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部之行(二)7月28日,周三,早上大概8:30起床,在同學家喝杯雀巢牛奶,加2個包子後,就出門了。走到紫荊路口等94路公交車,不一會兒,車來了,坐了5,6站吧,就到了武侯祠站,9:30進門。
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游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並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
整個武侯祠是分園林部分和歷史文物展區兩部分的,前者門票2元,後者是30元,一般游客都只游文物展區的。一開始我也不清楚這個,所以都去了,反正時間充裕,又不跟團,也自由。
園林展區其實就是一個市民公園嘛,有給小孩子玩的玩具,有水池,只是幾坐紅紅的建築倒是古跡。
走到最後看到了劉湘將軍的墓,只是墓前的空地有很多中老年人在那跳舞,好像蠻不協調的,不過也許休閑的成都老人們並不在乎這個哦。
我還納悶怎麼看不到“真正的武侯祠”啊?繞來繞去地走到了一個蠻氣派的茶樓門口,看門的幾個人看出我掛著導游證也沒讓我進去(其實我本來就沒想進去的,只是懷疑那是文物區的進口而已)。我借口說自己的游客走丟了,正在找呢,問他們看到沒有,回答沒有,這才不至於太狼狽地脫身了。
後來終於看到了“歷史文物展區”的牌子,見裡面的游人也多,想必這才是真正的武侯祠吧。10:10進入展區。首先來到的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復制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宋代愛國名將岳飛書寫的《出師表》,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走馬觀花地走了一遍,就出來跟隨其他團隊一起游覽了,正好可以聽當地導游是怎麼講的。
來到了史稱“惠陵” 的劉備墓。跟著導游圍繞著高大的墓走了一圈,聽著導游的介紹。因為四川盆地雨水充沛,地下潮濕,故劉備是建在地表之上的,這倒與其他地方的帝王陵墓有所不同的。
之後我又脫離了團隊,來到了“聽鶴館”,兩旁走廊裡掛著很多文人墨客的碑記,供後人對三國歷史之瞻仰。而且在這走廊裡有不少可休息的座,這樣游人既可以休息,又可以參觀瞻仰,真是兩全其美啊!還要說一句的是這聽鶴館裡面風景也很好,有不少名木花草,酷似一個天然的大盆景。
出了聽鶴館,看到一塊寫著“喜神方”的大石頭,便留了一張影,不過到現在為止也不完全清楚那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接著來到的是“三義廟”,裡面當然講的是劉、關、張的故事,不過感覺是新建的。最裡面還有個戲台,想像一下,底下的人坐著喝喝蓋碗茶、聽聽戲,多愜意啊!
走出三義廟,看到了一片荷花,此時正當盛夏,瞧,荷花開得多盛啊!
之後才真正來到了武侯祠的精華部分(感覺自己在倒著游覽一樣哦,呵呵)
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裡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裡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制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一連進了那麼多大殿,聽到的講解大同小異,也沒什麼新意,嗨,大概全國的旅游景點都這樣吧,而且走的地方越多,這種感覺也越深!
最後游了一個“和暢園”和圖片展區,裡面游人不多,倒是很安靜。
中午11:50游完了武侯祠,坐公交車去青羊宮。
12:20到了青羊宮。青羊宮與武侯祠不同,是一個道觀場所,一進門就感覺到一種寧靜,一種深幽。
出了青羊宮已是13:05了,肚子有點餓了,可一時又沒有找到合適我吃的飯店,就坐了輛三輪車直接先去成都最有名的杜甫草堂了。10分鐘不到,師傅就把我送到了草堂的正門口了,3元。我剛走進大門,肚子又呱呱叫了,那就是真的餓了,趕緊出去找吃的。還好附近就有家“龍抄手”。我就進去點了2碗抄手,也許是我吃的急,倒也沒吃出這裡的抄手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價格還算合理,2碗4元錢。後我又買了瓶樂百氏薄荷水徑直向杜甫草堂的大門走去了。
這次看門的小女生還似乎要剪我的票,我就示意出來是買瓶水的,然後也就進去了。
其實杜甫草堂也沒什麼,就是因為杜甫是唐朝大詩人曾經在此寓居過才有名了,後來人們又在此基礎上“添油加醋”,不過這些古跡好像也都這樣的,否則游人又會說太空洞了,沒什麼可看的了,呵呵!
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積24公頃。
杜甫(712-770),安史之亂後於公元759年由甘肅顛沛流離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他在這裡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裡寫的。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就有人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供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草堂,實際上是後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美園林。
草堂總面積為300畝, 主要建築自前至後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大廨裡陳放著國畫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紹。詩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間懸掛著歷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紀念詩人的對聯;兩側陳列室展出近代書畫家的"杜甫詩意畫"和書法。工部祠內有杜甫彩塑像;少陵草堂圖"碑刻;後人把在四川當過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和陸游,也塑像配祀祠內。"工部祠"左邊的"草堂書屋"和右邊的"恰愛航軒",陳列著宋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種外文譯本。
不過裡面的自然風光還是不錯的,浣花溪使人浮想聯翩,大雅堂令人頓覺敬佩,花徑更是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
來到了浣花祠,裡面荷花怒放,煞是美麗,游人們紛紛拿起相機,留下這美麗的瞬間,當然愛好攝影的我也不會錯過這麼好的機會的哦。
16:00,出了草堂。今天本來計劃就去這三個景點的,可看看這尷尬的時間,回同學家麼還早,再去玩一個景區麼時間又不夠,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去離同學家比較近的望江樓公園。
坐公交車到望江樓,16:30進入公園。這裡倒有點市民生活的氣息。沿江的走廊裡有不少喝茶打麻將的老人,還有不少在一旁觀戰的“家屬”,呵呵,倒也休閑的。樹上飛來飛去的鳥兒,也在為他們歡唱似的。當我想拍它們時,還頗費一番周折呢。
走過一個天井,中央就放著一盆辣椒,哇!紅紅的,辣辣的,難怪一路上都飄著一股辣味呢!其實在成都的很多馬上,只要兩旁有飯店,空氣中就會飄著辣味,令我這個來自江南的男生鼻子飽受“考驗”。
公園裡的主人可以算是女詩人薛濤了。這裡不少景點都是圍繞著她作主題的。比如她生前愛竹,公園裡就遍植各式各樣的竹子,所以望江樓公園又被稱做是“竹的公園”。
薛濤井也是很壯觀的。
一遍游完之後,我登上了望江樓,真是登高遠望啊,周圍的風景都一覽無余的啊!
17:25出了公園,順便走進附近的四川大學看看,校名還是世紀偉人鄧小平題的呢!可能是放暑假的原因,亦或是晚飯時分,校園裡人很少,顯得分外清淨。所以我15分鐘後就出來了,本來倒還可以參觀一下裡面的那個“巴蜀文化博物館”的,可它也大門緊閉!可能是從小受到在博物館工作的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吧,我經常會對博物館有種親切感,再說了也可以走出只對知名景點表面“膚淺”的認識,從更深層次地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成都。
最後坐車到衣冠苗站,在附近的一家面館裡吃了碗面,吃晚已是18:45了。最後到同學家是19:30,結束了一天的游玩,准備著明後天去樂山、娥眉了。(未完,待續,後面內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