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江人間樂園

作者: 天涯網

導讀在遙遠的西邊,有一塊鮮為人知的淨土,在莽莽的森林裡,滔滔江水翻卷著白裡透綠的浪花,絲絲雲霧與裊裊的炊煙交織在一起,雞犬的叫聲與鳥兒的歌唱形成了一個恬靜的境界,在這個令人魂牽夢縈的峽谷裡,獨龍人民用虔誠的心呵護著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守護著他們美麗的家園。這裡是植物的集萃地,是動物的樂園。獨龍江流域山頂終年積雪、山腰雲霧繚繞,山 ...

在遙遠的西邊,有一塊鮮為人知的淨土,在莽莽的森林裡,滔滔江水翻卷著白裡透綠的浪花,絲絲雲霧與裊裊的炊煙交織在一起,雞犬的叫聲與鳥兒的歌唱形成了一個恬靜的境界,在這個令人魂牽夢縈的峽谷裡,獨龍人民用虔誠的心呵護著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守護著他們美麗的家園。這裡是植物的集萃地,是動物的樂園。獨龍江流域山頂終年積雪、山腰雲霧繚繞,山腳鮮花醉人。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像兩條巨龍,吞雲吐霧,護佑著波濤翻騰的獨龍江向南奔去。江的兩岸,禿杉,榧樹,桫欏,古蕨樹,光葉珙桐,紅芭蕉,董棕等遍布峽谷,寒帶、溫帶、亞熱帶的植物全都擁擠在這神奇的山谷裡,各種奇花異卉讓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白腹錦雞、柳鶯、火尾綠眉、小熊貓、獼猴等爬的,跑的,飛的各種原生動物的歌唱與嘶鳴共同組成天籟之音,使人仿佛回到侏羅紀時代。

這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行走在獨龍江峽谷,在路邊的小樹上,岩洞裡,懸掛或者擺放著一袋袋干糧,據當地老鄉介紹,這是出遠門的獨龍族群眾為了減輕旅途負擔,把返回路途中的口糧放在路邊,以便回來時食用。在獨龍江,如果有人發現一窩岩蜂,只要在蜂窩旁邊壓個石頭或插幾根小棍,就表示此物已有主人,其他的人是絕對不會動它的。他們的門也從來不上鎖,用一根木棍橫放門口,就表示主人不在家。糧食收好後,就放在村子旁的包谷樓裡,從來不往家裡藏。過去,獨龍族主要以打獵為生,只要打著獵物,不管大小,背回來後都要全村人共同食用。在路途中,偶爾還會遇到膘肥體壯的獨龍牛,這是野牛的變種,它們手腳皆白,如同穿了白襪子。遇到生人不僅不讓開,還會慢騰騰的向你走來,如果你有鹽巴,讓它嘗一點,它會跟你走,就是這種極易跟人走的獨龍牛,主人任其在野外自由吃草,兩三個月才去看一次,但從未發生牛被盜竊的事件。在獨龍族婦女當中,過去曾流行過文面,那時的獨龍江,所有的婦女基本上都文面,形成了一道在其他地方無法尋覓的風景。據最早的資料記載,獨龍族婦女在唐代時就有文面,但眾多的歷史記載中,只記錄了獨龍族婦女文面,未闡明文面的起因,使獨龍族文面的原因成了一個無法破譯的謎。隨著獨龍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思想觀念有了較大改觀,文面女的數量逐年減少,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當年青春可人的文面少女現已大多已進入耄耋之年,她們成了獨龍族文面女最後的見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高山峽谷中的獨龍族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們架溜索用竹子,架橋梁用藤子,在湍急的江面上,有三根篾繩系在江的兩面,要想到對岸,用雙手抓住繩子,雙腳也鉤住繩子,“噌,噌,噌”,一溜煙的功夫就爬到對岸。用藤條編制的藤橋,橋面只有一寬,人在橋上,會隨著橋的擺動而晃動,未走過這種橋的人第一次過橋時往往會大驚失色,被稱為“飛之橋”。而當地的獨龍人過橋時如履平地,健步如飛。在月亮大瀑布,通往緬甸的小路就從瀑布下走過,渴了、累了就走到瀑布下,張開大嘴,清清的泉水化作薄薄的水霧,撒入口中,令人心曠神怡。

每年的“開強瓦”節,這是獨龍族最高興的日子,因為這是獨龍人與天對話,與大自然對話的日子,這個日子對於信奉原始宗教,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的獨龍族來說,比什麼都重要。每年的1月10日,獨龍族都要舉行儀式,祭祀神靈,有條件的還要舉辦規模宏大的剽牛祭天儀式,用虔誠的心靈祈求上蒼保佑獨龍人民年年過上好日子。

行走在獨龍江峽谷,不是身在旅游,而是心在旅游,它使人在寧靜中同自然對話,與自己私語,一路走過的清清小河,迎面走來風姿獨特的文面女,高大的獨龍牛,密林裡時而傳來各種鳥的鳴叫,野獸的嘶鳴,遍地的鮮花又引來蜜蜂、蝴蝶們翩躚起舞,使人心中對這塊峽谷升起無限的敬意。峽谷是神聖的,從馬庫到迪政當,整個山谷裡沒有一絲的雜質,山是綠的,水是綠的,滿眼的翠綠讓人賞心悅目。百歲老人,茅草屋,水磨房,篾溜索,藤篾橋,獨木碓,樹葉蓑衣,讓人覺得時光在獨龍江已停滯。漫步在獨龍江峽谷,傾聽江水的轟鳴,細聽精靈的歌聲,無數不同的鳥鳴此起彼落,與村子裡的雞啼聲,狗吠聲,牛哞聲一起唱著樂園的晨曲,白紗般的雲霧輕輕地吻著裊裊的炊煙,徐徐的和風攪動了樹上的葉片,滔滔不絕的江水不知疲倦地奏著和諧的節拍,使人在不覺間忘了山外的一切。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