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記行-小巷到喀什只看看清真寺和麻扎,只逛逛街市和巴扎還遠遠不夠,我有個好建議,那就是——到小巷子裡去。這個發現事出有因,本來我們計劃去塔什庫爾干看帕米爾高原的,結果因發洪水,路被衝毀沒有去成,遺憾之余又有所得,這樣我們可以在喀什多待幾天,於是我們自然而然地將腳步伸向了最能體現民族風情,也最附和獵奇心理的去處——小巷。
在這些蜿蜒曲折的巷子裡,早已感受不到街上的都市氛圍,撲面而來的是一個新奇的世界。那裡有造型別致的清真寺,那裡有最純樸的小孩子,那裡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裡的每一條小巷都有各自的分工,有做鐵匠的、有做木匠的、有鑲牙的、有制衣的、有做帽的。。。(後來看資料時才知道,有一條隱蔽的不為人知的小巷是制陶的,有些老外慕名專門前往參觀,可惜我們沒發現。)
我們圍站在一個制帽店的門口看父子倆干活,父親的頭上戴著普通的白帽,正用小木棍輾壓著套在模子上的花帽,光頭兒子坐在前面的凳子上,埋頭認真地將模子上的帽子取下來。趕緊抓起相機來張“父子工作照”,當光頭兒子知道我們在看他,做得越發賣力了。我蹲下來將相機對准他,他立刻將手中的活停下,端正好姿勢,大睜著雙眼看著我,真得很上鏡呢!鮮艷的民族手工花帽讓人不忍空手離去,一問價,比小商店裡的要便宜,當然不能錯過了。喀什一行買了好多頂男式、女式各樣帽子,但朋友們的看法和我一致,這種女式手工花帽最耐看,最夠味。我還在鐵匠街上買了好些能讓我聯想到沙漠中駱駝的鈴鐺,喜歡聽它們的聲音,清脆悅耳。
當然巷子裡最多的還是民宅,磚土壘成的民宅顏色是清一色的土黃,與湛藍的天空形成反差,越發顯得厚重。房子大多兩層高,門窗全是木質的,偶爾還會在頂層的廊檐下發現精美的木雕,木質的本色與磚頭的本色渾然一體,把主人種的綠色花草映襯得鮮翠欲滴。有時還會看到在過道的上方再搭架屋子,以充分利用空間。
清真寺的彎月老遠就能望得見,它們的精雕細刻、莊重質樸不由地引著我們駐足觀賞。我很驚詫,這些美麗的圖案、圓潤的弧度和復雜的邊飾竟是用普普通通的磚頭制成,也許就像米開朗基羅能用藝術的手在教堂穹頂上作畫一樣,信仰是可以激發人類的藝術創作的。
最吸引我們的還是那裡的維族小孩,他們的熱情大方出人意料。我們漢化的面孔一出現,就有頑皮的孩子尾隨而來,他們會用生硬的漢語說“你好!”,更多的則是說“哈嘍!”,我們有些受寵若驚,微笑地回報他們以“Hello”,置身陌生環境的恐懼在那一剎那間被打消得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