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行八人分乘兩輛車開始了成都至劍門關的三國懷古之旅,先後游覽了龐統祠(羅江)、七曲山大廟(梓潼)、翠雲廊(劍閣縣)和劍門關。第一天早飯後約9:00從成都出發,上成綿高速,經德陽、黃許、白馬之後,10:30在羅江站下高速,沿108國道去羅江鎮的龐統祠。此段路面較窄,多泥濘,且有多處坡路及彎道,行車較慢。約半小時後至龐統祠,停於進門處的一座小二樓-白馬關前。這裡門票五元(還是80年印刷的),停車費五元,只有幾輛車,人很少。進去後穿過殿門、“龍鳳雙柏”,來到龐統陵墓。據說當年龐統戰死在離此地二公裡外的落鳳坡,其真正的陵墓是落鳳坡旁的龐統血墓。此處的龐統墓原為劉備所建的紀念墓,現在的陵墓是四川巡撫能泰於康熙四十八年重修的。墓前立有石碑,上書“漢靖侯龐士元之墓”。墓後有一祠廟,供有香火,有說書人在此自彈自唱,地下散落著不少紙幣,有一元、五元、十元等面值,游人可隨意丟撒,也可點唱龐統贊、三國嘆等曲目。我們依說書人所言繞墓三周,以示祈福。四周古樹林立,山風陣陣,更顯清幽與肅靜,個人以為此處很適合臨時“出家”,讓你遠離紅塵之凡事,只發思古之幽情。更有陸游的詩為證:
鹿頭山 過龐士元墓
士元死千秋凄惻過遺祠
海內常難舍天心豈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歲時思
蒼蘚無情抱秋來滿斷碑
出門後悄悄問兒子感覺如何,回答“很失望”。原因是最近他正迷三國,滿心以為龐統墓能與成都的武候祠比美,沒想到此處如此冷清,祠內的古屋都成了茶園,小院也變成了氣槍場。我只好安慰他:無論是用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諸葛的功績自然要比龐統高出許多,再加上此處交通不便,來拜祭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兒子點頭稱是。因恐於山路的崎嶇,加之時間不夠,決定不去落鳳坡,趕往綿陽。經詢問此處工作人員後,經萬佛寺,從白馬站回到成綿高速。此段路況較好,行車時間大大縮短。在成綿高速白馬站、羅江站都沒有見到有關龐統墓的線路說明,鳳雛如此被冷落,只能嘆一聲可惜了。
約11:40到達綿陽收費站500米處,此處滿眼都是川A車牌在排隊等候,半小時後方才過關,從綿陽北進入綿陽,經科技城進入市區。這裡道路寬闊整潔,行人、車輛均比成都少了許多,加之一路上天氣陰涼,感覺清爽怡人。誤打誤撞找到了蔣記豆花飯莊,用餐後一致認為這裡物美價廉,值得推薦。共計七菜一湯,69元,菜單如下:
爛肉豇豆 8元蠔皇草菇 12元干煸鱔魚 15元
回鍋魚15元土豆絲4元紹子蒸蛋 6元
碎米芽菜扣肉 8元豆沙南瓜湯 6元米飯 3元
下午2:00,我們沿108國道繼續向梓潼進發。此處部分路況不太好,有不少急彎道和坡路,而且路面有不少成片的雞蛋大的“麻坑”,就像“搓板路”,讓你防不勝防。不過,這裡是地道的田園風光,有不少玉米地,還能看到農家小屋前踱步覓食的小雞,別有一番情趣。3:30我們到達七曲山大廟。這裡門票20元,停車費10元。停車場較大,川A的車也不少。七曲山大廟位於梓潼縣北九公裡的七曲山頂峰,是文昌帝君(張亞子)專廟,內有魁星樓、財神殿等多處古建築。魁星樓內有文曲星的塑像,只見他手握一只毛筆似要“點鬥”-就是在名單上打勾:只要魁星點鬥,秀才方可高中。回廊兩側排列著寫有“金榜題名”、“有求必應”等內容的錦旗,更有不少前來許願、還願的學生和家長。兒子說自己不信這個,不肯許願,倒是財神殿的關老爺更吸引他-關羽可是他崇拜的三國名將呀!這裡關羽正坐堂中,十分威武,周倉、關平等人側立一旁。我只認得周倉-有青龍郾月刀為證。整個大廟香火極旺,更有高達兩米以上的“高香”,以及持續不斷的鞭炮聲,別處很少見的。除此之外,七曲山大廟還有不少古柏樹。這些樹的數齡都在千年以上,有些樹樹徑需三人合抱,可見年代之久遠。此處游人較多,但不覺擁擠。
4:30我們離開七曲山大廟,依舊沿108國道前行,前往劍閣縣城(老縣城)。雖有彎道和坡路,但路面總體情況較好,多平整。路旁是山林景色,隨處可見古樸茂盛、形態各異的古柏樹,樹徑多在一米以上,綿延數十裡,稱之“翠雲廊”。此處主產玉米,路旁有不少土房,牆上掛著金黃色的玉米棒子,四周晾曬著金黃色的玉米粒,四周多寂靜無聲。偶爾見到有人居住,屋子周圍種有蔬菜,一頭老牛拴在路邊悠閑地吃草。大枝的白色蘆花,在風中搖曳。沿途還有不少臨街灰塵滿面的鋪面,大多上著鎖,從門面的招牌依稀可見昔日的繁華。我們猜測,以前這裡應該是出入川北的唯一路線,現在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而逐漸被冷落了。但是對於旅游者來說,卻是難得的景觀。你看,一棵接一棵的古樹迎面而來,不斷地給你驚喜-好大、好粗、枝椏好多,樹根好長。更有這樣的時刻:轉過一個彎道,忽見一顆大樹矗立在路中央的石台上,原來是修路時特意留下的“樹崗”,就像馬路中間的交通崗一樣。更有不少側枝彎彎枝葉茂盛的“迎客柏”、主干高瘦頂部蓬松的“消息樹”,襯以天邊黛青的山、飄逸的雲、裊裊的煙,給人以無限遐想。
走了將近兩個小時,眼見著天色漸漸暗下來,我們心裡不禁有些著急。從七曲山大廟到劍閣縣約60公裡,因為彎道多,總覺得已經走了很遠的路了。路上本來就很少有車,偶爾只見到幾輛川H的本地車,沒有見到一輛川A 的車。怎麼還沒有到呢?只有繼續走啊,終於見到路旁出現了連續的房屋-還有人群,總算到達了目的地。進入縣城,徑直來到劍劍賓館,進去一看,原來川A 的老鄉們早就到了這裡,標准間早已住滿。這是劍閣縣唯一的星級賓館,我們只好入住四人間。打折後每間50元,裡面還有14英寸的彩電可看,倒也干淨實惠。出門隨便逛逛,縣城不大,一條小河穿城而過,因天色已暗,街上行人稀少。各大賓館門前都擠滿了川A的小車,還有川A的同胞停在路邊,不知是否想露宿街頭?路旁有烤羊肉,一元兩串,每串只有一節手指大小的四塊肉,許是餓了,兒子說味道不錯。待回到劍閣賓館吃晚飯,才慶幸我們的當機立斷:這裡的停車場已經爆滿,餐廳也擠滿了成都的老鄉。這裡的飯菜味道很一般,因人多上菜也較慢,估計平時少有人來。
第二天一早,在賓館餐廳吃過早飯之後,我們繼續向30公裡之外的劍門關進發。路旁依舊是古柏樹組成的綠色長廊,從七曲山大廟一直延續到劍門關。加上劍閣至閬中段,翠雲廊公路兩旁生長著近8000余株古柏,號稱“三百裡長程十萬樹”。傳說,這些古柏樹是當年張飛率部駐守閬中時所植,歷經後人兩千多年的努力,終成此景。行車約半小時,至翠雲廊公園。這是一處古柏樹生長較為集中的地段,現用圍牆圍住,成為公園。此處門票15元,停車費5元。進門後,一條小路蜿蜒向前,路旁遍布著高大而粗壯的古柏樹,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阿鬥柏”和“帥大樹”。“阿鬥柏”造型很奇特,樹干在距地面約兩米處分為兩枝,一枝筆直向上,另一枝向側面伸出一部分,恰似一個傘蓋。當年蜀國滅亡後,劉禪被解往洛陽途中,曾在在此樹下避過雨。“帥大樹”粗壯魁梧,樹徑有兩米多,當年朱德來到這裡,贊此樹“好帥大呀”,因此得名。其實,這裡每一顆樹都可以稱之為“神仙樹”,個個仙風道骨,頗有原始森林的味道。見一棵樹干彎曲而低矮的古樹,忍不住攀爬上去,重溫兒時的情景。倒是兒子這個真正的頑童,面對光溜溜的樹干不敢邁步,最後在老公的幫助下勉強爬上去,方才留下一張照片。這裡還有“張飛井”,據說是當年張飛為解士兵之飢渴,一拳砸出來的。井邊有搖櫓和水桶,井中還有清水。整個公園游人較少,十分清靜,你可以從容地欣賞每一棵樹、每一株草,靜靜地傾聽山林之聲。最後登上翠雲樓,俯瞰山下蔥郁的樹林和金黃的稻田,遠眺對面的劍門七十二峰,不覺心曠神怡,疑在仙境。
離開翠雲廊公園,前行七公裡,穿過劍閣縣新縣城,就來到了劍門關。劍門關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大劍山的中斷處,北距廣元市53公裡。這裡是“劍門蜀道”和“劍門關國家中心景區”的中心景區,門票分兩種:半程至石筍峰30元,全程至梁山寺50元,停車費10元,游人較多(是整個旅途中游人最多的景點)。劍門蜀道歷來是川人北出盆地的必經之路,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在此建關設尉,成為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一下車,瑟瑟冷風撲面而來,所有的人都不自覺地裹緊了衣服,豎起了衣領。進入山門,先到劍門關樓。此樓由於歷代戰亂而屢遭破壞,曾多次修復。明朝時建成三層關樓,“天下雄關”巨匾高掛閣樓之上。清代重修的最後一座關樓也在1935年修川陝公路時拆除,現在見到的三層關樓是於1993年重修的。登樓遠望,數百裡山川盡收眼底,兩崖石壁如刀砍斧辟,四周絕壁橫生,只容一人可過的石階小道蜿蜒而上,地勢異常險峻,李白詩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果然如此。接著,我們就轉入那條窄窄的小道。一側是堅硬的石壁,一側是垂直的斷崖,石階又窄又高,彎道又多又長。一會是上坡,一會又是下坡,你只有小心翼翼抓緊鐵鏈,甚至手腳並用。在最為險峻之處,你不能停留也不能後退,因為身後的游人都在等著你,但又不能幫助你,你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爬過去。一步又一步,穿過後山門、一線天,最後終於到達石筍峰。登高望遠你的視線更為開闊,劍門關就在腳下,,再看看身後的山,更覺險峻一路上,不少當地女孩背著純淨水、豆腐干沿途叫賣,而經過了這樣艱苦的爬行,我們也從開始的冷到餓、渴,一元四串的豆腐干和三元一瓶的純淨水格外香甜。個人認為此段路程長度較為適中,既可以充分體驗劍門之險,又可以在1小時之內登頂,很有成就感,老少皆宜。從石筍峰直接經索道下山,返回途中可以欣賞石壁上的姜維頭像。劍門關的其他景點還有翠屏峰、梁山寺、經皇洞等,若要全部游覽還需要5個小時。
下山後,吃過了午飯(順便說一句,由於最有名氣的“六娃子”豆腐店人滿為患,我們只好就近找了一家餐廳品嘗劍門豆腐。沒想到,這是此次旅行中最為失望的“美食”,味道一般而且上菜極慢),我們依舊沿108國道向廣元方向前行12公裡,再轉道高速公路返回成都。
總結:整個旅程共計兩天,各項費用(包括汽油費,過路費、住宿費、早餐1次、午餐晚餐各2次、門票、停車費、膠卷2卷及衝印費)共計1600元,人均200元,經濟實惠。沿途人少車也少,可避免熱門景區人滿為患、看景等於看人的尷尬,讓你在悠悠古道中細細品味三國往事,實為自駕車出游的絕佳選擇。其實,久居都市的人們選擇出游,不就是為了選擇另一種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哪怕只有短短的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