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寺塔爾寺是我感受藏民族與藏文化的第一個地方,在此之前還是一片空白,一切都很新鮮、神奇。來塔爾寺也是衝了名氣,有什麼好的也不知道,只見過幾張金瓦殿照片,但並不曾想過這瓦就是用金子蓋的。
塔爾寺始建於1379年,是為了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而在其故鄉逐漸興建的。最初,宗喀巴母親在宗喀巴落生的地方建起一座蓮花聚寶塔,然後有了信徒前來煨桑,後來擴建為寺,並把寺命名為塔爾寺。後經不斷擴建,塔爾寺規模擴大,並成為黃教格魯派的六大宗主寺之一(另外五個是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拉蔔楞寺),塔爾寺不僅是青海省和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其聲望也蜚聲海外.
塔爾寺地處湟中縣東南一隅蓮花山中,進寺前有一條民族工藝品購物街,賣各種藏飾品及特產,有藏毛毯、藏刀、法器、金銀掛飾和飲具、珊瑚珠子項串、大海螺.這裡一路遇見的都是去朝拜的藏民.塔爾寺大門在修建,進門沒有明顯的售票標志.在內轉了一圈後,聽說是要30元門票的,旅行社組織來會付這個錢的.門票背後有參觀線路圖,按上面的指示走就行.因為塔爾寺很大,在一個三面環山的山谷中,正對面還有一座山,只是不相連.其規模有我們這裡兩三個居民新村這麼大.
塔爾寺一進門就是八面如意寶塔,藏族特有的標志性白塔展現在眼前,四周欄杆上系滿黃綠白三色的哈達,地上有虔誠的藏民三步一磕頭順時針圍著白塔轉.我們第一個進的佛殿是小金瓦殿,一進門,濃烈的色彩搶你的視眼,大紅的轉經桶,門柱屋檐的重彩圖案,陳舊油膩,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就跟藏民穿的厚厚的外衣一樣.進了裡面一個二層樓的庭院,兩邊掛了好些藏羚羊、梅花鹿、犛牛等的獸頭,給人一種無形的恐懼.在小金瓦殿門口,我被藏民們天真自然的行為感動了,主殿門口設有木柵欄,放了一大臉盆的酥油,不能進,屋內昏暗,大佛像臉用布遮著,聽說很猙獰恐怖,想進大殿卻找不到門.有一大家子藏民,老老少少,七八個人來拜佛,身穿很艷麗的髒衣服,其中一父親牽著很可愛起勁的小孩走到門口,拿酥油往孩子臉上塗.這家子人真是天真可愛,在門口轉了半天也找不到進小金瓦殿的門,傻的不得了,最後看見我們在右手找到了小門也跟過來,他們是進去了,我們漢人卻被喇嘛攔在了門外.在城市裡生活久了,這種平凡的舉動也能打動人.
塔爾寺裡最輝煌的建築要屬大金瓦殿,那瓦是閃的,金光奪目.大金瓦殿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金殿門口有一長排木地板,被信徒們擦的是光可鑒人.虔誠的藏民們勤奮磕頭,非常賣力,手上各抓一個布墊,膝蓋上也裹了一層布,反復來回在地板上站起趴下、站起趴下,速度很快,嘴裡不停的念著六字真言.金瓦殿裡面是供了一座巨大的銀塔,塔爾寺也是先有塔後有寺的.金瓦殿左側還有幾個大佛殿,供奉黃教祖師爺宗喀巴的像,觀音像也有.
藏族寺廟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環寺一周的轉經道,塔爾寺的轉經道是在山坡上,一條泥土路,藏民們順時針三步一磕頭轉一圈,磕頭轉一圈大概要花兩個小時.轉經道上很多是一大家子人來轉經,穿著鮮艷的大袍,圖案顏色用的很奇.小孩大人並排前前後後一起磕頭,很感人.這裡的小孩眼神太天真,懾人心魄.在一處上坡路上,有一家三口在磕頭,男的皮膚很黑,有點泛紅,頭上直冒汗,人看上去很疲憊,像有點生病,在路邊休息,真佩服他們的虔誠心.在轉經道上有一件小事讓我難忘,兩位年輕藏族姑娘步子很輕盈在上坡路上走過我們身邊,前面有兩六七歲的小男孩在磕頭,兩姑娘經過時很自然的拿出口袋中的青果給小孩(大概是蘋果),隨後頭也不回就往前走了,兩小孩互相看看,很驚喜,高興的不得了,那種閃光的天真、自然的笑容很震撼人,我們這邊是看不見的.轉經道上會有兩三處小攤販,賣些吃的東西,都是回族婦女,賣白煮雞蛋,涼皮,飲料.吃雞蛋時會問你要不要鹽,涼皮一碗很多,拿個盤子上套一塑料袋裝著,切涼皮與拌作料直接用髒乎乎的手做的,想想他們一天也賣不出幾碗,不干不淨吃了沒病,帶著當地的泥土氣息,口味還不錯.塔爾寺轉經道外圍用鐵柵欄圍了一圈,上面掛了很多各色哈達與風馬旗,連樹枝上也掛了不少.風馬有兩種,一種是布帛印經祭掛,作幡解釋,另一種指版印經文於紙上,整疊而賈,由俗眾們購後信手撒揚於山巔之風中,這種版印著經文的經頁也稱之為“風馬隆達”,有好運上升之意,這種小黃紙片在塔爾寺山頂上很多.從山頂上遠望,連綿的梯田,視覺開闊,沒有樹林擋你的視眼.農民們正在收割油菜籽,比江南晚收了四個月,聽說夏天來,山上盛開油菜花.山頂上有一大經幡引人矚目,五顏六色,傘蓋形,這也是藏區特有的標志性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