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的無語滄桑

作者: 淡淡的愁

導讀我國歷史上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橫掃歐亞大陸,稱得上是威震四方,不可一世。然而,就是西夏,他多次御駕親征卻未能征服。後來出師未捷身染重病死在征服西夏的途中。他的繼承者帶著強烈的復仇心理,對西夏大舉進攻,鐵騎橫掃西夏全境,肆意燒殺掠奪,生靈塗炭,西夏的許多珍貴典籍橫遭劫滅。大量西夏史籍文物被毀。而元人編修了《宋史》、《遼史 ...

我國歷史上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橫掃歐亞大陸,稱得上是威震四方,不可一世。然而,就是西夏,他多次御駕親征卻未能征服。後來出師未捷身染重病死在征服西夏的途中。他的繼承者帶著強烈的復仇心理,對西夏大舉進攻,鐵騎橫掃西夏全境,肆意燒殺掠奪,生靈塗炭,西夏的許多珍貴典籍橫遭劫滅。大量西夏史籍文物被毀。而元人編修了《宋史》、《遼史》,就是不修西夏史,可見他們對西夏的仇恨之深。西夏文化幾盡遺亡。 就是位於內蒙古西南部額濟納旗的黑水城,彌補了這個遺憾,把西夏文明重新擺在了世人面前。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在西夏古城遺址——黑水城一帶發現了大量的西夏史籍和文物,出土近萬件西夏原始文獻資料。這是我國發現最多、最完整的西夏文書資料。如西夏的《天盛改定新律》、《官階封號表》、《文海》、《漢合時掌中珠》等重要典籍資料。黑水城保存那麼多的西夏國典籍和文物,可能是黑水城遠離銀川及靠近蒙古草原而未受戰爭的破壞,使西夏典籍和資料幸存下來。

據考證黑城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遺址。黑城最早是北方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國古都,名叫“亦即乃”,就是黨項語的黑水城。額濟納則是“亦集乃”的變音。黑城蒙古語稱為“哈日浩特”,也是“黑城”的意思。現存城牆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434米,南北寬384米,周圍約1600米,最高達10米,東西兩牆中部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甕城。城牆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米的覆缽式塔一座,城內的官署、府第、倉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跡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穹坊廬式頂、壁龕樣式的伊斯蘭教拱北一座,巍然聳立地表。

導致發現大量西夏典籍、文物的則是一個傳說。有一個駐守黑水城的黑將軍名叫“哈日巴特爾”,在被攻城的敵軍圍困黑水城時,把無數的珍寶埋藏於城中的井裡,後來黑將軍及全體將士同敵軍同歸於盡。從而構成了“珍寶之謎”。因此近代西方“探險隊”據此傳說多次來遺址探寶,從這裡掠奪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重要典籍。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裡。

其中以沙俄軍官科茲洛夫為最惡,1908年至1909年間他多次來遺址盜寶,從一座藏式佛塔裡盜走西夏文刊本和寫本數達8000多件,並發現300張佛畫和大量木制的、青銅鍍金的小佛像。另外,他還在一座公主墓中發現了畫在絲綢、麻布和紙上的佛教繪畫25幅,至今保存在列寧格勒博物館。挖掘出的書籍中有著名的西夏漢文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人們據此解讀了西夏文。

科茲洛夫為了炫耀他到中國“盜寶”的功績,自己寫了名為《蒙古、安多和故城哈拉浩特》一書,這是一本盜竊中國西夏文物的自供狀,他在書中寫道:“他贈送給探險隊一大批收藏品,整整一個圖書館的書、紙卷、手稿,約有30U幅畫在亞麻布,細繪料和紙上的佛像……,很有價值,體現了不同文明程度的金屬鑄像和木雕泥塑、畫板、塔的模型和很多其他的東西。”“在哈拉浩特遺址度過的幾天中,探險隊總計得到下列各種物品:書、文字。紙、金屬錢幣,婦女裝飾、若干家庭用具和日用品,佛像之類的東西;在數量上,我們收集的考古資料裝了10個普特重的郵箱。”一普特相當16公斤,也就是說,科茲洛夫第一次盜掘了160公斤重的我國西夏文物。

後來在公元1915年,英國斯坦因以所謂的“探險隊”名義竄到黑水城,又劫走了一大批西夏國的資料。英國彼得·霍普利先生所著的《絲綢路上的外國魔鬼》一書中,真實地記錄了這些文化強盜劫掠我國文化珍寶的歷史。他在書中寫道:“這些人對於自己所從事的盜竊行為,反感到心安理得,毫無愧色。這些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者盜走西夏文物壁畫、手稿、塑像、鑄像和其他珍寶,可以說總數是以噸計。今天這些西夏珍貴文物至少分散在世界上13個國家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裡。”

解放後,在1982—1983年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組成聯合考古隊,正式發掘了黑城,弄清了地層關系和城市布局情況,發現了大量文書和其他文物,文書中有漢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種民族文字,總計編號有3000余號,現已將漢文文書中主要部分整理編成《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已公開出版發行,為研究黑城以及西夏、元朝社會歷史和文化,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文獻資料。黑城也成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出土的西夏文字典籍,人們解讀了西夏文。有關黑城的考古資料和研究報告發表後,黑城便引起了世界考古學家和旅游者的關注,成為人們向往的神秘地方。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