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受家庭影響,自小在我還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時,就已經歸向了天上那位真神,於是每周的禮拜,似懂非懂的我也例行公事一樣,隨大人一起去教堂,我覺得那一刻自己是最幸福的,理由只是聽美單純地想聽妙的鋼琴旋律聲,長大以後,那音樂背後總能帶給我別樣的感動往往每次祈禱過後,臉上總掛著不知名的淚水.沐恩堂依然保持她安詳的姿勢收容著每個祈禱者的心情,記得很小時候每年的聖誕節母親總要帶我來教堂過聖誕,一般聖誕前幾天就開始慶祝了,由於地處西藏路人民廣場市中心,逐年增加的信徒加上好奇經過的路人,更是把教堂擠得水泄不通,擁擠不堪,偌大的大堂,一二樓走廊,房間全擠滿了人.教堂神聖的氣氛總能在最快的時間感染到每一個人.也不止一次聽人說起喜歡教堂氣氛,也許人在浮躁的塵世,是無法體驗到這種感覺的,所以很早時候我便有了種信仰的滿足感.這種感覺一直伴隨著我童年以及少年,當還未諳世事,未識別聖經每一個字,只會在大人禱告聲後符合一句"阿門"大概聖靈已經感動了我,從此變走上了跟隨上帝這條路.
不規律的休息,讓我時常忘記周末,忘記那個全世界的祈禱日.TOLLIN是我在一網站上認識的朋友,神聊了好久,相同的信仰帶來了很多共同的話題,他在信基督之前連續兩年去了家庭教會聽講道,可始終沒有戰勝自我歸向上帝,偶而的一次聚會,讓他徹底信仰耶酥,從此一直做著神的工作,短短三年時間,可他對聖經的熟悉程度讓我詫異不已,他談論三自教會的歷史由來.細地給我分享經文,我由衷地感謝上帝總是在我身邊安排好人出現.在我看來這個學過易經,懂得算命的人真是非常不簡單,似乎有點看破紅塵但絕不厭世,能夠牢牢記住老子,孟子教條.而我只能偶爾背誦幾句唐詩宋詞元曲,感慨一下余光中的憂愁浪漫,欣賞虞姬的悲壯才情,如此而已,似乎生活未免太風花雪月了點。
那天主持的姊妹看來初出神學院校門的,年輕的著實讓人嫉妒,梳著可愛的童孩頭,一臉沉靜的表情,熟悉的經文,完整的禱告.坐在下面靜心聆聽她說話,不禁對她如此年小卻能很好控制整個局面氣氛,而暗自佩服.讓我想起多年前唱詩班的朱姐姐,嬌小玲瓏,性格可人,如今聽教會姊妹說她已修完學業,真正為神工作...
沐恩堂大門下淡淡的幾字"真理使爾自由",我是在若干年後的今天才發現,在責怪自己太粗心的同時,也能想像當時解放前特殊的歷史背景,想必那幾個普通的字跡背後也一定歷經滄桑磨難後,才再次面世的吧.建於1930年的這座歌特式的紅磚結構建築,前身是美國教會監利公會設的監利會堂,高大的鐘樓教堂成為一代代宗教信徒的驕傲.而佇立於衡山路53號的國際禮拜堂,是全然不同的風格,1923年起,由一些愛好唱詩禮拜的美國僑民募捐購得貝當路美童公學,土地11畝建造教堂,1925年落成。每一幢建築都有段淵源流長,亙古不變的歷史,時常帶來幾代人的回憶.
天梯書屋是一個教會的姊妹開設的,位於虹口塘沽路,舒緩的音樂,安靜的環境,在這裡即使你靜坐一天,相信換來的同樣是微笑,沒有勢利挑剔的眼神和趨炎附勢的神態.真正的賓至如歸我想應該就是這樣吧.設立這麼一個小小的書店曾一度是我夢想,沒有辦公室的職位相爭,沒有訛諛我詐挑撥離間,有的只是取之不竭的精神享受.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有時候隨意更是種可望不可及的奢求.
買了兩本中英文版本的聖經,28元一本,因為送版權的,所以特別便宜,同事羨慕它做工精致和良好質量的紙張,於是托我買了兩本要寄去她遠在澳洲的女兒潔,那個十分可愛的女孩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每月月薪的十分之一奉獻給教會是雷打不動,風雨無阻的,如今完成碩士課程並找到滿意工作,上帝關上門的同時必定會打開一扇窗,這話在潔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應驗.
那天禮拜結束,順便瞻仰了袁明圓路,那條街雖然毗鄰著名的外灘萬國建築,相信還是被多數人遺忘的角落,幽靜的馬路旁,那幾幢透露出日式風格的建築依然能牽動我的心,中華基督教協會女子青年會,真光大樓,如今雖已被用作行政辦公,但是日益繁榮的城市建設終究使他感覺到朝不保夕,最終也改變不了拆遷的現實,我站在依稀能辨別的"爾識真理,真理釋爾"的門碑下,久久找不出一個理由釋懷,在歷史和現實中徘徊,多希望城建的法眼能徹底遺忘這裡,讓它原汁原味地生存下去.....
我祈禱國泰民安,希望一切恩怨都能化為玉帛,祈禱世界和平,世界更美好,相信上帝能夠讓我的願望應驗,因為每次短短的禮拜,正如牧師所說,我們空空的來,滿滿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