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邊南音

作者: youmee

導讀晚上9點,好不容易把自己安頓好了,於是興衝衝的跑到泉州工人文化宮——其實只是一個繁華路段上的小公園,有小橋,有流水,還有南音。 小小一座臨時露台:掛上幾盞白光燈,一張泉州某某南音協會的簾子和雙塔掛圖。 台前不規則的擺放好幾排椅子,於是開始用音箱放歌,到約定俗成的某個時間,四位樂手便上台了——分別演奏二弦(奚弦)、琵琶(南琶)、洞簫(尺 ...

晚上9點,好不容易把自己安頓好了,於是興衝衝的跑到泉州工人文化宮——其實只是一個繁華路段上的小公園,有小橋,有流水,還有南音。

小小一座臨時露台:掛上幾盞白光燈,一張泉州某某南音協會的簾子和雙塔掛圖。

台前不規則的擺放好幾排椅子,於是開始用音箱放歌,到約定俗成的某個時間,四位樂手便上台了——分別演奏二弦(奚弦)、琵琶(南琶)、洞簫(尺八)——還有一樣不認得。

穿著蘭色長裙的女孩上到台前用閩南語軟軟的說道幾句,大概是報幕,便有位穿著旗袍的姑娘手握拍板坐在了中間,音樂走起,低低落落,歌聲響起......

歌者每唱一句都會用拍板打出幾下輕輕的節拍聲,而雙手和上身也跟著音樂恰倒好處的散發各種姿態美,有哀怨的、欣喜的,還有訴說的。

好心的組織者設計了一種讓不懂閩南語的好奇人聽懂唱詞的簡單工具:把唱詞寫在一塊透明玻璃上,用手指粗的燈光照射,在前方立一塊放大鏡,投影在台前右側的白板上。歌者每唱一句,台下看燈的人就把玻璃拉出一小段,於是在口型交換之間,聽者也就會了意。

坐在台下聽的人不多,倒可以看出些分別來。有幾位老人像是每天必到的,台上的音樂一響動一變換,他們都會輕輕悠悠的扣擊椅子,搖頭晃腦的游在音樂中;有幾位像是來指導的,每一位歌者唱完一曲下來以後總會過去探聽他們的說法;還有不間斷離開到來的,當然是和我一樣的好奇者,以前或有聽說過南曲或從未聽聞過的,我看到有一位爸爸帶了他的小兒子過來,一場下來,他一直定定坐在後頭聽著南曲,兒子卻不停的調換位置,跑東跑西。

我不曉得被稱為活化石的南曲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意義,坐在下面看著歌者慢慢吞吞吐出每一個字,一忽兒神情幽怨,一會兒是眉開眼笑,音樂配的好是舒緩,一路演奏的人都沒有表情,散散的坐在上面,頭也無聊的在四周打轉,東看西看。

漸漸的風冷了許多,逛街的人也少了,最後一曲是五人合奏,四位樂手依然操著樂器,中間的歌者卻只是拿著拍板跟著音樂做動作而不唱了,這一曲奏了好久,已經唱完的幾位歌者都聚在一起領演出費,穿著長裙的她們,興高采烈的數剛發到的人民幣,借著幽暗的燈光,看看它上面是不是有水印......

我不清楚來文化宮設台的南音表演者的費用是誰提供的,只是聽說每天都有演出,坐在下面的人只管聽,坐在上面的人只管無精打采的唱奏,金錢會散發給勞動者,南曲會被歲月腐蝕著。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