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教育見聞

作者: 掃地老僧

導讀在夏天去旅行的時候沿途看到了一些學校,也遇到了一些學生老師,有些有趣的見聞,寫出來對大家的志願者活動也是個參考吧。 這次看到的學校不多,有雲南德欽的雨崩初小,西當完小,明永初小,雁門鄉中心小學,帕陽完小,束河完小。很多學校都是一看而過,還有些學校就是坐車時路過,掃了一眼,名字都沒記住。真正比較了解的是雨崩小學,西當完小和明永初小,都 ...

在夏天去旅行的時候沿途看到了一些學校,也遇到了一些學生老師,有些有趣的見聞,寫出來對大家的志願者活動也是個參考吧。 這次看到的學校不多,有雲南德欽的雨崩初小,西當完小,明永初小,雁門鄉中心小學,帕陽完小,束河完小。很多學校都是一看而過,還有些學校就是坐車時路過,掃了一眼,名字都沒記住。真正比較了解的是雨崩小學,西當完小和明永初小,都在雲南德欽。

我待在德欽的時間最長, 也就集中談談這裡的教育情況吧。

德欽是藏區,藏族占大多數,也有傈僳族,再除了漢族外其他民族也都有些,例如回族,納西族等等,但都不多了。德欽是貧困縣,去年一年的財政收入是兩千萬,教育的投入很多是靠國家補貼。 基本每個自然村都有小學,小村就是初小,大一點的村子,例如西當,斯農有完小。中學經過這幾年的教改都集中到了縣城,雁門本來有個中學現在也改成了小學。小學生上學的課本都是國家發的,學費也不用交。學生只用買些練習本就可以了。一年的練習本錢只要10塊錢左右。 西當完小有些學生是住宿的,住宿費學校也不收,但伙食費是收的。一個月寄宿學生要交40多塊錢的伙食費,學校再補助20塊錢左右。我當時看到的幾天的伙食都還有肉。

雨崩小學就在上雨崩村,學生是上雨崩和下雨崩的9個孩子,3個男孩,6個女孩。 只有1年級和3年級。2年級上個學期沒有適齡兒童。1年級6個學生,三年級3個。孩子們上完三年級要去西當完小完成小學的學業。正式編制的老師只有一個。 1年前是此裡農布老師,西當小區僅有的兩個大學生之一,非常帥的帥哥:)。 後來德欽校區大調整,農布調回了西當完小。老師改由西當完小的司務長,也是雨崩的當地人,阿榮老師擔任。阿榮老師只會說漢話,但不會寫漢字。開始的第一個學期,他教孩子們數學,但其他課程是自己出錢(沒記錯的話是月薪500)從縣裡找了個姑娘來教。但那個姑娘兩個月後就走了。那個學期雨崩小學學生期末考試的平均分是30多。 在第二個學期也就是今年年初的時候,小戴過來做支教工作,她開始住在學校宿舍。但後來校牆有倒塌危險,就搬到了阿榮老師家的客棧,由阿榮老師免費提供食宿。以後所有的課都是小戴教的。後來又來了支教的楊曉,她主要來做環保方面的工作。有個問題要注意的是,雖然德欽是藏區,但是課本和全國的教材一樣是漢字的,授課也用漢文。

雨崩小學的校牆很早就出現了裂紋,但村裡遲遲沒有修繕。有個雲南昆明的單位捐助過8萬塊錢,在當地足夠蓋一個全新的校舍,但是這錢在給大門包了一層鐵皮,給房頂上了層瓦後就告罄了。去年夏天還有香港游客捐過1800塊錢來修繕校舍,但這筆錢後來也不知去向。我走的時候小戴籌集了一筆錢來修繕校舍,應該就在這個暑假進行。

和其他地區的情況不同,校牆遲遲沒有修不是因為村裡不富裕。隨著雨崩被更多的人熟知,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這裡,而且雨崩還是藏傳佛教著名的梅裡轉山內轉的必經之路。神瀑更是個藏傳佛教的聖地,所以游客和轉山的信徒給村裡帶來的收入是相當多的。去年是藏傳佛教的水羊年,就是60年一遇的梅裡大轉年,有20萬人左右過來轉山。據我所聞,雨崩有一家光靠給游客牽馬一年就賺了20萬。因為給游客牽馬是全村挨家挨戶輪流牽,所以可知全村每家每戶的收入也不會低於這個數。因為雨崩還特產高山蟲草,及其他藏藥,(我有個朋友從一戶收購的蟲草就超過1000塊),所以當地人的收入相當不菲。當地人對捐錢給寺廟給喇嘛相當的慷慨,但是對教育投資熱情不高。後來想想也可以理解。在雨崩不需要很高的知識,光是牽牽馬就可以賺不少錢。 而大學畢業的此裡農布老師一個月也才不過1000多的工資,知識無用的意識在雨崩頗有市場就不奇怪了。西當的小學也是比較破舊,我去看時剛好看到他們前幾天倒塌的廚房(還好沒有傷人)。

在瀾滄江江邊的尼農村遇到一個17歲小孩,考上了德欽一中但是沒有上。問原因,他說家裡沒錢,可我明明看到他們家在蓋新房。

有個游客捐助了雨崩村一個女孩子上初中,可當時我也剛好看到那個女孩子家在蓋新房。

可能在當地人眼裡,蓋房子要遠比讓孩子上學重要吧

雨崩小學可能是因為校牆比較破吧,有不少游客捐助,以捐助文具居多。孩子們練習本鉛筆都是不用買的,游客捐助的夠用很久(但是捐助的鉛筆質量非常之次)。

後來去雁門鄉,發現那邊教育意識比較強。雁門距離旅游區非常遠,(其實那邊也有可游之處,但去的游客極少極少),又沒有高山蟲草,那就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他們的好學也就不難理解。雁門中心校的校舍用捐款修建,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房,質量不錯。

德欽的中學都集中在縣城,對中學生的補貼較少。 一個初中生一個學期需要1200塊錢(一年2400)。在瀘沽湖問過一個上過初中的孩子,他們去寧蒗縣城上中學一年要1600塊錢。這都比上小學貴出太多。

明永小學我去的時候,馬驊正在那裡支教。 編制的正式藏族老師忙著做他的客棧生意。馬驊有事的時候,正式老師是讓自己十幾歲的兒子來代課。明永小學當時有13或者14個學生(記不清了)。一共有四個年級,上完要去斯農完小,也有的去西當完小。

在德欽一中也有支教的老師,是國家派來的。 本來也想去看看他們,得知是國家派來的熱情低了很多,不過對他們我還是非常敬重的。

在德欽還有個民辦的藏文學校,是由一個叫“阿牛”的人辦的,學生食宿學習完全免費。每個月每個學生的伙食費是90, 據說吃飯主要以土豆為主,一個星期能吃到兩次肉。(大概是在縣城的關系,物價較貴,比西當完小的伙食差)。 阿牛開始是用自己的錢,後來得到了意大利一個基金會的資助。據說學校裡有電腦。第一次去的時候正好趕上老謝他們去看了那個學校,後來老謝在的旅壇介紹了這個學校。我第二次去的時候,一個北京女孩看了老謝的帖子就跑了過來,看看能不能在阿牛的學校支教。但後來聽說這個女孩的母親病了,不知道她有沒有支教成。

在西藏的時候,那裡的學校都已放假。在桑桑遇到了初中剛剛畢業的次仁多吉。 他是在阿裡讀完了初中。聽他介紹,阿裡地區上初中是基本免費的,住宿也不用交錢,課本費,學費也全免。練習本費他有一個學期才交了12塊錢。初中入學時交了100塊錢說是押金,畢業後退了60(說是押金怎麼還扣了40)。聽他說日喀則高一一個學期要1600塊,而他即將上的職業學校一年2000。他們那邊是牧區,相當富裕,這錢對他們來說應該很輕松。

在雲南路上總的感覺就是旅游點附近的村子都比較富裕,供孩子上學基本上問題都不大。像瀘沽湖,雨崩,西當,明永都是這樣。真正窮的往往距離旅游點非常遠。像去寧蒗的路上能看到很多高山上兩三戶的彝族小村莊,據說這些小村子裡一家的年收入往往不到1000塊。

小戴和馬驊都是自己去支教的,沒有走教育系統審批程序。結果都不同程度受到當地教育系統的排擠。 馬驊甚至曾被當成美國間諜立案調查。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