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資料一 (書籍及電影):出行前我只看了一些英文版的歷史書籍和簡介, 即使因為單詞的陌生還有理解的誤差令我有過不少疑惑和不解, 但慶幸恰巧如此, 問得多, 聽得多, 反駁也多. 結果還是好的. 現在在查閱一個含糊的年代(比如孔雀王朝始於前323還是前322年, 這可能與奴隸制開始直接相關), 我竟能翻到N本有關印度文明歷史的典籍, 真是目瞪口呆. 建議擬有計劃出行的, 或(尤其)已經回來需補功課的, 不妨多參閱幾本.
推薦書目:
《印度文明》,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Harappa》, 《印度神話》, 《聖教論》, 《Mahabharata》即《摩訶婆羅多》, 《Ramayana》即《羅摩衍那》, 《吠陀經》, 《摩奴法典》, 《政事論》, 《India》, 《Rajasthan》, 《印度藝術簡史》, 《印度雕塑》, "印度歷史"(陳洪進/崔連仲, 參考即可, 有紕漏)
人文及其他書籍:
奈保爾-印度三部曲
Strongly recommended: V.S. Naipaul - 《An Area of Darness》; 《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 《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
失落的文明系列: 《失落的文明: 古印度》;《亞歷山大東征傳記》
有興趣到孟買, 奧修社區的, 可以挑著看奧修的作品:
《沙的智慧》, 《生活智慧》, 《神秘的和諧》, 《沒有水, 沒有月亮》, 《邁向真愛的旅程-從性到超意識》, 《上帝唇邊的長笛》. (奧修的書值得常讀. 96年讀過以上書籍, 兩三個月前翻出來重看時, 我100%肯定我遺忘了90%的內容).
印度的文學成就少不了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飛鳥集》(Stray Birds),《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吉檀迦利》(Gitanjali)等著作的比較好的英文版可在大的書局買到(之前冰心鄭振鐸等中譯本雖美但也基本可以不看).
推薦電影:
在教科書之前, 我對印度最早的記憶源自印式吉普賽人; 阿育王是史詩式電影; Mira Nair是我最喜歡的印度導演; Devdas屬意外收獲, 陪我打發掉6月底在德裡的兩個星期-除央6給它起了個比較惡心的中文譯名外, 這堪稱是我看過制作最好的印度電影.
CARAVAN/大篷車
ASOKA/阿育王
Gandhi/甘地傳
The King is alive/沙漠中的李爾王
Salaam Bombay/早安孟買;
Monsoon Wedding/季風婚禮;
LAGAAN(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印度往事;
DEVDAS/寶萊塢生死戀
補充資料二 (有關印度的概況):
概況主要包括其地理, 歷史和文化三方面的內容. 從歷史和文化兩方面中可以抽出民族, 語言, 宗教, 種姓制度, 及印度的文學, 音樂, 舞蹈, 雕刻等藝術方面的成就作補為充材料幫助理解.
前期的准備無需太多, 有基本的了解就可以. 比如大致的地理概況, 歷史時期的劃分, 順序和重大事件, 及民俗風格等. 主導性越強, 我的感覺是越能影響旅行的樂趣和求知過程.
印度簡介:
印度全稱印度共和國, 首都德裡. 1947年獨立前的疆域包括現時的印度全境,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以前教科書裡學來的"天竺"一詞, 出自《後漢書.西域列傳》. 到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地理: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 西臨阿拉伯海, 西南及東南分別與馬爾代夫和與斯裡蘭卡隔海相望, 東瀕孟加拉灣, 北守喜馬拉雅山. 自東向西分別與緬甸, 孟加拉, 中國, 不丹及尼泊爾接壤; 西北部邊境與巴基斯坦相連. 由地理環境及重要的是種族和語言, 當然也融合了政治因素, 劃分成現在的25邦和7個直轄市. 德裡, 孟買, 及英殖時期首都加爾各答是印度三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德裡南面的阿格拉是北印度鐵路網上另一個重要城市.
人種/民族:
由古印度時期的原始民族, 至外族入侵, 及以後的種族混合和遷徙等發展由來, 構成了像印度這麼一個復雜, 多元又獨特的種族國家. 主要人種有印度原居民(南印度), 印歐民族(北印度), 印度-雅利安人(印度西北及恆河平原), 蒙古人(印度東北高地及喜馬拉雅山區), 土耳其人(印度西北), 伊朗人(印度北部)等. 印度主要民族包括: 印度斯坦人, 孟加拉人, 泰盧固人, 馬拉特人, 泰米爾人, 古吉拉特人, 旁遮普人等.
語言:
語言也因民族的發展變得多元. 翻開一張百元面額的印度盧比, 會發現上面印有16種公用語言. 印度語/印地語(HINDI)活躍於印度中至北部, 和英語同是官方語言; 其他比較大的語系有西孟加拉語, 喀什米爾語, 旁遮普語, 拉賈斯坦語, 烏爾都語, 喀拉拉語等.
種姓制度:
把人劃分為婆羅門(BRAHMANA), 剎帝利(CHHETRI), 吠舍(VAISYA), 首陀羅(SUDRA)四等的種姓制度是存在於印度社會中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Caste/卡斯特)及集團制度. 種姓制度前身是瓦爾納制度, 產生於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時期. 印度-雅利安人為他們稍白的肌膚有別於土著的黑皮膚而開始使用瓦爾納一詞. 在隨後的社會分化過程裡, 從事祭祀的僧侶和武士集團與一般民眾開始區分, 形成兩個特權階級; 一般民眾和被征服的土著形成了第三和第四各階級. 公元3世紀瓦爾納制度發展到高峰, 5世紀盛行的授地制保持了婆羅門的地位, 鞏固了本來頻率崩潰的瓦爾納制度, 加強了種姓制度. 這些記錄均可以在《吠陀經》的《梨俱吠陀》及《摩奴法典》中得到記載. 《大唐西域記》也記載了約公元7世紀的印度社會在種姓制度下"自余雜姓, 實繁種類, 各隨類聚, 難以詳載"的現實狀況. 據1931年英國殖民政府對印度的人口調查統計, 全國共有3500種卡斯特.
宗教:
印度主要宗教是印度教(HINDU/HINDURISM), 據說教徒占全國人口80%以上. 其他宗教有: 伊斯蘭教/回教(ISLAM), 佛教(BUDDHISM), 耆那教(JAINISM), 錫克教(SIKHISM), 基督教(CHRISTIANISM)等.
印度教源於婆羅門教(PANCHAMAS), 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婆羅門教雛形生成可追溯至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700年), 教義完整於吠陀時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900年). 隨著印度-雅利安人的到來, 出現吠陀文獻《吠陀經》後, 形成瓦爾那制度(後向種姓制度轉化), 自此奠定了婆羅門的根本. 婆羅門教與種姓制度的發展深深影響著印度自古代至中世紀及近代社會的社會結構. 現在看到的印度境內的各處景觀, 無可避免地與印度教纏繞在一起, 也因此交織出錯綜復雜的歷史脈絡和神秘的傳說典故.
說到印度教一定提及婆羅門教; 說到婆羅門教, 就一定要提《吠陀經》. 《吠陀經》是從印度古代流傳下的婆羅門教典籍, 按內容性質和編訂年份大致分為4種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 《吠陀本集》, 《梵書》, 《森林書》和《奧義書》.
《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 《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 (中國古代典籍種分別稱之為《贊誦明論》、《歌詠明論》、《祭祀明論》和《禳災明論》), 多與宗教和祭祀儀式有關, 由婆羅門祭祀一代代口頭傳誦.《吠陀本集》含有樸素的哲學思想, 尤其是《梨俱吠陀》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梨俱吠陀》是一部在祭祀過程中勸請,贊頌吠陀諸神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形成時期(產生年代約為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 史稱梨俱吠陀時期或早期吠陀時期, 反映了印度-雅利安人由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的過渡進程(參見下面恆河文明).《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大體形成於後期吠陀時期. 其中《娑摩吠陀》是祭司們在祭典中按一定曲調詠唱的歌詠集, 也是印度最古老的聖歌集.《耶柔吠陀》是祭司所用咒語和守則的集合.《阿闥婆吠陀》主要集錄了用於治療疾病, 驅除災害, 恢復和睦, 戰勝詛咒的詩歌, 符咒, 咒語等, 常被巫師們用於世俗的祈禱儀式, 如誕生, 婚喪, 任職典禮等。
《梵書》舊譯《淨行書》, 用梵文的散文形式寫成, 是有關婆羅門教祭祀禮儀及其起源的論文, 有些則是關於開天辟地的神話, 古代傳奇和故事, 另一些則是頌揚那些在祭祀司們的傳說中享有盛譽的帝王們的禱詞. 最主要的《梵書》有《百道梵書》, 《世界梵書》, 《泰帝利耶梵書》, 《二十六梵書》, 《牛道梵書》,《他氏梵書》和《娑摩術梵書》等. 《梵書》是語言學上的重要文獻.
《森林書》》(ARANYAKA) , 舊譯《阿蘭若書》或《阿蘭若迦》. 是《梵書》的附錄, 在語言, 體裁, 乃至內容上都與《梵書》相仿. 相傳是供隱居在森林中的長者使用的婆羅門教經典.
《奧義書》舊譯《優婆尼沙曇》, 意為"神秘而玄奧的教理"或"秘密傳授的教理", 是《森林書》的組成部分之一, 有些包括在《森林書》中, 有些是《森林書》的補遺, 也有些是獨立的著作. 一般認為最早的《奧義書》產生在佛教出現之前. 《奧義書》含有若干唯心主義的哲學思索, 意味著同以前的傳統觀念的決裂. 這些思索主要在於強調最高宇宙精神"梵"為萬物之主宰和個人精神"我"與"梵"之溝通 - "梵我如一", 古代印度唯心主義哲學各派系由此引出.
以上上4種作品通稱為《吠陀經》, 歸在天啟書類.除此外, 有6種吠陀分集, 不包含在天啟書類, 作為輔助性論文與前者相關, 被稱作傳承經, 主要探討語音學, 儀禮學, 文法學, 語源學, 音韻學和天文學方面的內容.
《吠陀經》重要, 因為婆羅門教以此為經典, 反映的是吠陀天啟, 祭祀萬能, 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 很多現代印度教徒仍認為現代科學和一切真理均源於吠陀. 清楚了這個淵源, 能幫助了解和理解古印度, 中世紀印度, 近代印度社會的發展進程, 及一直存在並根深蒂固於此的印度教.
http://shanti.blogb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