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郭洞村游記

作者: wxhai

導讀郭洞村游記挑了個旅游的淡季,選了個冷僻的地方――武義郭洞村,在永康吃過午飯後即驅車20多公裡來到了郭洞村。從大路到村口有4公裡的小路,僅能有二個小車交叉而過,還通著中巴。 沒幾分鐘已到村口,一老夫擋關大手一指,車輛必乖乖地轉向左則地停車場――-交費。停車場,一個碎石墊鋪稍加平整的空地,倒也標著大客車、中巴車、小客車的停車位置。不過這時候 ...

郭洞村游記挑了個旅游的淡季,選了個冷僻的地方――武義郭洞村,在永康吃過午飯後即驅車20多公裡來到了郭洞村。從大路到村口有4公裡的小路,僅能有二個小車交叉而過,還通著中巴。

沒幾分鐘已到村口,一老夫擋關大手一指,車輛必乖乖地轉向左則地停車場――-交費。停車場,一個碎石墊鋪稍加平整的空地,倒也標著大客車、中巴車、小客車的停車位置。不過這時候只有我們二輛小車,可以胡亂停放。

出了停車場的台階就是郭洞村的收費村口了。門口搭了一個小竹亭作售票亭,20元/人,沒有導游,不知是游人少都回家休息了還是根本就沒有。村口以一個石門檔為標志,進去後展現在眼簾的是一個水池和架在一個“嘩嘩”淌著山水的小溪上的石橋,石橋上別致地建了一個亭子,亭子匾上醒目地寫著“義鄉”二個大字,透過亭子背景是白牆黑瓦一處明顯不是住房的建築,走進一看果然是一處村裡的宗教活動場所-燒香拜佛的地方。當你一下看到眼前的這一切悠悠靜靜顯露著歷史滄桑的古老村落,你肯定會想進村後等待你的會是怎樣一個世外桃源。

漫步走進村裡,也不知是什麼時候建造的碎石堆砌的小屋夾雜著幾處現代而又陳舊的民屋。碎石建造是郭洞村的特色,不過想找到一個沒有夾雜物的純碎石建築群卻是比較困難,很是可惜,或是我沒有尋遍的緣故。都市裡的人呆慣了在水泥森林的生活,時不時的想跑到外面來尋點野趣。看到愈古老愈陳舊對比愈強烈愈是感到游有所值,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感一番現代之情調,然心滿意足。殊不知長期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可能早已厭倦了這裡的落後和陳舊給帶來的生活不便,也渴望著像城裡一樣用上抽水馬桶和煤氣住上生活方便的住房。所以略有錢財便大興土木,生活改善了,村景卻也改變了。

村中有一“何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其建築說是和其他祠有區別,由於對這類專業不懂也只能外行看熱鬧了。從小邊門進去,正對大廳,大廳的正對面是一個不小的戲台。大廳的樑上重重累累的匾顯示著何氏家族曾經的榮耀,精制的戲台告訴你何氏擁有的輝煌。大廳的左邊一溜排著一排棺材,在寂靜的大廳裡欣賞之余不免也讓人起一層雞皮疙瘩;大廳的右邊排放著原來村裡使用現在很難見到的生活用品,讓人感慨時代的進步。

山上的樹木是很茂森的,據說古時起郭洞村的村規就規定不得上山砍樹違者視情節嚴重程度要砍去手指或手臂,如此滿山的樹木得以保留。遺憾的是冬天沒有滿山的蔥綠,春天的氣息還沒到呢。有幾棵南方紅豆杉不知是否像雲南的那麼珍貴,好像也沒有特別的保護。山水很清,不時可以看到溪邊的小魚,村婦站在溪裡洗著衣服,一幅祥和的景像。可是細一瞧,優美的小溪底下沉著許許多多紅紅綠綠的垃圾。一路上小溪裡竟然沒有沒有垃圾的地方,自然環境的美麗和人類活動帶來的破壞形成強烈的對比,叫人感到難受。也可以看出作為旅游地管理的缺乏和不力。

一圈逛下來已是下午四點半,在進村時跟村口地飯店老板娘說好,出來吃竹筒飯。竹筒飯要烤很長時間,在新鮮的竹筒裡放上香米、肉粒、干菜、玉米粒等在佐以調料,放在爐上慢慢烘烤,一邊烤還要一邊轉烤的均勻。吃的時候劈開竹筒,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嘗一口軟硬正好、味鮮香美,一掃游村的不如意。食中再讓老板娘配上幾盤炒野菜,也叫不上名字。一餐少葷多素簡單而又隨意的晚餐就成了。

感覺游郭洞村是虎頭蛇尾,村頭還可,村中作為旅游地仍需好好規劃和開發。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