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從成都雙流機場起飛時,窗外正淅淅地下著小雨,風吹著雨滴一下一下地拍打在機窗上,對這個天府之國來說,初秋已悄然而至。我和老公坐在暖暖的機艙內,感嘆著“終於要出發了”,是啊,婚後這些年,不是假期湊不到一塊就是忙忙碌碌沒法休假,我們各自多次的出游也大都是和朋友或同事一道,自幾年前的蜜月,這才是我倆第二次單獨旅行,這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桂林到陽朔的大巴抵達終點站時已近黃昏,我們腳剛落地便被一群婦女包圍了,“先生小姐,要不要住宿?” “找個當地向導吧?”“你們想住什麼樣的房間啊?我免費帶你們去。”這年頭,哪有免費這等好事,況且陽朔也就是這點點大個小城而已,想走丟都難,哪還要得著人帶,堅決不理。我和老公背著大包衝出重圍,翻出出發前打印出來的陽朔地圖,確定好方位,直向車站對面的蓮城飯店奔去。
我們要找的是“蓮城飯店旁邊胡同裡的紅日賓館分店”(摘自游記)。這可真真是條死胡同,一個斜坡上去,倒是看到了蟠桃、寶泉兩家飯店用紅漆在白牆上公公正正刷出的非常醒目的招牌,卻不見我們要找的地方,莫非紅日還在裡面?再往裡走卻只有一棟破破舊舊的居民樓,沒有任何標識,難道是走錯路了?“你們去不去西街住,我可以帶你們去的。”這個從車站跟出來的一個中年婦女仍在我們身後執著地嘮叨著,沒有理會她,還是打電話吧,看來這漫游費是沒法節約了。手機,沒人接聽;座機,撥到第三遍時終於有人摘機了。一個老婆婆的聲音傳來:“我們就在那個寶泉飯店進來一點。” 胡同口一個樓梯上去就是寶泉飯店,看來我們是走過了。
返回胡同口,從窄窄的樓梯走上去,往左一拐,一位白白淨淨的老太已經笑嘻嘻地在門口迎我們了。這是一家四層樓的家庭旅館,共五個房間,洗衣房在四樓的露天平台上,老太帶我們參觀時,一個老外正在往洗衣機裡加著洗衣粉,我們最終選定了三樓的一個房間,木質地板、獨立衛生間、空調、電視,最重要的是房間整潔、干淨。
好了,該談談價錢了,老太趕快把房門關上,好像怕別人聽到似的,幾番的你來我往,談妥。“我真的給你們很便宜了,其他的人都要XX元一天,說實話,真的很優惠了. . . . . .”老太說話怎麼挺像椒鹽普通話(四川人對四川口音普通話的一種描述),我心裡想著想著便問出了口,笑嘻嘻的老太開始操著溜溜的四川話回答我們了,她自己倒不是四川人,但她的老伴是,早年支援邊疆,退休回來和兒子、女兒生活在一起,在陽朔已經呆了八年。川人素有對天府之國的迷戀,不論是援藏還是援疆,大都會選擇成都這個生活氣息極濃的城市作為返鄉安置的首選,而這對老倆口卻在陽朔這個縣城一呆就是八年,除了子女間親情的牽掛,想必吸引他們更多的是這裡滋潤而不閉塞、富庶而不張揚的生活吧(當然,這是我幾天以後對陽朔的體驗)。
洗洗漱漱換換過後,心中只有唯一一個願望:好好地大吃一頓,而且必須要吃肉,吃大肉。此時,天已經完全黑了,夜幕下的陽朔燈火通明,依然是車來人往,熱熱鬧鬧。在還不熟悉這裡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西街,那裡應是夜間餐飲最集中的地方吧。步行了兩分多鐘,便到了“傳說”中的西街,各個店鋪、各式酒吧、各色人等、各樣表情,這許多的熱鬧我們都無暇體會,腹中的飢渴敦促著我們快速掃視著西街從裡到外的一個個餐廳,西餐——沒味口,烤雞——要等待,小吃——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一個來回後,我和老公坐在了西街口的“西街傳人”的餐桌面前,這家店差不多滿座,臨街的中式食台上摞著烤得焦紅油亮的鴨、鹵得黃橙橙的豬尾和品相誘人的各式小吃,下面的水盆裡的魚兒活蹦蹦地翻跳著,旁邊的咕嚕嚕冒著熱氣的鍋裡正燙著非常有名的桂林米粉。臨桌的東西看上去總是要好吃一點,我們參照著要了一份琵琶鴨、鹹魚茄子煲、炒青菜外加一個湯,對了,還一人一碗加辣椒的桂林米粉。
琵琶鴨不知從何得名,一看就知道必是刷著蜜汁烘烤出來的,一口咬下去,皮脆脆的,肉嫩嫩的,帶著甜味,很香。連吃幾塊後老公卻不行了,他一直不習慣吃帶甜味的烤制或腌鹵食品,每每去江浙一帶公干,吃飯時都痛苦不堪,回來常抱怨連辣椒都是甜味多於辣味。還好茄子煲量多新鮮,和各地的茄子煲大同小異,放著肉末、豆瓣末、大蒜,很是下飯。塘瓷碗盛著的桂林米粉端上來了,白白的米粉拌著泡豇豆(當地叫酸豆角)、泡仔姜、辣醬豆豉加少許湯料,可能是常吃四川紅油的緣故,感覺色彩有些淡。挑起往口裡送去,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氣味襲來,這氣味是如此讓我“難以忘懷”,在泰國的餐廳、三亞的大排檔裡都聞到過,完全不能適應,我曾經非常認真地探究過這種氣味的來源,懷疑來自於當地某種辣醬或特殊的香料。老公對這種氣味卻沒任何感覺,雖不覺得米粉好吃,也不認為有什麼不好。是不是這家的不夠正宗,可能要選一個當地人去的米粉店才行呢?兩天以後的一頓早飯證明,當地人去的米粉店這種氣味有過之而無不及,看來我是無福消受桂林米粉這道知名美食了!兩人一陣地大嚼大咽,迅速結束了這場戰鬥,享用美食是我們一慣的追求,這頓飯只能算解了燃眉之急,“吃著好才是真的好!”,在未來的幾天中,我們將繼續對美食的尋覓,把這個宗旨貫徹到底。
終於可以氣定神閑地逛逛西街了,窄窄的青石板道,熙熙攘攘的游人,推著小車叫賣的小販,非但沒有讓西街顯得擁擠,反而襯出特有的氛圍。西街中段一溜各具特色的酒吧飯店,落座著國內外老老少少的帥哥靚女,或端啤酒或喝咖啡,時不時瞅瞅路人,竊竊交談歡笑著,一片的融合與歡樂。他們無疑是西街的一道亮麗的夜景,而他們眼中的我們這些路人,又何嘗不是一道風景呢!這樣的西街,注定了我們將在這裡消磨未來的幾個夜晚。
也是西街,拉拉雜雜地排列著旅游品攤車、特產小店、銀飾店、工藝品店,時不時還有幾個現場刻字的攤位,旅游品自不必說,全中國都賣得一樣,至於其他蠟染、東巴文字一類的飾品一看便知源自於“彩雲之南”,我笑話著老公從麗江帶回的東西和這裡是如此的相似,真的要借用“沒有飯店”店招裡的前面一句話“we don’t have .”。(陽朔的朋友可不要生氣,這是各旅游盛地都有的問題)。
手牽手散步回旅社,沒有什麼游玩計劃,我只想:一覺睡到自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