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大漈-時思寺-廊橋

作者: mmh_mei

導讀景寧大漈-時思寺-廊橋-柳杉王發表時間:2004-10-11 22:51:17 來源:廊橋網 作者:格子點擊 141 次 中秋時節高山的夜就像平原的冬天,哈出的氣都成團了。老板娘看到我們萎縮的樣子,特意給每張床鋪加了一條軟軟的被褥。客房非常干淨,衛生間一塵不染,爽爽的熱水澡過後,假如再睡不踏實就說不過去了。要說挑剔的話,惟一的缺點就是樓與樓是用木板隔離的,隔音效果差 ...

景寧大漈-時思寺-廊橋-柳杉王發表時間:2004-10-11 22:51:17 來源:廊橋網 作者:格子點擊 141 次

中秋時節高山的夜就像平原的冬天,哈出的氣都成團了。老板娘看到我們萎縮的樣子,特意給每張床鋪加了一條軟軟的被褥。客房非常干淨,衛生間一塵不染,爽爽的熱水澡過後,假如再睡不踏實就說不過去了。要說挑剔的話,惟一的缺點就是樓與樓是用木板隔離的,隔音效果差點,但在寒冷的天倒還是一大優點,保暖啊!

今早五點多就醒了,外頭還灰蒙蒙一片,遠處傳來豬的嗥叫聲,我知道屠夫操刀工作時間到了。豬的嗥叫聲慢慢弱了下去,哼了幾聲後,四周重新歸於寂靜。小時候這聲音聽習慣了,變成了吃豬頭肉的條件反射,所以現在聽起來不覺的怎麼殘忍,倒有點溫馨的感覺。

一刻鐘後,我敲了幾下地板,示意樓下的大笨鐘該起床了。隨即將這次帶來的所有上衣——一件背心、三件短袖T恤、一件輕薄羊毛衫依次穿上,最後將旅行背包背上,增加一點重量好感覺溫暖些。走出旅館,室外的溫度比想像的要低。

六點剛過,獨自沿著小溪向下游踱去。一會兒,溪面上出現了一座寬大的房子,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座橋!竟有這種廊橋,倒是長見識了。踱進橋廊,發現裡邊非常寬敞,左邊板壁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胡橋”二字;右邊中央是一個十多個平方的戲台,(廊橋內演戲倒是世上一絕)左右分別是兩個村的村委會辦公室,呵呵,有意思。“胡橋”的“胡”到底有什麼樣的典故?我不得而知。

離胡橋幾十米的地方,有兩根高插雲霄的桅杆,中部靠上各有一個鬥樣的物事,應該是旗杆之類的東西。彎腰細辨,桅杆基礎的巨大白色大理石側面淺淺地刻有兩行字,為“舉人梅冬魁”、“道光甲午科”,原來這是當地一個叫梅冬魁的書生在道光甲午年中了舉人後,村民為旌揚他而樹立的紀念物。

這條流經村落中心地帶的小溪叫龍溪,大漈的古民居基本上排在溪的兩岸。小溪不大,只有四五米寬,溪水還算干淨,裡邊成群結隊的魚兒好像是很快樂的樣子。東岸溪沿沒有設路,而是些高低不等的用鵝卵石堆砌的圍牆,圍牆的頂端整齊地擺放著些各色花兒,給游客的感覺是,這個地方有品味!臨近溪尾的地方,我發現了一座非常精致的古民居,門樓的門緊鎖著,門的上方寫著四個同樣精致的字:“梅園小築”,看來主人一定是個文雅之士。我准備上午抽空拜訪梅園主人。

在溪流的拐彎處,一輛消防車在突突突地抽著溪水。這裡離時思寺只有一步之遙,莫不是……我上前忐忑地問:哪失火了?一名消防兵說:山上,差不多滅了。我突然憶起昨天半夜恍惚中聽到過一陣急促的消防車的鳴笛聲,現在證實確實是某個地方失火了。一聽是山上失火,無非是些不值錢的雜木,時思寺沒有問題就行了,於是我當下釋然。那料到事情竟是……

拐個彎就到了護關橋和和緊挨著的時思寺。

這時,大笨鐘匆匆感到,太陽也剛剛從西面山頭上緩緩下來。等太陽下到時思寺估計還有一段時間,我和大笨鐘閑著沒事,將凍得有點僵的身子挪到路邊,很仔細地和一只小貓

及一只番鴨一起,觀看一只公雞和一只母雞的巫山雲雨。事畢,我們登上了護關橋。

護關橋建於清乾隆辛醜(1782),長28米,寬10余米,高三層,位於大漈鄉八個自然村龍溪和鶴水彙流的總水口,如嶂若屏,關攔一方,故名。後來我在梅林先生家看到了該橋未重修之前的照片,很樸實。眼前的護關前是經過1997年拆毀後重修的,頂樓為魁星樓,二樓為文昌樓,一樓為關帝廟,整個橋身富麗堂皇,徹底脫去了先前樸實的裝束,變成了一個大腹便便的庸俗婦人。

06點50分,太陽終於將它淡黃的柔光撒向時思寺。我和大笨鐘在東岸古道上找了個恰當的位置,連續“卡嚓”了幾張。

守門的大妹看我們走進寺院,連忙丟下手中的活兒,打開買門票的竹籬笆門,說,你們先到外圍看看,八點後才開祠堂和寺院的門。

逛了一陣,驚訝了一陣,飢餓頓時襲來。我和大笨鐘商量,還是回去吃了早餐再來吧。

往回走的路上,經過“梅園小築”,我們不由地探身溜了進去。居室的擺設十分的精致,十分的窗明幾淨,堂前的長長的香案發出古典的光澤,令人迷醉。與堂前一壁之隔的就是客廳,板壁上掛滿了書畫作品。客廳的右側是休息室,左側是餐廳,一切都似乎一塵不染,像是去到金庸小說某個藥王的隱居之所。一陣莫名的神秘感突然襲了上來。重新回到廳堂,一個穿著迷彩服的中年人來迎了上來。我迷胡了一陣:您……就是……沒等我說完,中年人就說,我父親出去了,就回來,你們先坐坐。我們說,等會我們再來……

回到旅館,東司長、澀鳥他們還沒有起床。這一班假洋鬼子!

我自己動手,燒了兩碗非常可口的面條,大笨鐘連忙說好吃好吃。等我們吃完面,漱了口,樓上才響起了一陣腳步聲。

08點多鐘,我們七只驢才湊在一塊,直奔時思寺。

時思寺、梅氏宗祠和柳杉王就在護關橋西面一個緩坡上,遠處看來,包括護關橋在內,是一個很具文化品味的人文景點。相傳梅氏第87世祖梅世員六歲時,祖父就去世了。這位應該在學前班接受啟蒙教育的6歲數孩童,竟然做出了後來讓當朝皇帝宋高宗大為拍案的事情來——為祖父守孝三年,呵呵。孩童的父親對兒子行為頗為感動,於是在父親的墳墓旁邊為兒子蓋了一座草廬。宋高宗派人調查屬實後,於紹興十年(1140)十一月降旨禮部,廣賜束帛,旌表其人為“孝童”,將那座草廬命名為“時思院”。明朝宣德年間時思院升級為時思寺。

時思寺原有為宋、元、明、清所建各類建築,同時供奉著神與佛,於是儒、釋、道三教很自然地合為一體。目前時思寺僅存大雄寶殿、夫人樓和鐘樓三座建築,雖經明清修建,但仍保留部分原構件。時思寺要數鐘樓最為壯觀,明顯帶有盛唐的氣派。夫人樓鬥室之地竟有五六三十根柱子,其密度堪稱世界第一。時思寺被認為長江以南現存四座宋元建築之一,省內屬孤例,單憑這點,遠道而來的人不會感到空手而歸。

寺的左側為梅氏宗祠,為明代建造,有客堂、序倫堂、報本堂三座建築,次第升高,氣像雄偉,頗有特色。800年前梅氏祖先栽植的三株古柏位於宗祠門的兩側,左邊一株的軀干由三股按順時針方向扭在一起“肌肉”組成,看的心驚肉跳;右邊的兩根緊緊地依抱在一起,與地呈30度角,斜斜地靠在圍牆上。此時此刻,我最大的感受是,柏樹的生命力怎麼恁強!倒地了還不死!人呢?有時頭上碰個窟窿倒地就死,真他媽的太不值錢。

其實最讓人不可思議的還屬祠堂門右邊的古老的柳杉。

經專家勘察,這株號稱“柳杉王”的大樹,年齡已經有1500余歲,高28米,胸徑4.47米,超過乾隆游天目山御封的“大樹王”一倍有余。大樹需要10個兒童才能合抱,裡邊是空心,放一張圍坐12人的大圓桌仍顯寬敞有余。它至今還能挺著活下來,全靠頑強的根系所提供的少量營養。樹的頂部一截已經死去多年,但依然挺立。1500多年前,那時的大漈還荒無人煙,那麼這株柳杉王見證了多少的歷史啊!站在它的身旁,我感覺到連只螞蟻都不如。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