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旅順口港經老鐵山角向北航行約25裡處,有一座巍峨奇異的小島矗立於萬頃碧波之中,疑似神話傳說中的蓬萊仙洲,這就是聞名中外的世界奇島——蛇島。蛇島位於東經120°59’,北緯38°57’。原名礁 腊,當地人又稱之為“蟒山島”、“小龍山島”。島的輪廓呈不規則長方形,走向西北東南,長1500米,寬700米,面積0.8平方公裡。島的周圍除東南有一小片卵石灘外,均為懸崖峭壁。地形西南高,東北低;主峰在西南角,海拔216.9米,呈單面山。由山脊斜向南、東、東北和西北切割成扇狀形6條衝,溝地面緩傾,但崎嶇不平。蛇島的氣候屬南溫帶濕潤季風氣候,由於受周圍海洋的調節作用,具有海洋性氣候特點。最冷月、最熱月都比陸地拖後,氣溫日較差小。年平均溫度10.5℃,平均相對濕度68%,年降水量600毫米,由於全島除峭壁外多為植被所覆蓋,降水流失量小,加之四周環海及南高北低的地形減少了單位面積的太陽輻射和地表的蒸發,故空氣濕潤,土層含水量較高。島上植物生長茂盛,覆被率達70%以上。植物種類有65科206種,主要分為灌木狀喬木群落、灌木植物群落和草本植物群3個類型。春、夏、秋三個季節,島上蔥蘢黛綠,絢麗多姿。島上動物約有150多種,其中鳥類約47種。長期以來,這個小島被神秘的空氣籠罩著,鮮為人知。直到1957年4月,大連醫學院教授動物學家伍律為首的12人,該島作了一次全面考察之後,才撥開了它神秘的雲霧.據1982年由北京、沈陽、大連等地動物學家組成的調查團清查,島上現存蛇1萬條左右,每年增殖仔蛇1000余條。島上蛇的學名叫Ripen,國名叫蝮蛇,是西伯利亞蝮蛇的一種,屬爬行綱蝮蛇科(響尾蛇科),長60一70釐米,大者可達94釐米。蝮蛇頭呈三角形、頸細,背灰褐色,兩側各有一行黑褐色的圓斑,腹灰褐,具黑白斑點,捕食鼠、鳥、蛙、蜥蜴。蛇島的蝮蛇頭和牙特大,毒性甚烈,1克蛇毒液可毒死1000只兔子,3萬只鴿子,0.1克可致人死亡。盤踞著萬余條蛇的一座小島,在人們的想像中,必然是一踏上島映入眼簾的便是萬頭竄動的蛇群吧?其實遠非如此。原來這裡的蝮蛇都非常善於偽裝,不僅軀體的顏色和周圍的環境酷似,連棲息的姿態也能摹擬周圍的物狀。爬在岩石上的,有如石頭的裂縫,盤在樹上酷似枯於虯枝,使人難於識別。只有經過一番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遍地皆蛇的奇觀。島上的蛇一般不襲擊人,只要不觸犯它,即使離它很近也無害。另外,蝮蛇的特點是,判斷周圍環境不依靠眼睛,而靠眼鼻之間的一個特殊器官——頰窩。頰窩狀如漏鬥,是一個靈敏度極高的熱測位器,能察覺攝氏0.001度的溫度變化。人、鳥、獸順風靠近它,立刻被它察覺,人們根據它的這一特性,逆風靠近它,雖然近在呎尺也不會被發現。蛇島蝮蛇的活動規律很有趣,它的活動直接受島上小型遷徒鳥類活動的影響,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和日變化。每年4月上、中旬,小型遷徒鳥開始到來,此時島上蝮蛇開始出蜇,多於石板或樹枝上曬太陽。5月,遷徒鳥開始大量路過,至蛇島暫時停歇。這時島上草尚不高,葉亦不茂,小鳥自由穿飛,蛇的數量也明顯增多,有的樹木枝干上可見數條,形成蛇在島上第一個活動高潮。6、7月(尤其7月),島上鳥類稀少,留鳥只有海鷗和雨燕,這時島上蝮蛇同陸地蝮蛇恰恰相反,由於無食可捕,被迫夏蟄,多蜷曲於草叢或石下,活動處於低潮。秋季,島上草木茂盛,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小型遷徒鳥再度過此,最盛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數量較春季為多。在此期間,島上的蝮蛇大量采食,且有產仔和交配活動,形成為第二個活動高潮。蛇島蝮蛇在活動高潮季節,每日隨著小型遷徒鳥類的活動,還有晨、昏兩個活動高潮,即小鳥凌晨3一4時開始起飛,蛇亦於此時出洞上樹,5時以後小鳥漸少到7時不見,蛇8時開始下樹離去。15時左右小鳥再次飛鳴,蛇又陸續上樹,18時以後,偶聞鳥聲不見飛鳥,蛇於19時左右再次下樹離去。可見島上蝮蛇同小型遷徒鳥類活動基本一致。蛇島蝮蛇有定居的特性,就是說,島上的蛇有永久性的棲息地和較固定的臨時棲息地以及被“流放”後還有返回“家鄉”的特性。 11月,小型遷徒鳥過境以後,蛇亦均隱棲於較深的天然岩洞蟄眠越冬。次年4月中旬陸續復蘇出洞後,在50米以內的不遠處選一臨時棲息地,即固定的采食場所(多為樹枝上),每天到此棲息待食,如將其捉獲帶到幾百米以外的地方“流放”,幾日後該蛇仍可回到原地原位等待捕食。目前,島上的蛙、鼠、蟾類已相當稀少,因為有蝮蛇這個強大天敵的威脅,它們已很難生存。蝮蛇現在主要吞食鳥類。它它們狙擊鳥類的技巧令人嘆為觀止。無論在草叢、岩石或樹枝上的蛇,覓食時,都把身軀左右折曲成“之”字形,三角形的頭微抬衝著天空,保持一觸即發的姿態趴在那裡,一動不動地等待小鳥飛來。樹上的蛇,有的尾部纏在樹枝上,前半部彎曲似壓縮的彈簧,腹部緊貼樹枝。這種“守株待鳥”的方法有效且辛苦,需要特大的耐性。運氣好的一天就可捕食2至3只小鳥,運氣不好則要等幾天甚至幾個月。起早貪黑,一天兩次爬上爬下,總到一個位置等待,嘴裡不斷地吐出舌頭四處搜索,當探食感官——頰窩(熱測位器)探得小鳥在其攻擊範圍之內時,突然彈伸頭部迅咬一口,其迅如箭,被咬小鳥中毒死亡,蛇便囫圇吞食。有時地面上兩蛇爭食一鳥,多為吞食頭部者取勝。如互不松口,往往食頭部者將對方同食物一並吞咽,咽到一長度再吐出。 蛇島蝮蛇耐飢力強,食量亦大,在有水情況下,一般可數月或年余不進食,有的竟長達30個月不食。進食,成體每次一般為體重的1/6--1/4,個別達1/2以上;幼體和亞成體一般為其體重的1/3一1/2強,個別幼體食量可接近甚至超過其體重,有的飽食後竟然不能爬動,在受到驚擾時為了逃避,不得不將最後吞食的動物吐出再慢慢爬走。這裡的蛇較耐寒,但不耐高溫。據資料載,在4℃以下條件中,多數蛇已不動,但在受驚時張口捕咬。1976年1月,曾發現凍在冰中的蛇尚未死亡。然而,在炎日下曝曬則不能耐受,在缺水條件下尤其如此。6、7月島上蝮蛇多棲於草叢中、石板下,除無食可捕不活動外,與躲避陽光直曬亦有一的關系。在蛇島上,蛇和鷹的搏鬥,可說是自然界生存鬥爭的壯觀。鷹盤旋於高空,不管蝮蛇如何偽裝,還是逃不過它犀利的眼睛。鷹一旦發現獵物,就像隕石般直衝下來,疾如迅雷。蛇發覺鷹俯衝襲來,也立即迅速得像射出的彈丸似的迎襲上去。此時,生死存亡決於瞬間。鷹啄蛇,蛇死,蛇囓鷹,鷹亡,彼此成為對方的美餐。蛇島上的蛇何以能長期繁衍下來,以至這裡成為蛇的王國呢?專家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在茫茫大海中的孤島,人跡罕至,地理環境特殊;二是當地流傳著對蛇島的種種神奇傳說,居民稱蛇為“白龍”,視若神明,不敢捕殺;三是春秋兩季遷徒的候鳥多在島上落腳,給蛇提供極為豐富的食物。這裡的蛇又能適應環境,竟養成既冬眠又夏眠的習性;四是島上草未豐茂,氣候溫煦,天然岩縫和洞穴眾多,宜於蛇的生存繁衍。島上的蝮蛇是我國寶貴的野生動物資源,它在醫藥和科學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據蛇毒分離結果表明,蛇島蝮蛇的蛇毒含有16種成分,比我國大陸上的蝮蛇含毒成分還多。近20年來,科研工作者對蝮蛇的藥用價值作了不斷深入的研究。開始是利用但蛇制造蛇粉、蛇酒,進而發展到對蛇毒的研究應用。臨床證明,蝮蛇的原毒對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婦女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均有很好的療效。從蝮蛇原毒中分離提取出來的精氨酸脂酶,具有明顯的抗癌、抗凝血作用。此外,在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大動脈炎、高凝血症等疾病方面,也都展現了良好的前景。目前,蛇毒已廣泛運用於臨床。旅順口建立了占地面積400平方米的蛇園和專門用蛇毒治療各種病的蛇島醫院。駐旅順口海軍406醫院內四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郭昌賡運用蛇毒加高壓氧治療腦血栓後遺症獲得顯著療效,為國內首創。
附錄:蛇的藥用價值
1.蛇肉: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止痙止癢。臨床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麻風、癮疹、小兒風、疥癬等。
2.蛇皮:臨床用於體質虛弱、白癲風、化膿性指頭炎、乳腺炎、癤腫、惡瘡、骨疽、牙痛。
3.蛇骨:用於痢疾,久瘧勞疾、療癤、一切冷漏。
4.蛇血:治血虛、補血活血,抗心力衰竭。
5.蛇膽:祛風化痰、療疳殺蟲、清熱明目,主治咳嗽多痰、赤眼目糊、風濕關節痛。
6.蛇油:臨床用於凍傷、燙傷、惡瘡癤腫、漏瘡、血管硬化、帶頭皰疹。
7.蛇鞭:補腎壯陽、溫中安腎,用於治療陽萎、腎虛、耳鳴、慢性睪丸炎、婦女宮冷不孕等。
8.蛇毒:具有抗凝、溶栓、降脂、去纖、擴冠降壓、抗衰防老、抗癌、鎮靜、清火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