”的前期工程,目前磁湖大外環路、污水攔截工程基本完成,一批創建國家級的小區將在沿湖四周崛起,成為黃石的新亮點。據悉,2004年黃石新批准開發項目達100萬平方米,除了創建國家級小區外,一些大項目,如東楚明珠、天方百花園、四季花城、花陽城和頤陽苑等多為統一規劃、整體開發、配套建設的新型住宅小區,現代新穎的戶型設計、智能化的設備配套、全方位的配套設施建設、人文與綠化景觀相得益彰的環境建設,將使黃石這顆"江南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黃石的舊城創新與新城開發探索了一條經營城市和發展旅游的新路子,但經營城市與發展旅游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每個城市只有找到最佳的方式,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彰顯城市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