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簡史: 簡史僅作參考.簡史除對印度的發展史起一個簡單概括的作用外,重點是觀察反映在對整個印度尤其是北印度的地理劃分,遺址景觀,歷史建築,民俗民風等各方面的影響上:如語言差異,飲食和服飾差異,南北建築風格差異等.此部分的整理結合印度國家博物館文物史料,相關歷史書籍,及其他佐證資料等梳理出來.完成於第二次旅行後至今.整理過程比較繁復瑣碎,也很費時,定必有錯漏的地方.如發現, 請提醒我.
1.印度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期 (免)
2.印度河流域文明和恆河文明
(Live課堂:印度國家博物館)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簡稱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屬青銅時代文明,存在於公元前2350年-前1750年,成熟於公元前2200年-前2000年.一般認為印度河文明的創造者是達羅毗塗人(教科書如是說).印度河文明考古的重大發現為哈拉帕遺址(Harappa),故印度河文明又名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而1922年發掘的另一同規模但保存更好的遺址是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占地約85萬平方米.其余散落的大小遺址無法與這兩座城相比,但其跨度卻很讓人驚訝 -西至伊朗邊境,東至印度德裡,北抵喜馬拉雅山麓,南達阿拉伯海,總面積達130萬平方公裡.可惜這兩座代表城哈拉帕遺址及摩亨佐達羅遺址都在現今的巴基斯坦境內-旁遮普地區及信德省. 印度拉賈斯坦邦內也有一些小遺址,如在卡利班根;另外在北方邦北部及古吉拉特也有散落的部分規模次於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的遺址.
印度古代文明曾一直被劃分在公元前1700年至雅利安人在恆河建立文明之前,而摩亨佐達羅遺址的發現及考古結果,將這一文明至少向前推進1000多年.如同其他古文明那樣,印度河文明的消失讓無數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付出畢生努力追尋.在博物館裡有一幅地圖,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分布圖(古文明自然與大河流域直接相關),和黃河流域文明,兩河流域文明等聯想起來,感覺世界是何其大,歷史或文明二字何其厚重.
考古資料顯示,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整個印度河流域遭到大規模的征服,但印度河文明並沒有被完全毀滅.根據後來的考古發現,比如羅塔爾古城,印度河流域文明似乎一直延續到公元前1000年.而後也就有了"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1750年突然消失的說法不正確",及"有關印度河文明是外族入侵還是地質與生態環境變化等原因導致毀滅"的多種說法.(此處無力再表, 到此為止.)
恆河文明:
恆河文明昌盛於公元前1800年-前600年,屬吠陀時代(吠陀, 梵文Veda). 吠脫時代分前吠陀時期,即梨俱吠陀時期(公元前1800年-前1000年)和後吠陀時期(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前吠陀時期的恆河文明主要地區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後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恆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及拉賈斯坦邦.前期的部落社會逐步在後期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瓦爾納意為"色","種","質";又為"迦提".4個瓦爾納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因而產生瓦爾納制度(瓦爾納制度隨後向種姓制度過渡).前期宗教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無禮儀程式;後期宗教裡梵天為最高神祇,動物神居重要位置,在祭祀中大量殺牲,婆羅門創造祭祀程式.
有關印度河流域文明和恆河流域文明的關系,越來越多歷史學家認為恆河文明源於印度河文明.但同時也有不少歷史學家堅持恆河文明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文明和當地土著(達羅毗塗人)文化結合的產物.
雅利安人(Aryan)最初居住在南俄草原,後向亞洲河歐洲遷移.其中一支"印度-伊朗人"定居中亞兩河平原.後來"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 稱"印度-雅利安人"(另一支進入伊朗,稱"伊朗-雅利安人").
印度-雅利安人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贊歌編成於此地.古印度16國時代,印度-雅利安人向東河南方擴展過程中或征服或融合當地居民,最後成為古印度次大陸上主要居民.
從恆河文明裡看到遺傳至今的各種印度社會現像.為什麼說是遺傳,因為DNA是保存這些文明的唯一載體.婆羅門教及種姓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對這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這不是我般過客可以切身領會的-不過,仍然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3. 印度古代文明
印度古代文化因時期和地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繁榮於公元前6-前2世紀:北印度文化稱為佛陀時期文化和孔雀王朝時期文化;
公元前及公元初:地跨南北之間的文化為薩塔瓦塔納王朝時期文化;
繁榮於公元4-7世紀:北印度文化成為笈多王朝時期文化及戒日王朝時期文化;
(南印度古代文化起始於公元前,極南地區國家則較晚)
3-1: 佛陀時期/Vedic Period (公元前6世紀-前2世紀)
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裡,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印度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在這個時期定型.據記載, 前6世紀初至前4世紀,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區形成20多個小國,印度進入列國時代(史稱"古印度16國時代").而古印度最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就是摩揭陀國.在這個時期的大國裡,瓦爾納的等級制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3-2: 孔雀王朝時期/Mauryan Empire (公元前322年-前185年)
摩揭陀(Magadha Empire)是16國其中一國.首三位國王分別為:頻婆娑羅王,阿阇世王(頻婆娑羅之子, 弒父奪位),阿育王(阿阇世王之子).時值難陀王朝統治末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入侵印度旁遮普,旃陀羅笈多(即頻婆娑羅王)崛起,推翻難陀王朝,自立為王,趕走馬其頓駐軍並統一北印度,於公元前323/322年建立孔雀王朝(因其出身於孔雀家族而得名),建都華氏城(又譯王舍城,Rajgir, 今巴特那Patna).摩揭陀國位於今比哈爾邦巴特那(Patna)和格雅(Gaya).孔雀王朝,巽伽王朝,甘婆王朝,笈多王朝等都曾以摩揭陀地區為中心,向四周擴張.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孔雀王朝的王權標志著在大國內君主制取代了共和制.孔雀王朝的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
阿育王統治期間,疆域在古印度上空前闊大,極盛時期國家有步兵30萬,騎兵3萬,戰像9千.此時,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孔雀王朝實行的是武力征服,且各地區獨立性大,阿育王死後,帝國分裂,勢力只及恆河部分.末代國王布利哈德落陀被部將普士阿密多羅巽迦所殺,至此孔雀王朝滅亡,巽迦王朝興起(公元前185年-前73年).
由於頻婆娑羅王是佛教徒的緣故,及阿育王時期的弘揚佛法,佛教與華氏城關系密切.佛教8大聖跡裡的4大佛跡除倫比尼(Lumbini)在尼泊爾外,菩提迦耶(Bodhgaya),沙那特(Sarnath),庫希納迦拉(Kushinagar);及4大聖地的王舍城Rajgir,毘舍離Vaishali,舍衛城Sravasti,沙卡西亞Sankasya,全在北方邦及比哈爾邦內.
3-3: 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後有大夏希腊人,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月氏人(原系中國西北部的游牧民族)所建的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貴霜帝國都城犍陀羅,是當時和中國,羅馬,波斯並列的四大帝國之一).在閻膏珍及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
迦膩色迦時期(第三代君主,約公元78年-129年)開始提倡佛教.佛教由早期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的"小乘"向中期的"大乘"轉變,隨後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土腊地區,及南印度的阿瑪拉瓦蒂並稱該時期的三大佛教藝術中心.(具體可參閱"印度佛教雕塑藝術".)
3-4: 薩塔瓦哈納時期 (公元前100年-公元200年)
薩塔瓦爾納王國又名安達羅王國(Andhra).薩塔瓦爾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在薩塔瓦爾納時期,都城阿瑪拉瓦蒂是南印度佛教文化中心.佛教雕刻的三大流派就是指受希腊和羅馬風格影響的犍陀羅藝術,印度本土式的馬土腊雕刻藝術和更加純粹的融合傳統與中世紀印度式雕刻風格的阿瑪拉瓦蒂風格.
3-5: 笈多王朝時期/Gupta Empire (公元320年-公元540年)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是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有關印度封建社會開端的上限仍有爭議,此處不表.按時代劃分,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奠基於275年,都城華氏城,其根據地在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及比哈爾邦),統治印度北部及西部約120年,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國王分別有:旃陀羅笈多一世(320-330在位);沙摩托羅笈多(330-380在位,實行武力征服,統一北印度);旃陀羅笈多二世(380-415在位),利用聯姻結盟擴充,此時除西旁遮普及喀什米爾外,北印度全在笈多王朝版圖,並擁有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沿岸港口開展對外貿易的權利.旃陀羅笈多二世時為王朝鼎盛時期;鳩摩羅笈多(415-455在位);塞建陀笈多(455-467在位),Eptalites首次人入侵笈多印度;吠陀笈多(467-500在位)時期發生經濟危機,中央政權削弱,各地封臣叛離中央,國家陷於分裂, Eptalites國王再次入侵,吞並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
笈多王朝時期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及《摩訶婆羅多》就在此時編成.印度中部的阿旃陀石窟壁畫是這時期的藝術代表成就(也納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
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中心地那爛陀寺(Nalanda)是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旃陀羅笈多二世統治期間,法顯游歷印度並著《歷游天竺記傳》又名《法顯傳》或《佛國記》.同時印度教興起,信仰史詩中的三大主神:梵天Brahma (宇宙之主,Creator),毗濕奴Vishnu(宇宙與生命的保護者,Protector),濕婆Shiva (同為創造和毀滅之神,Re-Connector).
3-6: 戒日王朝時期 (公元606年-公元647年)
戒日王朝時期都城從華氏城遷都曲女城(今北方邦首府勒克瑙Lucknow).戒日王是古印度最後一個皇帝,時版圖包括除西旁遮普,信德省及喀什米爾的北印度地區.公元620-634年間曾南征德干,失敗後放棄企圖征服南印度.636年後征服孟加拉,比哈爾及奧裡薩,建立對摩揭陀的統治.按土地制度的實質,戒日王朝是印度封建王朝最後確立的時期,國王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可封地或賜地.此期間就有永久賜給高級婆羅門,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廟,及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及分封給新興封建領主後私有化了的土地.封建采邑制得以確立.因國有土地的大量分封,王權被削弱,促使封建領主脫離中央權力的控制.戒日王朝實際只是依靠封建紐帶聯系起來的眾多封建小國結合體.戒日王朝的瓦解意味著北印度短暫統一的終結.
笈多王朝期間中國印度的文化交流增多.如玄奘訪印(《大唐西域記》);印度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及唐朝王元策率領外交團訪印等.
3-7: 古代南印度 (公元前200年-公元750年)
古代南印度國家基本上以"國家有藩屬,藩屬設軍隊,行政系統,收稅機關等"形式存在,各國實行授地制.每個國家,藩屬為擴充不斷發生戰爭.古代南印度歷史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公元前200年-300年;第二時期:公元300年-750年.第二時期國家比第一時期多.
古代印度以印度河流域文明和恆河文明為代表.而古印度的最大歷史特征是瓦爾納制度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授地制不但保持了婆羅門教的地位,也鞏固了瓦爾納制,加強了種姓制度,加快了古代印度社會的結束,並推動印度社會進入中世紀.
4. 中世紀印度 (公元750年-1757年)
(有關印度封建社會開端的上限仍有爭議,此處不表).
4-1. 語言
梵文作為古代書面語在中世紀仍沒有滅絕.在民間開始流行區域性的語言文字.
-從8世紀起,西印地語和東印地語成為北印度的標准語言
-馬拉特語形成於10世紀
-至12世紀,拉賈斯坦語和古賈拉特語形成,旁遮普語開始創立
-13世紀奧裡薩語有銘文,於14世紀形成
-克什米爾語於13世紀有詩歌
-孟加拉語於14世紀形成
-阿薩姆語於15世紀形成
-南印度的區域語言形成較早.泰米爾語於6世紀有作品,9世紀昌盛
-卡納爾語於6世紀有銘文,9世紀有修辭學
-泰盧固語於7世紀有作品,11世紀翻譯梵文詩篇
4-2. 印度社會
中世紀印度, 區域王國林立,強國控制弱國,小國依附大國,依附關系變化無常.一國之內,王權,政權,地權,賦稅征收權的分散是印度封建制的特色,具體表現在藩臣關系的存在.(見上3-6: 戒日王朝時期).小國國王依附大國就成為大國的藩臣.王室親王和王國官員統稱藩王(Samanta).國王授予藩臣土地.藩臣享有授予地上的占有權,征稅權和統治權,義務是向國王繳納定額賦稅,並為國王供養定額的軍隊.農民向藩臣繳納賦稅.為了存在和擴張,小國力圖成為大國,藩臣力圖成為國王.權力分散使得外力易於入主印度,也使得任何勢力難於在印度建立中央集權.
4-3. 三大王朝
國都曲女城(今Lucknow)被認為是北印度霸權的像征.8世紀強盛起來的帕拉,普拉蒂哈拉,拉喜特拉庫塔等三大王朝從770年起就開始進兵爭奪曲女城.曲女城多次易主,戰爭時起時息,持續約200年,但始終未能完成統一局面.
-帕拉王朝: 根據地在印度的東部和北部(哥於公元750年由哥帕拉創立,統治孟加拉合比哈爾,都城華氏城.其子達爾瑪帕拉在位期間曾征服曲女城.德瓦帕拉時期遷都蒙吉爾.帕拉王朝經歷18代國王,後被伊斯蘭勢力所滅);
-普拉蒂哈拉王朝: 根據地在印度的西部和北部;
-拉喜特拉庫塔王朝: 根據地在德干,印度的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
4-4. 穆斯林的早期入侵/Arrival of Islam
712年,穆罕默德.比因.卡西姆統率阿拉伯軍隊攻占達裡巴爾,然後占領信德地區.不久被當地居民擊退.1001-1024年,伽色尼王朝國王馬赫穆德入侵印度達12次之多,吞並以拉合爾為中心的旁遮普地區並使之成為穆斯林地區.12世紀後期, 阿富汗廓爾王朝控制西北印度.
4-5. 德裡蘇丹時期 (公元1206年-1526年)
德裡蘇丹是1206-1526年間突厥-阿富汗軍事貴族統治北印度的伊斯蘭教區域性封建王國的通稱.1206年, 阿富汗廓爾王朝統治德裡的總督庫特布-烏德-丁.艾巴克自立為統治印度的蘇丹,建立奴隸王朝,定都德裡.在突厥人長達300多年的德裡蘇丹統治時期,經歷了奴隸(1206-1290),卡爾吉(1290-1320),圖格魯克(1320-1414),賽義德(1414-1451),洛迪(1451-1526)5個王朝的統治.穆斯林入主印度,這在印度歷史上是第一次.在此以前,入侵印度的外族如拉傑普特,塞種人等都同化於印度,而且沒有建立中央政權.蘇丹雖為中央政權,但並未統一印度,也沒有沒收臣服的印度教封建王公和土著酋長占有的土地,拉傑普特仍處於半獨立狀態(見後"拉賈斯坦邦").14世紀上半期,蘇丹政權撤出德干.蘇丹於15世紀初解體後,獨立王國林立各地.
此時,印度教徒在德干南部建立了維賈亞納加爾王國(1343-1673);穆斯林建立了德干北部最大的獨立的伊斯蘭教地區王國巴赫馬尼王國(又譯巴曼王朝,1347-1526).巴赫馬尼王國全國分4省.省長有很大權力,地方分權割據導致王國分裂,最終被莫臥兒王朝所滅.
4-6. 莫臥兒帝國時期/Mughal Empire (公元1526年-1707-1858年)
莫臥兒帝國(又譯蒙兀兒帝國)統治集團原是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裔.巴布爾1526年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志著莫臥兒帝國統治印度的開始.再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年的阿格拉戰役後統一北印度.莫臥兒王朝先後6個國王為:
巴布爾Babur - 1526-1530在位,定都阿格拉Agra;
胡馬雍Humayun - 1530-1556在位,又譯胡默元,1540年敗戰於舍爾沙統治的蘇爾王朝(1530-1555),至1555滅蘇爾王朝;
阿巴克Akbar - 1556-1605在位,定都Fatephur Sikri,後遷都阿格拉;
查汗傑Jahangir - 1605-1627在位;
沙賈汗Shah Jahan - 1627-1658在位;
奧朗則布 Aurangzeb - 1658-1707在位.
巴布爾及胡馬雍都沒有嚴格實行伊斯蘭的宗教統治;阿克巴強調王權高於宗教,宣布國王有權解釋伊斯蘭教義,禁止伊斯蘭教職人員干預政治.阿克巴自稱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公平君主.他在改進部落酋長制的基礎上建立了曼薩布達爾制.這些措施曾經維持了伊斯蘭朝廷與印度教貴族的和睦關系, 穩定了中央政權. 此時的莫臥兒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之一, 疆域東起阿薩姆,西至阿富漢東陲. 波斯,奧斯曼等帝國均承認其強國地位.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等也盡力與其建立外交關系.沙賈汗時期提高田賦征額.奧朗則布加強伊斯蘭的宗教統治,兼並戰爭多年不息,其主要統治障礙是區域王國和新興的馬拉特勢力.
1738-1739 年,波斯(Persia)勢力入侵北印度(同時波斯的建築風格引入印度,反映在城堡和清真寺等建築上,如胡馬雍陵,Fatehpur Sikri,泰姬陵的建築風格).1748-1767年期間,阿富汗勢力進入印度搶劫(在阿格拉你會聽到很多國家被搶劫的故事),帝國奄奄一息. 1761年帝國統治範圍縮小.1764年被英軍擊敗於布克薩爾,1803年德裡一度被英軍占領.1759-1858年,莫臥兒帝國名存實亡.英國在1818年消滅了馬拉特勢力,1858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正式結束了莫臥兒帝國在印度的統治.
4-7. 馬拉特政權(Marathas)
馬拉特政權是一個非種姓的世俗政權,被稱為在莫臥兒帝國衰落中萌發出來的民族國家的幼苗.馬拉特政權創建人西瓦爾出生於普那(Poona, 今Pune),源出彭斯拉王朝的西瓦吉家族(非婆羅門出身,所以王室塗有空名,有實權),是印度馬拉特邦的締造者.他曾經分配土地給農民耕種,反對軍事采邑制-賈吉爾制和農村中間階層,這些措施深受農民的擁護.馬拉特的帕什瓦是婆羅門出身的首相,從首任(1714年)起,即掌握實權.重要將領各自建立王朝,如蓋克瓦爾(1721年建),辛地亞(1726年建),霍爾卡爾(1728年建)都各有地盤及軍隊.英國對當時政權分散的馬拉特分別進行過3次戰爭(1775-1782,1803-1805,1817-1818),其中1780年,馬拉特軍曾一度聯合印度各方面的武裝力量代表印度中央政權對英軍作戰.英國利用馬拉特自身的弱點,在1818年結束了帕什瓦政權.其他政權以土邦的形式被保留到1947年.1948-49年全部土邦加入現時的印度.馬拉特政權還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機構,在17-18世紀的印度,民族國家的條件還遠未成熟,這也是馬拉特政權存亡的另一重要條件.
5. 近代印度 (公元1757年-1947年)
(想起某位大學歷史老師在大一教室裡說,"忘掉所有以往學過的歷史課,從現在開始重新學習真正的歷史".)
5-1. 英國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奪 (公元1600年-1757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從成立起的1600年到1757年它在印度占有統治權期.這段歷史在年代上屬於印度中世紀末期.但它的時代性質則屬於殖民統治的早期.)
中世紀末西方國家熱慕印度的富庶,紛紛想到印度發財致富.葡萄牙人發現好望角並於1498年繞其直達印度西岸卡裡卡特(Calicut),開始收購印度香料如胡椒,生姜,肉桂,豆蔻等在西方銷售,獲取厚利;荷蘭商人壟斷了香料貿易,抬高了產地收購價格,降低了西方的銷售價格;英國為了同荷蘭商人競爭而於1600年12月31日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9年續領特許狀時,取得了包括掠地鑄幣,築城養兵,締結盟約,宣戰媾和,審理刑事民事案件等5項特權.1651年東印度公司被允許在胡格利通商,1698年買下包括加爾各答在內的3個村子的包稅權(實際上等於買下其領土).隨後東印度公司的中心就從西海岸轉移到孟加拉.在這個時期內東印度公司的活動主要是為建立政權准備條件.隨著加爾各答有貧窮向商業轉型的繁榮,在當地商人和錢商中培植出一股強大的親英勢力.這股勢力存在又為英國取得孟加拉政權創造了條件.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開始了英國統治印度的時期.1765年東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爾,奧裡薩的收稅權,主宰孟加拉.自此英國人借孟加拉的稅收購買印度貨物,運銷國外,牟取厚利(雖則如此,英國大量收購印度貨物並沒有刺激印度的工業生產).東印度公司直接掌握了財政和軍權,間接掌握了行政權.史書稱之為"雙層統治".1773年,英國議會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法》,目的是使政府管理東印度公司在倫敦和印度的事務,使政府取得對英屬印度的政治指導權.1784年英國議會又通過《改善東印度公司和不列顛領地行政法》(即《印度法》),使政府享有政策上的管理權.1818年馬拉特政權被消滅後,拉賈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島的一些首腦都承認了英國的主權.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國已經控制整個印度,印度成了英屬印度帝國。
5-2. 英俄角逐下的兩次兼並
第一批被兼並的是信德(1843年)和旁遮普(1849年).
19世紀的戰爭大多為了侵略殖民地或是爭奪殖民地.英國侵略戰爭有:侵略尼泊爾戰爭,侵略緬甸戰爭,第一次侵略阿富汗戰爭及1940年侵華發動的鴉片戰爭.錫克教徒在兩次戰爭中占據旁遮普,間接幫助英國防範沙俄南下侵略.
第二批被兼並的土邦是貝拉爾(1853)和奧德(1856).
貝拉爾和奧德的被兼並與英國的紡織工業有關,因為貝拉爾是理想的原棉供應地,而奧德是理想的英國棉織品的銷售市場.19世紀30,40年代印度大興鐵路.這個時期英國用"絕嗣喪權原則"兼並了薩塔拉(Satna),那格浦爾(Nagpur)和詹西(Jhansi).兼並引起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英國正式結束莫臥兒王朝及東印度公司.
5-3. 英國政府殖民統治時期 (公元1858-1947年)
1858年頒布的英國女王詔書開辟了英國直接統治印度的殖民時期.至獨立前,英國對印度統治的重要特征是行政制度的不斷強化. 《帝國立法參事會的法案》規定,印度由英王通過印度事務大臣進行管理.印度事務大臣接管了原屬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及印度事務管理局的全部職權.印度事務大臣是內閣成員,對議會負責.有一個顧問性質的印度委員會協助印度事務大臣管理印度.印度的最高機關是印度政府.印度政府由印度總督及其執行委員會組成.印度總督稱為"參事會總督",亦稱副王,由英王任命,任期5年.總督的執行委員會成員亦由英王任命.外交部部長由總督兼任,其他各部由執行委員會分配.《1909年法令》實行穆斯林分別選舉制,使教派政治進入行政體制.
此時印度分省13個,省下設縣,全印度共有249個縣.縣以下再設區域和塔錫爾.全印度土邦約700個(拉傑普塔納全區有20個土邦;中印度有148個;孟買省有354個;旁遮普有34個,孟加拉有26個,一些省內也有土邦).英國對土邦有嚴密的監督制度,嚴禁國內外結盟.此外產生新的田賦征收制,軍警,司法,文官,市政,教育等典章制度.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掠奪和剝削經歷商業資本,工業資本和金融資本3個時期,投資主要限於鐵路,水利和種植園.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及工業資產階級的成長,1813年英國議會取消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自此印度逐漸成為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從19世紀中葉起,印度開始發展民族工業(主要是紡織工業).19世紀70,80年代起至20世紀30年代間,印度東部如加爾各答,北部如坎普爾和德裡,南部的馬德拉斯和馬杜賴逐步出現印度工業資產階級.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印度已形成了第一批民族資本壟斷集團.不過,即使印度民族工業得到很大的發展,但印度資產階級在發展民族工業的同時,與英帝國主義在經濟上矛盾尖銳. 隨後在印度資產階級力量得到增強時,也突顯在政治上的矛盾.
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是印度民族鬥爭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在此之前是以愛國的封建主(包括愛國的封建王公)為領導的舊式起義或鬥爭,在此之後是以資產階級為領導的新式起義或鬥爭.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先驅傑出代表是R.M.羅易.印度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是結合印度教改革運動(始於孟加拉,以1828年羅易在加爾各答建立梵社為標志)和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運動進行的(其標志是成立了4個地區性民族主義組織,即1851年成立的孟加拉的英屬印度協會和孟買管區的德干協會, 及1852年成立的孟買協會和馬德拉斯的本地人協會.)
1885年12月28日,在孟買成立了全印統一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印度國民大會黨(印度國大黨).印度國大黨的成立標志著印度的資產階級民族改良主義運動已由分散走向統一,由地區性發展為全國性.1905年是印度民族運動由改良走向革命的轉折點,至1947年印度獨立,分別經歷了4次民族解放鬥爭高潮:
5-3-1: 1905-1908,反對英國分割孟加拉;
5-3-2: 1919-1922,國大黨在一戰支持英國反而換來新增訂的鎮壓法案(羅拉特法),甘地發動和平抵抗運動並號召於4月6日舉行總罷市反對新的鎮壓法案.4月13日發生阿姆利則慘案,從此甘地對英國的態度由基本合作轉向基本不合作.1922年, 甘地發起一項非暴力不合作運動(Non-Violence,Non Cooperation Movement);
5-3-3: 1928-1930,國大黨作出"以完全獨立為鬥爭目標;抵制英國的西蒙調查團;國大黨加入國際反帝聯盟;尼赫魯和S.C.鮑斯先後任國大黨總書記"的決議;
5-3-4: 1945-1946,1945年印度出現印度教徒與伊斯蘭群眾一致行動的征兆,人民的民族意識和階級覺悟空前提高.1946年2月18日孟買皇家印度海軍海員的罷工發展成印度皇家海軍起義.
1947年2月20日,英國宣布決定在1948年6月前移交政權,接著提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該方案規定,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告終.
(電影"甘地傳"描述的是1898至1948甘地被槍殺間的印度歷史.是了解印度在英國後殖民時期至獨立間的上佳歷史片.)
6. 印度獨立後 (1947-今) (略)
http://shanti.blogb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