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九月十二日至九月十八日——陽朔的美麗鄉村和遇龍河(二)樹林間靜靜的村落中,嗑嗑絆絆地在碎石頭上騎著,好像沒有什麼更能形容我們對遇龍河期待的迫切,個把小時後,我終於看見了靜靜流淌的遇龍河,陽光下的碧綠河水一波一波泛著金光,美極了!熱情的老鄉建議我們過橋從對面的鄉村先到遇龍橋。告別剛剛見到的遇龍河,騎行在田坎上的感覺就像女子體操中的平衡木,一不小心,車輪便會滑下坎去,加上有大大小小幾頭黃牛在後面跟著,更覺心慌。趕牛的老鄉在旁邊憨憨地笑著,用不太熟練的普通話告訴我別太著急,慢慢騎。這是一片比較密集的村落,一律土磚灰瓦的農舍,各家的園子用綠色植物自然而然地分隔著,幾乎家家都栽著果樹,柿子、柚子秋天正是掛果時節,仿佛伸手可得。樹蔭下三三兩兩坐著幾個歇涼的村民,一個呀呀學語的小兒坐在老奶奶懷裡,稚聲稚氣地對我們喊著“Hello!”,看來他還沒學會如何區分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本領”時,就先會這句通行世界的問候語了。
喜歡上了遇龍橋,喜歡橋上長著青苔的厚厚石礅,喜歡橋邊樹枝伸展了半個河面的老樹,喜歡看樹下河邊捶打著衣物的婦女,喜歡船工老婆抱在手上還不大會說話的小女兒。非常慶幸選擇了在夕陽西下的時刻坐上竹排逆流而上,讓我看到了金色陽光下靜靜佇立的富裡橋,看到了兩邊橋頭陪伴了它幾百年依然茂盛的綠樹,看到了這一切與遠處朦朧的山巒互相輝映的美麗景像。黃昏的遇龍河是寧靜的,也有幾個小屁孩脫光了衣服,爬到河邊高高的樹枝上往水裡猛跳,快樂得不得了。坐著竹筏順流返回遇龍河,順便與船工朱師傅約好第二天的遇龍河漂流(這個村子裡大都姓朱,也不知是不是網上流傳的那一位)。從白沙鎮沿桂陽公路回陽朔要快了許多,華燈初上時,我們進入熱鬧依舊的陽朔。
第二天的漂流線路非常傳統——遇龍橋到工農橋,途中不禁給朋友們發出了“人在畫中游”的短信。兩位船工非常熱情,帶著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登上了情侶山,情侶山因山腰正中有一個心形的空洞而得名,剛上山便看到一個殘破的石頭門,再往上走又是好幾道,進去便是石頭堆砌的垛狀圍牆、地基,還有同樣也是石頭鋪成的已近干涸的水坑,整個一個石頭寨。朱師傅一路走一路說著,這石頭寨中原本還有石頭房子,只是許多年不用,已經拆了。難道以前的村民們都住在山上嗎?他們的確住過,是在那段異常艱難的日子裡,躲避日本鬼子的清洗,為了生存,他們在這裡生活,在雨水坑裡取水,靠山勢和圍牆防御﹍﹍。不願再想像多年前肮髒的侵略者沾污這片美麗土地的情景,更珍惜現在,我們快樂地生活在這裡,並且將永遠地在這裡找到快樂。
竹筏漂過朝陽碼頭後,水便不像上游般的清涼,河面游人互相都能看見,也不似上游般的恬靜了,特別是快到工農橋那一段,不去也罷。
三天後的一個黃昏,我和老公又騎著車來到遇龍河,把單車停放在河邊,老公變換著各種姿勢拍著一只停在草尖上的紅蜻蜓,我坐在河堤上,看著陸陸續續歸家的牛群,遠處田間的農舍炊煙繚繞,眼前的遇龍河水靜靜地流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