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二日游南京

作者: aqiao_zhang

導讀心儀南京這個城市已經很久了,終於在金秋時節得以成形。現將南京2日游的心得體會寫出來,大家共同分享。先是上攜程網上瀏覽了一番,要把賓館給落實下來。由於袋袋裡面分不是太多,所以選擇賓館的時候力求經濟實惠,最終訂了黃埔路上的黃埔大酒店(四星級)。住的地方搞定了,那就等早上出發啦! 23日上午8:00整,驅車從上海正式出發。滬寧高速目前正在修路(不 ...

心儀南京這個城市已經很久了,終於在金秋時節得以成形。現將南京2日游的心得體會寫出來,大家共同分享。先是上攜程網上瀏覽了一番,要把賓館給落實下來。由於袋袋裡面分不是太多,所以選擇賓館的時候力求經濟實惠,最終訂了黃埔路上的黃埔大酒店(四星級)。住的地方搞定了,那就等早上出發啦!

23日上午8:00整,驅車從上海正式出發。滬寧高速目前正在修路(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修好啊!),開車到南京用了接近4個小時,雖然離心裡預期的3個多小時時間有點差距,但還是可以承受。到了南京感覺真不錯,馬路邊上綠樹成蔭,市區內車也不堵,心情一下變的舒暢了起來。

看看時間,已經接近了11:00了(去鐘山風景區時間太長,怕影響確認房間),於是決定先去總統府。可惜路不熟,等我們買張地圖開到總統府已經11:30了(秘笈1:旅游前先買張目的地的地圖!)。大門口停車的地方已經沒有了(好像不要錢),只好在邊上小路上找了一個停車位(8元/次,不限時間)。買了兩張門票,30元/張,在裡面轉悠了1個半小時,感覺還是比較值!裡面的建築、園林很有特色,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多花一點時間。

總統府結束,我們驅車去了雨花台,路上花了40分鐘(想想還是開車好,出租車要多少錢哪?!),門口停車不要錢,車開進去也可以,好像10元一輛車,門票好像25元/張。我們決定走進去,看了看游覽圖,我們決定右面路進去,中間出來。右面都是些園林或叫植物園式的風景,沒有什麼特別的。走到終點,當我們以為雨花台不過如此的時候,突然間峰回路轉,走到中間一條路一看,氣勢相當雄偉!不愧為南京標志性的旅游景點(秘笈2:如果你對雨花石不怎麼懂,還是別在這裡的雨花石博物館買!)重新回到大門口,大概3:50左右,我們決定回賓館把房間弄好。

南京市區不大,一會就到了黃埔大酒店,我們訂了368元/日的商務大床房。環境還不錯,衛生較好,洗澡水很大;只是房間面積偏小,地毯上有條接縫,隔音效果不很好,沒有早餐(賓館根本不提供早餐服務)。但房間蠻干淨,關鍵是可以免費上網,總體感覺還不錯。

休息了接近一個小時,下午5點鐘,我們決定到夫子廟去(號稱是南京的城隍廟,好像朱自清還寫過關於秦淮河的一篇散文,怎能不去!)。十幾分鐘後,我們到了夫子廟。真是很熱鬧,到處人山人海。南京的小吃很有名,我們選了一家好像網上推薦過的小吃店——叫什麼××小吃居。上當!又貴又難吃!後來我們臨走還勸走了一幫客人,唉!誰讓它宰我們呢?!據說蓮湖(蘇式糕點)不錯,可是我們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當我們幾乎絕望到要打道回府時,突然它就在我們眼前了(在一條與主街垂直的路當中,秦淮河的反方向,好像是夫子廟的隔壁),真是不錯,物美價廉,就是人多了點。秦淮河沒什麼特點,太窄,有燈光的一段又太短,很失望。大概逛到九點鐘,我們就回酒店了,早點休息,第二天任務還很重呢.

第二天我們早上8點鐘出發,驅車到玄武湖。玄武湖很大有四個門,我們先到玄武門停車、吃早點(地攤,對衛生忍耐力一般人就免了)。這裡中心三島是收費的,而周圍一圈則免費,我們就沒有進去,在外面轉了小半圈,花了2個小時,景色一般。於是我們折回酒店,稍作休息。本來有人講黃埔大酒店的39元自助午餐不錯,但要11點半才開始,怕浪費時間,就吃點零食將就一下算了。

11點出發,到了鐘山景區的靈谷寺(在這裡我們犯了一個錯誤,地圖上標示不清,好像在靈谷寺邊上有滬寧高速的入口,於是我們決定先到明孝陵,再中山陵,最後靈谷寺。但後來發現靈谷寺這裡的入口是南京方向,最後還是到市區調頭再上高速。浪費了很多時間!)。在明孝陵我們買了三個景點的套票80元,可以省25元。先游明孝陵,30分鐘左右,不過了了。折回後,我們去了紫霞湖,花了40分鐘,好像值得一去。至於神道石刻,只是看了一眼就走了,這裡停車還好,8元/次,停了近2個小時。接下來開車到中山陵,上去下來用了1小時20分鐘,南京的像征景點,但。。。,停車8元/小時。然後驅車去靈谷寺,靈谷寺的風景我私下認為是中山風景區內最好的一個地方,有時間的話可以在這裡多停會兒。我們用了一個小時就走了,蜻蜓點水,到此一游,沒辦法,接近下午四點了,還是回去吧!

靈谷寺出發,上高速,進市區調頭再上高速,回家拉!高速公路很可惡,從南京到上海都陸續在休,我們中途在陽澄湖停了一會,開道上海接近晚上9點——4個多小時。過路費:上海段15元;江蘇段110元。

總體上來講,對南京印像還不錯,總歸不枉此行。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