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桃源——記江西婺源游

作者: 1351081****

導讀讀書時陶老先生的《桃花源記》,一直讓我魂牽夢縈。以至於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之後,第一個去旅游的地方就是江南水鄉——周莊。只可惜,今時的周莊已無過往的寧靜,全然一派熙攘的商業繁榮景像,我也只能在人縫中穿來梭去,極力從牆板間找尋夢中的痕跡。 自那以後,我自認為世間可能已無“世外”,也就再無夢到過“桃源”。 不知何時起,“婺源”這個名字引發 ...

讀書時陶老先生的《桃花源記》,一直讓我魂牽夢縈。以至於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之後,第一個去旅游的地方就是江南水鄉——周莊。只可惜,今時的周莊已無過往的寧靜,全然一派熙攘的商業繁榮景像,我也只能在人縫中穿來梭去,極力從牆板間找尋夢中的痕跡。

自那以後,我自認為世間可能已無“世外”,也就再無夢到過“桃源”。

不知何時起,“婺源”這個名字引發了國民對“世外桃源”的再度熱衷, 我也便抱著“瞧瞧”的心態鬥膽一試。

據資料稱,婺源古屬“吳楚分源”之地,自唐代建縣以後,文風昌盛,先後養育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歷史名流。史書記載:從宋代至晚清,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說;歷代文人學士留下的傳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172部計1487卷選入《四庫全書》,因之婺源又被人們譽為“書鄉”。民風鄉俗純樸濃郁;有世外桃源般的意境,有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有尋幽訪古的古老村落,有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還有春季那滿山遍野的油黃.......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

懷著對婺源的遐想,我們婺源旅游團的11個團友,從景德鎮出發,在贛北鄉村崎嶇的小路顛簸了3個多小時,終於來到了婺源。

一路上,遠近高低、錯落有致的油菜地已然一片油黃。雖沒有想像中那樣的一望無際,卻也讓人覺得仿佛身陷花海。其中夾雜著幾棵桃樹、梨樹,也都不甘寂寞的盛開著鮮花。再加上散落其中的徽州村落,一時間黃花、粉花、白牆、黑瓦充斥著我們的雙眼,刺激著我們的感觀,讓人陶醉,讓人流連。以至於途中我們幾次強求司機停車,讓我們下車拍照,去捕捉中國山水畫的潑墨效果。

在接下來的幾個景點中,曉起村給我的印像最深,真的有幾分相像夢中的世外桃源,確有“絕妙何圖誠若是”之感。“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首古詩極為生動地描繪了曉起村落的美麗景色。

曉起村始建於公元787年,村中保有600余年的房屋幾十幢。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商第官第無不折射出這方鐘靈毓秀的土地曾經有過的輝煌。始居人為汪萬武,據曉川《汪氏宗譜》載:唐乾年間(公元877-879年)歙縣篁墩汪萬武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只見青山環繞,綠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煙,而將此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後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裡處建村,也稱曉起,故曉起又有上、下曉起之分。上曉起多官宅,下曉起多商第。

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天人合一的曉起。

群山環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古樸大氣,前後天井,廳堂寬敞深進,門樓都刻有精美的磚雕圖案。曉起村有古驛道通往山裡。有些靠河地段的驛道甚至還有青石板護杆,炎暑時節,濃蔭蔽天,十分涼爽,有如世外桃源。連接上、下曉起的青石古道蜿蜒曲折,石板上一條古代徽商留下的深深車轍至今未能磨滅……

寬不足兩米的青石板巷,小巷拐角處的牆被削去棱角,意指鄰裡間和睦相處,不能勾心鬥角。這裡民風的確純樸,就連狗兒也都格外溫順,在巷中相逢便乖乖的讓到一邊,見到生人也不會如同其他地方的同類般齜牙嘶吼。誠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不曉秦漢,焉知魏晉”之感。村中有一口古井,旁有一口小井,兩井前各有一個排水溝,村民打水前先在小井中洗桶,然後將污水倒入排水溝,再到大井中取水。這樣的設計讓人不禁驚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以及與自然相融的生存理念。

離開婺源,心中仍然回蕩著那份清新,那份寧靜。若生活在都市中亦能同樣意氣融融,我們又何需去找尋夢中的桃花源……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