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那段美麗的愛情夜來聽到細細的雨聲,我就想起去年湘西鳳凰的情景。
去年這時,我去了鳳凰,與妻一道,去度蜜月。
我們從湘西首府吉首出發,一路行來,群峰競秀,積翠凝藍,古木叢竹,溪水潺潺,水氣清寧,沁人心脾。
這清奇秀美的景色一下子讓我疲倦的心復蘇了。我對自己說:用敏感的心來感受湘西吧。
我們,在鳳凰吃了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坐上跳跳的貨車去吉信趕場,也特地跑到茶峒看過那條酉水中的渡船...
在鳳凰,也是細細的雨,濕潤的街道有我們探訪沈從文故居的身影。我們邊走邊談論著沈先生那點點行行的神韻美文,談論“翠翠”“儺送”“龍朱”和“虎雛”,談論他的《從文自傳》,談論他20歲那年為改變命運從湘西跑到北京,談論這個懵懂的湘西少年成長為一個世界知名的大作家。又談起沈從文的愛情,說來也巧,在上海寶山,在我家不遠的地方,就是沈從文一生銘記的地方。
應該是1931年,當時還沒到30歲的沈從文已經在北京文壇上立住了腳跟,當時上海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用他為教授。在那,他愛上了他的學生張兆和,於是這個近乎靦腆的人上演了極為精彩的一幕,一封一封火燙的情書,傳遞到張兆和的手中。寫了整整兩年情書,張兆和是一封都沒回,可這也不是法子啊。於是,張兆和抱著兩年來一堆老師的信去找校長胡適,並對信中一句“我不僅愛你的靈魂,我也要你的肉體”大是惱火。胡適卻說:“沈從文頑固的愛你啊,我和你爸爸是安徽同鄉,是不是要我去跟他談談你們的事情。我去跟他說。”而後,是夏日的蘇州,沈從文自己跑到這個家庭裡,講了許多的故事,並成功迎娶了張兆和。
婚後。一年,沈從文寫出了著名的《邊城》,兩年後,沈從文回家探望母親,漫漫路程上給張兆和的封封書簡,於是後來便誕生了--《湘行散記》。
張兆和的二姐張允和,曾經在《最後的大家閨秀》裡這樣描述沈從文。1969年冬,沈從文在下放湖北之前,張兆和已經先去了湖北。張允和到達的時候,屋子裡一片狼藉。在那一片凌亂裡,沈從文只珍藏著一封皺巴巴的信,他取出來,給張允和看,說那是張兆和給他的第一封信。“忽然沈二哥說,‘三姐(張允和)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兒像一個小孩子哭得又傷心又快樂。…”
…很多年後,沈從文已經走了,白發的張兆和在北京清理著他寫給她的情書,靜靜地說:“我是北京城裡最幸福的人。”
而這“中國公學”的舊址,沈從文寫出一堆燙人情書的地方,就在離我家不遠的寶山炮台灣下,那顆年輕的心遠隔七十年依然火燙。
我走到陽台上,望著雨中的炮台灣。突然有一個小小的願望,希望寶山能有一個地方,給這段美麗的愛情有個小小的紀念。
這個小小的紀念能小小的證明,我們寶山不僅是現代的鋼鐵新城、近代的抗敵殺場,在這淺黑明朗的雨夜中,她也是一塊浪漫之地。
---江南 2004.10.25夜
附帶照片:鳳凰北門照片。沈從文《從文自傳》中提到,由於革命黨人造反失敗,官府在北門外河灘將四周抓來的百姓胡亂殺戮,每天必殺百人左右,殺了一個月之久,才逐漸減少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