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格裡拉之旅——穿越川滇南行記(5)

作者: shuangqiaoqingyin

導讀瀘沽湖的水21日從大具出發繞行玉龍雪山,回到麗江休整。搬到俯瞰古城的瓦古客棧,20元/床位。22日出發前去素有“最後的女兒國”之稱的瀘沽湖。沒有包車同伴,司機便叫回另一輛車把我轉移上去。單程50元。新同伴是一對北京夫婦、一位西安女孩和正在那裡拍攝“摩梭女兒國”的一名男演員。走了三個多小時至寧蒗,被司機拉到一“農家樂”定點午餐,又貴又差。過寧蒗 ...

瀘沽湖的水21日從大具出發繞行玉龍雪山,回到麗江休整。搬到俯瞰古城的瓦古客棧,20元/床位。22日出發前去素有“最後的女兒國”之稱的瀘沽湖。沒有包車同伴,司機便叫回另一輛車把我轉移上去。單程50元。新同伴是一對北京夫婦、一位西安女孩和正在那裡拍攝“摩梭女兒國”的一名男演員。走了三個多小時至寧蒗,被司機拉到一“農家樂”定點午餐,又貴又差。過寧蒗兩小時來到瀘沽湖,60元門票/人。車開到半山觀景台的亭子,見一群游客擠成一團。我和同伴只得另辟蹊徑,下到亭子下面的山坡。忽然一陣山雨襲來,吹散了亭子裡喧鬧的游客。一會兒雨駐了,天色隨即明朗起來,遠望瀘沽湖,藍晶晶的湖水,青翠秀美的島嶼,披著金黃的陽光,夢幻般安祥寧靜,猶如一位沉睡的美麗仙女,令人見之忘俗。

瀘沽湖水面積達58平方公裡、海撥2690米,最深處90余米,透明度高達11米。湖中島嶼婷婷玉立,形態各異,林木蔥郁,翠綠如畫。有淡黃和白色的藻花點綴湖面。走進瀘沽湖,如同走進了遠古的神秘世界,有隔世之感。

瀘沽湖畔居住著古老的摩梭民族,是現存唯一的母系社會。三萬多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傳統而獨特的母系氏族文化,其中包括奇特的"走婚"習俗,這獨一無二的社會文化體系已經保持了近千年。據稱,整個摩梭社會的母系家庭("衣杜")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摩梭人認為“母為尊,女為貴”,母親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軸心和靠山,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貴的地位;母系家庭中的成員,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間走婚所生子女皆屬女方,血緣按母系計,財產按母系繼承,男子只負責撫養自己姐妹的孩子;走婚的男女俗稱“阿夏”(“阿肖”)。一個家庭內的摩梭個人基本沒有私有財產的概念, 一切財產由家庭成員共分,其生活的原則是"分享"不是"占有",生活的主導意識是"我們"不是"我";摩梭母系家庭文化體現了"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文化思維。

“ 走婚”沒有清規戒律,不講門當戶對,本是摩梭民族的風俗文化的一部分,卻被太多游客津津樂道,使“去瀘沽湖走婚”的話題一度成為熱門!其實,走婚並非雜亂無章,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有親戚血緣關系的嚴禁走婚;不能同時結交多個阿肖;若女方有小孩走婚關系就穩定下來。走婚基於男女自願,不涉及金錢財產權利等因素、單純以感情為紐帶。以走婚為目的而去的游客,畢竟是少數。不過,世上生物本來具有多樣性,所以聰明的旅行社專門組織“民族風情游”。

為了領略瀘沽湖的“靜”,當天住村子最盡頭裡格半島的“晴天”旅館。20元/床位,窗前一汪碧水,景色不錯。從旅館後面爬上後山,坐在石頭上靜靜感受瀘沽湖的韻味。湛藍澄澈的湖水倒映遠處溫柔起伏的山脈,靜得出奇。一艘豬槽船駛來,船上歌聲笑語,還向山上喊話。坐在山頂另一邊的沉默身影起來向船上的同伴答話。此人用單只腳架攝影。他臨走的時候告訴我他們來自深圳,要從此地徒步到亞丁,6天當中還得自己背鍋造飯。(佩服!)他們造訪過附近的村民,由於封閉落後的思想,一些孩子小學才念幾年就輟學在家務農(和康巴藏區的情形相似)。臨走轉贈我一個小朋友給他的紅蘋果。蘋果香甜,充飢正好,可是誰來滿足蘋果般笑臉的小孩子對知識的渴求呢?

當晚劃船去參加裡格村的篝火晚會。10元/人。火堆太小,火焰不夠,幾個領舞多為漢族小伙,真正的摩梭族姑娘小伙太少。看他們圍著火堆“打跳”,然後對歌,很多句“瑪噠米”,感覺氣氛不夠熱烈。晚上劃船回來在深藍夜空下看見幾顆星星。湖水烏黑,水波柔緩,如同摩梭少女的秀發。

次日(9月23日)四人包船去湖心島,35元/人。豬槽船隨槳聲緩行於碧波之上,陽光在湖面灑了一層波光閃閃的碎金。請船夫停下刀郎的歌,唱起了摩梭民歌。歌聲徐徐飄浮於水天之間,為湖面更添幾分遠離塵囂的古樸寧靜。天光雲影共徘徊,湖畔歌聲隨夢遠。島嶼小巧玲瓏,寂靜少人,繞行一周,從不同角度來欣賞湖光山色。由於裡格島住宿衛生等條件的限制,當天決定回麗江。

超過中午12點,車已經走完了。四人只得打包徒步8公裡去落水村。路程不長,卻感到很累,心知是出游太久、體力不支的緣故。幸而,途中頻頻回望瀘沽湖,水天一色,清澈如鏡,景致美麗動人。此湖遠眺更勝近觀。美景由來在途中嘛!

半路忽然殺出一個“程咬金”截住我們,談好200元/車回麗江。此人臉色陰沉干癟,不顧北京同伴暈車,一路放歌音量開到最大;到寧蒗車速驟減,把我們轉移給另一輛車,還提價30元,討論中對車上男同伴揮拳暴力威脅;看看已經六點天色漸晚,大家決定擺脫無賴趕回麗江要緊。因為此人的惡行,我們對瀘沽湖印像打了折扣。後來那位師傅說此無賴曾因晚上駕車被綁架過,害怕夜晚行車。原來有此因果報應……

品味麗江

麗江,眾多旅行者來雲南旅游的一個舒適的“靠墊”,去雪山累了、徒步虎跳乏了、到哪兒去旅游倦了,都可以在這裡安安逸逸的靠一靠;同時又是一個出發的“港灣”,一個旅游的“圓心”,許多游客從這裡出發去游覽大香格裡拉各景點,容易約到同伴,容易包車,容易寄存行李,之後回這裡小憩片刻再出游。說她是雲南北部交通樞紐、旅游重鎮並不為過。9月24、25日兩天在這裡閑逛購物,但覺時光易逝人疏倦。

麗江很閑,眾多游客來此尋找、來此遺忘、來此回味、來此休閑……在三眼井靜靜看客棧的納西小妹用古井水洗衣洗菜,坐在大小石橋流水潺潺、靜謐別致的茶館邊飲茶邊看熙來攘往的人群,貓著腰在木雕作坊看小工匠在烏黑的木板上刻劃東巴吉祥物青蛙巴格,在書店揀一本介紹東巴文字的書津津有味地邊猜邊學,入夜穿過河邊柳絲低垂紅燈籠下笑語盈盈的酒吧一條街,趴在石橋上看放河燈……怎樣閑適,怎樣舒服,就怎樣過。

麗江很散,像無心出岫的雲,飄到哪裡都是風景。這裡飲食物價高,就去新城七星商業街品嘗實惠的美味;這裡白天游客吵,就“只爭朝夕”地在古老的青石板上散散步或者揀偏街小巷穿梭;這裡的雞豆涼粉、麗江粑粑和米灌腸是納西風味小吃;這裡的女游客幾乎人手肩上一條披巾,色彩紛呈,大俗大雅;這裡的銀飾多,誇張地買一大串掛在手上,享受砍去原價的3/4的樂趣;這裡的店主和游客一樣來自天南地北,廣東話、上海話、四川話口音紛雜……

麗江很柔,溫柔包容不同文化。傳統的文化源遠流長。民族工藝品如扎染、蠟染、精美的手工刺繡腰帶和壁掛隨處可見;民族歌舞不僅夜晚專場演出,白天也在四方街和古城花園一帶有納西族服飾的老人圍圈“打跳”;傳統手工藝人們的木雕作坊仍在不停制作;古老的青磚瓦房和石板路都保存完好。現代的文明日益擴張,同時尋求與傳統的契合。那些後現代風格的陶藝作坊、那位經歷傳奇讓摩梭女兒國國際揚名的楊二車娜姆、裝修得古香古色的現代星級廁所、眾多小橋流水的客棧裡面配備電腦供游客上網……麗江就像穿城而過的泉水,經過千年滄桑,依舊溫婉慈祥地注視著古城的變遷。

趕25日晚8點的大巴去昆明。和女伴在客棧院子裡打包眾多行李的時候,住客棧一樓的桂林小伙子主動提出幫我們提行李,送出古城(古城內不提供交通工具)。作別麗江,心中仍感謝這位不知名姓、助人為樂的麗江游客……

後記

在陽光燦爛的9月26日下午,走下飛機,回到闊別已久的都市。中秋佳節已近在眼前。

18天的大香格裡拉之旅讓我悟出,香格裡拉是對遠離都市的西南特定地域風土人情的描述。整個川滇藏交界的雪域藏區至虎跳峽、瀘沽湖,無不以其美麗動人的風光、豐富多樣的地質形態、絢麗迷人的民族風情、神秘厚重的宗教文化共同構建了一個令人終生難忘的“香格裡拉”聖地!秘境“香格裡拉”的進入和探索都異常艱難,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與世隔絕的美景不受污染,使那裡原住民的生存狀態保持了原始的古樸風貌。

在29歲的風華正茂的時候來到這裡游歷是幸運的。經過路上的自然風光和宗教人文的洗禮,見識各種美醜善惡的靈魂,考驗意志、機智和同情心,鍛煉了自己計劃和分配資源的能力,還有路上許許多多的感悟都構成人生寶貴的一段經歷。回首以往懵懂歲月裡深受艾蕪的《南行記》影響:

“人應像一條河一樣,流著,流著,不住地向前流著;

像河一樣,歌著,唱著,歡樂著,

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

以29歲的18天的香格裡拉旅程作為獻給自己青春的“南行記” !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