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游記

作者: 開關的關

導讀到了敦煌的當天下午,聽從了司機大哥的建議,午飯後直奔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僅開放了十幾個洞窟以供游客觀賞。其中有幾個屬於“特窟”,據說只供專業人士觀瞻,但你如果有錢,你也能成為所謂的“專業人士”。也許是自己太淺薄了,實在不能理解,也許精華只是為那些願意為他付出更多金錢的人而展現的,而普通人是無緣相見的。呵呵。 剛踏入洞窟,一片漆黑,一股 ...

到了敦煌的當天下午,聽從了司機大哥的建議,午飯後直奔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僅開放了十幾個洞窟以供游客觀賞。其中有幾個屬於“特窟”,據說只供專業人士觀瞻,但你如果有錢,你也能成為所謂的“專業人士”。也許是自己太淺薄了,實在不能理解,也許精華只是為那些願意為他付出更多金錢的人而展現的,而普通人是無緣相見的。呵呵。

剛踏入洞窟,一片漆黑,一股酸臭味撲鼻而來。聽得導游同志對某一洞窟內壁畫的演繹,竟將此畫的精髓說成是古人傳播佛教的一宣傳廣告畫,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那些壁畫雖已殘破得目不忍睹,我們在為歷代工匠(前秦至清末)的鬼斧神工而驚嘆不已的同時,也為之痛心。洞窟中只有幾尊清朝時期的泥塑上打著幾盞冷光燈,其余精華部分都隱沒在黑暗中。經變(即佛經故事漫畫)是莫高窟壁畫的主要組成部分,大多是佛經中著名的故事。展出的洞窟大都有供養人像(即出錢修窟的人),他們把自己及家族的像畫在大幅壁畫下或兩側甬道,男左女右,按身份地位的高低,人像由大到小排列。圖案的顏色原本應該是絢麗多彩的,但因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磨難,已變得灰暗污濁,有的甚至已成為殘垣斷壁—一段爛泥牆

夕陽下的鳴沙山,綿延起伏,明暗交錯的沙丘令人莫名的興奮起來,眼前的沙山就像一幅剪紙貼畫,美得找不到任何語言去描述它。擺脫了對莫高窟的哀悼,大家拔腿就往山上爬。沒爬兩步,只覺得兩腿發沉,氣喘吁吁。歇息片刻,調勻氣息,緩步向上攀登,到了山頂,腳步越發沉重。脫下雙履,只見一鞋細沙瀑布,飛流直下,頗為壯觀。除下襪子,將腫脹的腳丫子沒入溫熱松散白皙的細沙中,緊繃的神經一下子放松了。將腳探入更深處,一股清涼由腳底一路升騰,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舒爽遍布全身每一個細胞。哇,太爽啦!

端坐山頂,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懶洋洋的,腦海一片空白,傾聽著耳邊一陣陣興奮而又緊張的滑沙者的尖叫聲,對著眼前的景色留連往返。腳踩著細沙走下山來,盡情地感受著沙子如絲綢般滑過腳背,如流水般滲入趾縫的微妙的感覺。腳下的沙漠呈波浪狀隨著我們的步伐向下流淌,如同走在清澈的溪水中…

月牙泉充其量是個小水塘,四周用欄杆保護起來,月牙形,外觀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但始終令人不解的是,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的環抱之中,綿歷古今,沙不進泉,水不濁涸,水質澄清如鏡,可謂“沙漠奇觀”。

沙漠中的駱駝是美麗溫順而高大的動物,看著它們被人類奴役,真打心眼裡為它們不值。但又抵制不住誘惑,想和它們親密接觸一番,在同伴的鼓動下,付了20元,騎上一匹玉色的駱駝,悠哉悠哉在沙漠中慢慢前行,聽著那清脆的駝鈴聲,恍然一塞外游俠馳騁在大漠之中…圓了我兒時的夢。

第二天一早,草草用完早餐,大家興致勃勃直奔玉門關,車子向北行進了一百多公裡,只見一磚紅色四面坍塌城堡兀立於眼前,殘破而又巨大。玉門關曾是“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關隘,囤積糧草的倉儲重地。現今已無觀賞價值。北臨疏勒河,現已干涸,只有一小水塘,只有不遠處的牧民在此放牧牛羊。

向西行進數公裡,當年規模巨大的抵御外強的漢長城,現今只殘存了那一小段矮小,斷斷續續的小土牆而已。城牆的結構其實很簡單也很獨特,一層黏土,一層草皮蘆葦交錯堆積而成。感到好奇,這麼個高度不超過我的腰的矮牆,怎麼能抵擋蠻夷的入侵?可能牆的另一邊會給我答案吧。原以為牆那邊是萬丈深淵,出乎意料的是—那邊竟也平坦如斯。疑惑間,司機大哥的一句話使我頓開矛塞“本來很高的,都被黃土掩埋了”。噢,原來如此,怎麼就沒想到這一層…

繼續向西行進近幾十公裡,到了雅丹地貌群落,俗稱“魔鬼城”。以其遇風時,鬼哭陣陣,夜行如入迷宮而不知歸途而得名。是敦煌又一自然奇觀。此雅丹地質公園,東西長約25公裡,南北寬2-5公裡,面積約100平方公裡。那遠處平滑的細沙,就像那波瀾不驚的海洋,那形態各異的土堆,就如萬艘巨輪,戰艦正等待一聲令下,整隊出航。而近看那些砂質土堆,經過千百年來的風蝕,已如化石般堅硬。不僅猜測,以前這裡可能是一片汪洋,那土堆就是那海底的暗礁,說不定還能在那些石頭裡發現遠古水生動植物的化石。聽當地人說,這裡無論你在這些土堆上面刻上什麼,第二天總會被打磨得無影無蹤。對大自然的巧奪神工,不禁為之瞠目結舌。

折回原路,南行幾十公裡,來到仰慕以久的陽關。陽關與玉門關南北相望,是各路駐軍競相爭奪的要塞。那裡有一片寶貴的綠洲和水源,也是敦煌陽關葡萄的出產地。現在的玉門關經歷了多年的滄桑,只剩下一座殘破的烽燧。

一路風塵,飛馳在連接著敦煌市區與柳園車站相距128公裡的貫穿於戈壁灘的公路上,驚嘆於平原地區難得一見的戈壁落日。“喔,多麼美麗…”

從敦煌到西寧,須轉道蘭州。經過一個晚上的顛簸,終於到達被母親河分隔為南北兩側的蘭州城,品味全國聞名的正宗的“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蘭州拉面;漫步於全國最長的市內河濱馬路;站在蘭山上俯瞰黃河第一橋,獨特的羊皮筏,和滔滔的黃河水,不禁思緒萬千…

旅程的第四天,懷著對我國第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的向往,沿著湟水谷地西行。山的東面村落密集,山的西面山巒起伏,綿延幾十公裡的高山牧場,牛羊休閑自得,煙波浩淼的青海湖藍天碧海連成一線,宛如一絕色藍寶石鏡面鑲嵌於天地之間。雖然十月的青海已有些寒氣逼人,更何況在3千多米海拔處,對於我們這些來自南方的游客,已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但大家都不願就此離去,大口呼吸著那清新,且略帶鹹味的空氣,都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只可惜沿湖的油菜花已沒有了滿眼的金黃,只有成群的牛羊在已收割的平原上勤勤懇懇地為豐收後的殘局收尾。此時的青海湖,藍天白雲,星羅密布的羊群,在遠處皚皚雪山的映襯下,宛然一世外桃源。在西寧的最後一天,我們參觀了著名的塔爾寺,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和南山的南禪寺,鳳凰台。

聞名遐邇的塔爾寺,藏語稱“兗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是我國喇嘛教六大寺院之一,是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是為了紀念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其著名的兩大弟子即達賴和班禪。為什麼大的喇嘛廟都傍山而建?我想可能是風水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可能是為了便於利用地形的優勢防御敵人。喇嘛廟不僅是藏區人民精神的寄托,也是藏區財物積聚最多的地方。藏民們對於喇嘛廟的捐獻,是極其可觀驚人的。他們常常將辛勤積累了十年二十年的物產和財富都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往往許多人到了晚年自己卻孑然一身。塔爾寺裡還設有養老院,聽說是讓那些沒有徒弟贍養的老年僧人頤養天年的,但不知會不會容納那些孤苦無依的老年信徒。相傳宗喀巴誕生後,從剪臍帶滴血處長出一棵白旃檀樹,其十萬片葉子上每片自然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故名“兗本”(意為十萬身像)。又傳,宗喀巴22歲時,在外學佛不歸,其母寄白發一綹,並在信中說,“吾今年邁體衰,盼兒務必返裡一晤”。宗喀巴為學佛而決意不返,給慈母和姐姐寄去用自已鼻血繪成的自畫像各一幅(後供奉在文殊菩薩殿內),獅子吼佛像一軸,並在信中說:“若在我出生之地以十萬尊獅子吼佛像及菩提樹(即白旃檀樹)為胎藏建一佛塔,則如同親晤兒面”。次年,在信徒資助下,宗喀巴之母將白旃檀樹用綢緞包裹,與印成的十萬尊獅子吼像作胎藏,周圍砌石加固,建成一座蓮聚寶塔(即今大金瓦殿內大靈塔的前身),以紀念大師誕生。後其信徒將寶塔外裹以純銀,以表達他們對宗喀巴的崇敬。 因先建此塔,後建本寺,故俗稱“塔爾寺”。大金瓦殿是塔爾寺的核心殿宇,整個殿頂據說用了成噸的黃金,雄踞於寺內主體建築群中心,金碧輝煌,氣宇軒昂。被稱為“南瞻部洲一莊嚴”。現今,此菩提樹的樹根已延伸至殿外,你可以看到一株幼樹郁郁蔥蔥。大殿外,白塔下虔誠的祈福者,正全身心地向他們的佛祖奉獻著他們全部…。看到他們的“劇烈動作”,我才明白什麼是“五體投地”。而且不拜則已,拜一次就至少幾百,幾千次甚至幾萬次

寺內的白塔,並不像中原的佛塔是用來存放高僧的舍利子,這些塔都是實心的,塔面刻著經文,藏胞們每繞它一周,就認為已念經一遍。經幡和經鼓都有同樣的效用,經幡是將經文印在絹幅上,微風吹拂,幡飄不已,就如同念經一樣;而經鼓,也是用來儲存經文,並作轉經之用,說它像鼓,我則看它更像是口雕著面目猙獰的護法神的被油漆的色彩斑斕的大鐘,只不是懸空吊著,其中間立著根支柱,可以以此為樞紐,交替挽著經鼓下端突出的四個柄推轉,口中念著六字真言,這樣轉一圈的作用據說比念一次經更大。因此雖然要轉動經鼓需花點力氣,也難怪教徒們還是堅持不懈,一如既往。不禁想到一年前曾經到過的九寨溝,那邊依山傍水,水流湍急,聰明的藏民則將經鼓裝在河濱的小樓裡,利用水流衝擊,使其日夜不停地轉動,這樣得以在虔誠念經的同時能騰出雙手辛勤勞作。而那些年老體衰的,皺紋密布的老人,他們已無力去推動那些龐大的經鼓,取而代之的是刻著六字真言小小經鼓,那“咕嚕”“咕嚕”的轉經聲不絕於耳。寺內還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明四大經院。顯、密兩宗經院是高級僧侶專門研究佛學教義的學府。時輪、醫明兩院是培養藏、蒙族天文、歷書和醫學人材的學府,四大經院均設有嚴格的學位制度。

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經堂內整排的藏經架上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歷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相傳,1409年宗喀巴為紀念釋迦牟尼,光大佛學,聚集了萬名僧人於藏歷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拉薩大昭寺組織了一次發願祈禱大法會,在此期間,宗喀巴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化為鮮花。為了再現夢境,他組織藝僧用酥油塑成各種花卉樹木奇禽異獸,連同酥油燈一起供奉在佛前,此後一直延續了下來,稱為“覺阿卻巴”,意為“正月十五日供奉”。制作工藝頗為復雜和“殘忍”,用犛牛奶打制的純淨的白酥油,按比例摻入各色礦物顏料,碾壓揉制成幾十種顏色深淺不等的胚料,去敷面、描眉、點唇,去塑花、狀葉、點蕊;對那些需要特別處理的部位還進行飾金描銀點綴暈染。為了防止塑制中因手溫而使酥油胚料融化變形,藝僧們在室溫控制在0℃的作坊裡,每人身邊還放置一個盛有冰塊的水盆。不時浸浸冰水,抓抓冰塊,從而用近乎凍得麻木的手去塑制,長此以往,每位藝僧都患有程度不同的關節病。如果沒有對佛的虔誠之心對藝術的獻身精神,這都是難以做到的。一架酥油花,人物禽獸百計,亭台樓閣十數,大至一兩米的菩薩金剛,小至三五釐米的花鳥蟲魚,無不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唯一的缺憾,就是不能長久保存。眼前的酥油花雖然傍邊有功力強大的空調的呵護,但也已融化變形了。現在想想舉世聞名的香港倫敦杜莎夫人蠟像並不算什麼,那只是藝術而已,哪比得上我們的凝聚了多少輩僧人的心血和信仰的酥油花。壁畫,有的直接繪於牆上,有的繪於棟梁上,更多的是繪於布幔上,懸掛或釘在牆上。壁畫染料采用礦物染料,色澤鮮艷,經久不褪。每年六月觀經會上,存放在櫃中繪有大佛像的數十丈長的布幔將被在山坡上高高掛起,謂之曬佛,圍觀瞻仰者常達數萬人。堆繡是用各色綢緞剪成各種形狀,塞以羊毛、棉花之類的充實物,在布幔上繡成具有明顯立體感的佛像、佛教故事、山水、花卉等,是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品。這時候的僧侶,大都外出辯經,在寺院的小徑上,經院的門口看到的只是些精力充沛的少年僧人和疲憊地坐在太陽底下的老人。寺院入口處有一株枯木,其上纏饒著各色的哈達,不知是人們對它的祝福,還是它正背負著信徒們對佛祖的祈願?死是生的起點,旦願下次再見時,已枯木逢春。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離開佛門清淨之地,前往另一宗教勝地—東關清真大寺。清真大寺位於西寧市繁華的市中心。是西北著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也是青海省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正值中午時分,可容納1萬余人做禮拜的禮拜堂,這時已空空蕩蕩。只有稀稀拉拉幾個頭頂白帽的男性教徒,入內做著禱告。寺外的大街上,滿是穿戴著回族服飾的路人,男的頭戴小白圓帽,女的則裹以黑色頭巾。路邊的小店,也以賣各種質地的民族服飾為主,儼然進了伊斯蘭教聚居地了。我們一行四人則成了“少數民族”了,接受了無數的注目禮。西寧是個小城市,搭上一輛出租,不一會兒工夫,就到了南山。破舊的南禪寺現在只是南山最高點—鳳凰台的輔助景點之一,寺院周圍雜草叢生,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而鳳凰台上新建的膜式結構的觀景台卻成為一個醒目的標志。觀景台的底層,是個展示廳,展示著西寧與上海結為姐妹城市的巨幅照片,上海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和西寧在上海這個老大姐的提攜下輝煌的發展前景。二層則是一現代化的酒吧,咖啡廳,窗明幾淨。讓游人可以小憩片刻,並能遠眺遠山,鳥瞰城市全景。雖然此行奔波勞累,但所到之處,都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留下美好回憶,不虛此行。


精選遊記: 青海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