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章 前奏
2004年夏天的這次出游,很早就已經在我和女友的計劃之中。但是具體的目的地與行程計劃,卻是在出行前的半個月,才最後定下來。她有了工作一年後的第一次年假,我還剩7年大學中的最後一個暑假,對這次旅游,我們都憧憬了頗久一段時間。到真正開始准備的時候,才發現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她放假的最終日期遲遲未能定下來,我暑假要留守實驗室幫導師干活,要離開也必須事先請假。從翻看報紙查閱各旅行社的旅游線路,到自己上網游覽旅游網站的網友游記,最終我們決定拋棄之前計劃的跟旅行團出游的安排,改為自己設計行程出游,而目的地,則受了旅行社的一條線路的“嚴重”影響,定為了“開封-洛陽-華山-西安”。
目的地定下來之後,我們就開始“做功課”了,著手准備旅游的資料。查找旅游線路信息,搜索景點介紹,查閱住宿、交通、天氣、行程等等相關資料,然後再綜合整理出對我們有用的信息。碰巧准備工作的這段時間我們都比較忙,於是我們的空余時間都拿來准備旅游行程了,最後整理出來的資料有厚厚的一疊,包含了行程安排上所有我們應該考慮到的東西。雖然前期的准備比較辛苦,因為有互聯網的關系,獲得的資料太多,需要大量的時間消化,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前期的准備是非常有用的,而我們吃的一些小虧,回來後再重溫出發前准備的一些資料,才發現事前的資料中都早已提及,但實在是顧此失彼,腦袋裝不了那麼多東西了(背包也裝不下了)。
在經歷了將近半個月的准備後,她和我的假期都定了下來,我們也買好了離開廣州的火車票以及回程的飛機電子客票,計劃也在不斷的修改完善,再接著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等待日歷一天一天的翻到放假的那一天……
第壹章出發
晚上十點多的火車,准時啟動,離開了仍然熱鬧非常的廣州城,開始向中原大地前進。我已兩年沒有離開廣東了,再次枕著火車踏著鐵軌的聲音入眠,竟然一如往時,覺得愜意。我一直以為,如果不趕時間,若能坐在軟臥車廂裡穿州過省,絕對比坐在飛機上飄洋過海要來得舒服暢快。靜看路旁的景物擦身而過,想著自己正隨著鐵軌的延伸而去往目的地,可以悠閑的走動一下,看看書,打打牌,再不就上鋪位小憩一下,好不快活。可惜我沒什麼閑錢,還好時間還有幾天,所以我選擇的是硬臥。
旅途中和同途的兩個人聊了一下。睡對面床的是一位在鄭州讀書的學生,這次是回家。快到鄭州的時候,我還專門把打印出來的鄭州地圖給他看,讓他指一指哪條是鄭州最繁華的道路,可惜他的方向感不太好,看了半天才找到他想找的路。不過於我也沒有什麼大關系,鄭州這次於我,不過是個過站,我們的計劃是一到鄭州就坐車去開封。順利的話,也許在鄭州停留不了多少時間的,不過聽一聽那位學生對鄭州的介紹,再看看手中的地圖,想像一下也是好的。
還有一位大嬸是開封的,這次也是經鄭州回開封,算起來和我們是同路。可惜大嬸的一些河南話我沒聽得太清楚,沒有再好好聊下去。
車過武昌的時候和女友顧著收拾東西,竟然忘了仰望一下從身邊而過的黃鶴樓,等看到長江大橋的鋼條從車窗旁晃過的時候,才想起來從窗邊回望過去,瞥到了一眼。4 年前我是
登過黃鶴樓的,可惜已經難以找到古詩中的意境了。看到這一眼,也足夠了。
火車晚點了二十多分鐘到鄭州,我們計劃中的第一站是開封,出了火車站我們便馬上去買到開封的汽車票。雖然離開車還有一段時間,但是我覺得火車站與汽車站周圍實在沒什麼好逛的,於是早早進場候車了。車站的工作人員很負責,也很幽默。在我找不到去開封的車,咨詢了一位工作人員後,她還不忘幽了我一默。我覺得很舒服,之前一些關於河南的顧慮,有所減輕。
大巴開出了車場,駛向開封,坐在窗邊的我,拿出厚重的A40,拍下了這次旅途中的第一張風景——鄭州火車站。
我就這樣和鄭州說再見了。
從大巴上拍到的鄭州火車站外景
第貳章開封
太陽仍未舍得消失的時候,我們就坐著大巴進入了開封的市中心。下了車,辯明了東南西北,我們就開始順著路走。首先買好了地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著我們找好了賓館,安置好身上的行頭,抓緊時間,就出發去欣賞開封的景色了。
天雖然還沒黑,但是各景點已經過了開放的時間,我們只能去宋都御街看看了。順著開封市中心的中山路一直往北走,走到盡頭,就是宋都御街。這裡還有個插曲,在向賓館前台打聽怎麼去宋都御街的時候,她給我們指路用的是方位,“前面的路口,往北走”,換了我們,一定會說“前面的路口,往右走”。呵呵,這一小小的插曲,讓我覺得真的是來到了北方,踏足在中原大地了。天氣不怎麼好,陰陰的,但是落日卻不甘寂寞的掛在西天。沿著開封的筆直的大路往西走去,上面是夕陽斜暉,下面是車水馬龍,別有一番意境。在廣州習慣了高樓大廈間的人來人往,習慣了下班時間的交通堵塞,在開封這裡,牽著女友的手,漫步在人行道上,看身旁下班的人們騎著自行車魚貫而過,有種很舒服的感覺。
中山路兩旁商家林立,走在店鋪的旁邊,感覺人仍然還是屬於這個時空。大概走過了兩個街口,我們就到了宋都御街了,遠遠的就望見了御街的角樓,明顯的仿古樣式。穿過車來人往的路口,踏入御街,車和人似乎馬上就消失了一般。只有偶爾駛過的小車在提醒著我身處何方,否則僅看周圍的店鋪與房屋,真的以為回到了過去。
宋都御街角樓及牌坊
興許已經是傍晚下班時分,許多店鋪都已經關門了,這裡的特色就是房屋的仿古建築,而店鋪則都是普通的商家,所以我們見到如保險公司、超級市場之類的招牌也就不奇怪了。為數不多仍然還開著門的店鋪,多是賣旅游紀念品的,想是只有游客,才會在這個時間,不顧咕咕叫的肚子,來這裡閑逛吧。
我和女友在路邊慢慢的走著,見到有興趣的店家就進去看一看。慢慢踱著踱著就走到盡頭了。御街不長,只為復原一段宋朝時候的風貌,再結合當今的商業運作,通過古今的融合來為游客提供休閑購物的場所而已。走過御街的北端,過馬路,就是龍亭公園的大門了。
大門門前的廣場上有很多人在納涼,小孩子溜旱冰的,放風箏的,還有如我們一樣的游客。因為有龍亭兩側的潘家湖與楊家湖,廣場這裡的空氣比之前市區的要好。已經過了開放時間,我們只能明天再來這裡細細游覽了。
上了部開封隨處可見的營運三輪車,我們先到第一樓品嘗這裡出名的包子。
第一樓的環境一般,晚上大堂的一側竟然還有文藝表演,末了還有書畫拍賣,吃頓飯還有這麼多玩意兒搞,讓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兩個人點了一籠湯包一籠羊肉包,外加一個“魚香茄龍”,還有瓶啤酒。灌湯包確實未如想像中如何美味,倒是那大大的一盤“魚香茄龍”讓我驚訝了一會兒。晚飯味道是不錯的,價錢也是公道的,最可惜的就是肚皮是小號的,吃不完這麼多東西。
從第一樓出來,我們就轉向鼓樓街,想一睹傳說中的小吃街的風采。還沒進入到小吃街的中心地帶,碰上兩旁的商鋪停電,本來就已經熙熙攘攘的馬路上人一下子更多了。我們看了看,去了仍有一些燈光的小攤逛了逛。賣的很多都是沒見過的小吃,不過都是以甜品居多。伴隨著燒烤肉串的濃香以及油煙,小吃街的上空籠罩著一層煙霧。可惜之前在第一樓吃得太飽了,時間間隔太短,現在實在吃不下多少東西。草草的試了幾串羊肉串,嘗了一碗杏仁茶,我的開封小吃街之行就這樣草草結束了。然後和女友沿著另外一條路逛回到賓館那邊,歸途沿路全是燈光夜市,叫賣聲與人群的喧囂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回到賓館後,回想起在火車上遇見的鄭州小伙曾經提到過的“河南是吃在開封”,不禁仍有些抱憾沒能盡嘗美味。不過我對吃也不是一個非常追求的人,留些遺憾也罷了。臨睡前目睹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點(球)殺伊朗,進軍亞洲杯決賽,不知是否也意味著我的這次旅途會比較順利呢?
雖然六點半就被手機鬧鐘吵醒了,但是人卻並不覺得困,也許是人太累,睡眠質量好的緣故吧。辦好退房手續,寄存好行李,我們就先到賓館旁邊的大相國寺游覽。
大相國寺的寺址原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故宅,當看到大相國寺的介紹提到這一點時,我不禁聯想兩千多年前發生在這一片土地上的一切。物是人非,信陵君早已成為一個歷史人物,讓歷史學家或者影視編劇們感興趣。在他府邸上建立的大相國寺如今卻成為中國十大名寺之一(不過哪十大我就不知道了)。
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天寶六年(公元555年),公元712年被當時的皇帝詔改為“大相國寺”。北宋時期大相國寺處於鼎盛時期,由於皇帝們經常到這裡祈禱、恭謝,所以又稱為皇家寺院。大凡寺廟逛得多了,內裡布局大同小異。若不是有什麼拿得出手的鎮寺之寶,則寺院的格局是無甚好看的。
走進大相國寺的前庭,我們一路游走直入,穿過一眾大殿,我們來到供奉鎮寺之寶的千手千眼觀音的大殿前。站在這尊觀音像前,靜下心來,人似乎也變得平靜寧和。我沒什麼佛緣,但是每逢參觀寺廟,也總會被佛法的一些奧妙所觸動。用數碼相機記錄下大相國寺的一些匾額、石刻,最後在一尊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雕塑前留影後,我們離開了大相國寺,這曾經輝煌一時的皇家寺院。
接著我們沒有按計劃直接去清明上河園,而是先去了包公祠和開封府的門外拍了幾張照片。接著我們才又坐上一位大爺的三輪車一路顛簸地去到清明上河園。坐三輪的那5元錢堪比游樂場內的碰碰車的票價,而且絕對物超所值。如此顛簸的路況,開車的大爺竟然平安的把我們送到目的地,我從心底寫個服字。
大相國寺門外石獅
清明上河園是個人造公園景點,特色就是景區布局完全按照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來建築,讓你仿如置身於清明上河圖中,回到了北宋那個繁華的都城——汴京。本來我對這類人造景點是比較反感的,但是見到有不少人都推薦它,我們也還是計劃進去逛一逛。可能我們到得比較早,入園的人不算很多。我和女友根據買門票附送的地圖,找到我們的位置,然後設計了一條線路,就開始逛了。首先走進了旁邊賣紀念品的店鋪,商家很熱情的在推銷,見我對復制的《清明上河圖》感興趣,就不斷的在勸說我買一幅,還在畫卷中指出這家店鋪在原圖中的位置。我挑了一幅卷軸的,折本的看了看,沒再多買了。
和女友出門繼續前行,看了一些很普通的仿造房屋後,到了一個廣場邊,廣場旁的水池裡停著艘畫舫,水池邊是許多正低頭覓食的鴿子。我們買了些玉米粒,走到廣場中間,把玉米粒放在手心上,伸開手臂,然後隨著工作人員的哨聲一響,停留在旁邊屋頂上和在周圍走來走去的鴿子們聽到信號,紛紛集中到廣場中央,一些眼尖的鴿子就撲扇著翅膀飛起來,爪子抓著我們的手掌,低頭啄食我們手中的玉米粒。在城市中現在已經很難與動物們有如此親近的接觸,我們也樂得在這裡逍遙一下。
喂完了兩袋玉米,我們順著游覽圖繼續前行,走上虹橋,接著下來,赫然見到一個招牌“武大郎炊餅店”,前面還有幅擔子,前面擱著一塊牌“武大郎炊餅”。敢情我們走進到水滸
清明上河園內一景
的故事裡來了。再往後就見到一群身著宋裝的人聚集在一起聊天,旁邊還停著一輛囚車。翻翻地圖上的景區節目表演時間,推測這些應該是“梁山好漢劫囚車”的演員與道具。清明上河園內的表演節目的特色之一,就是表演的布景就是利用園內的實景建築,所以當一個節目上演的時候,這些園內的宋人們會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當到了表演地點的時候,戲就開場了。我們跟著出發的囚車走了一段,見還沒這麼快開演,就跑到旁邊的鴛鴦戲水橋上面去看風景了。待聽到喊殺聲一片,我們才跑著過去看“劫囚車”的一幕。一陣嫻熟的打鬥,伴隨著“好漢歌”,確是讓人感到置身其中,熱血沸騰。之後好漢之間互訴衷腸,背景音樂卻換成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時的插曲。雖然歌曲的風格還是很應景的,但是於我聽來卻總是怪怪的。
沿著大路繼續往前走,見到有包公評秤。你自己坐上秤盤,讓包大人秤秤你有多重,然後由包大人的巧舌說上那麼一番,倒有一番特色。不過這裡一定要人多才熱鬧,不然只有包大人和你兩個人的話,那可真是大眼瞪小眼了。正前方已經是上善門了,不過我們沒急著進去,而是去了旁邊一圈我們還沒逛過的地方看看。經過了鴻福寺過來,就是趣園,也就是古代的兒童樂園,裡面的設施挺有意思的,要不是背著背囊,興許我也會找上幾個來玩一玩。再轉回來,要經過一條食街,可惜的是雖然將近中午,但各個飯館都是門可羅雀。
從食街轉出來,就到上善門了。走過去之前還見到個宋兵壓著個囚犯走過,不知道又是哪個表演項目的內容。囚犯戴著腳鐐,一瘸一拐,腳鐐拖在地上的聲音清晰可聞。我們在上善前面一個兜售“宋代軍糧”的小販那裡,買了一個粽子來吃,難以下咽。我們各吃了一口就扔了,又冷又無味,也許加了糖會容易入口一些。拾級而上,進到上善門門樓裡,俯瞰清明上河園的風光,別有一番氣像。東邊的虹橋,西邊的水車,都盡收眼底。樓內有編鐘演奏表演,查看了節目單的時間後,見快到開演的時間,我們也順便休息了一下,等看了演奏後才下上善門。在城樓上我們還從上面看到了馬隊巡城的場面,可惜人馬少了些,不夠壯觀。其間發覺一位工作人員非常漂亮,可惜在我試圖用厚重的A40拍她的時候,明顯被她發覺了,而室內的光線又不好,勉強拍到的相片效果都很差,也是遺憾之一。
下了上善門,人就多了起來,可能是時間晚了些,入園的游客多了。由於園內的西門並沒有開,我們只能改變計劃,又再原路折回。其間又碰上一些節目表演,我們也順便看了看,氣功噴火和王員外選婿。王小姐拋繡球那一段比較有意思,如果被拋中了還可以上樓上一過新郎癮。
一直原路折回,再多看一眼張擇端的塑像,臨出門前,女友要和扮宋兵的門衛合影,我的鏡頭一對准他,兵大哥的形像馬上巍峨起來。按下快門後,我點頭向他致謝。出得門來,我們上了一部人力三輪,幾分鐘的工夫,就到了龍亭。
龍亭原為六朝皇宮,一朝王府所在地,水域面積過半,現在保存的龍亭,應該是清朝的建築,不巧的是我們去的那天正趕上維修,爬上了高高的大台,卻只看見堆積的建材,有點掃興。但是放眼南望,可以看見開封城的景色,特別是正對著的宋都御街,一覽無遺,雖然遠了點。龍亭最奇特的特點是它埋藏在水底的皇宮。由於開封地勢低平,黃河的河床水位比開封的地勢要高,因此開封經常遭受水患。曾經的皇宮深院就因為大水的原因,而深埋在龍亭地域地下八米的地方。但是由於開封往地下鑿三米,就已經有地下水出現,因此這深藏在地下的古代皇宮的開發難度極大,受制於目前的科學技術,我們也只能讓它們暫時躺在水底了。在龍亭的東側,有明大慶殿的遺址。進去只看到三間非常普通的平房,昔日輝煌的宮殿早就土崩瓦解,殘存下來的這大殿遺址,也僅有這毫不起眼的三兩棟房子了。我一直以為保留著這些原汁原味的一磚一瓦,要比那重修得富麗堂皇的建築要有味道。翻修的建築是漂亮了,但是卻缺乏了一種歷史的味道。
潘家湖邊遠眺龍亭
龍亭的水域面積極大,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們沒有再仔細去逛逛西側的部分。如果有時間,租艘船在楊家湖上泛舟一下也是不錯的。潘家湖這邊連一只船都沒有,我雖然看不出兩個湖水清濁的區別,但是歷史上的定論,早已烙在老百姓的心中。也許這也是另外一種反映吧。
出了龍亭,隨便找了一家館子解決了肚子問題,再一揚手,奔向下一目的地——鐵塔。
關於鐵塔的介紹,早已經在資料上略知一二,知道它是開封最古老的文物遺跡之一(最古老的是繁[音bo]塔,比鐵塔早一百多年)。進了鐵塔公園,遠遠便望見鐵塔在前方矗立,但是要到它跟前詳細欣賞,還要走上一段路。鐵塔公園似乎管理得一般,也許是和其他景點相比,位置比較偏僻的緣故,有種荒涼的感覺,路旁插滿的企業廣告彩旗,跟公園的風格格格不入。不過公園內的林蔭道倒不錯,遮天蔽日,是個納涼的好去處。
鐵塔始建於北宋,因為塔身顏色近似鐵色,而習慣稱為鐵塔,塔前建有接引佛殿,引導世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鐵塔所在的寺院開寶寺曾經也是北宋的皇家寺院,後來又更名為靈感院。塔最早是木結構,後來毀壞,重建後,選用的是琉璃磚,於是就呈現出今天鐵塔的風貌了。順著接引殿前後的道路,一路走到塔底,向上望去,黑黝黝的,還真像鐵的一般。但是再走近些看看,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塔身上的琉璃磚。
我們進了鐵塔,准備拾級盤旋而上。塔內很黑,空間也很窄。進塔開頭的一段,還必須靠工作人員的手電來照明,才能看清楚路。慢慢的一步一步往上走,也不記得走了多少層,到了頂部,到塔頂的路被一塊雕有佛像的磚給封死了,我們才歇息下來,從塔旁的洞口,望一望外面的風景。
塔的後面是一個挺大的湖,還有個湖心亭。塔旁是一個陳列館,有一些資料介紹鐵塔及相關文物。在上面的洞口休息了一下,吹一吹風,我們就下塔了。下來的過程中還不斷碰到
開封鐵塔
上塔的游客,有好幾個還是金發碧眼的外國背包客。我們都必須用塔身的洞口作為中轉地,
才能順利上下,不然那麼狹窄的通道是不可能容人同時上下而過的。在開封逛了一天,親身接觸到的最古老的,就是現在我身處的鐵塔了。總以為旅游選擇如開封、洛陽這樣的古城,總得有一些懷古的情懷,才會有更深的感受。一如去看桂林山水的時候,一定要有充足的想像力,不然漓江邊甲天下的風物,在不解風情的人們眼裡,也不外乎是群山亂石罷了。每當自己置身在這些古物之中,心情總會有些起伏,說不出是什麼感覺,是時空的交錯,還是思想的激蕩,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在它們的身上,記載著歷史的滄桑,時代的變遷。我不是歷史學者,來到這裡,我也只能感慨一下,然後靜靜的看著它,細細想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當轉身離去的時候,我仿佛就脫離了幾百年前的唐風宋韻,重又返回到光怪陸離的現實中來。
從鐵塔出來,去賓館取回寄存的行李,到汽車站買好了到洛陽的車票,我們就離開開封了。算起來,在開封的時間還不足24小時,諸如延慶觀、繁塔、山陝甘會館、包公祠等景點都不夠時間去游覽,小吃街上眾多的美食我也還沒嘗夠,不失為頗大的遺憾。不過既然人生中充滿了遺憾,我想我會再爭取機會,來彌補這個遺憾的。
別了,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