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2

作者: zzzsssscc

導讀西園介紹宜兩亭 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它踞於中園和西園分界的雲牆邊,亭基較高,六面置窗,窗格為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後,宜兩亭突出於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 ...

西園介紹宜兩亭

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它踞於中園和西園分界的雲牆邊,亭基較高,六面置窗,窗格為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後,宜兩亭突出於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範例。“宜兩”出自一個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與元宗簡結鄰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樹探出圍牆,可為兩家共賞。白居易寫詩贊美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以此來比喻鄰裡間的和睦相處。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為堆山築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花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豈不妙哉!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就這樣,一句好詩,一段佳話,造就了一個妙亭,一道風景。

波形廊

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池布局,分成兩 段,臨水而築,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於倒影樓,懸空於水上。這裡原來是一堵 分隔中、西園的水牆,作為兩園之間的分界橫在那裡,如何規劃成景頗費躊躇。聰明的工匠借牆為廊,凌水而建,以一種絕處求生的高妙造園手法來打破這牆僵直、沉悶的局面,將廊的下部架空,猶如棧道一般,依水勢作成高低起伏、彎轉曲折狀,使 景觀空間富於彈性,具有韻律美和節奏美。由南往北,經過一系列形態變化之後,突然出現大幅度轉折,把它拉離園牆一段距離,使之突出於水池之上,低貼水面,左右凌空,廊頂變化如亭蓋,臨水處立小石欄柱兩根,猶如釣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樓的近終點處,在其下部設一孔水洞,讓廊跨越而過,使園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體也拔高至最高點。若遠看水廊,便似長虹臥波,氣勢不凡。

卅六鴛鴦館

是西花園的主體建築,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卅六鴛鴦館”。一座建築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以屏風、罩、紗槅將一座大廳分為兩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並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鴛鴦廳面闊三間,外觀為硬山頂,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閣。北半部挑出於水面,由8根石柱撐住館體架於池上。館之中央的銀杏木雕玻璃屏將大廳一隔為二。北廳(後廳)臨清池,夏、秋時推窗可見荷池中芙蕖浮動,鴛鴦戲水,東漢時大將軍霍光“(在)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鴛鴦卅六對,望之燦若披錦”,館名取其意,匾額為清同治年間蘇州狀元洪鈞題寫。蘇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時期狀元人數居全國前列,洪鈞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間傳說中成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賽金花為妾。賽金花的故事後來被人寫成小說,洪鈞也就更加出名了。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於冬、春居處,廳南向陽,小院圍牆既擋風又聚曖,並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張履謙建此館時曾栽種18株名貴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卻如傲雪的腊梅嫣紅鬥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著獨特的美,此館匾額是晚清蘇州的另一個狀元陸潤庠所題。陸狀元和洪狀元在蘇州話裡洪、陸諧音“紅、綠”這一紅(洪)一綠(陸)同邑兩狀元為同一建築寫匾額,為廳堂增色不少。卅六鴛鴦館內頂棚采用連續四卷的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梁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余音裊裊,繞梁縈回。主人在此宴友、會客、休憩,環境優雅,在廳中鋪就一方紅氍毹,吹笛弄簫,吟歌唱曲。陳設古色古香,書畫掛屏、家具擺設配置精當。

倒影樓

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的景點。樓分兩層,樓下是為“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拙政園之蜚聲江南,是與大畫家、大詩人文徵明分不開的。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於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他將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俞粟廬書《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面水的一側於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尤其是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雲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樓上原是園主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境可人,幽香可愛。

與誰同坐軒

小亭非常別致,修成折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鵝頸椅、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著杜甫的詩句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扇亭地處山麓水邊,地理位置甚佳,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後左右美景不斷。在扇亭後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於枝繁葉茂的草樹中,摒棄了一切裝飾,樸素無華。山小亭微,搭配勻稱,襯以亭前山水,儼然一戴笠漁翁垂釣,悠然自得。前人曾寫詞贊道:“花間蘿蹬一痕青,煙棱雲罅危亭。笠檐蓑袂證前盟,恰對漁汀。 紅隱霞邊山寺,綠皺畫裡江城。槐衙柳桁繞瓏玲,坐聽啼鶯。”與誰同坐軒和笠亭是兩種不同的園林建築藝術造型,也是在古典園林中較少見的像形建築。亭、軒結合,渾然一體。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閣”。造型高聳凌空,立面槅扇飾有精美圖畫。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雲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閣,地理位置依次是臨水、山中、山巔,它們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漸進,猶如音階中的哆、唻、咪,一氣呵成,使人陶醉在這動聽的旋律裡。

留廳閣

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台,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梅、鵲飛罩,浮雕、鏤雕、圓雕相結合,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接縫處不留痕跡,渾然天成,是園林飛罩不可多得的精品。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是一個抽像化的船廳,廳前平台如船頭。左側池塘中種滿了荷花,荷花生長期間其葉、蕾、花、果皆有姿有態,觀賞期特長,從春末夏初池面冒出點點綠錢到盛夏時節的滿池華蓋,直至秋意濃濃的枯葉殘花,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到的美。俗話說,花無百日紅,再美的鮮花最終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殘花敗葉的凄涼晚景讓人不忍卒睹,唯獨秋塘枯荷卻別有一種殘缺美的意境,李商隱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留聽閣就是取此詩意而名。花謝了,人已老,景猶在,情難忘,觸人心境,發人幽思。《紅樓夢》第四十四回裡 ,賈寶玉與林黛玉乘著姑蘇駕娘撐動的木舫在水中游賞,黛玉看到滿池荷花時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是個極有文化修養的姑娘,多愁善感,聰明絕頂,但又孤傲清高,不願隨波逐流,所以才會對李商隱這句表達冷寂清幽之美的詩句產生共鳴。這雖然是文學作品裡的描述,但她所欣賞的如此富有詩意的境界也出現在拙政園的西花園裡。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在中國園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歡快或喜悅的美妙樂章。

塔影亭

此亭從頂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為正八角圖案,是園中最精致華麗的建築物之一。在留聽閣船台,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至致。狹長的縱向水系拉開了層次,隔了一定的距離,水灣的縱深感就增強了,那攢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真亭假塔,虛實相連,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在拙政園中,有兩處景觀與寶塔有關。一處是在倚虹亭看遠借的園外北寺塔,還有一處便是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實體,而在西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虛體。不論是真塔遠望,還是假塔近觀,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留下深刻的印像。塔影亭所處的位置並不顯眼,已到了花園的盡頭。聰明的主人在水源將盡處築了一個小亭,若將整個西園比作一首旋律優美的樂曲,那麼塔影亭 就是最後一節音符。嘎然而止的樂曲讓人覺得突兀,而此處有了塔影亭則組成了完整的樂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還有影,就如曲終遺音余韻不絕,讓人回味。

在拙政園裡面走走,感覺真不錯,景色很美,不管在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圖畫。

下一個目標獅子林,不用聽門口的三輪車說的載你一段,獅子園距離拙政園很近的,走兩分鐘就到了。閑話少敘,看看介紹吧。

一、獅子林歷史簡介

獅子林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城區東北角的園林路23號,開放面積約14畝。獅子林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之一,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出神入化,被譽為“假山王國”。

獅子林始建於元代。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禪師來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們擁戴。元至正二年(1342),弟子們買地置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天如禪師因師傅中峰和尚得道於浙江西天目山獅子岩,為紀念自已的師傅,取名“師子林”,又因園內多怪石,形如獅子,亦名“獅子林”。園中最高峰為“獅子峰”,另有“含暉”、“吐月”等名峰,建築有“立雪堂”、“臥雲室”、“指柏軒”、“問梅閣”等。園內多竹,竹間結茅的方丈禪窩,建有“冰壺進”、“玉鑒池”、“小飛虹(橋)”。園建成後,當時許多詩人畫家來此參禪,所作詩畫列入“師子林紀勝集”。著名的話有:朱得潤的《獅子林圖》、倪瓚(號雲林)的《獅子林橫幅全景圖》、徐賁的《獅子林十二景點圖》。(倪瓚和徐賁的畫在清代由皇家收藏,近世有延光室影印本,真跡目前下落不明)。獅子林由此名聲顯著,至元末明初,已成為四方學者賦詩作畫的名勝之地。

天如禪師謝世以後,弟子散去,寺園逐漸荒蕪。明萬歷十七年(1589),明性和尚托缽化緣於長安,重建獅子林聖恩寺、佛殿,再現興旺景像。至康熙年間,寺、園分開,後為黃熙之父、衡州知府黃興祖買下,取名“涉園”。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黃熙高中狀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園”。至清光緒中葉黃氏家道衰敗,園已傾圯,惟假山依舊。1917年,上海顏料巨商貝潤生(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叔祖父)從民政總長李鐘鈺手中購得獅子林,花80萬銀元,用了將近七年的時間整修,新增了部分景點,並冠以“獅子林”舊名,獅子林一時冠蓋蘇城。貝氏原准名籌備開放,但因抗戰暴發未能如願。貝潤生1945年病故後,獅子林由其孫貝煥章管理。解放後,貝氏後人將園捐獻給國家,蘇州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後,於1954年對公眾開放。

二、獅子林的主要特點

1.以“假山王國”著稱於世。

獅子林假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復雜的實例之一。元末明初建園時,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綱”的遺物,經過疊石名家的精妙構思,假山群氣勢磅礡,以“適、漏、瘦、皺”的太湖石推疊的假山,玲瓏俊秀,洞壑盤旋。像一座曲折迷離的大迷宮。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筍,石縫間長著古樹和松柏。石筍上懸葛垂蘿,富有野趣。假山分上、中、下三層,共有9條山路、21個洞口。沿著曲徑磴道上下於嶺、峰、谷、坳之間,時而穿洞,時而過橋,高高下下,左繞右拐,來回往復,奧妙無窮。兩人同時進山分左右路走,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少頃明明相向而來,卻又相背而去。有時隔洞相遇是可望而不可及。眼看“山窮水盡疑無路”,一轉身“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邊轉,一邊可欣賞千姿百態的湖石,多數像獅形,大小小有五百來頭,有怒吼的,有憨睡的,有嬉戲打鬧的,或躺或立,或大或小,或肥或瘦。也有像黿的,像魚的,像鳥的。還可找到十二生肖圖,真叫人看得眼花繚亂。在假山頂上,聳立著著名的五峰:居中為獅子峰,形如獅子;東側為含暉峰,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腹部亦有四穴,在峰後可見空穴含暉光:吐月在西,勢峭且銳,傍晚可見月升其上。兩側為立玉、昂霄峰及數十小峰相映成趣。清代文人朱炳靖鑽過假山後寫道:“對面石勢阻,回頭路忽通。如穿幾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故路忘出入,新術迷西東。同游偶分散,音聞人不逢。”確實,把獅子林假山迷宮比作諸葛亮的八陣圖,毫不為過。個中滋味,非親臨不能體察也。

2.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獅子林是禪宗寺廟園林,惟則法師為禪宗高僧。園因寺而聞名。在佛學中佛為人中獅子,獅子座為佛之坐處,泛批高僧坐席,林即禪寺。因此,獅子林本身即是一個宗教用語。禪僧以參禪,鬥機鋒為得道法門,不念佛,不崇拜,甚至呵佛罵祖。所以獅子林不沒佛殿,唯樹法堂。而建築題名全都寓以禪宗特色。如立雪堂,為講經說教之堂。其名取自慧可和尚少林立雪之事:達摩祖師在少林修禪時,慧可為拜師在門外站了一個晚上,積雪沒膝,後被達魔祖師收為第子,修成正果成為禪宗二祖。如臥雲室,為僧人休居的禪房。還有指析軒、問梅閣等,都是以禪宗公案命名。即便獨生子林成為私家園林,這些建築重建後,題名依然不改,可見獅子林是禪宗與中國園林相互影響的一個詳細例證。

3.獅子林對皇家園林的影響。

在獅子林的滄桑變遷中,有一位皇帝對獅子林倍加贊賞。曾五次游覽獅子林,並留下大量題字和“御制詩”。他就是清高宗弘歷,即乾隆皇帝。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弘歷二巡江南到蘇州,他取來倪雲的獅子林圖展卷對照著觀賞獅子林。賜匾“鏡智圓照”於獅林寺,雙題五言詩《游獅子林》,此詩後被刻成御詩碑並新添一景名為“御碑亭”。1762年,乾隆二游獅子林,因愛其景,為獅林寺題額“畫禪寺”,在他臨摹的倪雲林《獅子林全景圖》和倪氏原作上分別題字。將臨摹之作“命永藏吳中”。1765年,獅子林已歸黃祖興所有。乾隆游獅子林後(時稱涉園),題下“真趣”匾額,又作“游獅子林即景雜詠”七絕三首、七律一首。回京後在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各信建一座獅子林。1780年,游獅子林後作《獅子林再疊舊作韻》。1784年,乾隆再次南巡,見到了徐賁畫的《獅子林十二景點圖》,十分感慨。游獅子林後,在《游獅子林三疊舊作韻》中寫到:“真山古樹有如此,勝曰芳春可弗尋。”這位75歲的老人自覺年事已高。只能“他日夢寐游”了。乾隆五次游覽獅子林,題寫三塊匾額,留詩十首、臨摹倪雲林《獅子林全景圖》三幅。在皇家園林掀起了摹擬江南山水,效法江南園林的高潮。1771年,乾隆在頤和園長春園東北角仿建獅子林,由蘇州織造署奉旨將獅子林實景按五分一尺燙樣制圖送就御覽,建成後名景點匾額均由蘇州織造制作,送京懸掛。1774年,承德避暑山莊建成,東部是以假山為主的獅子林,西部是以水池為主的文園,合稱“文園獅子林”,乾隆對此園非常喜歡,稱之“欲傲金閶未有此”。皇家園林廣泛采用了江南園林中廊、橋、漏窗與蘇式彩畫,引入堆疊假山的各種流派,大大豐富了北方園林的內容,是我園園林藝術史的重要一章。黃熙在中狀無後,重修府北,並以乾隆御筆的“真趣”匾額新增“真趣亭”一景,在淡雅的蘇州園林中抹上了如此富麗堂皇的一筆,也是皇家園林對蘇州私家園林影響力的一個典範。

4.近代建築與古典園林結合的產物。

獅子林自無代以來,幾經荒廢,幾經興旺。歷次的重修都打上了深深的歷史烙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文化、經濟特征。頗具爭議的是最後一代園主貝潤生對獅子林的重建。清鹹豐年間,獅子林年久失修,疊石亭台坍塌;由貝潤生購下重修。植花木、浚水池,增建燕譽堂、小方廳、九獅峰、牛吃蟹等景點。園周環以長廊,上置“聽雨樓藏帖”、“乾隆御碑”、“文天祥詩碑”等碑刻71塊。建湖心亭、九曲橋、石舫、荷花廳、見山樓、人工瀑布等景點,峰石依舊。又購園東住宅,建族校、家祠,在修建過和中采用了部分現代的建築材料,如水泥、鋼筋、彩色玻璃等,修建了部分西洋風格的建築,留下了造園上的敗筆和有爭議之處。但也很好地保護了原存的建築和假山,搜集了大量文物,使一代名園得觀光輝。

三、獅子林主要景點

燕譽堂:燕譽堂為園內主廳之一,富麗堂皇,高大宏敞,裝修精美。名取自《詩經:“式燕且譽,好爾無射”,表示名高祿重,榮宗耀祖。此堂建築上為鴛鴦廳,正中用屏門一隔為二。染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圓料。南北二半廳地下、牆上圖案各不相同,家具陳設式樣各異;南廳有窗,長窗用透明玻璃。北廳無窗,長窗用彩色玻璃。燕譽堂是蘇州園林鴛鴦廳中最佳的一例。燕譽堂前庭內,高大的白牆下築花壇,牡丹叢植,玉蘭夾峙,寓意為“玉堂富貴”

九獅峰:九獅峰位於小方廳北亭院內。院內花壇內,有一座高大的太湖石峰。石峰多孔的巨峰,形態俯仰多變,氣勢雄偉。仔細端詳依稀可見九頭不同次態的獅子,故名“九獅峰”。此峰用若干塊湖石鑲嵌接疊,而無斧鑿痕跡,疊石技藝相當高超。

指析軒:指析軒是園內正廳,兩層樓閣,高爽軒昂。批析軒原為禪僧講公案、鬥機鋒的場所,“指柏”是“趙州指柏”的簡稱。現為貝氏重建,底層有圍廊,翻軒有掛落。軒內屏門正上方懸掛光緒進士王同愈所書“揖峰指柏”匾。軒內家俱陳設有天然幾、花幾、供桌、太師椅、正中置銅鼓,古色古香俗稱“諸葛鼓”。登樓南望,可見對面奇石林立,兀峰矗立,即獅子林的假山群。

真趣亭:真趣亭為歇山卷棚頂,三面設置吳王靠。亭內懸掛金底綠字乾隆御筆“真趣”匾,是清高宗弘歷1765年所題。亭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顯示出與私家園林截然不同的皇家氣派。此處為園中主要觀景點,東品百獅山,南賞假山群,西觀山林瀑布,低見畫亭曲橋,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充滿詩情畫意。

門廳、轎廳

從園林路進入獅子林東大門,即原為承訓義莊正門。門上懸乾隆書獅子林御匾。解放前為私宅時,不輕易開啟解放後遂辟為獅子林正門,過高檻即是轎廳,為舊時停轎之處,與車門相對的還有西門,兩門上方各有磚額,分別題為『右通』、『左達』。

燕譽堂

“燕譽堂”出自『詩經』“式燕且譽,好而無射”。燕譽:燕而娛樂之意;無射:始終不已之意。此廳為全園之主廳,原是園主宴客所用。此廳是蘇州園林中較為有名的鴛鴦廳。所謂鴛鴦廳就是在一座大廳內用屏門,掛落隔成南北兩部分,從內部看似兩廳相連,但布置相異。北廳的梁柱用圓木,南廳的梁柱用方木,兩廳的門窗圖案,家具布置各不相同,匾額也各有題名,同時一般前廳是主人招待男賓之所,後堂則是女主人會見女賓之處。

小方廳

這可不是我們家裡的方廳呀。此廳特點為建築及構件呈正方形,三亭拱衛是一小巧玲瓏文會雅集之所。廳背窗下是“金磚”。此磚特別烘制後為清代皇宮鋪地專用。廳左右各有大型空窗,東窗外是素芯腊梅,在粉壁映襯下恰如一副腊梅圖。西窗外則是城市山林,一派生機。

九獅峰

出小方廳,即見廳園中的九獅峰。此峰立於粉牆之前,初看渦孔遍布,無甚奇特,細察似九頭小獅自在嬉耍。觀賞此石如看空中雲多變幻,須配合想像,妙在像與不像之間。庭院內東西各有半亭,擠出空間以突出九獅峰。

指柏軒

指柏軒原為禪僧講公案,鬥機鋒的場所,現為貝氏重建的大型樓底層有圍廊,翻軒有掛落。軒內屏門正中上懸王同愈所書“揖峰指柏”匾。屏門後有樓梯可上樓,三樓又稱聽雨樓因園主於此收藏『聽雨樓帖』,石刻拓片而得名。在此憑窗片而得名。在此憑窗眺望,可見對面奇峰林立。

見山樓

此樓推窗可見假山峰,取晉代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故取此名。不過這樓貼近假山,二樓有直接通假山的通道,可謂依山建樓。見山樓的面積僅為指柏軒的十分之一,即襯托出指柏軒的高大,又不與假山爭高低,可謂匠心獨具。

花藍廳

本名“荷花廳”,民國三十四年曾在此舉行蘇州侵華日軍向中國軍隊投降儀式。六八年此廳焚毀,後從婁 門內鄭宅移花藍廳一座至此。所謂花藍廳是一種小型廳堂,廳中步柱不落地,改成很短的重蓮拄,柱端雕成花藍狀。

真趣

“真趣”匾額乃清乾隆帝游獅子林時所題,亭內畫棟雕梁金碧輝煌,顯示出與素雅的江南園林建築完全不同的皇家氣派。亭四周景色如畫,東可見鄰水的花籃廳;南則見近處假山與隔水相望的假山群,西邊有山林瀑布,向西望去,湖心亭、九曲橋與石拱橋把湖面分隔為近、中、遠三景,顯得意味深遠。

暗香疏影樓

此樓樓名出自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貴疏貴斜,忌密忌直,疏梅之影橫斜倒映在清淺的水面上,黃昏時分月上枝梢,有暗香浮動,這幽雅醉人的環境,真是賞梅詠梅的佳處.推窗南望,可見紅梅綠樹,樹叢中飛翹的屋檐便是問梅閣。

飛瀑亭

由暗香疏影樓南行數步,可見飛瀑亭。此亭為卷棚歇山頂方亭亭南有瀑布自山頂飛流直下,亭中有石桌與四只石鼓墩座此可聽水流飛濺聲,但因山石樹木阻擋,並不能看到瀑布故亭內懸額“聽濤”,與湖心亭“觀瀑”互相呼應。

石舫

在江南的園林裡,往往有石船點綴其中,寓園主高潔、脫離塵俗、寄跡江湖之意。這裡是仿真石船,尾艙兩層,上層通平台,游人可到此眺望遠景。石舫上書對聯如下:“柳絮池塘春暖,藕花風露宵涼”

湖心亭

亭築於湖中央,故有此名。從亭中西望有瀑布飛泉。瀑布共分五疊,跌入飛濺,故湖心亭中懸匾“觀瀑”。湖心亭是觀瀑佳處,而它本身又在湖中占中心位置。當游人沿池繞行時,它始終成為視線的焦點。連接亭的九曲橋與南面的拱橋一平一拱、一曲一直、一輕一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問梅閣

此閣是西山中心景物,閣外有梅數枝。閣內窗紋,家具裝飾地面花紋皆雕刻成梅花形,屏上書畫也都取材梅花。此處乃西部最高處,可以東眺山地,池中有湖心亭架曲橋,全園山色歷歷在目。

雙香仙館

所謂“雙香”是指梅荷之香;因亭外近處有梅花,因亭外近處有梅花,山下有荷花池。冬天梅花暗香浮動;夏天,荷花香遠益清。在這裡能享受到這兩種清香,好似仙人居住之所。荷花與梅的清香都是純潔的,帶給觀賞者以高尚的享受並使心靈得到淨化。

亭築

亭築於環廊轉折處,建築形狀如打開的折扇,因此得名。由扇亭內向外望去,近處有假山,山道蜿蜒水邊,北望島上紫藤架與石拱橋,東望是黃石假山“小赤壁”,池水在山下洞中穿過,好似一幅生計盎然的立體畫卷。

文天祥碑亭

出扇亭,沿高低起伏的長廊東行,可至半亭。此亭壁有文天祥草書詩碑:靜虛群動息,身雅一心清;春色憑誰記,梅花插瓶座。整塊詩碑高一點五米,寬零點七米,只見兩行草書大字洋洋灑灑,跌宕生姿,筆斷意連如飛如舞。由此幾乎可以想像當時文天詳運筆疾速,一氣呵成的場面。

御碑亭

一七七五年乾隆皇帝南巡游此園時作『游獅子林』御詩一首。後黃氏刻碑立石,以示皇帝臨幸榮耀,留念後人,為園中古跡之一。文革中碑曾被毀,現碑文乃是文革之後按原有斷碑拓片重刻,而碑座、碑頂為舊物。

修竹閣

修竹閣飛跨池水之上,西連湖心島,東通復廊,因此閣內南北牆上分別有磚額“通波”與“飛閣”。修竹南北不設牆,在閣內北望,可見小溪,蜿蜒於山間,曲折幽深,南望則見曲折、錯落的石岸圍住湖水一泓,似山中小湖,頗含野趣。

臥雲室

臥雲室為假山環抱中的方形樓閣,從南面看,屋頂是橫脊極短的歇山式;從北面看,樓閣向外凸出。報廈內是樓梯,報廈內是樓梯,報廈的屋頂是半個四方攢尖頂。兩種形式連接在一起,造成奇特的外觀,每層屋面內六只飛角,這種形制為它處所少見。

立雪堂

一進立雪堂,可見一幅對聯:蒼松翠竹真佳容,明月清風是故人。這副對聯反映了主人以松竹風月為友,脫俗超塵的情趣。“立雪”指是北宋時揚時和游酢一起去向程頤請教,程正在午睡,兩人就侍立等侯,這時下雪了,等程醒來看到他們時積雪已有一尺深了。

獅子林,素有“假山王國”之稱。園中不僅多竹,而且多狻猊石。山中有太獅、少獅、吼獅、舞獅、醒獅、睡獅或蹲、或鬥、或嬉不可勝數。而不可思議的整座群山,狀如昆侖山,山脈縱橫拔地而出,以隆起的獅子峰為主,山巒奔騰起伏朝四面八方蜿蜒伸展。第一路山脈自獅子峰起,向東北方向越棋盤洞,入地脈達小方廳北庭院花台假山,終於九獅峰。第二路山脈從獅子峰出發,朝西北方向循山間小道跨石梁至見山樓前隱入溪池。第三路山脈,獅子峰往南穿環廊牆到達立雪堂庭院假山。第四路由獅子峰起,山脈向西南流動,跨過飛虹小橋,委蛇往南,越武陵洞口沿西南方十二生肖假山池峰直達雙香仙館假山岩谷,終至駱駝峰。第五路山脈,獅子峰向西,亦跨飛虹小橋,繼續往西行至西端假山群峭壁突然潛入山池綻達摩峰,渡飛瀑逆上四疊達飛瀑亭南面假山為最西端。五路山脈如蛟龍般伸至全園,開成了山環水繞的旖旎風光。獅子林假山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是以小飛虹為界,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假山環圍臥雲室而築,地處高阜,有遇百年難逢滂沱大雨,也能一泄而干的特點,無水浸之患,被稱為旱假山。飛虹橋西,假山臨水而築,謂水假山。山水相依,宛如天然圖畫。孔子曰:仁者愛山,智者樂水。到姑蘇游獅子林乃仁、智者也。

南方多美景,小巧精致。

接下來就是虎丘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湧山、海湧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裡的郊外。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約20公頃,山體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湧山。“何年海湧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像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湧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湧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衝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湧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剎近城郭,峰從海湧來。”(顧瑛)“嘗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王鏊)

虎丘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蘇州古城一樣歷史悠久。相傳,春秋時期,這裡就是吳王闔閭的離宮所在。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後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這裡。據《史記》等書記載,當時征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像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據說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宋代蘇州州學教授朱長文則認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並說:“然觀其岩壑之勢,出於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闔閭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歷也表示贊同:“本來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稱金氣精。”相傳,吳國滅亡後的數百年間,越王勾踐、秦始皇、東吳孫權,曾先後來次探寶求劍,結果都一無所獲,徒勞而返。

虎丘由帝王陵寢成為佛教名山和游覽勝地始於六朝。東晉時,司徒王 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營建別墅,鹹和二年(327年),雙雙舍宅為虎丘山寺,仍分兩處,稱東寺、西寺,劉宋高僧竺道生從北方來此講經弘法,留下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和生公講台、千人坐、點頭石、白蓮池等膾炙人口的古跡。六朝時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陳代張正見、江整二人詠虎丘詩有“遠看銀台竦,洞塔耀山莊。”和“寶塔據高壟,經台鎮嶺頭。”之句,可為佐證。這是虎丘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塔,廢毀已久。

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國復歸一統的隋文帝楊堅,篤信佛教,於仁壽年間(601年-604年)下詔各州郡建造舍利塔,並由“有司造樣送往當州”,也就是附發了塔的樣式,以便統一規制。於是,虎丘歷史上便有了第二座塔,位於山頂東晉王琴台故址,不過,據古建築專家劉敦楨考證,它只是一座方形的木塔,早已無有,決非保存至今的以磚結構為主的八角形塔。這一結論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到了唐代,為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為武丘報恩寺,仍分東西兩寺。顏真卿詩有“不到東西寺,於今五十春。”之句。那時虎丘離城雖近,但無大路和河流可通,游人需從田間阡陌穿行,如遇雨天還要涉水方能抵達,交通極為不便。寶歷元年(825年),五十四歲的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吏。這位熱愛蘇州風物、對虎丘情有獨鐘的大詩人有感於此,便領導蘇州百姓自閶門至虎丘開挖河道與運河貫通,沿河修築塘路直達山前,又栽種桃李數千株,加以美化,並繞山開渠引水,形成環山溪。事後,詩人寫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河堤上,長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帶,碧波潺緩,遠遠望去恍若海上仙島;從此水陸稱便,游人絡繹不絕。為紀念白居易功績,後人稱塘路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為山塘河,皆長七裡,號稱“七裡山塘”。此後一千一白多年間,山塘成為連結閶門與虎丘的唯一紐帶,是從蘇州城去虎丘的必經之路;既是閶門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風景名勝的前奏,歷史上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明清兩代虎丘的多部山志無不將山塘包括在內,一並加以記述。

然而,當初白居易開河築堤不到二十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崇道辟佛,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於會昌五年(845年)詔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強迫僧尼還俗,史稱“會昌滅佛”。遠離長安的蘇州也未能幸免於難,建寺已五百余年的虎丘東西二寺當即被拆得片瓦無存。但過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復。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為一寺,並從山下遷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築的格局。山下則另建東山廟和西山廟,以紀念舍宅為寺的王 、王珉兄弟。五代時期,中原分爭,江南一隅比較太平。當時蘇州是吳越國錢氏政權統治下,僅次於都城杭州的重鎮,國主錢 第四子錢元 、錢文奉父子治理蘇州數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構築圓林。據記載錢元 “每游虎丘山寺,前路引望已欣動顏色。比至,必規畫修繕。”虎丘的寺院和勝跡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維修和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現代修塔施工中,發現文物的文字紀年和塔的形制判斷,虎丘現有的佛塔,就是五代最後一年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亦即吳越國王錢弘 在位的第十三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建築。建成後十七年,吳越國“納土歸宋”,蘇州正式歸入宋王朝的版圖。

北宋至道年間(995-997年)蘇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為雲岩禪寺,由律宗改奉禪宗。景元年(1034年)詔以宋真宗趙恆御書三百卷副本藏於寺中,為此四年(1037年)特建御書閣。皇初(約1044年),又改禪寺為十方住持。此後常為禪僧掛錫之所。南宋紹興初(約1131年),高僧紹隆到虎丘講經,一時眾僧雲集,聲名大振,遂形成禪宗臨濟宗的一個派別“虎丘派”。紹隆法師名重宇內,聲聞海外,“法席鼎盛。東南大叢林號為‘五山十剎’者,虎丘遂居其一。”紹隆於紹興六年(1136年)圓寂坐化於虎丘。虎丘舊有隆祖塔院,在東山廟畔,昔時日本使者來華至蘇,必定要朝拜隆祖塔,可見影響之大。宋代在山上創建的還有應夢幻觀音殿(石觀音殿)、轉輪大藏殿、水陸堂、陳公樓(雙井橋)、千頃雲閣、和靖書院等。

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到至正四年(1344年)年間,雲岩寺有過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建,塔的維修也第一次見於記載,現存的二山門(斷梁殿)即當時所建。同時修繕和改建的還有大佛殿、千佛閣、三大士殿、平遠堂、小吳軒、花雨亭等建築,並鑄造巨鐘一口,疏浚環山溪六千余尺。元末群雄並起,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占領平江(蘇州)割據稱王。為保衛城池,選中水陸要衝的虎丘駐軍布防,在疏浚環山溪的同時,沿溪修築了一座環山城,將登臨之人歲無虛日的名勝之區變成了介戒備森嚴的軍事要害。一時“山上樓台山下城,朱旗夾道少人行。”(呂志學句)但虎丘土城在軍事上並未發揮作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征討張士誠,圍攻孤城平江(蘇州)達十個月之久。相傳徐達的攻城指揮部就設在虎丘,而常遇春亦屯兵於虎丘,與張士誠軍激戰於山塘至閶門南北濠一帶。

明代是虎丘歷史上的多事之秋,曾三次發生火災,毀而復建。第一次,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僧舍不戒於火,寺焚,延及浮圖”。至永樂初(約403年)修塔,建大佛殿、文殊閣,十七年(1419年)至十九年建妙莊嚴閣、千佛閣、大悲閣、轉輪大藏殿、天王殿、旃 林選佛場等。第二次,宣德八年(1433年)“火復作於僧舍,浮圖又及於災,而加甚於昔焉。”距第一次災後修復竣工僅十二年。巡撫侍郎周忱、知府況鐘聞知雲岩寺住持南邱立志復興,率先以俸祿捐助,蘇州官民紛紛施以財物。自正統二年(1437年)至景泰四年(1453年)約十五年間,先修復寶塔、重建大佛殿,而後構建敕賜藏經閣庋藏敕賜《藏經》、三大士殿、伽藍殿、香積堂、海泉亭等。嘉靖萬歷和天啟年間。在知府胡瓚宗等倡議和贊助下,又陸續修建了萬佛閣(妙莊嚴閣)、西方殿、伽藍殿,天王殿。千手觀音殿、大悲閣、轉輪大藏殿、千佛閣、悟石軒、和靖祠、五賢祠、申公祠,仰蘇樓等,並再次修塔。但時隔不久,崇禎二年(1629年)第三次失火,大雄寶殿、萬佛閣、方丈樓觀,一夕而毀。十一年(1638年)至十三年(1640年),巡撫張國維捐俸重建大雄寶殿、千佛閣,並修塔。據劉敦禎教授考證,塔的第七層即當時改建。

清代,虎丘經歷了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虎丘最興盛之時,為康熙至乾隆期間。康熙帝玄燁和乾隆帝弘歷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臨虎丘,並曾駐蹕山上,有幾次從浙江回京途經蘇州還要重游虎丘。祖孫二人先後在虎丘題寫匾額楹聯數十處,吟詩不下二十余首。現今頭山門所懸“虎阜禪寺”豎匾,就是玄燁的手筆。為此虎丘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先後建起了萬歲樓、御碑亭、文昌閣,以及宏偉的行宮“含暉山館”,接著又重修了大雄寶殿、千佛閣。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全面修整,十九年(1754年)建千手觀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1773年)修塔。當時山前山後軒榭亭台逶邐參差,多達五千零八十余間,共有勝景二百多處;白堤春泛、蓮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霽、風壑雲泉、平林遠野、石澗養鶴、書台松影、西溪環翠、小吳晚眺,號稱“虎丘十景”。虎丘衰落之時,為鹹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的兵火摧殘。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修成自天京(南京)揮軍東征,一路勢如破竹,迅速逼近蘇州,潰敗的清軍在城外楓橋、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帶縱火,大火延燒三晝夜。“山塘七裡繁華夢,贏得姑蘇一炬紅”(俞平伯詩)被譽為“紅塵中一二等風流之地(紅樓夢第一回)的蘇州閶門,繁華商市及虎丘、寒山寺等勝跡,旦夕之間化為廢墟。1863年虎丘又成為太平軍蘇城保衛戰的西北前哨陣地,曾在附近修築防御工事。戰後的虎丘,殿閣樓台僅存斷壁頹垣,唯有破敗的雲岩寺塔、二山門。二仙亭和石幢兀立於荒煙蔓草中;危塔暮鴉,西風殘照,人跡罕至,荒涼不堪。同治十年(1871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復,但因陋就簡,規模已大不如前。光緒十年(1884年),狀元洪鈞、詞人鄭文焯等集資於憨憨泉坡地依山勢創建擁翠山莊。辛亥革命後,1918年吳中名士金松岑、費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閣於擁翠山莊北,並於閣旁植紅綠梅數百株,成為品茗賞梅勝地。此後十余年,又陸續修建了頭山門、石觀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閣、可中亭諸勝。但八年抗戰期間,勝跡失修,樹木被砍,又出現了荒涼景像。

新中國建立以後,虎丘勝跡才真正開始全面修整。1953年到1963年短短十年中,維修加固了瘡痍滿目、開裂欲傾的雲岩寺塔,重修了二山門、大殿、千手觀音殿、小武當、小武軒、百步趨、十八折、擁翠山莊、申公祠、五十三參、御碑亭、上山路、陳去病墓,重建了悟石軒、平遠堂、花雨亭、通幽軒、玉蘭山房,新建了東丘亭、放鶴亭、孫武子亭、湧泉亭、海湧橋,疏浚了劍池、第三泉、環山溪,在元末張士誠土城殘基上修築了環山路,並在保護古樹的同時,大規模綠化,植樹二萬二千多株,山前山後滿目蒼翠,盡改往昔荒蕪面貌。1961年,雲岩寺塔以及二山門,有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中,虎丘不但整修和建設陷於停頓,而且受到了人為的破壞,石刻、佛像、匾額、楹聯、書畫損失嚴重。七十年代後期起,虎丘又進入了一個加快步伐恢復發展的新時期。到1989年建國四十周年時,失修、破損、無存的建築、石刻、匾聯逐步得到維修保護和復原,重建了千頃雲閣、五賢堂,新建了分翠亭、攬月榭、雲在茶香、萬家煙火等景點;1980年至1982年,新建“萬景山莊”盆景園於東山廟、隆祖塔院遺址一帶,薈萃蘇派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數千盆;1981年至1986年,對雲岩寺塔的塔基和基礎進行了加固,使這座傾斜已達2、34米的千年古塔轉危為安;年以後,重修了二山門,重建了巢雲廊、平遠堂、養鶴澗、頭山門兩廊,疏通了第三泉經劍池、千人石、白蓮池到養鶴澗的古水系,並將崎嶇不平的環山石子路和山坡小徑全部改鋪成平坦的石板路。與此同時,大力載種竹、茶、樟、杉、松、柏、梅、桂、櫻、楓、玉蘭、銀杏、石榴、枇杷、柿、棗、桔、栗、杜鵑等。如今,西麓的紅梅、綠梅,東麓的櫻花,後山的毛竹、杜鵑、白雲茶,都已蔚然成林;人工培植的書帶草、麥冬草和長春藤等也取代了以往山坡、路旁野生的雜草。春花、夏蔭、秋果,冬翠,四時佳景清麗可人,千古名山生機盎然。

1998年,虎丘以其整潔優美的環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優良的服務 ,被評為十處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之一。

2002年,蘇州山市虎丘山風景區日前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此前,風山景區已獲“全國十大文明示範風景區”和國家旅游局確認的高等級“AAAA”景區等評定,此番通過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標志著該景區百尺竿頭再上層樓,將從科學化過細管理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優化質量刷新形像。

二山門(斷梁殿)

斷梁殿,是虎丘二山門,196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因脊椽由左右兩段接合而成,且全殿不用金屬構件作緊固,只用竹、木釘而聞名,是古建築的寶貴遺產。它的外形結構是單檐歇山式,它的檐端輪廓,它是從中間兩柱開始,向兩側逐漸升高,形成圓弧曲線,給人輕靈之感。

憨憨泉

憨憨泉位於虎丘上山路西側,相傳,梁代天監中,神僧憨憨所鑿,距今已1400余年。此井泉至今清冽甘淳,有“井底泉眼潛通海”之說。舊時,寺僧在此汲水,沏虎丘白雲茶,以奉佳賓。

試劍石

試劍石位於山路東側,是虎丘山非常著名的一塊石頭,此石中裂如劍截。相傳春秋時期吳王闔閭令干將莫邪鑄劍,成而試之,劈開巨石。巨石旁另有一石,刻有“試劍石”三字,為宋呂升卿所題。

枕石

相傳,晉代著名高僧生公,就坐在這塊石頭上看經書,疲倦了就睡在這塊石頭上。這塊石頭又稱“蜒蝣石”,因為它形如蜒蝣,而且以前這塊石頭有粘質,扔石 子上去它能夠粘住不下落。

萬景山莊

萬景山莊,又稱“盆景園”,位於虎丘東麓,為近年新辟。園內陳列有數百樹樁、水石盆景精品,集蘇派盆景藝術之大觀。如首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中榮獲“特等獎”的《秦漢遺韻》樁景,榮獲亞太地崐區盆景展銀獎的《雲蒸霞蔚》等。山莊占地25畝,園內地形起伏多變,松聲塔影,景色優美,令無數盆景愛好者為之傾倒。

孫武子亭

孫武練兵場位於千人石東,相傳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被尊為“兵聖”的孫武在此操演吳宮宮女的場所,“三令五申”的成語就出於此處。在其旁築有“孫武子亭”,由張愛萍題匾,並題:“孫子兵法,克敵制勝,嬌娘習武,佳話流傳”刻於碑上。

真娘墓

古亭為“真娘墓”旁的紀念亭,真娘確有其人,原名姓胡,名瑞珍,北方人。能詩善歌,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被惡人騙買墮入妓院,老鴇強令真娘接客,真娘遂投環自盡。

冷香閣

冷香閣位於擁翠山莊北面,是品茶觀景的最佳埸所。在其庭中植梅三百株,每逢仲春,紅苞綠萼,疏影暗香。閣之上下都是五楹,東、西、南三面環以廊,高爽幽靜,別繞清趣。

第三泉

第三泉位於千人石之西,深二丈許,壁間取蘇東坡“鐵花秀岩壁”句意,摩有“鐵華岩”大字,相傳“茶聖”陸羽曾在虎丘寓居並品評此泉為天下第三,岩間築亭,為文人品茗雅集之所。

致爽閣

致爽閣,又名“虎伏閣”,位於虎丘塔西南,為虎丘山之絕頂,因四山爽氣,日夕西來而得名。閣外平台曠朗,微風撲面,在此遠眺群山,胸襟舒暢,景色秀麗,特別是西南的獅子山,酷似一只蹲伏回望虎丘的雄獅,構成著名“獅子回首望虎丘”景觀。閣內陳設一套極為珍貴的明式家具。

雲岩寺塔

雲岩寺塔,俗稱“虎丘塔”,是著名的“中國斜塔”、江南第一古塔,也是古城蘇州的像征。該塔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八面七層,塔高47.7米,塔身最大傾角為3度59分,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82年來,每屆深秋,成群蒼鷺,聚來虎丘,棲息毛竹林梢,飛翔古塔周圍,出現“萬千鷺鳥伴古塔”的壯麗景觀。

劍池

劍池位於“千人石”上,“雙吊桶”之下,《吳地記》曰:“闔閭葬其下,以劍為殉,故池也以劍為其名”,是虎丘最為神秘的地方。劍池崖左壁有篆文“劍池”兩字,相傳為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右壁有北宋米芾所書“風壑雲泉”四字,意思是側耳聽風,舉目觀岩,抬頭觀雲,低頭看流。寫盡劍池風光,令人留連忘返。

千人石

千人石位於虎丘中心,為天然形成的大盤石,由南向北傾斜,平坦如砥,氣勢雄偉,中有兩岩石凸起,頂面平坦,四壁如削,實為罕見。站在千人石上環望四周,東南是松柏低窺,西北是軒閣迭連,近看劍池,仰望寶塔,鏡界開朗,景色壯麗。

二仙亭

始建於宋,清嘉慶年間重建。亭內石碑二方,分刻唐末道家呂洞賓,五代宋初道家陳摶二仙像及傳記。

可中亭

在千人石北,又名可月亭,取劉禹錫詩“一方明月可中亭”意。明清時為曲會聆歌賞月佳處

悟石軒

悟石軒舊為“得泉樓”、“萬歲樓”。此軒正處虎丘正中高地,坐北朝南,憑欄眺望,虎丘諸勝,悉塑眼前。

白蓮池

白蓮池,在生公講台東,據《姑蘇志》載:“生公說法時,池生千葉蓮花,故名”。池中有石一方,疊於它石上,名“點頭石”。清王寶文書“點頭”二字。

五十三參

在白蓮池東,前有五十三級台階,均由花崗石砌成,高峻而又寬闊,兩側石欄飾石獅三對,憨態可掬,以示靈威。台階升至第二十七層,鋪石加寬,以置香爐供作拜台。這五十三級台階,取佛經中“五十三參,參參見佛”之意名“五十三參”。又稱“走砌石”、“玲瓏棧”。從下往上攀時,每登一級,均可瞻望到大雄寶殿內安坐的佛像,善男信女可一步一拜,以表虔誠。這也是佛教中的一種祭拜形式。

大佛殿

大佛殿即為著名雲岩寺佛殿,虎丘佛寺自東晉始建,經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最盛時有寺院幾十處。

御碑亭

宋時稱“御書閣”。元時為“妙莊嚴閣”,後毀於火。清康熙、乾隆兩帝南巡,皆駐虎丘山,均留有墨跡,就此處建御碑亭。現亭中有御碑三塊,分別是康熙、乾隆的御制。

千頃雲

在萬家煙火西,取蘇軾“雲水麗千頃”句為名。

五賢堂

出大雄寶殿東院門,緊挨其壁即五賢堂。為紀念唐代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宋代王禹、蘇軾五位古代賢明而建。五位賢者,四位曾任職於蘇州,一位晚年寓居於蘇州,和蘇州結下了不解之緣。五賢堂硬山式屋頂,五架屋,粉牆黛瓦,長方形的門上嵌“曠代風流”四字磚額,建築形制十分簡樸,深處於大雄寶殿、小吳軒兩個高敞的建築之間,更顯其莊嚴肅穆。

平遠堂

取“平林遠野”之意。堂前築平台,臨崖砌石岸石階,高愈丈。下臨養鶴澗,景色殊勝。

小吳軒

“小吳軒”取孔子“登泰山而小魯”之意為名。蘇東坡游山到此曾說“登泰山望小魯,登虎丘望小吳”。

養鶴澗

在平遠堂下,萬景山莊後。恢復後的養鶴澗,在其西端疊一黃石峭壁,源自第三泉的水系經劍池、白蓮池,流到這裡,從峭壁上直瀉而下,形成一嘩嘩作響的瀑布其下以黃石築石澗,蜿蜒曲折百余米,一直延至東部環山路。瀑布流經石澗,形成涓涓細流,潺潺東去。澗兩側的岸坡上,種滿各種植物,春夏秋冬四季皆宜,形成一幅四季變幻、有聲有色的“塔影山澗”圖。

湧泉亭

相傳蕭梁天監中高僧惠響“鑿石為井,泉湧三丈”,故築“湧泉亭”。

攬月榭

從環山路沿石徑而下,一榭面南臨水而築,淺淺的歇山式屋頂,飛檐微翹,其下矩行台基,四角立石柱全部開暢,唯北面中間建一牆,開一方形空窗,把岸邊翠葉構窗景。榭的東、南、西三面貼水附建回廊,設短欄。通敞的構築,廣收後山蔥翠,似一艘畫舫,停靠岸邊。四周綠意染目怡神。夜晚月落水中,水波吹破明月,使人不禁伸手攬月,故名其“攬月榭”。

小武當

相傳此景是春秋時吳王移自楚國武當山勝景,故稱“小武當”。是虎丘最古的遺跡。此處,前為一橢圓形的池塘,上築小橋,非常古拙,“中和橋”,過橋是一座青石牌坊,三門四柱,已是舊石殘柱,柱上雕有蛟龍祥雲,坊上石梁刻雙獅戲球,坊額“吳分楚勝”依稀可辨。武當山在湖北省,舊屬楚國,故稱其為吳地的楚國勝景。

通幽軒

原為宋尹和靖故址。後改建為“陸羽樓”,樓毀。清嘉慶時改為“牛馬王廟”。舊時每逢農歷除夕,欠債人到此躲債而得名“賴債廟”。

玉蘭山房

因四周遍植玉蘭而得名。據記載舊時曾有玉蘭一株,甚古,名冠吳中,相傳南宋時從閩移植於此。清同光年間猶存,後毀。解放後重建此房並補植玉蘭,早春時含苞欲放,景致幽雅秀美,恬靜舒適。

擁翠山莊

著名的擁翠山莊位於虎丘二山門內西側,總平面呈長方形,占地一畝余,此園依山築屋, 層造而上,各建築之間點綴峰石花木,有小園林之勝。山莊結合地形,巧借園外景物,布局靈活,視野開闊。在此可仰視虎丘塔,遠眺獅子山,俯覽虎丘山麓一帶秀麗風景,別有情趣。

虎丘不同於一般的蘇州園林

晚上去了觀前街看夜景,這裡就像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路上有很多專賣店,周圍有好多的百年老店(飯店),雖然不能和上海南京路相提並論,不過還是值得一去的。晚上借宿海龍王洗浴中心。

第二天又要出發,直奔寒山寺。

以一首詩而聞名中外的寺廟,要數蘇州寒山寺。唐朝詩人張繼寫了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很多到蘇州游覽的人,都把寒山寺列入日程,以便親自體驗一下詩中的意境。寒山寺在蘇州城西5公裡外的楓橋鎮,始建於梁,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據傳,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內主持,故名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楓橋夜泊》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寒山寺最著名的是那口鐘已流落到日本,但不知下落,現在的鐘是1906年日本人士募鑄的。很多日本人士對寒山寺很熟悉,能背誦《楓橋夜泊》詩。寒山寺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日本旅游者。其中許多日本游客專到寒山寺去度過除夕之夜,聆聽寒山寺的鐘聲,他們認為,楓橋在辭舊迎新之際,聽到寒山寺的鐘聲,能消災去禍。聽完鐘聲,再吃碗面條,新的一年就萬事如意了。當然,他們更希望能到鐘樓上親自撞一下鐘,因為這樣就更能夠得到上蒼的保佑。

寺廟的規模比較大,我們常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寒山寺應該是比較顯赫的寺廟吧!有機會可以看一看,不過我很遺憾,沒有看到羅漢堂(走路錯過了),下次再去吧。楓橋景區沒有什麼意思,除了一座楓橋以外沒有其他的東西,還是不去為妙。

之後立即去留園。

留園位於閶門外留園路79號。留園始建於明代。萬歷二十一年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罷官歸裡後,築東園和西園。西園後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東園即今留園前身。當時東園雜蒔花竹,壘有假山,其中“太湖石一座,名瑞雲峰,高三丈余,妍巧甲於江南”,相傳為朱勉采鑿,乃北宋“花石綱”遺物。乾隆四十四年,瑞雲峰被移入織造府行宮。徐泰時去世後,東園漸廢。五十九年,園歸劉恕,經五年修復和擴建,於嘉慶三年告竣。園名“寒碧莊”,又名“花步小築”,俗稱“劉園”。園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雲、印月、獼猴、雞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時。其後,經鹹豐更申戰亂,園漸荒蕪。

同治十二年,盛康購得此園,大加修治,並改“劉園”為“留園”,諧其音而取“長留天地間”之意,留園之名始於此。盛氏留園泉石之勝,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譽一時;山石之奇,以冠雲峰為最。辛亥革命後,盛康之子盛宣懷流亡日本,園遂衰敗。1927年,北伐軍二十一師司令部曾駐此園。40年代,侵華日軍和國命黨軍隊先後在此飼養軍馬,門窗掛落破壞殆盡,殘垣斷壁,幾成廢墟。1953年,人民政府撥款對留園進行搶修,1954年元旦開放,供人游覽。

留園現有面積2.331萬平方米,建築占全園面積1/3,以建築空間處理精湛著稱。廳堂在蘇州諸園中最為宏敞華麗,大而能精,工不傷雕。園大致可分為中、東、北、西四部分,園南有祠堂與住宅兩路三進,前廳後樓,頗高敞。園中部系原“寒碧莊”基礎,雖有局部改觀,仍不失為全園精華,西為山池,環以樓閣,貴以長廊,峰巒回抱,明潔清幽;東為廳堂,參以軒齋,間列峰石,重門疊戶,曲折多變。東、北、西三部分是光緒年間擴建。東部主要是一組以突出冠雲峰為主的建築群。北部舊構多毀,現辟有盆景園。西部以土石假山為主,漫山楓林,平阜曲水。總攬全園,嘉樹奇卉,怪石清流,涼台館,風亭月榭,高矮迤儷,宛轉相續。整個園景以長廊為脈絡,通幽度壑,隨形而變,循廊而觀,處處有景。

園中精物甚多,有古木交柯、綠蔭、明瑟樓、涵碧山房、聞木樨香軒、可亭、遠翠閣、汲古得綆處、清風池館、西樓、曲溪樓、濠濮亭、五峰仙館、環我讀書處、揖峰軒、林泉耆碩之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雲峰、佇雲庵、冠雲亭、冠雲樓、至樂亭、舒嘯亭、活潑潑地等。清代學者俞樾撰有《留園記》,現刻於門廳木屏上。

留園之後就是網獅園了。

網師園,地處蘇州古城東南隅闊家頭巷,被譽為蘇州園林之“小園極則”,堪稱中國園林以少勝多的典範。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網師園的造園歷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於此建萬卷堂,名其花圃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營造別業,為奉母養親之所,始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乾隆末,園為瞿遠春購得,增建亭宇,疊石種樹,由於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至今網師園尚總體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同治年間,園歸李鴻裔,因與宋代名園滄浪亭相近,李氏自稱“蘇鄰”,更園名為“蘇鄰小築”。1917年,張作霖購此園,改名為“逸園”。1940年,園為文物鑒賞家何亞農買下,並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並復網師舊名。1950年何氏後人將園獻給人民政府。1958年,網師園再經整修後對游人開放。

網師園是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東宅西園,有序結合。即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園中部山水景物區,突出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橋,低矮貼水,東南引靜橋微微拱露。環池一周疊築黃石假山高下參差,曲折多變,使池面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園內建築以造型秀麗,精致小巧見長,尤其是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部家具裝飾也精美多致。

網師園意謂“漁父釣叟之園”,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全園面積僅8畝多,做到了感覺寬綽而不顯局促,主題突出,布局緊湊,小巧玲瓏,清秀典雅,成功地運用比例陪稱關系和對比手法,獲得較好的藝術效果,是蘇州中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

買了兩張黃牛黨的火車票(一定要提前買車票呀),回到上海。兩天的蘇州之行讓人感到疲勞,收獲很大。原來以為蘇州園林就是一個大的公園,現在才知道蘇州園林有很多的小園子組成蘇州園林。有機會去蘇州不可不去蘇州園林。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