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細說徽州行D1無夢到徽州

作者: 婺源人

導讀此文由婺源人家網站(wyren.net)吳老師撰寫,版權所有詳細的圖片文章請看 http://www.wyren.net/bbs/dispbbs.asp?boardID=17&ID=6653 前言: 小時候,聽大人說我們婺源過去是屬於安徽的,我就覺得很奇怪。長大了,走出了婺源,到過江西的許多縣市,感覺婺源與那些縣市在環境,村莊,建築,民俗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後來,陪父母到安徽的齊雲山“拜老爺”,第一次走進安徽,竟然發 ...

此文由婺源人家網站(wyren.net)吳老師撰寫,版權所有詳細的圖片文章請看

http://www.wyren.net/bbs/dispbbs.asp?boardID=17&ID=6653

前言:

小時候,聽大人說我們婺源過去是屬於安徽的,我就覺得很奇怪。長大了,走出了婺源,到過江西的許多縣市,感覺婺源與那些縣市在環境,村莊,建築,民俗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後來,陪父母到安徽的齊雲山“拜老爺”,第一次走進安徽,竟然發現這裡與婺源有很多很多的相似之處。這時才想起了婺源過去是屬於安徽的,具體的說是徽州的一部分。這些就是最初對徽州的一點淺顯的認識。

在大學裡學的是歷史,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徽州、徽商、徽文化,一次次的出現在史書和資料中,這時才知道,徽州的歷史在中國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這一府六縣的土地上、在百姓中蘊育了一個個的歷史文化名人、一個個的富商大賈,他們創造了輝煌的徽州文化。

工作後,隨著婺源的旅游發展,再一次仔細的認識婺源文化,益發感覺到婺源的文化母體是徽州文化,要深入了解婺源,就必須認識徽州。因此就有了這次徽州之行。

出發前制訂了計劃,走遍徽州一府六縣除祁門以外的地區。因為要去的地方點多面廣,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是最重要的,加上婺源與安徽山水相連,相對不遠。因此騎摩托車去是很合適的。我的摩托車是嘉陵125,今年二月份新買的,騎行了三千多公裡,過了磨合期,車況很好,因此對它比較放心。這樣,就開始了暑假的徽州之行。

七月七日(第一天),黟縣西遞、南屏、關麓、宏村

收拾行裝,七點二十分踏上征途。原計劃是先向北走,經浙源、虹關、嶺腳翻浙嶺到安徽的休寧。但考慮到從清華到浙源嶺腳因修路不好走,不想一開始就走得這麼艱難,所以還是決定向南走,經縣城邊上向東北經李坑,汪口,江灣,大畈再向北到安徽的休寧。此路程婺源境內路況極好,安徽境內據說也不錯。一個多小時我們就到了大畈,再向前走就到了安徽境內了。回首望了望婺源的路牌,暫時告別了婺源,迎來了安徽的路牌,從這裡到休寧縣城還有59公裡。我的車子第一次離開了婺源,走出了江西。

從這裡開始,路面開始變窄,加上是盤山公路,一路小心,翻過這座兩省交界處的大山後,到了休寧的山鬥鄉,五城鄉。五城鄉是一個比較大的鎮,但從這裡開始有了修路的路段,道路泥濘。但已經沒有回頭路了,只能硬著頭皮走。一路顛簸,在泥坑中左右穿行。車子沒出問題,但綁在後面的行李因顛簸,其中一個紙盒箱內的礦泉水破了,水漏了出來,紙盒箱泡軟了全散了架,物品撒落得滿地都是。幸好同行的同事的行李包還比較空,收拾了後放入他的包內,繼續上路。騎行了約六公裡左右,終於走出了這段路,上了柏油路。這時的車子已面目全非,到處沾滿了泥。

約十點半到了休寧縣城,十幾年前我到過這裡,現在已經建設得很漂亮了。在縣城的街道上轉了一圈,繼續向黟縣前進。經過蘭渡,有一個路口,左轉向溪口,板橋鄉,翻過浙嶺就到婺源的浙源。如果我們走浙源翻山就是從這裡出來。

到了齊雲山腳下的岩前鎮,我們停車吃飯。十幾年前我來過這裡兩次,都是上齊雲山。齊雲山是道教名山,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鶴鳴山並稱道教四大名山。在徽州地區被稱為“白岳”,與黃山齊名。所以古人有“新安多佳山,黃山白岳為最”之說。因去過兩次齊雲山,這次就不安排去了。但值得婺源人高興的是,山上村莊裡以過去的婺源人為主,在這裡,婺源話暢通無阻,到了這裡,感覺是在婺源境內。這使我們體會到婺源與徽州割不斷的聯系。

鎮上有一座古橋,名登封橋,建於明萬歷年間,距今有四百多年了,因當時徽州知府倡議建了這座橋,橋建成後,正好聖旨到,這位知府得到了提升。因此這橋命名為“登封橋”。我們與這座橋合了影,在山下遠遠地看了看齊雲山,選擇一個地方拍了些照片,然後繼續前進。

前行約十多公裡,到了黟縣的南大門漁亭鎮,從這裡有一條分岔路,一條向黟縣,一條直行到祁門。我們選擇了右轉。黟縣歷史悠久,建縣於秦朝,有二千余年了。黃山過去被稱為黟山,就是因為黟縣的緣故。過去這裡交通不便,免受戰爭之苦,許多大規模的古村落得以比較完好的保存。也因此這裡的村莊被稱為“桃花源裡人家”。果然,走不出多遠,一路上風光感覺開始好起來,兩邊的高山聳立,山谷中有小河,貼著山邊的是公路,山上植被很好,長著一片一片的翠竹,公路下就是小河,感覺如同到了婺源。經過一個山口,看到山上有一個碑,上面寫著“桃源洞”,兩邊有聯“白雲芳草疑無路,流水桃花別有天”,原來過去沒有通公路前,進出黟縣就是要從這“桃源洞”進出,遠看以為到了這裡就沒有路了,但過了這個隱蔽的洞後,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感覺類似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場景,因此得名。相傳李白也慕名來到黟縣,並有詩贊“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裡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因而西遞等村莊就被稱為“桃花源裡人家”。

走不多遠,到了路口,前行就是黟縣城,右轉就是西遞,我們選擇了去西遞。西遞與婺源的淵源很深,唐末唐昭宗被朱溫劫持遷都洛陽,途中皇後產下一子,昭宗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便把太子托付給新安婺源人胡三,胡三把太子抱回婺源考水,改姓胡,名昌翼,唐皇後裔在這裡繁衍下來,並發展成一個大家族。北宋末年,李太子的後代中的一支遷往西遞,在此定居,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但村中的胡氏宗祠,供奉的是唐朝皇帝李世民。

西遞現在保存完好的民居有124幢,古民居形成的街市規模大,布局合理,建築精美,堪稱中國明清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2000年,西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個村莊出了膠州刺史胡文光,巨商胡貫三清代收藏家胡積堂等人。

我們走進村莊,隨處走走看看,拍了些照片。為了拍村莊的全景,我們步行走到後山,登山一看,整個村莊一覽無余,村莊規模極大,照片只能拍下一部分。因此我用數碼拍了一段小錄像。這才心滿意足的下山,繼續向下一個目標出發:黟縣縣城。

黟縣縣城感覺不大,進入城區,在城區轉了一圈,感覺小城古樸,街道上多一些仿徽式建築。一條河把城區分成兩個部分由一座古橋相連,我們停了車,與這座古橋合了影。

南屏和關麓離縣城約五公裡,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那裡。

南屏的出名是因為張藝謀的電影《菊豆》的大部分場景是在這裡拍攝的。後來《臥虎藏龍》、《大轉折》、《徽商》等數十部影視片在村中拍攝。其實這個村莊最出名的是有四十余幢祠堂,有規模大的宗祠和小巧玲瓏的家祠,組成了一個全國著名的古祠堂建築群,集中展現了徽州宗族社會的典型特征。我們沿著青石板的街巷進了村,這個村莊高牆深巷,曲折復雜,有如迷宮,許多巷口的牆壁上,都嵌立著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青石,這與婺源的許多村莊是一樣的。在這個村莊我拍了著名的葉氏支祠、老楊家染坊(敘秩堂,菊豆電影中的染坊就是這裡)、以及一些街巷,然後到距南屏約二公裡的關麓。

關麓村的歷史悠久,距今有一千多年。現存的民居多為清代中後期,這期間,有個家庭生了八子,這八子後大都外出經商,生意越來越興隆。兄弟們多圍繞著自家的老宅建房,形成了有名的“關麓八家”,形成了連體屋,據說過去從村頭到村尾,雨天可以不濕衣。這竟然與婺源的延村是一樣的說法。進村後,穿街過巷,走了一圈。拍了些巷子,村口的過街樓。返回向我們今天的最後一個目標宏村。

到宏村要返回縣城,然後向北約十多公裡。在距離宏村約一公裡的地方,我們發現了一個大湖,根據我了解的資料,這就是奇墅湖,有“中國畫裡鄉村”、“東方威尼斯”之稱。該村是汪姓聚居,宏村的獨特神韻在於以“牛”形古水系建築村落,人工水圳為牛腸;月沼是牛胃;南湖為牛肚;橋是牛腿;村口兩棵古樹是牛角;村中的民居為牛身。整個村落就像一頭水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中。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到達宏村已經六點半了,與我們住宿點居善堂的老板聯系,他已經等在村口了。到了他家,安頓下來。居善堂是一幢老宅,特別是它的後花園,十分的有品味,坐在這美人靠上,欣賞著園景,抬頭看見高聳的馬頭牆,恍若到了婺源的親戚家。

吃過晚飯後,我們到村莊裡走了走,為明早拍照探探路。很快地找到了月沼和南湖。其實,只要順著村中的牛腸中的水流方向走很快就可以找到的。村中很熱鬧,到處是人群。

一天下來,行程215公裡,比較辛苦了,洗澡後上床,翻看了我帶去的關於徽州的一些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今晚我的夢中會有徽州嗎?

下一篇預告:圖文細說徽州行:D2行走在徽州山川湖泊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