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西 塘 做 客去西塘是一周前的事了,石巷、燈籠、窄窄的河、玲瓏的橋,在我的腦海裡靜靜地、遠遠的存在著。就像從朋友家做客回來,心裡依舊甜蜜著,平和,揮之不去。
“不去西塘,我非瘋了不可!”去之前跟朋友如是說。雖然誇張了點,但也真不過分。看了西塘的照片就愛上那個地方了,坐在電腦前沒有辦法安分下來;一路去的時候不斷告戒自己要平靜,惟恐懷著太大的希望反而招來了失望,就這樣伴著情感和理智的小衝突,我和一個美女來到了西塘。
“高興吧?”坐在車上的時候,隔一陣子就互相確認一下情緒。當那個並不太可愛的車夫把我們拉到西塘跟前時,心雀躍起來。進去的時候有點心虛,路邊的三兩個人看起來總像是要跟我們要門票的,誰讓那個不可愛的車夫誆我們要20塊說是冒險走偏門號稱可以省了門票錢?可嘆我們一路就像回家探親一樣,這樣一個類似故裡的地方真要門票也太沒有道理了。我們很興奮,為順利到達,也為自己的小聰明,更為就這樣開始了和西塘的親密接觸。我們走進了西塘。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接近晚飯時間了,游客不多,西塘很安靜,巷子兩邊的當地人自顧自地忙著或坐在門口,偶爾看我們一眼既談不上熱情,也不冷漠,我倒喜歡他們這種態度,使我感到自由。不過真正交談起來,我們還是感到了熱情的——比如我們住的民居女主人、比如飯店的老板夫婦、比如賣阿牛粉蒸肉的老板。不善坎價,50塊一晚兩人住的“閨房”,你以為如何?我們是頗自豪的!何況房間裡還有一個看上去比我們歲數加起來還大的衣櫥,多少滿足了一點憶古情結。走在木地板上“咯噔咯噔”溫和的聲音使腳步變的盡量幽雅起來,木窗外風景看不遠,只有一層層的灰瓦屋頂,不時隆起的牆垣,在眼前鋪展過來,可以讓人站很久。可我們的心到底耐不住新奇和渴望,選在這個時候到達,下一個重要的節目就該是去河邊的廊蓬下,找一家小飯館,美美吃上一頓了。女孩子好像對吃有種天生的親近感,一下樓,就聞到一口棕的清香,也不顧晚飯在及,暢快朵頤,到河蚌湯、清蒸白水魚擺在面前時,明顯戰鬥力不強了。兩個人,兩個菜,左邊是河,身後是一溜的小飯館和隨風招展的柳枝,我們豈能只吃了食物忘了風景?忘了酒?老板娘不漂亮,可在我看來真有仙女的魔力,當我們表示一斤或半斤的黃酒對我們都過多時,還沒多說話,她就笑答:“知道了”,轉身十幾秒的工夫,就從後面端出兩大半盅黃酒來,真像變了法術一樣。我們品了品,說實話,不喝酒,也不懂酒,菜的味道也和家常菜類似;從前吃過一些讓人驚呼“美味”的東西,這次的平淡隱約覺得倒也和西塘的氣質相符,給人的感覺就是到人家做客,隨意,周到。
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看西塘廊蓬的燈籠,七點左右開吧,當地人告訴我們。我們一路逛著,廊蓬的頂把我們溫柔地攬在她的懷裡,隨心所到之處,看看聊聊,拿拿放放,不知什麼時候,燈籠已然亮起。你能想像那樣的景致麼?如同專心作畫的人,當一筆瀟灑勾出一條婀娜的小河,傍著河岸,幾筆描出古樸的廊蓬,又畫出幾坐玲瓏的小橋,在朦朧的夜色下,不清晰的線條、不明亮的河面,婆娑的人影……如果是你在作畫,你也會毫不猶豫地,沾上大紅的顏料,平均地,點上一個個燈籠,把夜色照亮,照暖……這就是亮著燈籠的廊蓬。我們登上烏蓬船,搖搖晃晃踏入這幅美卷。
在河裡漂動的船有不少,每船都坐著十來個人,船頭都掛著紅燈籠,劃漿的聲音裡,不時漏出人們的笑聲,和船經過一個岸邊戲台時演員略沙啞的唱腔,唱的是《紅樓夢》黛玉葬花之後寶玉落淚的一段……眼前的景迷離,那一聲“世人都笑我痴,難道還有一個痴的不成”的輕嘆遠遠飄來,心情竟憂傷起來,這樣的夜色,這樣的小船,這樣的水聲,這樣的燈籠和人影……罷了,孤獨何嘗不是一種享受?船行半個小時,沒有人願意大聲說話。
天不早了,回住處的路有點黑,疲倦襲來的時候,我們早進了夢鄉。夢裡會不會有小船成雙的人影……
早起,為了趕早市。想來,我們所謂的早市包含兩個內容——餛飩和豆腐腦,兩個路邊小攤,總有人站著等,一碗接一碗,美滋滋地總也吃不夠,呵呵……晚上看西塘,以為就那麼大。一座座橋走過去,一條條巷子穿過去,才發現可看的還很多,可惜不少大宅沒有開門,只有水陽居的門開著,我們隨熱情的女主人走了進去,這是我到過的唯一一戶可以拍照的人家,沒錯,水陽居是一個三口之家的居所,女兒在中國美院讀書不在家,當中學教師的男主人挺隨和,說起自己的竹雕作品遠不如介紹女兒的“貓眯圖”時自豪,樓上樓下隨處可見出自女兒之手的畫,清一色畫的都是憨態可掬的貓,讓你可以想像在這樣的家庭裡小女孩度過了怎樣的童年。主人一一介紹,堂屋的八仙桌以左為上座,不同的榻有不同的用處,或下棋,或供女眷聊天,桌椅年代都在百年左右,有些是主人的前輩留下的,有些是從別處收來的,院子裡和陽台上滿是被精心照顧的盆景花木,想像著主人每日侍弄花草,舞文弄墨,真是愜意。整棟樓裡最讓我們羨慕的是那張屬於女兒的精致的木雕床,紅得古樸而又生動。古箏的琴音頓挫,我們竟找不到來源……
西塘的大宅子也好,小門戶也好,都在巷子兩邊立著,有的門戶大開,走進去,也沒有人攔,直到進去看見人家的煤爐冒著煙,晾著馬桶,發覺到了河邊了,才又折回來到巷子上去。偶爾有種打擾別人的失禮之感。
西塘最有名的巷子是“石皮弄”,窄得只容一人通過,不算長,石壁上班班駁駁,即使有人家也是緊閉著門,石皮弄,狹長得很是干脆!
還有個地方要提,“燒香港”,我們望文生義地以為是把香港燒了,嘿嘿嘿地跑去一看,原來是因為有很多燒香的地方得名,方才恍然大悟,想必誤解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石橋、木橋,“送子來鳳”橋(這次可以望文生義了)…..臥龍橋是西塘的橋中比較大的一座,站在橋上看河上的風景確實好,但我看來西塘似乎處處是景,哪一座橋,哪一條巷,已經不重要了。
住處的老板娘把我們送出西塘,沒有從來的地方出去,真走了次偏門,好像處處可以到達,下次,我們還可以多一個選擇,從某一個入口,再來做客。
西塘路線:乘火車到上海,轉乘1527次到嘉善,行程須約70分鐘,票價11元,到站後步行10分鐘到嘉善汽車站或花2元坐人力車,開往西塘的小面包車10分種一班,票價4元。但車只到西塘鎮,還不是古鎮,再花2元坐人力車就能到跟前了,西塘是不要買門票的,千萬別上當。
住宿:選擇很多,住在普通民居,一間帶空調、電視的兩人房間不高於60元/每晚。
吃:芡實糕清香,有韌勁,推薦“森林芡實糕”,在廊棚可以找到,雖然10元一斤,比其他8元一斤稍貴,但清香味確實更濃。老板說是因為芡實的含量更多。菏葉粉蒸肉、送子龍蹄,也是當地特色,愛酒的朋友還可以帶上一瓶當地產的黃酒,在小飯館就可以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