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跟山水一起走——龍虎山散記

作者: 孫編輯

導讀這幾年總有朋友向我不斷地提起龍虎山,使善游的我萌生了前去采風的念頭。十·一,我們一行兩人,扛著相機,懷著渴求,來到了這山水間…… 魯迅說過,中華文化的根在道教。而中國道教的根在龍虎山,龍虎山道教文化沉澱最深最純的地方在上清古鎮;龍虎山山水最美、最秀麗的地方是仙水岩景區。於是我們第一日便來到了仙水岩景區游覽。 泛舟瀘溪河上,才發現這裡 ...

這幾年總有朋友向我不斷地提起龍虎山,使善游的我萌生了前去采風的念頭。十·一,我們一行兩人,扛著相機,懷著渴求,來到了這山水間……

魯迅說過,中華文化的根在道教。而中國道教的根在龍虎山,龍虎山道教文化沉澱最深最純的地方在上清古鎮;龍虎山山水最美、最秀麗的地方是仙水岩景區。於是我們第一日便來到了仙水岩景區游覽。

泛舟瀘溪河上,才發現這裡的山水競也透著文化氣息:文豪峰、僧尼峰、金鐘峰、蓮花石……讓人目不暇接;妙趣橫生的“十不得”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瀘溪河是龍虎山的魂,是道教文化與山水結合的紐帶。與其說是“游”,倒不如說是“讀”,因為只有一個感情豐富而細膩的人去讀她,才會發現“龍虎”二字似不足以全面概括這裡的山水,它只能詮釋這裡的文化淵源,彰顯山的氣勢罷了。而瀘溪的水則是柔弱地,讓人不忍去打斷水的歡歌,不忍掀起一片漣漪,弄皺她的眉頭。這絲毫沒有“龍虎”之勢的水,她真該有一個更秀麗、更親切的名字啊!流動的水,靜止的山,人行其間仿佛是山在動而水未行,一切都很自然地由這秀山來演繹山水的傳奇!

龍虎山並不年輕,她是我國道教文化的發祥地,文化源遠流長。故這裡的山水並不是單純的山水,她更是一種宗教文化的載體,幾千年的中國道教文化在這裡土生土長,一切的一切都和這山這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然而游人卻永遠都感覺不到她的蒼老,因為她的山水是那樣的有動感,那樣的讓人覺得清爽、干淨、明快,而不顯沉重、憂郁,這正是她深深吸引我的地方。置身於這醉人的山山水水中,就好像在傾聽著一曲山水清音般美妙、動人,讓人瑕想無限……

這暇想一直伴隨著我的行程來到上清古鎮。當我站在天師府內八百余年的羅漢松、古樟樹下時;當我撫摸這古樹滿身的“皺紋”時;當我抬眼凝望遠山時,我才發現這裡的一座山、一條河、一棵古樹,一處道觀都是一段歷史,是一段懷想,它記載著這裡的滄桑,維系著這山水、這千年道場的靈性。“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千年易逝,而道教文化卻依然在這山水間傳承。在上清古鎮隨處可見被歲月雕刻過的痕跡,這痕跡透著思想,承載著文化,它穿梭於時空,生生而不息!

看了這山、這水、這古樹、這道場,我才明白為什麼道家講究虛懷若谷,為什麼刻意追求意境,追求忘我了。這個過程不僅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更是一種靈魂地沉澱,一種文化地沉澱。此山此水最醉人,縱情於這山這水,想不長壽都難啊!滿眼的秀峰、滿眼的綠水,想不忘我都難呀!

龍虎山有著很深的內涵,我步行兩三日,走馬觀花一番,所見所得不過是其冰山一角爾。

美哉山水!壯哉龍虎!


精選遊記: 南昌

評論