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早的時候便從山上出發,乘車去了閬中古鎮。一路走,一路有群山、茂密的植物和一輪冉冉升起的紅彤彤的太陽,好像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的景色了。車外的空氣真是清新啊!閬中古鎮是現今保存比較完好的為數不多的古鎮之一,張飛曾在此駐守7年並死於這裡。古鎮方方正正的布局,古鎮內的街道也橫平豎直的呈“田”字排列。書院、寺廟、客棧多為明宋時期的建築,一律青瓦素牆。不華麗,不張揚,卻讓人覺得格外的親近。在這裡,旅游業剛剛起步,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還是原本這裡就民風淳樸,導游一路為我們講解,古鎮本地的住戶悠閑的坐在房檐下納涼,偶爾會投來好奇的一瞥。有些賣小吃的店鋪,東西極為便宜。閬中的兩大特產,張飛牛肉和保寧醋有很多家賣,但價格都很均等並有指定銷售的標識。導游告訴我們,閬中有四怪,“牛肉黑著吃,醋當飲料喝,饅頭蓋章賣、涼面熱著吃”。要不是因為不方便拿,我可能會大包小包的買上大堆的東西。
第一次見到了怎樣將蠶繭制作成一條柔軟的蠶絲被,閬中附近盛產蠶,手工者在裝有水的木桶前將繞成團的蠶絲翻過來,將其中的蠶繭剝離掉(裡面一般都會有兩個或以上的繭),然後將一個個像指套般的團絲扯開套掛在弓型長長的扁竹片上晾干,晾干後的大片蠶絲,再一張張攤在蓋有紗布的長方桌上,手工者將一片片蠶絲拉扯開,層層疊疊,按重量等級做不同大小,最後就是用紗布將作好的蠶絲被包裹好並在外面用線固定。一條兩斤重的蠶絲被也才200多元,遠比大城市商場便宜幾倍。現場制作的繡品也極為精美,店鋪裡面是完成了的手工繡品,有絲的、布的、麻的,掛著的、擺放的,還有裝在框裡的,上面都有秀美、玲瓏的圖案讓人愛不釋手,還有溫婉的繡娘坐在店鋪門口頷首刺繡。我終抵不住喜歡,買了幾個容易拿的手工布藝的燈籠。一路向外走還一路忍不住的說著,要是能拿得了的話,一定要買上十個八個送給朋友,自己喜歡相信朋友也會喜歡。
貢院,又稱作“考棚”。是科舉時代仕子應試的考場。又稱川北道貢院。前院是考場,後院是齋舍,四周都是號房。考試時按天、地、玄、黃……編號,每間號房有進出小門一道。與大門相對的正廳是一樓一底的殿堂,是考官唱名、發卷、監考的地方。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兩邊欄杆連帶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點。齋舍為一樓一底四合院,樓下庭院縱貫走向... ...雖幸存的只是一部分, 但也是絕無僅有的了。看著過去的考試制度及條件,想想今天的學生,真是幸福啊!
杜家客棧又稱杜家大院為前店鋪後居室的民居兼商業型院落。該大院建於清代,木質穿逗結構,串珠式四合院格局,占地二畝左右,房屋建築面積1100多平方米,大小天井七個,房屋43間,進出街門三道。前面臨街三間作店鋪,後面房屋作活動、生活用房。該大院建築的突出特點在於因地制宜,隨形借勢,由高到低修建。在同一中軸線上連串四道天井,從下新街街面直抵嘉陵江江岸。客棧前院有客房、吃飯的地方,後院有茶室,有當地有名的皮影表演藝術家的表演,我有幸還在觀看的當中參與了一下,好玩也感覺到不容易,手到、眼到還要心到,雖然表演主要在兩只手,但身體的其他部位也一定要隨著動起來,這樣才能如身臨其境,才能有真正的感覺。
還有矗立於古城南邊的華光樓,樓為四層,通高36米,層層有梯可登上屋頂。全樓除底層為石砌拱券外,以上三層為木結構,屋面為琉璃筒瓦,有仙人塑像、屋脊寶頂等,工藝極為考究,並具有地方特色。據說,此樓比岳陽樓還要高些。
閬中除了古鎮外,市區及周邊還有很多值得一觀的風景及古建築。如巴巴寺,寺中有林,林中有園,園中有亭榭。不僅是伊斯蘭教聖地,而且是伊斯蘭教建築藝術及其特色磚雕的一顆明珠。還有白塔山、大佛寺、錦屏山、 滕王閣風景區等。因時間的原因,很遺憾沒有去,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來此游歷。
傍晚,離開古鎮返回儀隴。到儀隴差不多已過晚飯時間,讓我們沒有預料到的是,縣城裡凡是稍好的賓館全部沒有了房間,原來是過幾日因紀念小平誕辰100周年,中央的幾位領導人要來廣安,順便也會來儀隴(朱德的故鄉)。這對於這個平靜的小鎮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榮譽、一件非同尋常的大事,所以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的安排、部署。包括醫院、賓館都要做實戰演習。想想也確實讓當地的百姓欣喜、興奮、忙碌一陣了。
托朋友關系總算在一家比較好的賓館找到了一個干淨的單間,這些天也沒能好好洗個澡,又熱。終於可以痛痛快快洗一下,休息一下了!
閉上眼,眼前還有青瓦素牆、石板街道、賢淑的繡娘、手工的布藝燈籠、坐在古鎮自家房檐下淳樸的老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